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生态安全是人类同生态环境间亘古关系新诠释,是可持续发展及地理学、生态学和环境学等学科前沿热点.生态安全评价是生态安全研究基础和核心,我国学者对此进行过较多理论、方法和案例研究.文章通过阅读文献、深入分析,阐释生态安全与相关概念关系,论述生态安全评价系统组成及研究现状,提出生态安全评价工作程序,指明生态安全评价研究创新方向:①与景观生态理论结合,②与3S空间信息技术结合,③向生态安全变化预测预警过渡,④强化整个评价过程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2.
旅游生态安全是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开展旅游生态安全研究有利于协调区域生态环境与旅游产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研究运用熵权法、Arcgis空间分析法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对甘肃省旅游生态安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期间甘肃省旅游生态安全整体呈波动上升的变化趋势,旅游生态安全得到改善和提升,旅游生态安全综合指数由2006年的0.408 2上升至2017年的0.602 1,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上升为较安全;从甘肃省旅游生态安全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出,甘肃省旅游生态安全呈现出西北高、东南低,中间高、四周低的空间分布格局;利用地理探测器对影响甘肃省旅游生态安全的主导因子进行探测,发现旅游收入、旅游投资、生态环境质量和生态环境投资等因素是影响甘肃省旅游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在今后的生态安全建设工作中应得到足够的重视.  相似文献   

3.
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环境特点,按照层次分析法建立了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在应用综合指数法评价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的基础上,引进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影响纵向岭谷区14个地、州、市的生态安全主导因素进行了分析评价.研究表明:云南纵向岭谷区生态安全总体状况良好,植被覆盖度、人口自然增长率、水量变化、产业结构、人口素质、水土流失率和开发土地比例是影响生态安全的主要因素;纵向岭谷区内各区域和流域之间生态安全状况存在差异,生态安全综合指数较高的区域和流域分别是西部地区和怒江流域.针对各个地区生态安全状况的差异及影响因素的不同,该区域应因地制宜地进行生态环境管理,保障自然、经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对汉江中游襄樊市生态环境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实施后。对汉江中下游地区农业灌溉、城市发展、工业生产、航运、水质以及生态环境等产生较大的影响.分析和评价了中线工程对汉江中游襄樊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一些相应对策:进行生态环境安全规划、管理;兴建崔家营、新集水利枢纽工程;加强水污染控制和生态环境保护;加大水土保持力度,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林业、生态旅游业.确保生态环境建设的持续性、安全性和高效益性,使南水北凋中线工程调水给襄樊市造成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促进襄樊市社会经济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以宁夏红寺堡移民区为例,构建了其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均方差确定了评价指标的权重,对研究区1999、2000、2001、2002、2003、2004、2005、2006年8年的农业生态安全进行了评价,从评价结果可以看出,红寺堡移民区农业生态安全总体呈下降态势,安全等级处于Ⅲ一Ⅳ级,安全状态从敏感态下降到风险态.2004年是研究区农业生态安全变化的转折点,从2004年起,农业生态安全有所回升.在分析变化原因的基础上,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安全建设对策.  相似文献   

6.
现代生态农业与农业安全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现代生态农业是现代农业的发展方向,现代农业的核心是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其重要内容是农业安全。本文着重提出现代生态农业的基本概念与内涵,指出现代生态农业是以生态理论为基础,以现代生态农业技术为手段,通过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农业安全和人类健康为最终目标。在总结国家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经验的基础上,列举了我国东南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包括江苏省)存在的生态环境质量和农业安全问题。最后提出现代生态农业建设和解决农业安全问题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7.
丹霞地貌景区是一个生态环境较为脆弱的地区,随着旅游活动的深入开展,人类的干扰现象日益显著,维持景区可持续发展的空间格局受到严重威胁.本文从地域综合体的角度,建立丹霞地貌景区"景观--生态--旅游"复合空间格局.通过对景观、生态和旅游等三大子系统的分析评价和空间整合,构建了景区安全格局,同时论述了构建中的理论和方法.根据该类地貌景观特点,对景观敏感度的评价方法进行了补充修正,并将地质灾害因子纳入生态环境脆弱性的评价中,然后以龙虎山仙水岩景区为案例进行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8.
探讨了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态安全状况的问题,试图从根本上解决该流域存在的生态安全问题.根据生态安全评价因子的选取原则构建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生态安全综合评价法对玛纳斯河流域绿洲进行生态安全评价,并用聚类分析法对评价结果进行等级划分.结论 认为:经济活动因子和荒漠化因子共同制约着玛纳斯河流域生态安全的发展程度;玛纳斯河流域绿洲生态安全状况可以划分为一级和二级水平表明该区域大部分地区的生态安全程度相仿;十户滩-安集海盐渍化防治区的盐渍化问题十分严重,应尽快实施有效的应对措施.本研究为玛纳斯河流域的管理工作提供理论基础,且对新疆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农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础,生态又是农业的基础.生态农业是实现农业经济发展由粗放型向集约型根本转变,处理好经济发展、资源和环境的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发展生态农业既适应于自然条件好的地域,又适用于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域.  相似文献   

10.
基于AHP的矿产资源型企业生态安全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可持续发展思想和区域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理论为基础,研究了矿产资源型企业生态安全的内涵及评价方法.确定了AHP法为矿产资源型企业生态安全的评价方法.构建了矿产资源型企业可持续发展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的一般性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由20个指标组成,涵盖系统自身的生态环境压力、环境质量、资源环境保护整治能力三个方面,保证了指标体系选择的科学性与完备性.基于各评价指标的特性、水平及国内外相关标准,制定了评价标准和相应等级.最后给出了一个实例,说明了评价方法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1.
我国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实践与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土保持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命线.保持水土,维护生态安全,意义重大,刻不容缓.从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相关概念入手,总结了我国水土流失的现状,分析了水土保持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本质特征,研究了水土保持与生态环境建设的关系,探讨了水土保持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五大作用,即:1水土保持是综合防治蓄水减沙的根本性措施;2水土保持是改善农业生产结构及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工程;3水土保持是缓解水资源供需平衡矛盾的主要手段;4水土保持是改善山区农业生态环境的主要途径;5水土流失治理是加快生态建设的有力保障.  相似文献   

12.
农业生态系统是一切人类活动的基础和保障,关系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采取以下措施可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更新能力: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法治建设;提高人们对生态修复的认识水平;防治水污染;推广生态农业技术和作物秸秆覆盖还田技术,最终实现经济与农业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基于改进SPA的乐山市耕地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是对农田生态复合系统的全面诊断,也是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四川省乐山市为例,在界定耕地生态安全内涵的基础上,构建基于PSR模型的评价指标体系,并采用改进的SPA法分别对乐山市及各区县2007,2009,2012年耕地生态安全进行评价,并对其变化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乐山市耕地生态安全水平整体上呈上升趋势,安全等级由"临界安全"逐渐演变为"较安全",区域上呈现出北高南低的现象;2)耕地资源数量和质量、生态环境的优劣、经济发展水平是导致南北耕地生态安全差异的主要因素;3)改进的SPA法能够揭示耕地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分异程度,提取综合评价结果的中间信息,在耕地生态安全评价中具有一定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基于生态安全理念的我国铀矿冶业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生态安全是矿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铀矿冶工业是核工业和核电事业发展的基础,但是铀矿采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也是较大的,主要包括尾矿与废石、废水、辐射影响等.本文通过分析生态安全与可持续发展的辩证关系,结合从生态安全角度对我国铀矿冶工业受制约因素的分析,就如何充分发挥生态安全理念对我国铀矿冶工业可持续发展的作用进行深入探讨.我国铀矿冶工业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从以下四个方面建立生态安全理念:树立生态安全管理观;树立科学生态安全观;树立生态安全投入观;树立生态安全责任观.  相似文献   

15.
利用因子分析法和主成分分析法构建包括资源基础、生态环境、发展规模、社会科技和政府支持5个主成分共17个具体指标的县域尺度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对北京市10个远郊区县2004~2011年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评价和分析.研究发现:(1)2004~2011年北京市各区县县域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资源基础条件不断提高;生态环境不断改善;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社会科技投入略显不足;政府支持因子各区县变动差别较大,资金支持的持续性较差.(2)都市农业可持续发展综合评价指数和各主成分得分的空间分布格局与地形、距中心城区的距离有关.  相似文献   

16.
河北怀来县农业生态经济分区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河北怀来县毗邻首都北京,其生态环境退化严重.能否改善其日益恶化的生态环境,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与首都北京的生态安全休戚相关.基于怀来县地形地貌变化较大的特点,结合其社会经济与农业生产现状,本文运用聚类分析方法,将怀来县分为5个农业生态经济区:分别是官厅水库渔业、生态旅游综合发展区、西部河川粮果菜主产区、中部丘陵粮果牧渔综合发展区、西北部河川丘陵牧粮菜综合发展区、南北两山牧果林综合发展区.同时,探讨了各分区农业生态经济的发展方向、途径和对策,以期为因地制宜地发展区域农业、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7.
基于生态足迹分析的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安全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生态安全理论为基础,采用生态足迹分析法,分析了武夷山风景名胜区人类各种活动对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其生态安全进行了定量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生态足迹为1.250 3 hm2/人,生态承载力是4.1476hm2/人,生态占用率为0.301 5,草地的生态占用率为11.535,水域的生态占用率为5.386,说明武夷山风景名胜区虽在整体上处于较为安全的状态,但其草地和水域生态系统尚处在不安全的状态.  相似文献   

18.
以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的19个区县为研究对象,根据该地区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从生态农业生产可持续性、经济可持续性、生态可持续性三方面构建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指标体系,并借助SPSS因子分析方法建立生态农业可持续性评价模型,实现对重庆三峡生态经济区各区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的综合评价,为生态农业建设提供一定依据.结果表明,受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业集约化水平、土地资源丰度和农业生态环境影响,19个区县间农业生态可持续性差异较大,长寿区综合得分最高,为1.124,奉节县、酉阳县、巫溪县、巫山县、城口县生态农业可持续性最低.  相似文献   

19.
丁浩  荣蓉 《河南科学》2013,(8):1284-1287
运用DEA模型,分别对山东省17个地区的农业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定量分析和综合评价,从生存保障、农业经济发展、农村社会进步和农业生态环境保护能力四个方面构建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分析结果,提出如下相关建议: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和农业布局,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不断完善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激励和约束机制是提高山东省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合适举措.  相似文献   

20.
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对于流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借助RS和GIS技术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并以此为评价主要基础数据,通过生物丰度指数、植被覆盖指数、水网密度指数、水土保持指数和污染负荷潜力指数五个评价因子建立综合指数评价模型,对小清河流域1984-2010年生态环境质量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流域生态环境质量属于“一般”级别,生态环境总体有所改善,但仍需要继续加强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力度,以促进流域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