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核子结构     
核子或许由形如口袋的夸克小核以及围绕并挤压此夸克袋的介子云构成。早一时期,我们已经知道核子必定有一个非无限小的尺寸。五十年代,随着量子电动力学的定量计算技巧的发展,出现许多描绘核子大小的尝试,但都没有成功。夸克物理的问世以及电子受核子的高能深度非弹性散射的实验验证,说明在核子的中央  相似文献   

2.
朱伟 《科学通报》1984,29(8):459-459
从传统的核物理观点来看,物理核子是带有虚介子云的体系。如何在夸克-胶子的层次来实现这一物理图象,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近来手征口袋模型的提出,为讨论上述问题提供了一条途径。在文献[2]中,我们把轴矢流连续条件  相似文献   

3.
1935年在日本诞生了核力介子理论。1945年也是在日本释放了核力。1935年汤川秀树宣布了一种新的基本粒子的预言,其质量在电子质量和质子质量之间,后来命名为“介子”,意思是说介乎于中间的粒子,用来解释在原子核里结合核子的力(质子和中子)。介子已成为三种基本粒子之一,另外还有baryon(重子、包括核子)Lepton(轻子如电子和中微子)。然而介子和重子不再被看作是最基本的粒子,因为今天它们被认为是由夸克构成。虽然汤川秀树从来没有离开过日本去国外,可他在预言介子存在时,他和同事的研究有助于展开了20世纪初西方科学的国际扩展。1949年,汤川秀树获得诺贝尔物理奖时,他已经在日本建立了兴盛的基本粒  相似文献   

4.
何汉新 《科学通报》1982,27(11):655-655
从六十年代发展起来的介子交换理论较好地对核力作了解释。强子的夸克模型的成功及量子色动力学(QCD)理论的发展,使人们希望有可能对核力的本质作更清楚的阐述。从夸克模型和描述夸克间相互作用的QCD理论看来,核力是组成核子的夸克间交换色胶子(gluon)的剩余相互作用的自然表现。当两个核子靠得很近互相明显重迭时,组成一个核子的  相似文献   

5.
沈葹 《世界科学》1989,11(9):8-13
关于强作用的各种理论中,最受人重视的是量子色动力学,它是在1964年盖尔曼(M.Gell-Mamm)和奈曼(Y.Ne'eman)提出夸克模型之后建立起来的。该模型假定,强子皆由夸克构成:重子是由三个不同“色”的各种夸克构成的色单态,而介子是由正反夸克构成的色单态。这就表明,夸克除有“味”量子数(区别夸克  相似文献   

6.
张锡珍 《科学通报》1988,33(13):984-984
近年来在π介子阈能以上核子-核子散射数据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现象是在质心能量为2.1—2.45GeV的能区内,核子-核子极化散射总截面△σ_L和△σ_7中有几个宽度为几十兆电子伏的峰,它们被有些人认为是六夸克共振态(双重子共振态)存在的信号。本文以介子交换理论为基础,给出了同时适用于低能和中能的核子-核子相互作用模型,用Padè近似在  相似文献   

7.
夸克重组模型(记作QRM)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解释强子碎裂区中(小P_T)粒子分布的理论。这个理论认为,碎裂区中的小P_T介子,是穿过中心区的入射强子中的价夸克,俘获海中的反夸克后重新组合而成的。QRM在解释pp→πX的小P_T分布时,与实验符合得很好,可是在计算π~±P→π°X过程时,理论比实验大许多。我们假定,在上述碰撞过程中,π介子中的一只反价夸克可以同靶质子中一个价夸克,  相似文献   

8.
μ子之谜     
μ子,也曾被称为μ介子,至今仍是一种令人迷惑的粒子。早在三十年代,人们就在宇宙线实验中发现了μ子。由于它的质量介于电子和质子之间,因此称之为μ介子。但是,现在“介子”一词已被用来描述参与强相互作用并由夸克-反夸克组合所构成的玻色子,μ子显然不满足这些条件,所以不该再称它为μ介子了。μ子同电子中微子,以及在SLAG和DESY新发现的:τ粒子,应一起归入轻子一类。μ子比电子重200倍,不稳定,平均寿命为2.2微秒,但其它性质与电子相似。μ子和电子似乎都是“点状”粒子,它们的相互作用可用量子电动力学方法精确地进行计算。尽管如此,μ子和电子却不会相互转变。某种神秘的“μ荷”,象电荷一样,在粒子的相互作用中必须保持守恒。“μ荷”的守恒,  相似文献   

9.
杨涛  李家才 《科学通报》2012,(31):2916-2921
利用电生介子实验测量方法研究夸克-强子二重性,尤其在S1/2=2GeV附近的深度非弹性条件下的单举电子核子散射实验,是验证其共振态二重性最佳的能量区域.本文描述了依据夸克-强子二重性来研究固定靶实验在单举反应中的共振态现象,并描述了利用共振态的数据进行数据分析的方法.计算了介子系统能动量、四动量、散射角等相关参数,同时讨论了实验测量方法,从理论与实验的角度说明了北京试验束装置上的固定靶电子散射实验是研究夸克-强子二重性的重要实验数据库.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夸克重组模型,提出一种测量重夸克偶素中价夸克分布函数的方法。由文献[1],强子碰撞碎裂区的介子,是穿过中心区的价夸克同一个海夸克重新组合而成  相似文献   

11.
曾繁安 《科学通报》1987,32(12):897-897
在低能核物理中,NN散射长度α和有效力程是两个重要的参数,它们已被实验和理论在核子-介子层次上研究过。本文用共振群方法(RGM)从夸克层次来研究核力的电荷对称破缺对α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朱伟 《科学通报》1985,30(15):1139-1139
一、引言 自从EMC效应发现以来,已出现了不少理论解释。我们曾探讨过核子介子云和六夸克集团对EMC效应的贡献。最近,(?)-Ne散射实验得到了与原先EMC实验的一个不同的结果:小x区域的海夸克分布,直至Q~2=14(GeV/c)~2仍没有明显的增强。这给EMC效应的研究提出了一个新课题:如何统一理解各种轻子-原子核散射实验给出的结构函数的畸  相似文献   

13.
弱相互作用     
我们知道相互作用可以分为三类:一类是强相互作用,它是核子(N),介子(π)之间的相互作用,由无纲量耦合常数 g~2/()c~14±3所表征;它也是超子(B),重介子(K)之间的相互作用,超子(B)和重介子(K)之间无纲量耦合常数数量级约为1。  相似文献   

14.
量子色动力学(QCD)预期有胶子球存在,但如何将胶子球从由一对正反夸克构成的介子中区分出来,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至今还没有发现由正反夸克构成的奇特(exotic)态,若  相似文献   

15.
[译者注]1.q 表示夸克,(?)表示反夸克。根据量子色动力学(QCD)的理论,重子由三个夸克组成,介子由夸克和反夸克组成.2.有证据表明,至少有五种类型(“味”)的夸克,即 u(上)夸克,d(下)夸克、s(奇)夸克、c(粲)夸克和 b(底或美)夸克。旁边划有问号的 t(顶)夸克,是六夸克模型理论提出的尚需在更高能量领域内搜寻的夸克。  相似文献   

16.
曲钦岳 《科学通报》1981,26(23):1436-1436
在文献[1]和[2]中,我们已经论证了可能存在两类中子星——由正常中子物态构成的正常中子星和由反常中子物态构成的反常中子星。文献[1]和[2]用的都是均匀星体模型近似。文献[3]讨论了非均匀星体模型,也得到了同样的结论。 按照李政道等所提出的反常核态理论,自然界可能存在一种强作用的同位标量O~ 介子,它与核子间的耦合相当于将核子的静止质量由m_n换成  相似文献   

17.
朱伟 《科学通报》1984,29(21):1288-1288
近来不少作者提出的手征口袋模型脚都是以MIT口袋理论为基础的,即在它们的拉氏量中,夸克囚禁是作为假定引入的。本文将给出另一种模型,它既具有手征对称性,又能给夸克囚禁以动力学解释。 我们从如下的拉氏量出发  相似文献   

18.
宋春艳  钟显辉  宁平治 《科学》2004,56(6):20-22
多少世纪来,人们一直在为探索物质的基本组成而不懈努力着,从最原始的哲学意义上的“原子”到有一定科学依据的分子、原子,从质子和中子的发现到夸克和轻子的探测,等等。随着探索方法和实验手段的空前发展,随时都可能有惊人的新发现。例如,质子和中子再也不像以前人们认为的那样是不可分的点粒子,在高能电子与核子散射实验过程中,已明显地“看到”了核子的内部结构:组成它们的是夸克,由胶子传递的强相互作用把夸克“粘结”在一起。  相似文献   

19.
中子是由三个夸克udd组成的一个集团,因此可以把核理论中处理集团模型的方法——共振群方法用来研究核子-核子的相互作用。把夸克之间的单胶子交换相互作用加上唯象引入的禁闭势与共振群方法相结合,就是夸克势模型。该模型成功地解释了核子-核子之间的短程排斥势,这是它的成功之处。根据这个模型的计算结果,与中子-中子之间的短程排斥相对应的中子硬球半径为0.45fm。因此在计算高密度中子物质的状态方程时必须考虑到这个  相似文献   

20.
朱伟 《科学通报》1986,31(9):659-659
在铁核上的μ子深度非弹性散射观察到非弹性结构函数F_2(x,Q~2)与氘核的结构函数有明显的不同,该现象称为(夸克的)EMC效应,探求该效应的起因对于了解原子核中的夸克分布是重要的。目前已有不少作者提出了EMC效应的各种理论,例如核子的π云的增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