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深入了解重庆市气温变化的时空分布格局。【方法】利用重庆市34个气象台站1960—2013年的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滑动t检验、Mann-Kendall突变检验以及 Morlet小波等方法分析重庆市气温变化特征。【结果】1960—2013年重庆市的区域增温速率为0.008℃?a-1;四季气温也均呈上升趋势,其中秋季增幅最大,夏季最小;年平均气温存在显著的2~4a周期变化,年均温年代际变化具有阶段性,2000年前有降温的趋势,其中1980—1989年为低温期,2000年气温突变后为升温期;季节均温年代际变化表现为:春季、秋季、冬季呈“降温—增温—降温”的变化过程,夏季则只有“降温—增温”的变化趋势;气温增温速率在空间分布上由西向东逐渐升高,巫溪达到最高值,为0.056 ℃?a-1。【结论】1960—2013年重庆市的区域年平均气温略有上升,四季升温趋势存在差异;气温年代际变化具有阶段性:低温期、过渡期、升温期,2000年为重庆市气温突变年;气温增温趋势总体呈由西向东逐渐递增的空间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相似文献
2.
利用徐州市1960~2008年的逐日气温观测资料,分析了平均气温、极端气温、冷积温和热积温的特征及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在全球变暖的气候背景下,徐州近49年来平均气温明显上升,主要体现在冬、春季(特别是2月和4月),其中冬季升温最显著(约1.5℃);年极端最低气温和冷积温明显升高,极端最高气温和热积温略有下降;冷冬集中在1980年代以前,暖冬多出现于1990年代后;夏季异常酷热在近半个世纪几乎没有出现,整体呈相对偏凉状态. 相似文献
3.
中国平均最高气温突变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56—2005年中国逐日最高气温的气象站点数据,采用Mann—Kendall法、滑动t检验和Yamamoto法三种方法对其进行突变检验,结果发现:全国8大自然地理区的年和四季平均最高气温的突变基本上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在区域上,表现出北早南晚的空间差异;在四季中,冬季发生突变的时间最早,秋季各地发生突变均不明显,春夏两季和年平均最高气温发生突变较晚且时间类似.通过与日平均气温的突变时间比较发现,平均最高气温突变的出现时间均晚于日平均气温的突变. 相似文献
4.
5.
我国1961—2009年气温变化规律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我国730个气象站1961-2009年逐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Mann-Kendall法检验了该时段我国全年和四季气温空间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显示,1961-2009年我国地面观测温度普遍升高,但四季和全年平均气温变化规律不一致:全国年均气温升高比单季平均气温升高明显;青藏高原和滇西南地区无论四季还是全年均是升高最明... 相似文献
6.
气温的变化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发展,气温的趋势和突变研究是气候变化的一个热点问题.通过参数方法线性回归,累积距平法和滑动t检验,非参数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和有序聚类分析对上海1980—2020年的年平均气温,冬季和夏季年平均气温和极端天气出现的天数进行分析.上海近41年的平均气温是呈显著上升趋势的,并且每... 相似文献
7.
<正>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气候学家对全球气候做了不少研究,指出在过去的100年里,全球平均气温上升了0.3~0.6℃。近40年我国平均气温也以0.04℃/10年的速率上升,年降水量以12.6mm/10年的速率递减。在新疆,近40a北疆年平均气温增温 相似文献
8.
9.
10.
《河南科学》2016,(10):1717-1723
利用1955—2013年我国主要城市90个站点冬季月平均气温数据,采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Mann-Kendall突变检验法、Matlab小波分析法和空间插值法对我国主要城市近60年冬季平均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1近60年我国主要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呈上升趋势,年均温的增温速率为0.301℃/10年.2我国主要城市冬季平均气温突变点出现在1985年,20世纪60年代为温度下降期,70年代开始增温,80年代增温速率最大,90年代增温速率开始减缓,2000年之后增温速率继续下降.3小波分析结果表明,我国主要城市冬季平均气温具有3、6、11年的变化周期,主周期为6年.4温度变率方面,我国北方城市增温速率大于南方,突变点后气温增温速率减缓,但西南地区在突变点后气温增温速率增加,西南地区冬季增温速率与华北及东北地区冬季增温速率存在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1.
山东省迁移流动人口特征及其形成的社会背景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迁移流动人口在空间上表现出了不同特征,而山东省位于中国的东部沿海,又是一个人口大省。在人口的迁移流动上表现出了自己特有的方式,本文主要以“五普”数据为资料对山东省人口迁移流动的规模、分布、构成进行了分析,最后对山东省人口迁移特征作了进一步的社会背景剖析. 相似文献
12.
将人口分布的传统分析方法和空间自相关模型相结合,借助GIS技术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人口分布的空间格局及其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010年山东省17个地级市之间人口数量差异明显;人口密度在地级市之间和不同县级行政单元之间都存在较大差异;人口空间分布具有较强的空间自相关性.2)20世纪90年代以来山东省各地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增长都十分明显;全省人口空间分布较均衡,但呈现出不断集中趋势;人口分布趋同趋势先减小后增强等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13.
2010年山东省城镇化水平达到49.7%,城镇化进程正从高速增长期过渡到平稳增长期,城镇化质量全面提升,但山东省城镇化的进程中仍然存在着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区域差异显著、经济发展中的第三产业滞后、小城镇综合实力差,以及长期以来粗放型城镇化所带来的发展矛盾突出等问题.笔者着重研究了这些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4.
山东外来植物的危害及生态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山东省外来植物的统计和调查表明,山东省共有外来植物827种,占山东省植物种类总数的39.03%.危害或潜在危害较大的植物41种,对部分恶性植物进行了简要介绍.山东省外来植物区系的种类组成、原产地、生长型、生境和危害程度分析表明:(1)来源于国外的植物共384种,其中美洲、亚洲、欧洲来源比例高.(2)草本和灌木植物具有较强的入侵能力,高大乔木的入侵能力小;(3)外来植物生境与人类干扰有关. 相似文献
15.
山东省2003年生态足迹计算与分析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在介绍生态足迹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基础上,以《山东省统计年鉴(2004)》的数据为依据。对山东省2003年的生态足迹进行了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2003年的人均生态足迹为1.863544hm^2,人均可利用生态承载力为O.618651hm^2,人均生态赤字为1.244893hm^2,人均生态足迹已经远远超过人均生态承载力,表明山东省经济发展对生态系统的压力和强度甚高. 相似文献
16.
水足迹是水资源短缺问题和安全问题的一个新概念,由于其考虑了经济消费中虚拟水的消费量,从而较为深刻的揭示了社会经济系统对水资源的真实消费情况,为水资源科学管理提供了一个新视角.本文引用水足迹的概念以及计算方法,对山东省2006年的水足迹及其相关指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山东省总体水足迹为408.75亿m^3,人均水足迹439.09m^3·人^-1·a^-1,大大高于所统计的水资源的利用量.山东省今后水资源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针对这种情况分析并提出了降低水足迹以缓解水资源压力的儿条途径,探讨了水足迹今后的研究方向及重点. 相似文献
17.
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问卷调查法、走访调查法、数理统计法等,经过分析研究,拟出影响山东省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旅游行为的有关因素27项.利用因子分析的方法,将影响山东省城镇居民体育旅游的因子分为八类:消费者因子、管理因子、营销因子、环境因子、价值观因子、安全因子、体育发展因子,并进行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8.
采用人口压力指数与生态环境压力指数,对山东省17个地级市分别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综合采用两指标把山东省17个地级市划分为3大类、8种组合类型,并分别对其进行了横向和纵向的比较,这可为其今后的发展提供方向和建议。 相似文献
19.
山东省区域经济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6,他引:1
用人均GDP指标测度了山东省区域经济的绝对差异、相对差异,同时建立了评价山东省区域经济综合差异的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分析了山东省的区际差异,然后根据其综合评价值进行分类,将全省分为5大等级区。 相似文献
20.
旅游产业集群有利于发挥区域旅游产业的竞争力,是一种提升目的地竞争力的新的战略模式.论文分析了山东省旅游产业集群发展的基础条件,从旅游产业集聚度、旅游产业联系、旅游业发展规模三个方面对山东省旅游产业集群的发展进行了全方位的审视和评价.认为山东省发展旅游产业集群的基础条件良好,区域内存在着旅游产业高度集聚的现象,旅游产业集群已经初步形成,但产业集聚的效应还不十分强大,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升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