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利用不同时相的遥感影像解译成果数据,在地理信息系统软件支持下,分析江西省土地利用时空格局、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趋势及其变化速率等.研究结果表明,自1986-2005年近20年来,江西省的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和耕地;研究期内,工矿居民点用地、林地和水域面积增加,而耕地、草地和未利用地面积减少;工矿居民点用地增加来源主要为耕地,林地来源主要为草地,水域来源主要为未利用地:从土地利用稳定性来看,上饶市和萍乡市的土地利用相对不稳定.  相似文献   

2.
土地利用结构制约着土地利用效益。在分析六安市土地资源的基本特征、土地利用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明确增加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利用效益的调整目标,针对人增耕地减、耕地后备资源匮乏.土地供需矛盾日益尖锐等突出问题,提出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调整后,农用地和建设用地明显增加,土地利用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3.
在遥感技术和GIS技术的支持下,对长江上游地区1980、1990和2000年3个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的时空动态特征进行了定量分析.通过数学建模,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率和相对变化率指数、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以及土地利用程度模型等对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动态变化的区域分异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近20年来该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变化类型为草地、林地、建设用地和耕地,其中建设用地面积增长迅速.西藏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为草地、林地和未利用地,土地利用/覆被最不稳定,但土地利用程度增幅非常小.青海以草地和未利用地为主,虽然期间土地利用动态度较高,但土地利用程度有所下降.其余地区主要的土地利用/覆被类型都为耕地、林地和草地,四川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的变化幅度不大,云南、陕西和贵州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和利用程度变化的趋势和幅度都基本相似.虽然湖北、甘肃和重庆的土地利用动态度变化幅度不大,但土地利用程度却有明显地提高.  相似文献   

4.
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变化及驱动力分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利用1985,1995和2000年Landsat TM数据和相关统计资料,分析了长江三角洲近15年来土地刊用变化及驱动因子。结果表明:(1)近15年来长江三角洲主要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表现为耕地数量持续减少.建设用地和池塘快速增加,林地呈先增加后减少的波动趋势;(2)土地利用变化的区域差异明显.就耕地的变化而言,土地利用动态度最大相差30倍以上;(3)建设用地重心的转移幅度明显大于耕地重心的转移辐度;(4)土地利用变化与社会经济驱动因子之间的关系可以用3对典型相关变量表示,耕地、建设用地、林地和草地变化分别对应于不同的社会经济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5.
以陕北黄土高原长城沿线的神木县作为研究区域,应用土地利用转换矩阵表,分析了近13年来土地利用结构互动变化和动态变化的空间特征.结果表明:神木县的土地利用有其明显的变化,耕地、水域和未利用土地在减少,其中耕地和未利用土地的减少最为明显;本区域其他土地都有所增加,且转变幅度最快是园地和建设用地;农用地内部各地类转换剧烈,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之间的转换明显,但土地利用沙化现象仍然存在;土地利用变化在空间分布上的土地综合动态度呈东南向西北逐渐降低趋势.神木县的土地利用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在自然因素的背景下,其环境政策是该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因素,而人口增长、农业结构的调整,也是土地利用变化重耍驱动因素.  相似文献   

6.
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与新农村建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经济社会、资源与环境数据库,运用双变量统计分析模型分析了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驱动力,并从土地利用的视角探讨了昆山市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农村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研究表明,1987-2000年间昆山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特点是耕地被城镇用地、农村居民点、水面养殖坑塘和工矿交通用地大量占用,土地利用斑块破碎化非常明显。工业化、城市化、人口增长和经济改革措施是期间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作者提出昆山市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应注重: (1) 开展农村建设用地整理,改善农村居民生活环境,实现村容整洁;(2) 通过实施耕地整理,确保粮食安全,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3) 科学编制城镇发展和新农村建设规划,合理整合土地资源,提高集约用地水平;(4) 创新用地管理机制,加快建立土地利用中农民利益的保障机制,确保农民生活宽裕。  相似文献   

7.
亚热带典型区域土地利用变化预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995年和2000年Landsat TM影像的土地利用空间数据为基础,计算出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相互转化的概率信息,分析了亚热带典型区域桃源县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动态、幅度、速度、空间分布特征和方向.应用马尔柯夫概率模型进行土地景观要素的情景模拟,预测出了2050年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格局.结果表明:7种土地利用类型的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变化,主要是耕地、建设用地和水域的不断扩张,林地的不断减小.变化方向为耕地面积变化主要是毁林草开荒,建设用地扩展则表现为大量侵占耕地,水域变化是由耕地和林地转变而来.毁林草和农村扩展乱占耕地现象还未从根本上得到遏制.  相似文献   

8.
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趋势预测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根据福建省1988年土地利用详查资料与1995—2001年土地变更资料以及相关经济统计年鉴,对福建省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及驱动力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宏观政策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影响后,对建设用地及耕地等主要土地利用类型在区域尺度上采用逐步回归方法加以分析,得出第三产业发展、居民生活水平提高以及固定资产投资增加是建设用地扩展的主要驱动力,而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与农业内部调整是导致耕地减少的主要原因.利用1995—1996年土地利用转移概率矩阵以及修正后的转移概率矩阵,运用马尔可夫过程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模拟与预测,试图揭示该省土地利用未来走向,并为实现土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优化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9.
运用RS和GIS技术,以1985—2000年新罗区的遥感图像为数据源,采用计算机辅助人工解译分类后比较法,求得土地利用变化及其转移情况:即耕地转化为林地;林地转化为草地;部分转化为水域和建设用地;草地转化为林地;建设用地转化为耕地;部分转化为林地.分析了新罗区土地利用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①要保持耕地总量动态平衡;②要改善土地生态环境;③要加强土地开发与耕地复垦;④要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⑤要以循环经济促进土地资源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基于1990年和2004年的TM遥感影像数据,借助遥感图像处理软件ERDAS、ENVI和地理信息系统软件ArcGIS进行分析,得到商丘市两个时相间的土地利用转移矩阵;采用了土地利用动态度、土地利用开发度、土地利用耗减度、土地利用程度综合指数等模型对土地利用状况进行定量分析评价,并通过Markov链对商丘市2018年、2032年的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预测;研究结果表明,14年间商丘市主城区土地利用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尤以耕地和建设用地变化显著,期间耕地面积减少了208.38 km2,而建设用地增加了141.89 km2,最后,基于耕地压力指数分析了耕地数量的变化对于该农业大市的粮食安全的影响,商丘市的粮食安全问题日益严重,迫切需要保护耕地的数量和质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生态脆弱区(江西省上饶县)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下农户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基本特征.通过建立研究区土地利用变化的马尔柯夫过程模拟模型,进行了农户土地利用变化过程和农业土地用途相互转换分析,并对土地利用变化演变趋势做出了预测.结果表明:上饶县在未来的10年内,耕地资源仍将继续减少,其中水田减少的速度有所减缓,但旱地减少的速度有加快的趋势;同时,在农产品市场运行机制引导下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农户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各种地类的相互转换,如茶园变果园、桑园变旱地等,势必引起土地覆被的变化,从而可能导致生态脆弱环境下的水土流失;此外,由于我国正处于宏观政策改革时期,使得农业产业结构性调整的频率加快,而在一定程度上使得农户忽视了农业生产的持续投入,造成土壤地力退化.据此,提出了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演化及其驱动机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4个五年发展战略的截止年份为时间节点, 基于径向函数(RBF)神经网络模型测度2000, 2005, 2010和2015年中国337个市级行政单元(不含港澳台地区)建设用地的利用强度, 并利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模型(ESDA)分析其时空演变格局, 运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GWR)分析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时空分异的主要驱动因素。结果表明: 1) 2000—2015年,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整体上呈上升趋势, 且空间差异显著, 高强度的利用水平集中在环渤海经济区、各大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 2)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呈现空间自相关性, 且全局分异格局与冷热点分布格局及空间异质性的态势基本上吻合; 3) 中国建设用地利用强度的空间格局演变主要受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城市化水平以及政府经济调控4 种因素影响, 影响程度的排序为城市化水平<产业结构<经济发展水平<政府经济调控。  相似文献   

13.
近16年芜湖市土地利用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1988、2001和2004年3期1∶10万Landsat TM/ETM影像资料,运用人机交互目视解译方法,获取土地利用信息,分析了芜湖市近16年的土地利用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土地利用的变化主要表现在耕地的减少和工矿仓储用地、居民点用地、交通运输用地的增加;工矿仓储用地是区域内变化速度最显著的土地利用类型;土地利用的集约化程度一直在不断提高.加强耕地保护力度,合理控制建设用地规模,科学开展城市用地规划是确保今后芜湖市土地可持续利用的合理途径.  相似文献   

14.
荒漠化地区县级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识别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选取荒漠化、土地利用冲突典型的宁夏盐池县为案例, 采用改进的LUCIS冲突识别模型, 构建基于建设、农业和生态用地倾向的3层潜在土地利用冲突评价指标体系, 借助冲突判别矩阵, 识别出4种潜在冲突类型区: 用地优势区、冲突微弱区、冲突一般区和冲突激烈区; 在此基础上, 又依据用地倾向强度级别组合, 细分为12种冲突类型。结果表明, 盐池县有58.90%的土地存在潜在土地利用冲突, 冲突等级以一般为主, 主要为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冲突、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冲突和三类用地的相互冲突; 有6.82%的区域发生冲突的风险性高, 主要为建设用地与农业用地间的冲突、农业用地与生态用地间的冲突; 另有40.88%的土地属于用地优势区。结合野外实际调研及近十年政策和制度研读, 对冲突的驱动因素进行分析, 并在利益相关者分析的基础上, 提出各类土地利用冲突的权衡策略。在生态脆弱地区建设、农业和生态3种类型用地潜在冲突识别及利益权衡方面进行了探索, 研究结果对维护荒漠化地区生态安全及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5.
结合系统辩识理论和神经网络技术,建立土地利用控制系统的时延神经网络辨识模型,并以广西南宁市某郊县为实例,利用模型进行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结果表明:运用时延神经网络模型辨识的方法能够有效地模拟土地利用控制系统;模型预测输出显示,在自然演变模式、农业发展模式、工业发展模式、生态模式和可持续发展模式五种土地利用战略仿真模式中,可持续发展模式是南宁市某郊县土地可持续利用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6.
以大量调查资料和统计资料为依据,分析了顺德市非农建设用地在乡镇企业布点,工业用地开发规模,城镇建设用地和农村建设用地等方面所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具体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7.
建立了一套包括农用地投入强度,利用程度,产出效果,持续状况四方面的评价体系,并用熵值法确定参评指标权重,然后建立综合评价模型对1998~2006年乐山市农用地集约利用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乐山市农用地利用的趋势是向更加集约利用的方向发展.在评价分析的基础上,对该市的农用地的集约利用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8.
闽清县农村居民点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2007年闽清统计年鉴的数据,从农村居民点用地的利用强度、利用效益及利用布局合理化三个方面选取了7个指标对闽清县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的集约利用程度进行了评价.研究表明:在闽清县评价的15个乡镇的农村居民点中,利用不集约、相对不集约、一般不集约、一般集约和集约的乡镇比例分别为6.67%、20.00%、40.00%、26.67%和6.67%,平均评价分值分别为0.41、0.44、0.50、0.54和0.63,总体水平是一般集约.白樟镇和云龙乡两个经济发达镇的集约化程度较高.白中镇和池园镇两个陶瓷工业比较发达的乡镇集约化程度较低,这些主要是由于农村工矿用地布局不合理和占地过多造成的.白樟镇、云龙乡、塔庄镇、东桥镇和坂东镇等五个乡镇的大部分农村居民点分布在河谷平原地区,布局受地形影响较小,布局较合理,利用上总体较为集约,但仍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利用布局不集约和利用效益不集约的农村居民点应改变居民点的布局,提高聚集度,同时加速新农村建设,发展工业,改善农村居民点土地用途结构;利用强度不集约农村居民点的潜力挖掘应主要从陶瓷工矿用地中挖掘.  相似文献   

19.
毕节赤水河流域是一个典型的喀斯特山区农业地带。通过对该流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分析,结果表明:(1)该流域土地利用以耕地和林地为主,各个乡镇的土地利用多样性相差不大,土地利用结构具有趋同性。(2)清水铺镇的土地综合利用程度最高,其他多数乡镇具有综合开发利用的潜能;该流域土地利用和垦殖率较高,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水土流失严重,...  相似文献   

20.
深圳市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互动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深圳市为例,采用人均建设用地、人均GDP、单位产值占地率等指标,从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的变化态势和变化率两个方面分析了产业结构与用地结构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深圳市产业结构和用地结构存在互动关系,且变化趋势表现为同步增减,其增幅同步递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