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由于受普通话的影响,平顶山老派方言古入声字的调类分派以及一些特有的入声韵母在新派方言中正处在急剧演变之中。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看,在这场正在进行的演变过程中,声调的变异与入声韵母的演变都属于共同语与方言语音系统竞争之下的音类的突变。而入声韵母的演变体现了演变过程中不同的语音层次,是方言的一些语音形式在不同的时期与共同语竞争演变的结果。  相似文献   

2.
屯堡方言与周边方言声调的共时比较和历时追溯表明:屯堡方言与周边方言声调的区别特征主要体现在调值及入声的归并上.屯堡方言阴平调值是中平调33,是明代汉移民语音的底层;周边方言的高平调55,是清代汉移民语音叠置覆盖的结果;其余方言的次高平调44,则大多是中平调受到高平调影响而出现的一种过渡状态.入声归并上,屯堡方言全浊入声归阳平是填补舒声空位的结果,这与周边方言显示出很强的一致性;而其次浊声母和清声母入声字归阴平,这属于明代汉移民语音中的底层成分;周边方言乃至西南官话中这些字归阳平,则是清代汉移民语言对该方言进行重叠覆盖的结果.  相似文献   

3.
入声是江淮官话最重要的语音特征。以往的入声研究缺少这样单点方言深入细致的分析,对六安话入声字现状进行分析研究,有助于揭示江淮官话入声演变途径和规律。  相似文献   

4.
豫北晋语分布于河南省黄河以北,有入声是其语音特征。通过对获嘉、修武、焦作市解放区、博爱、济源5个调查点进行方言田野调查,利用调查结果并参考相关研究成果,对豫北地区入声调、入声韵、入声字的分化情况进行比较,可以看出:豫北晋语区内入声表现出极大的相同性,其入声的历时演变具有极高的一致性,豫北晋语入声在豫北的地理分布是成片的连续整体。  相似文献   

5.
文章旨在从语音实验出发,系统地描述湖南衡阳方言单字的声调系统。其结果与前人描述基本一致,即衡阳方言共有6个单字调,分别是阴平(45)、阳平(11)、上声(33)、阴去(24)、阳去(213)、入声(22)。  相似文献   

6.
诗要有韵,无韵非诗。今人写诗、诵诗,是给个人欣赏的,要用“现代语音”,不必依旧诗韵.“现代语音”是普通话和“普及方言”的语音总和,是革新诗韵的基本立足点。科学地划分新诗韵部。保留入声,入声归入新韵部。编制新的诗的字表。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汉语修辞学研究的重点在共同语,尤其是共同语中的辞格。方言修辞的研究,包括方言语音的修辞研究几乎为零?本文以不少方言中普遍存在的入声为例,提出纠正这一研究偏向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相似文献   

8.
主要考证汉语北方方言中四川省的西部方言——作为一种具有入声声调的方言的本字,一般都是日常生活中的用语。通过这种对本字的考证不仅能看出字义的发展和语音的流变,还能反映出汉字字形在历史长河中的演变情况。  相似文献   

9.
南昌县(塘南)方言语音系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昌县(塘南)方青是南昌方言的一种次方言[1].塘南方言的语音系统,由19个声母、62个韵母、7个声调构成.本文从声母、韵母、声调角度探究及展现出塘南方言独特的语音特征.同时,塘南方言与南昌方言城里话在语音方面之间也存在着一些明显差异.文章显现出塘南方言的独特个性,构建了塘南方言语音系统,丰富了南昌方言语音的深度研究.  相似文献   

10.
分宜县方言属于赣方言宜浏片,通过专业的语音调查,对新余市分宜县方言的语音系统进行了描写,并归纳了分宜县方言的音韵特点.  相似文献   

11.
为了优化山区聚落空间格局与合理规划国土空间,进一步推进乡村振兴的进程,探究山区聚落的空间结构特征是重要目标之一。本文以岷江上游山区聚落为研究对象,基于城市位序-规模原理、聚集维数和关联维数方法对岷江上游聚落行政和聚落几何中心的空间结构特征进行分析和对比,并总结其造成误差的原因。结果表明:(1)岷江上游首位分布城镇体系结构特征明显,县域人口的累积百分比曲线符合位序-规模的特征。(2)岷江上游聚落空间结构分形特征显著,受经济因素的重要影响,聚落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并以各首位城镇为中心向周边逐渐衰减。(3)岷江上游关联维数和牛鸦比所揭示的城镇相互作用强度和交通通达性特征与实际情况一致。(4)行政中心造成的误差与研究区平均海拔关系密切,聚落行政中心在平均海拔高的区域相对几何中心的偏离较大,应重视其偏离对研究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12年8月和10月分别对南河上游河段(五道峡自然保护区)和中下游河段(南河自然保护区)的鱼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显示:上游河段有鱼类4目10科34属40种,中下游河段有鱼类4目9科33属38种,且均以鲤形目为主.优势种是、银鲴、彩副鱊,并具有较多湖北省级保护鱼类.南河鱼类生态类型多样,以定居性,肉食性鱼类为主.调查表明,南河水系发达,污染少,是鱼类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加强对南河水系及水生生物的保护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3.
江河上游的规划和治理是建设生态环境的基础和关键。珠江上游生态环境建设要从规范现实经济行为入手,以便遏制日趋恶化的生态环境,进一步拓展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承载能力。规范珠江上游各经济主体的行为,要以可持续发展观为价值标准,以分析实际情况为出发点,采用切实可行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4.
当阳,湖北省宜昌市县级市,地处长江中游,属西南方言区。本文就部分方言词,通过声韵对照关系来考查在古汉语中的情况,追溯其本字,借此来了解楚地的民风民俗和汉语的流变情况。  相似文献   

15.
四川民族地区(甘孜、阿坝、凉山)地处长江上游,是全国生态环境的敏感区和生态环境的脆弱区,也是长江上游建立生态屏障的主战场.本文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探讨了民族地区生态环境保护教育状况,并提出了构建长江上游民族地区生态屏障的林业技术储备,对民族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与构建长江上游建立生态屏障作了有益地探索.  相似文献   

16.
以修河流域12个县(市、区)作为研究区域,该文分析了2000、2010、2019年修河流域各地经济社会发展情况与生态环境保护状况,以县域为研究单元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在生态保护方面综合考虑农业生态、城镇生态、自然生态3个子系统选取了13个指标因子,在高质量发展方面从五大发展理念出发选取了22个指标因子,对修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行耦合协调度测算.研究结果表明:1)2000—2019年修河流域生态保护指数内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整体呈现下降趋势,形成 “上游地区>中游地区>下游地区”的格局; 2)2000—2019年修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内部差距正在逐渐缩小; 上游和中游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均呈现上升趋势,下游的高质量发展指数呈现下降趋势; 3)2000—2019年修河流域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耦合协调关系整体处于磨合阶段,状态较好,呈现增长态势; 4)修河流域耦合协调度的发展趋势与高质量发展指数变化趋势保持一致.从空间格局上看,受自然、区位、人类活动等因素的影响,修河流域生态本底较好,中游和上游地区生态保护明显优于下游地区生态保护,下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优于中游和上游地区的高质量发展水平.  相似文献   

17.
黑河流域是我国西北干旱区的第二大内陆河流域,地下水电导率γ的研究对保护流域地下水资源,减少流域生态环境的破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通过对黑河流域地下水γ的空间变化及其与主要离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整体上,上游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较低,明显低于中下游地区,中游浅层地下水γ明显高于深层地下水,下游浅层与深层地下水γ差异不大;2)从区域上来看,中游干流地区浅层地下水γ沿流程呈增加趋势,中、下游沿河道附近浅层地下水γ高于距河道较远地区,上游及中游山前平原地区深层地下水γ较低,明显低于中游细土平原地区,下游居延海—中蒙边界地区与狼心山—额济纳旗城河道附近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存在明显差异;3)地下水γ与各主要离子的关系表明,上游山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浓度的影响,中、下游地区地下水γ主要受到Na~+、Cl~-和SO_4~(2-)浓度的影响.此外,中游距河道较远地区的深层地下水γ以及下游沿河道附近的浅层及深层地下水γ均受到了农业灌溉活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以柳江流域23个点位为例,研究了不同水文季节(3月和6月)水质因子(DO、CODMn、NH3-N、As、Hg、Cd、Pb)对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2次调查共鉴定出底栖动物4门7纲16目54科68属(种),种类相似系数为83.76%,物种丰富度表现为枯水期略高于丰水期,底栖动物优势种在枯、丰水期分别有4种和2种,具有明显的季节演替. DCA和TWINSPAN分析结果显示:柳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结构在时空分布上存在一定差异,主要表现为枯、丰水期均有3个不同的底栖动物类群大致依次分布在该流域干流及支流的源头、中上游及下游,群落内指示物种呈现出由清洁种逐渐过渡到耐污种的变化. 指示物种分析结果(ISA)显示:在枯水期,共有8种底栖动物能作为柳江源头和大环江上游群落的指示种,分别为四节蜉属(Baetis sp.)、锯形蜉(Serratella sp.)、溪泥甲一属(Zaitzevia sp.)、短脉纹石娥属(Cheumatopsyche sp.)、蜗虫(Dugesia sp.)、朝大蚊属(Antocha)、摇蚊属(Chironomus sp.)和细蜉属(Caenis sp.),其他类群无显著指示种;在丰水期,共有5种底栖动物能作为群落划分的指示种,其中,方格短沟蜷(Semisulcospira cancellata)、钉螺(Oncomelania sp.)是柳江中上游的指示种,汉森安春蜓(Amphigomphus hansoni)、河蚬(Corbicula fluminea)、卷扁螺(Gyraulus compressus)是柳江下游的指示种. CCA分析结果显示:CODMn和DO是枯、丰水期均对柳江流域底栖动物群落分布有重要影响的水质驱动因子,而重金属因子(Cd、Pb、Hg)在枯水期对底栖动物分布影响较大, NH3-N在丰水期对底栖动物分布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9.
沅水流域的人口分布在先秦已经比较广泛,楚汉时期黔中、武陵郡及其属县的广泛设置为人口的增长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汉代的著籍人口已达二三十万。三国至隋唐时期,沅水流域的人口继续增长,其分布由下游向上游递减。宋朝进一步加大了沅水流域的开发力度,不仅鼎州,而且辰、沅、靖三州人口数量增幅也很大,崇宁年间达到大约五十万人,宋代人口增幅变为由下游向上游逐渐加大。元代,该流域的人口数量增至最高峰。元代以前长时期的户口增长为明清时期沅水流域经济的开发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相似文献   

20.
基于考虑系统负荷、新能源发电出力等时序变化特性的时序生产模拟法,建立了水光电力系统时序生产模拟模型;从系统结构性、经济性、灵活性与可靠性方面综合确定最佳水光容量配比,并通过金沙江上游川藏段水光系统验证了模型的合理性。金沙江上游川藏段光伏电站与水电站出力具有较好的年内、日内互补特性;对于2030年水平年,考虑枯期水电留存,913.6万kW水电配套400万kW光伏的方案综合性能更优,其新增非水可再生电量约60亿kW·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