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九龙大雾山北坡的自然植被可划分为常绿阔叶林,山地常绿阔叶林,灌丛和草地等几个基本类群,它们均属次生性植被,其中以灌丛和草地分布面积最广,常绿阔叶林面积较小且多分布于山谷地带.大雾山北坡的常绿阔叶林是华南常绿阔叶林的组成部分,属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具有一定的雨林结构特色.由于生态条件的优越,草地和灌丛等植被类型能以顺向演替而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粤西黑石顶相近年龄的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与次生性常绿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及群落结构特征,并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杉木人工林在16龄及24龄时物种多样性水平均较低,而次生性常绿阔叶林在演替过程中物种数目迅速增加并超过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物种多样性在16龄及26龄时均达到较高水平.杉木林在16龄至24龄期间群落密度变化不大,始终稍低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群落始终以杉木占据优势,生物量与基面积逐渐积累增加.次生林在演替初期,群落密度远高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但随演替的进程而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在16龄到26龄的10a间优势种的组成发生很大变化,而生物量与基面积增加很少,群落演替发生迟滞.在生物量分配方面,次生林地下生物量所占比例最高,杉木林最低,中生性常绿阔叶林居于两者之间。  相似文献   

3.
中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首先回顾了起步于上一世纪30~40年代的我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发展.建议当前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包括:编纂中国常绿阔叶林植被志,加强常绿阔叶林起源与系统发育的研究,重要物种的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研究,常绿阔叶林演替机制与恢复生态学研究,常绿阔叶林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常绿阔叶林对全球变化的作用与响应的研究,以及建立常绿阔叶林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4.
中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回顾与展望(特约综述)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首先回顾了起步于上一世纪30~40年代的我国常绿阔叶林研究的历史,在此基础上展望了未来的发展. 建议当前需要进一步开展的研究包括:编纂中国常绿阔叶林植被志,加强常绿阔叶林起源与系统发育的研究,重要物种的生理生态学和种群生物学研究,常绿阔叶林演替机制与恢复生态学研究,常绿阔叶林生态服务功能与区域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常绿阔叶林对全球变化的作用与响应的研究,以及建立常绿阔叶林信息系统.  相似文献   

5.
浙江天童及周边地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的植物区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浙江天童及周边地区的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包括五个类型:常绿阔叶林退化前期群落、落叶阔叶林群落、针阔混交林群落、针叶林群落以及灌丛群落.通过对退化植被各群落类型的区系分析,得出了天童地区常绿阔叶林退化群落的区系组成特征,具体如下:(1)天童及周边地区退化植被的植物区系包括72科138属204种,其物种多样性低于常绿阔叶林的成熟群落;(2)本植物区系地理成分与常绿阔叶林成熟群落一致,表现了明显的亚热带植物区系性质,是热带向温带的过渡;(3)人类的干扰导致了各退化群落中国特有成分的下降;(4)各退化群落类型与常绿阔叶林成熟群落保持了较高水平的科、属和种的相似性.综上所述,天童及周边地区退化植被保持了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植物区系特征,从植物区系学的角度来看,具有恢复为地带性常绿阔叶林成熟群落的潜力.  相似文献   

6.
常绿阔叶林的植被动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比较研究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主要树种的群落生态学特征,种群生态学特征和生理生态学特性,分析了在常绿阔叶林演替过程中这些主要树种的更替机理,并以此作为常绿阔叶林演替系列各阶段群落的抚育和恢复的基础。  相似文献   

7.
利用3S技术,对宁波1974~2009年间6个时相的Landsat卫星遥感数据进行土地利用和植被类型分类,提取相邻年份不同植被类型与常绿阔叶林转化的区域,并计算每种类型对常绿阔叶林的转化率.研究结果表明,自然演替规律和经济利益驱动是促成常绿阔叶林37年间动态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不受人为影响的条件下,它最易与常绿一落叶阔叶混交林和针叶阔叶混交林相互转化.在此基础上,测算每个时期转入为常绿阔叶林的植被类型与同时期保持为常绿阔叶林类型的距离,并计算5个时期的总平均值.将其按植被类型排序为:针叶阔叶混交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毛竹林>针叶林>园地>灌丛>农田.分析结果显示,种源传播和用地历史是影响退化常绿阔叶林群落次生演替方向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8.
深圳笔架山公园的植被类型及主要植物群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深圳市笔架山公园的地带性植被为南亚热带季风常绿阔叶林,目前其现存植被主要包括人工次生林植被、园林植被和园地植被等几大类,其中人工次生林植被包括南亚热带人工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阔叶林、南亚热带次生常绿针叶林和南亚热带次生常绿灌木林等,并可进一步分成13个群落类型.对13个人工次生林群落的结构、物种多样性等特征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人工林占优势,物种多样性低,群落层次不明显,多数群落处于演替前期.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现存云南油杉混交林的稳定性和演替趋向,采用标准样地设置法研究了昆明西山云南油杉(Keteleeria evelyniana)针阔混交林的群落结构及其更新特征.结果表明:混交林的群落垂直结构较为复杂,乔木上层主要是云南油杉,个体数量不多;滇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oides)和高山栲(Castanopsis delavayi)分布在群落乔木中层以下;在乔木中、下层中云南油杉植株较多,但大多为枯立、断梢或生长不良的植株.云南油杉的幼苗和幼树在林下层更新不足,云南油杉种群正处于衰退时期.然而,滇青冈和高山栲个体径级分布为连续分布,且通过实生繁殖和萌生繁殖2种方式进行更新,主要以萌生苗方式更新,使其具有很大的"幼苗库",为其更新提供强大的物质基础.因此,随着时间的推移,云南油杉种群极有可能被滇青冈或高山栲种群所取代,混交林将会演化为以滇青冈或高山栲为建群种的半湿润常绿阔叶林.  相似文献   

10.
对浙江省磐安县六十田省级自然保护小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结构特征及其主要乔木树种的种群动态进行了调查研究.根据各树种的重要值判断,该地区常绿阔叶林的主要乔木组成种为东南石栎(Lithocarpusharlandii)、红楠(Machilus thunbergii)、木荷(Schima superba)、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glauca)、紫楠(Phoebe sheareri)和华东楠(Machilus leptophylla),其中东南石栎和木荷为主要优势种.群落中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及藤本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都偏低,优势度相对较高;其生活型以包括藤本在内的高位芽植物占绝对优势,达85.45%;叶级以中型叶为主(占61.82%),小型叶次之(占29.09%);叶型以单叶占有较大的优势,达到89.09%;叶质以革质叶占优势(56.36%),纸质叶次之(40.00%).生活型及叶的特征表明该群落属于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群落中主要乔木树种水平结构整体上呈均匀分布状态,说明群落中种内和种间竞争激烈.依据胸径级别频率分布的形状,7个主要组成种的种群结构可以大致归纳为:倒金字塔型、倒“J”型、纺锤型和双峰型.其中,种群结构呈倒金字塔型的东南石栎、米槠、青冈和紫楠及呈纺锤型的华东楠,因为缺乏幼苗和幼树,在演替过程中种群将衰退;而呈双峰型的红楠和呈倒“J”型的木荷,因有较为丰富的幼苗储备而将成为该群落的优势种.  相似文献   

11.
笔者以井冈山、云居山、莲花山、庐山、大岗山、新建、永丰等地亲自考察的第一手资料以及有关植被资料,对江西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生活型进行研究。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均以高位芽植物占优势,比例为60—90%,北、中、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高位芽植物占的比例分别为60—70%、70—80%、80—90%。随着纬度的降低和生态系统顺向演替,伴随着群落中的高位芽植物比例增加,地上、地面、隐芽植物成分递减。  相似文献   

12.
通过调查上海市7个行政区11个典型垃圾填埋场的植物群落,分析其种类组成、区系特征、群落类型等指标,总结了垃圾填埋场的植被特征。结果表明:共记录有种子植物77科165属189种,含种数较多的科依次是菊科、禾本科、蔷薇科和豆科,其他含较多种的科为锦葵科、唇形科和藜科,且单种科比例较高;植物区系以北温带分布比例最高,其次为泛热带分布和东亚分布;植物种类以自然侵入的草本植物为主,木本植物多为人工栽植,偶见构树、朴树、桑树、苦楝等演替先锋种;群落类型可划分为常绿针叶林、针阔混交林、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和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等5种,群落结构一般缺少灌木层,乔木树种个体径级呈不连续分布。据此,应根据不同垃圾填埋场的植被现状以及周边环境,建设具有乡土特色的植物景观以及城市"森林岛"景观。  相似文献   

13.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常绿阔叶林的群落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福建梅花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常绿阔叶林是典型的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之一.9 600 m2样地的调查与分析表明:群落内共有维管束植物258种,其中种子植物228种,隶属于87科156属,植物的科属组成丰富.群落内区系地理成分复杂,热带与泛热带植物区系成分比例明显大于温带与泛温带区系成分,具热带亚热带性质.群落中,中小型革质、全缘、单叶、常绿、木本、高位芽植物是决定其外貌主要因素.群落成层现象明显,可分为2个乔木亚层、1~2个灌木亚层和草本层,层间植物较为丰富.通过不同区域常绿阔叶林的比较,无论区系组成与成分还是群落外貌和结构均体现了中亚热带南缘常绿阔叶林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森林顶极群落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在植物群落的研究中,顶极群落是一个颇为重要又颇受争议的概念.在研究中,对如何判断顶极群落,生态学家进行了大量的探讨.一般是根据群落组成、建群种的结构、群落的稳定性以及群落与生境的一致性等方面来识别顶极群落,然而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如何判断顶极群落有必要对顶极群落的天然更新进行研究.近年的研究表明,种子雨、种子库、幼苗库和克隆生长是群落实现更新的重要条件,林窗更新是顶极群落结构维持的主要方式.冷杉林(暗针叶林)、热带雨林和常绿阔叶林是寒温带、热带和亚热带的气候顶极群落.它们的更新方式各不相同.冷杉林靠种群内的新老个体更替维持群落.热带雨林是依靠性质相似的不同种的个体替代实现更新.未受人为干扰的原始常绿阔叶林,其林下的建群种往往缺乏更新层,有的研究将这样的种群称为衰退种,这与顶极群落能自我繁殖的特征相矛盾.有关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更新机制需作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植物自然种群大都不是以单种种群的形式存在,而是生活在一定的群落环境之中.群落演替必然包含着构成其群落的种群的变化.就演替机制而论,是构成群落的种群的变化导致了群落演替发生.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种群是中国亚热带森林植被演替的先锋种群之一,几乎贯穿其演替过程的始终.研究其数量动态对亚热带森林群落和生态系统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并有助于亚热带次生林的经营管理.“样地编年序列”的应用为长命植物种群数量动态的研究提供了捷径.缙云山马尾松种群密度在约七龄前随时间增长;增长率随时间减小;在约七龄后随时间下降,增长率随时间增大;在约三十年后,种群密度仍随时间下降,但增长率显著增大.缙云山马尾松种群的植物量,在灌草丛到松阔混交林初期的演替中,呈现logistic增长,符合公式:P_p=40/(1+89.837~(-0.285A))在混交林到常绿阔叶林的演替中,表现出随时间而下降的趋势.导致缙云山马尾松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动力是种内光资源竞争引起的自疏和种间光资源竞争导致的他疏.主导因子是光.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天门山的地理成分和植被类型进行分析,统计植物区系,研究天门山科、属的结构组成。将天门山划分为山顶矮阔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常绿阔叶林、暖性针阔叶混交林五个植被类型,分别对主要植被类型的群落外貌、结构及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为天门山的植被及植被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从生活型、叶的性质和季相出发对天门山植被类型进行比较,分析群落优势种重要值、垂直结构和径级结构以及不同径级和高度级物种多样性,进一步明确了天门山的空间排列和群落演替趋势,为更好地开发利用天门山植物资源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7.
以福建省天然常绿阔叶林及人工杉木林下草本层为研究对象,对其地上生物量(y)与地下生物量(x)分配关系进行研究,并对方程lg y=b+ a lg x中的生长指数(a)和生长常数(b)进行计算分析,初步揭示不同森林类型草本层植物生物量分配及其随乔木层林龄变化的基本特征,探究其是否符合等速生长规律。结果显示:①天然常绿阔叶林草本层生物量随林龄增加而下降,人工杉木林草本层生物量在成熟林时期最大,幼、中龄林次之,近熟林最小; ②天然常绿阔叶林幼龄林及成熟林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遵循等速生长规律,中龄林及近熟林生长指数a的95%置信区间上限接近理论值1,各林龄生长常数以成熟林<幼龄林<中龄林<近熟林; ③人工杉木林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均遵循等速生长规律,各林龄生长常数以幼龄林>成熟林>近熟林>中龄林。研究表明,人为干扰对草本层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有影响,但并未破坏其等速分配生长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指壳斗科、樟科、茶科、木兰科的常绿阔叶树种为主组成的森林.而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我国亚热带地区最典型的地带性植被类型.由于我国所处的海陆位置和大气环流影响,以及青藏高原的存在,所以我国亚热带温暖湿润气候区域广阔,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以上.因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的地位也就非常显著,从而成为世界上所罕见的植被类型.中国的常绿阔叶林种类组成中,以壳斗科的青冈属、栲属和石栎属为群落上层的优势种;但在生境比较偏湿地区,樟科中的润楠属、楠属的种类显著增多;而在生境比较偏干的地区,则茶科的木荷属常成为群落上层的共建种.整个区域,高等植物种类特别丰富,全国198个特有属中,本区就有148个属之多.举世闻名的子遗植物,如银杏、水杉、银杉、鹅掌楸、喜树等均分布于此地.群落外貌是群落最明显的特征,反映群落外貌最主要的标志是生活型和叶的性质.从生活型谱分析可知,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是介于热带雨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之间的过渡类型,并接近于热带雨林.叶的性质也是如此.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成层现象明显,上层是由壳斗科、茶科、樟科中的中高位芽植物层片组成,其发育状况反映了群落的成熟状态.层中有落叶阔叶中高位芽植物层片,但不占主要地位,存在于林窗之间,是季风特  相似文献   

19.
【目的】种群空间格局对阐明植物群落构建与动态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在广西大明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了一个面积3.2hm^2的常绿阔叶林固定样地。运用O-ring空间点格局分析方法对样地8个优势种的空间格局以及种群大小关联和种间关联进行了研究。【结果】8个优势树种及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均为聚集分布;云贵山茉莉和毛狗骨柴的大径级与其小径级个体在小尺度上呈正相关,而罗浮槭的大径级与小径级在0~40m上为负相关;58个种对中有2个种对在小尺度上表现正相关。【结论】种子扩散限制与微生境异质性是大明山常绿阔叶林优势种共存的原因。但是,有关中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的群落构建机制还有待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采用样方调查法对孔林植物群落类型、物种组成、多样性、径级结构进行了调查分析,并与历史调查数据进行对比,探究了孔林植物群落演替过程与趋势。结果表明,经50多年的演替,孔林植物群落类型有所增加。除了原有的侧柏林、麻栎林和黄连木林外,新出现了刺槐林、皂荚林等阔叶林及侧柏-黄连木、侧柏-栾树、麻栎-侧柏等针阔混交林。孔林植物群落中阔叶乔木种类增加,正向顶极的落叶阔叶林演替。与50年前相比,孔林植物群落灌木层盖度有所降低,草本层盖度明显升高,外来植物种类增加,50年间灌木及草本物种组成差异明显。孔林中侧柏和刺槐种群处于稳定发展阶段,黄连种群处于良好增长阶段,而麻栎种群发展有衰退趋势。孔林典型植物群落中侧柏-牛繁缕群丛的乔木层、灌木层及草本层植物多样性均较低,孔林植物多样性受人为干扰的影响远高于自然生境的影响。孔林定期的灌草管理、引种栽培及旅游等活动对孔林植物群落造成了一定影响,建议在必要的人工造林、保育的基础上,适当减少对孔林的人为干扰,促进孔林植物群落向近自然林演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