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欧阳志辉 《科技信息》2007,(35):205-206
主体和客体是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两个基本范畴。从主体性角度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客体,不仅能够科学定位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角色地位,发掘其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而且能够充分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主体性,进而为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开辟新的思路和途径,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促进个人和社会更好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主体性教育内涵、历史发展趋势和实施途径的解析,阐述了作为一种新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模式,主体性教育将取代传统的客体教育而发展成为未来教育新体制的可能性、必然性以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事实的客观性就内在地蕴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和客体性。“事实是表征物质世界客观存在和运动的具体状态、现实环节的概念”这一界说就内涵着事实的主体性,因为人的主体性活动本身就是“物质的各种实在形式和运动形式”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论事实的客观性》实际上区分了事实的本体论意义和认识论意义并着重分析了其认识论意义,指出认识论意义上的事实是具体的、历史的、进入主体现实的求是活动范围的事物及其情况。问题的实质在于如何理解事实的主体性。笔者的观点是:不能把事实的主体性归结为事实“是人对事物的一种意识和断定”、“是人所把握的一种知识形式”。  相似文献   

4.
主体性是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学生也具有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5.
主体性是人在认识和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客体的学生也具有主体性。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客观需要,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是"以人为本"教育理念的具体要求。  相似文献   

6.
近代西方的主体性美学转向对人的美感和审美意识的探究,相比于古代的那种专注于美本质研究的客体性美学,这是一个重大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主体性美学在现代遭遇了巨大的理论困境,因为它仍然局限于主客二分的思维模式,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自由何以可能"和"审美何以可能"的问题。为了破解这一困局,在现代西方,以伽达默尔等为代表的美学家们对主体性美学展开了激烈的批判。在对解释学对话、视域融合、艺术游戏等一系列概念的阐述中,伽达默尔的解释学转向了一种主体间性的美学思路,实现了从主体性美学向主体间性美学的理论转向。  相似文献   

7.
主体间性的哲学理论提出后,已经运用到很多学科中去。以往的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取得过很大成绩,但由于环境的变化及其本身存在的缺陷,这种"主体—客体"思想政治教育模式逐渐被更为合理的"主体—客体—主体"的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模式所取代。倡导平等对话、相互理解和人文关怀的"交往式"主体间性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已成为消除主体性思想政治教育困惑的手术刀。  相似文献   

8.
科学事实是一种客体性事实。实践是检验科学事实的最高标准,科学事实是主观能动性与客观事实性的统一,自身蕴含着客体共享性和平等性。价值事实是一种主体性事实。主体客观性、主体特质性和价值多样性是其主要特性。在认知活动中,科学事实表现为一,价值事实表现为多,但二者关系又具有对立统一性。  相似文献   

9.
价值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具有深远的意义。从作为根本特性的主体出发,深刻认识主体,充分理解和把握价值的主体性,是研究和解决价值问题的关键。从主要关注客体转向关注主客体关系、特别是关注主体,立足主体性进行价值分析、乃至一切哲学问题的分析,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主体性与客体性的协调发展是个体全面发展,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个人与他人和谐发展的前提.教育既要弘扬学生的主体性,也要发展学生的客体性,我国教育历来对学生的主体性不够重视,当前学习改革的关键在于分析影响学生主体性的各因素,并针对各制约因素优化育人环境,以充分发展学生的学习主体性.  相似文献   

11.
黄天鹏是民国时期著名新闻学者和报刊活动家,在中国新闻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和影响.但是由于意识形态以及其他一些政治因素的影响,黄天鹏的新闻思想和实践活动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关注和研究.开展黄天鹏研究,对于中国新闻学术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在"长三角"的城市群中,宁波新闻传播史有着独具特色的内涵。首先,宁波有着悠久的新闻传播历史;其次,宁波新闻传播业的类型齐备,形式多样,历史上有许多杰出的新闻出版人物;其三,宁波新闻传播史是"长三角"新闻事业发展史中一个极具代表性的缩影,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  相似文献   

13.
国民政府的抗日对外宣传由国际宣传处负责,在1937年至1945年的八年抗战中,该处的新闻宣传及对外电审查,在中国当代新闻史上留下了特殊的痕迹;作为外国记者中的核心力量,美国记者群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4.
美国记者埃德加·斯诺以其战地报道<红星照耀中国>而闻名于世.1940年代以后,斯诺陷入各种危机,在窘境中奔突.考察斯诺生命最后30年中出现的重大事件,展示并分析他在此阶段出现的精神、婚姻、事业危机以及他试图杀出重围的种种努力,多侧面地反映这位"红色记者"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5.
1980年代以后披露的A.L斯特朗的文章、通信及其他相关文献,极大地丰富了“三S”研究的宝库。在这些资料的基础上,追溯她的传奇性的中国经历,特别是她晚年的思想轨迹,从另一个侧面揭示出这位资深美国左翼记者复杂的精神世界。  相似文献   

16.
文章系统地阐述了浙江万里学院文化与传播学院在学校办学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所进行的新闻学专业的改革情况.  相似文献   

17.
根据新闻专业本身的特点和发展趋势,结合玉林师范学院广播电视新闻学专业的办学个案,强调指出,媒体转型时期的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应从实际出发,地方高校新闻学专业以地方性和应用型为定位,更新教育理念,加快专业课程设置的调整,加强师资队伍培养,办出地方高校新闻专业的特色,形成既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又重视实践教学的多方向扩展的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8.
在风险社会背景下,科技传播要进一步促进人的现代化与社会现代化.在现阶段,我国从事科技传播的名记者屈指可数!科学技术类的新闻报道从内容到形式、从表象到深度都有待进一步提高.科技新闻传播专门人才的社会需求量很大、培养难度很高.借助风险社会视域来观照我国科技新闻人才的培养显得刻不容缓.高风险之下,科技新闻人才培养应该如何创新...  相似文献   

19.
周思思 《韶关学院学报》2009,30(8):118-120,124
随着现代传媒的蓬勃发展,地方本科院校纷纷开设新闻学专业,然而由于自身的地域限制和条件制约。新闻学专业建设方面存在着五种问题,为此,应根据高等教育“强基础、宽口径、重能力”的方针,实行注重素质教育、通才与专才并重的培养模式。办有特色的新闻学专业。  相似文献   

20.
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少数民族新闻事业研究”,开辟了中国新闻事业研究的一个新领域,并越来越醒目地成为解析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独特视角。文章旨在对其研究状况进行简要的总体观照,并特别论及“中国西部成为中国民族新闻事业研究基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以期引起学界对少数民族新闻传播事业的正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