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研究了纯铁、碳钢及低合金钢的渗硼层与基休之间形成的过渡区的组织和性能。低、中碳钢渗硼层过渡区的晶粒异常粗大,而纯铁及高碳钢的渗硼层过渡区组织无异常粗大现象。中碳钢的过渡区在紧靠硼化物层的窄小区域内有富碳现象,但整个过渡区并不富碳。渗硼过渡区的异常粗大组织主要是由于过渡区中的硼与AlN作用后形成BN,使AlN的阻碍奥氏体晶粒长大作用减弱而造成的。高碳钢渗硼层前沿的羽毛状组织中包含有 Fes(C.B)及 FeB这两个相。  相似文献   

2.
单相渗硼层的性能,大大优于双相渗硼层,有关单相渗硼层的获得,我们已作过报导,本文主要是采用双相渗硼层的试样,经高温真空退火后(900℃,10~(-2)mmgH),使用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电子探针等手段,研究渗硼层的形成及相的转变,得到如下的结果: (1)具有双相渗层的45~#钢和Gcr15钢试样,经900℃,10~(-2)mmHg4小时退火后,FeB区均减少,总的渗层有所增加。 (2)硼化物层中出现的一些黑色点块状,大部分是夹杂,有些是空洞。 (3)渗硼层的形成,除了在[5]中所指出的是一种成核成长过程外。我们还观察到单个硼化物针的精细结构,如照片5所示,结合X射线衍射分析,进一步提出了我们对硼化物层形成机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预变形对碳钢渗硼组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低碳钢(0. 20% C)渗硼后获得由 FeB层和 Fe2B层组成的硼化物层;高碳钢(1.0% C)渗硼后则获得几乎由单- Fe2B层组成的硼化物层.而中碳钢(0. 45% C)的硼化物层则由若干个 FeB层和Fe2B层组成的亚层所构成.预变形可使低、中碳钢的硼化物层减薄,尤其当预变形量较小(20%)或较大(60%)时;而对于高碳钢,预变形则使其增厚,特别在中等变形量(40%)时.  相似文献   

4.
本文研究了2Cr13不锈钢渗硼层的组织和耐磨性。研究发现,渗硼层由硼化物层和过渡区构成,而硼化物层又由极薄的(Fe,Cr)B层和相当厚的(Fe,Cr)_2B层组成,在硼化物上分布有少量的(Fe,Cr)_3(C,B)。过渡区是在细小弥散的两相基体上分布着块状和网状碳化物。渗硼试样的耐磨性比常规处理试样高出4—5倍。  相似文献   

5.
本文从多冲压缩抗力角度讨论了模具钢渗硼工艺和金相组织。结果指出:模具钢渗硼层在多次冲击压缩载荷下发生一定的塑性变形。渗硼组织中单相硼化物Fe_2B具有较好的塑性和较高的多冲抗力,提出获得渗硼层中单相硼化物Fe_2B的热处理工艺。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钢渗硼时出现富碳过渡层这一问题,本文在分析对比几种渗硼方法的基础上,提出应用硼砂、硅和碳酸钠为渗硼剂,使钢件在渗硼过程中适当脱碳,以控制硼化物层内侧碳元素含量的无毒固体渗硼的方法。文中对渗硼剂的选择,渗硼机理,渗硼组织特征,影响渗硼质量因素等作了初步的探讨。本文通过热力学分析指出,这一渗硼方法是可行的。试验表明,45钢经950℃渗硼后可以获得预期的过渡层组织,过渡层不增碳。这一渗硼方法,由于渗硼剂具有对基体材料脱碳——渗硼的特性,可以控制碳钢硼化物层内侧组织,对高碳钢或某些高合金钢渗硼也能获得梳齿状硼化物层,对提高工业纯铁软磁性元件的表面耐磨性能也取得良好的使用效果,而且成本低,不污染环境,因此,可以预期它对发展渗硼工艺的应用,将会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7.
本文运用金相、扫描电镜波谱仪以及X射线衍射技术和残余应力测试研究分析了碳钢的镍-硼共渗层组织结构、形成机理及性能特点。结果表明:碳钢镍-硼共渗层主要存在(Fe、Ni)B、(Fe、Ni)_2B等齿针状化合物和存在于这些硼化物齿间的γ-(Fe、Ni)固溶体。指出镍的硼化物和齿间固溶体有利于克服单渗硼存在的不足,镍-硼共渗是一种较理想的表面处理技术。  相似文献   

8.
提高机械零件的耐磨性和抗腐蚀性,从而提高产品质量、节省材料、节省能源。对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渗硼是近代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化学热处理工艺。材料表面经渗碉后形成的硼化物层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蚀性。固体渗硼工艺的扩大应用能提高石油机械零件的质量,延长使用寿命,对国民经济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因此。研究固体渗硼在石油机械中的应用是十分有必要和有重大实际意义的。笔者在文章就稀土元素渗及催渗机理做了深入探讨,希望对有效提高固体渗硼技术的发展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及拉伸试验研究了PMAl—Li合金高应变速率超塑变形过程中孔洞的形核、长大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孔洞主要在三角晶界和晶界突起处形核,其长大由周围的塑性变形控制,随应变速率的提高,孔洞的形核率和长大速率增加;随变形温度的升高,孔洞的长大速率增加,材料对孔洞容纳性提高.  相似文献   

10.
本文对深层渗硼泥浆泵缸套失效的原因进行了分析,金相,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硼化物性大,机加工表面光洁度偏低以及存在孔洞等铸造缺陷是导致渗硼层发生脆性剥落,加剧磨粒磨损,造成缸套失效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本文研究了以渗硼为基的固体硼碳共渗处理。结果证明,木炭对渗硼有一定的催化作用。当共渗剂中的木炭和硼铁含量控制适当时,可获得性能较好的Fe_2B单相渗层;而且渗层增厚,过渡区增加,使硬度梯度减缓,硼化物层的脆性降低。此外,共渗剂的生产成本下降,提高了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挤压铸造碳纤维增强A356金属基复合材料凝固过程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分析了挤压铸造制备CF/A356复合材料的充填过程,研究了工艺参数对基体合金凝固组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预制件中纤维均匀分布时,存在三角形、正方形、六边形3种排列方式,其充填阻力P=4.32MPa.挤压铸造CF/A356复合材料时,当浇注温度较高时,其凝固发生在整个浸渗过程结束之后,这是由于模具和纤维的激冷作用,而首先凝固的晶坯在浸渗过程中局部或完全重熔;基体合金初生α-Al相在纤维间隙中形核并逐渐向纤维表面长大;而共晶Si相依附碳纤维表面形核并长大,当预制件预热温度高于基体熔点时,共晶Si相包覆碳纤维表面长大.随着凝固冷却速率的降低,共晶Si相形态发生从蠕虫状、细针状到片状或块状的转变,其尺寸由小到大变化.  相似文献   

13.
详细研究了高速钢中形核—长大方式动态再结晶时形核机制、长大过程,描述了各阶段的组织特征。分析了第二相析出对这一过程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磁场处理对微合金钢相变过程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磁场处理对微合金钢由奥氏全的转为过程产生影响,主要体现在铁素体的形核率和晶粒长大速度两个方面,磁场处理增加了铁素体的形核率,同时也提高了晶粒的长大速度,由于磁场对铁素体形核率的影响效果显著,缩短了相变时间,最终得到细晶组织。  相似文献   

15.
广西浪平地区石炭纪地层出露完整,在黄龙组底部发育一套核形石生物碎屑灰岩.为了深入认识核形石的形成环境及地质意义,开展了古生物学、沉积学和岩相学研究.核形石生物碎屑灰岩中虫筳类化石表现出Profusulinella aljutovica-Taitzehoella taitzehoensis extensa带的特征,指示其发育在莫斯科期的初期.本文共识别出4种核形石类型:泥晶核形石、富屑纹层核形石、藻(菌)纹层核形石和复合纹层核形石;以及4种沉积微相:MF1,MF2,MF3和MF4.在莫斯科期初期,海平面开始回升,使该地区的沉积环境发生变化,为核形石的形成提供了微生物活动基础和水动力条件.  相似文献   

16.
为了提高模具表面的磨损性能,采用稀土催化共晶渗硼工艺对45钢模具表面进行了处理,研究了不同稀土加入量对共晶渗硼层组织、渗硼层厚度、硬度梯度及其磨损性能的影响规律,分析了稀土活化催渗机理和材料磨损机制。结果表明:共晶渗硼层组织为硼化物与γ铁的混合物;稀土加入量为9%时共晶渗硼效果最佳,渗硼层厚度比传统固体渗硼层增加近1倍,渗硼层硬度显著提高且硬度梯度减小;稀土元素具有活化催渗硼原子、促进硬质相形成以及细化晶粒、强化晶界的作用;经稀土催化渗硼的试验材料两体磨损性能比传统固体渗硼材料提高约18%,且耐磨行程提高近12倍;试验材料磨损失效主要以显微切削为主;渗硼层厚度增大、硬度提高、硬度梯度减小是稀土催化共晶渗硼材料磨损性能得以提高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透射电镜和高分辨率透射电镜研究了原位合成钛基复合材料增强体TiB的堆垛层错结构。结果表明,堆垛层错容易在TiB的(100)面上形成,平行于TiB的生长方向[010],并贯穿整个增强体。堆垛层错在TiB形核与长大的过程中形成,并且与增强体TiB的B27晶体结构有关。由于TiB的B27结构,在(100)面上容易形成B原子的不足而导致原子错排,并且在(100)面上形成堆垛层错有利于减少增强体与基体合金间的晶格畸变。  相似文献   

18.
渗硼预处理对硬质合金金刚石涂层刀具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渗硼预处理对硬质合金YG6刀具上金刚石涂层形核、生长和切削性能的影响.采用扫描电镜观察分析表面形貌,X-射线衍射进行物相分析,切削实验来考察刀具的切削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渗硼预处理使硬质合金表面形成了CoB和Co2B,较好地抑制了Co对沉积金刚石的不利影响,金刚石涂层形核致密,硬质合金金刚石涂层刀具经渗硼预处理后在切削性能上略好于酸浸预处理的.  相似文献   

19.
通过透射电镜观察和热力学分析,定性地讨论了热诱发γ→ε马氏体相变机制.电镜观察结果表明,层错可以在降温过程中持续形成,并通过堆垛形成马氏体相.热力学分析表明,对于低层错能的合金,热诱发马氏体的形核及长大过程来自于不断地形成新的层错并消耗母相结构,而并非由极轴机制所控制.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下寒武统、下三叠统与中泥盆统金宝石组葛万藻成因的核形石对比研究认为,微生物是巨鲕形成的主要因素之一。微生物参与构建巨鲕暗色纹层,促进同心纹层加积,对巨鲕的形成具有建设性作用。在金宝石组核形石纹层中微生物发育的区域,纹层厚度不均匀且形态不规则,说明微生物对巨鲕规律纹层是具有破坏性的。巨鲕和核形石都是在无机化学和微生物共同作用下形成的产物,不同的水体环境制约着微生物的发育程度,进而控制了巨鲕与核形石的形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