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0 毫秒
1.
<长恨歌>主题众说纷纭,迄今仍无定论.其中讽谕说是提出最早、历时最久,与爱情说形成尖锐对立的重要观点,对讽谕说的提出、演进、主要依据等进行全面、细致的梳理,有助于推进<长恨歌>主题及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
近二十年《长恨歌》主题之争,有三种最具代表性的观点讽喻说、爱情说、双重主题说;讽喻说与爱情说针锋相对,双重主题说则试图将二者协调起来;此外,有的论者运用新的理论,从新的视野,对《长恨歌》加以评说.  相似文献   

3.
我认为《长恨歌》的主题,既不是讽谕,也不能简单地看成是歌颂爱情。我们知道,诗人白居易的很多作品所反映的主题在当时都是有重大突破的主题。《长恨歌》也不例外。它通过叙述描绘李杨间特殊的爱情故事,反映出处于封建社会这个  相似文献   

4.
《长恨歌》这首长篇叙事诗,在问世之初就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对后世文学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关于《长恨歌》主题取向,历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常见的有三种说法:爱情说、讽喻说和双重主题说。本文通过对《长恨歌》的文本结构、创作背景和导致其主题复杂性的三个原因的探讨,试图论证《长恨歌》主题的双重性。  相似文献   

5.
本文试从枚乘所处的社会时代,论述其《七发》主题的深刻内涵及其艺术表现手法。主题的深刻性与艺术表现的夸张较好统一,是《七发》成为汉初讽谕大赋成功之作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白居易的名叙事长诗《长恨歌》的主题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家各派争论不休,众说纷纭。笔以封建皇帝这一特殊社会角色为切入角度,运用现代心理学、艺心理学理论对《长恨歌》的爱情主题进行再认识,为“爱情说”寻找更多的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7.
《围城》在其思想内核上寄寓着作者对近现代以来关于“立人”与“救国”问题切实而深沉的思考。拓宽和深化了鲁迅所开拓的国民性主题是《围城》、也是钱钟书对现代文学的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8.
自居易的《长恨歌》在当时一出现,就引起极大的轰动,众口传诵。历久不衰,以至“童子解吟长恨曲”,因而成为文学史上脍炙人口的名篇。遗憾的是,这一名篇的主题是什么,至今还是众说纷纭。游国恩等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二)是这样介绍《长恨歌》的主题的:  相似文献   

9.
尽人皆知,白居易不仅在诗歌创作上具有丰硕的成果,诸如《观刈麦》、《卖炭翁》、《红线毯》、《杜陵叟》、《缚绒人》、《母别子》等讽谕诗,《长恨歌》、《琵琶行》等感伤诗,无不家弦户诵,脍炙人口,而且在诗歌理论方面也有卓著的建树,且不说《与元九书》、《策林》诸篇对于诗歌创作发表了系统的精辟的见解,难能可贵的是他还以诗论诗,以诗论文,以诗论画,表现了卓越不凡的特色.本文拟就他的诗评论作一番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0.
袁行霈《中国文学史》第一卷论及“孔子删诗”说,但对“孔子删诗”说的提出、流布、影响等问题都未曾论述。通过清理相关材料,可知汉初陆贾首次提出孔子编定《诗》一说,而司马迁则在陆贾的基础上,从编《诗》方式、标准、目的等方面提出系统的“孔子删诗”说,但还未提出“删《诗》”一语。西汉末东汉初,《论语讖》在删减《诗》《书》章句文献的风气下,首次提出孔子“删《诗》”一语,此说得到王充、班固、应劭等东汉学者的接受而成为学界共识,并对汉代《诗经》学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柳毅传》作为唐传奇中的名篇,深受儒家"温柔敦厚"说的影响。从伦理教化的主题、尚和谐的美学精神、含蓄蕴藉的语言风格及"谲谏"艺术方式等方面对《柳毅传》予以解读。  相似文献   

12.
《长恨歌》的创作动因究竟是为了歌颂明皇杨妃的坚贞爱情,还是“借古讽今”以讽谕宪宗朝的骄奢淫逸,还是两者兼而有之,还是更有别的什么,如为杨妃马嵬未死、沦为女冠的皇家逸闻所感发?弄清楚这个问题,对,《长恨歌》的深层意蕴将有新的顿悟。召唤历史亡灵渲泄胸中长恨白居易青年时期,家寓徐州符离之(土甬)桥。二十三岁时父亲去世,丁忧三年。大约二十五岁(796)那年,同邻里一位十五、六岁的女子湘灵相恋。由于父逝“家贫”,必须出外谋生,求取前程,于二十七岁(798)那年夏秋间离开符离,给湘灵写了《留别》诗;“二年欢笑意,一旦东西心。独留诚可念,同行力不任。前事讵能料?后期谅难寻。唯有潺(氵爱)  相似文献   

13.
白居易诗歌流传至今者近三千首,是唐代诗人中作品数量最多的一位。白居易的作品,在唐穆宗长庆年间由好友元镇协助,编成《白氏长庆集》五十卷,当时白居易将他的诗歌分为讽谕诗、闲适诗、感伤诗、杂律诗四类。前三类都是古体诗,又按题材分为三类:讽谕诗注意反映种种政...  相似文献   

14.
《九歌》的主题是楚辞研究中历来聚讼的老问题。自从王逸、朱熹的“托谕讽谏”说失去影响后,一种可以统称为“爱情主题”的新说便渐渐流行起来,甚至有取而代之的趋势。①苏雪林女士提出人祭人殉的宗教活动是《九歌》主要内容的所谓“人神恋爱”说,②被视作“近代关于《九歌》研究巾最重要的一个见解”。③闻一多先生对苏的观点作了一点修  相似文献   

15.
《长恨歌》是唐代著名诗人白居易的感伤诗代表作,也是千古传颂的名篇,白居易因此而有“《长恨歌》主”之称。长期以来,学界对于《长恨歌》的主题思想一直存有较大争议。笔者从“情与中国文化”的哲学视野出发,认为《长恨歌》在形式上属于代笔悼亡诗,在主题上则带有明显的追思与怀念性质。  相似文献   

16.
以“感伤”概括《长恨歌》的主题思想:感伤美的不能长终,感伤梦的不能永恒;长恨美好存在的毁灭,长恨破坏美的外在力量,从而抒发作者红颜薄命与历史无情的深沉慨叹。而这样一个主题的确立,更适合于这篇长叙事诗伸缩自如,异彩纷呈,变化灵活的歌行体艺术结构。其感伤的内容和对象的情感化、写意化处理形成了巨大的艺术潜势,召唤后世文人对它进行再吸收、再创造、这便是“召唤结构”。  相似文献   

17.
《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的代表作,但是对于这首长诗的主题却一直有很大的争议。综合各方面的资料可以看出:在刚开始创作《长恨歌》时,诗人是按照自己现实主义的主张进行构思的。但是,在创作中,诗人对民间流传的关于唐明皇和杨贵妃的故事进行加工时,不禁被流传的故事所感动,以至于联想到自己的情感经历,不自觉地与原来的创作动机相背离,对李杨的爱情进行了讴歌,对他们不能长相厮守表示了同情。  相似文献   

1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问对话的过程……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熏陶感染,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对话”在“感悟”中生成,“感悟”又在“对话”中升华。“悟说”训练就是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引发学生和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多重积极的对话,以“感悟“激活“对话”,让“对话”促进“感悟”,巧妙地打开学生的“话匣子”,使“说”成为课堂教学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19.
王昌龄《诗格》的学术回溯与“三境”说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文镜秘府论》的发现和校注等资料的参照佐证,《诗格》著作权归属于王昌龄得到普遍认同,“三境”说逐步走向学术深入研究之路。“三境”说是标举中国古代意境论形成不可缺少的奠基性学说,它使王氏成为“意境”论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学术界对“三境”说的认识存在着“三形态”说、三形态与三品格层次兼容说和“三品格层次”说三种不同的看法和论争。笔者认为“三境”说在三种类型诗作中都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而不是物境、情境和意境有品格层次高低优劣之分。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不少学者都是以一种西方哲学的态度来看待中国哲学,对于阴阳家更是如此,如“五德终始说”,有的学者片面的称之为“历史循环论”;但笔者认为阴阳家则具有其自身特有的哲学价值。本文主要从阴阳家缘起、“四时之序”说、“五德终始”说,这三个方面加以论述,旨在说明阴阳家哲学价值及其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