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氯化苯并咪唑镨配合物的光致发光性质。方法在氙灯的激发下,测量了浓度为1×10-4mol/L氯化苯并咪唑镨配合物水溶液的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并讨论了该配合物的升频转换荧光现象及其机制。结果氯化苯并咪唑镨配合物具有优良的光致发光特性。结论Pr3+离子对配体苯并咪唑具有荧光增敏作用。  相似文献   

2.
苯并咪唑镧配合物的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测定了苯并咪唑镧配合物水溶液的紫外光谱、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讨论了该配合物的升频转换荧光,并发现在4×10-5~5×10-4mol/L范围内290nm处,荧光强度与浓度呈负相关;而在365nm处,浓度1×10-4mol/L时,荧光强度是一极大值。  相似文献   

3.
在甲醇溶液中合成了新型2-乙酰基苯并咪唑缩牛磺酸Schiff 碱配体及其铽(Ⅲ)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质谱、核磁共振谱、红外光谱、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进行了分子组成确证及性质研究.结果表明,铽(Ⅲ)配合物组成为Tb2L3(NO3)3(L=C11H12N3O3S),该配合物的荧光除受中心离子微扰的配体发光外,还有明显的中心Tb3+离子窄带发射,在220.0~350.0 nm(最佳激发波长为320.0 nm)激发时,发射中心Tb3+离子的特征窄带荧光;在350.0~540.0 nm(最佳激发波长为410.0 nm)激发时,产生550.0 nm的发射谱线;在波长为860.0 nm的锐光激发下,发射490.0 nm的上转换荧光.  相似文献   

4.
测量了乙酰丙氨酸咪唑铕水溶液的三维荧光激发和发射光谱,分析了在不同波长激发光作用下的荧光特征,与配体N-乙酰-DL-丙氨酸、咪唑及氯化铕的荧光光谱进行了比较,讨论了配合物的发光机制,发现在10-2~10.4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报导了镧、镨、钕、钐、锖氯化物与二甲基亚砜、邻菲啰啉混配配合物的合成及其荧光性能?峁砻?氯化铕-二甲基亚砜-邻菲啰啉混配配合物在紫外光激发下,在可见光区辐射高强度荧光。  相似文献   

6.
合成了稀土氯化钕与N-乙酰-DL-丙氨酸(C5H9NO3,Ac-Ala)及咪唑(C3H4N2,Im)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Nd(C5H8NO3)2(C3H5N2)2Cl3*4H2O,并通过FTIR、UV、1H NMR、13C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的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性质测试表示,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水溶液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在10-2~10-4 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十二烷基硫酸钠(SDS)是一种重要的荧光增敏剂,对其荧光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利用FLS920荧光光谱仪具体测量不同浓度SDS水溶液的荧光及寿命,发现SDS的荧光光谱有如下特征:低浓度时仅有一个荧光峰,在290~300 nm左右,浓度增大后在330 nm处出现第二个峰.第一荧光峰应由碳硫间氧原子激发产生;第二荧光峰则由与硫键合的氧原子激发产生.还对其衰减曲线进行拟合,计算了荧光平均寿命,发现SDS荧光平均寿命随浓度增加呈变大趋势,与330 nm处荧光峰相比,300 nm处荧光平均寿命较小.  相似文献   

8.
合成了稀土氯化钕与N-乙酰-DL-丙氨酸(C5H9NO3,Ac-Ala)及咪唑(C3H4N2,Im)的三元配合物,通过元素分析和化学分析确定其化学组成为Nd(C5H8NO3)2(C3H5N2)2Cl3·4H2O,并通过FTIR、UV、^1HNMR、^13C NMR和X-射线粉末衍射的等手段对目标配合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根据DSC和TG-DTG曲线研究了配合物的热分解过程.配合物水溶液的荧光性质测试表示,形成配合物后,配合物水溶液发生了荧光淬灭现象,在10^-2-10^-4mol/L浓度范围内荧光强度与溶液浓度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9.
合成了以2-(2-羟基苯基)苯并咪唑作为荧光发射团的新型碱性磷酸酶荧光分子探针.苯并咪唑基苯基磷酸二钠盐,利用质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研究了与碱性磷酸酶反应前后的光谱变化.荧光发射团的激发波长为316 nm ,荧光发射波长为460 nm,激发光与发射光基本不重叠,大大提高了碱性磷酸酶测定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0.
偕胺肟-钐(Ⅲ)配合物纤维的制备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偕胺肟纤维为基体纤维,与三氯化钐溶液反应,生成俯胺肟-钐(Ⅲ)配合物纤维,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偕胺肟-钐(Ⅲ)配合物纤维的形貌.研究偕胺肟-钐(Ⅲ)配合物纤维的荧光性质,结果显示:在λcx=300 nm激发波长下,偕胺肟.钐(Ⅲ)配合物纤维在475 nm处出现荧光发射峰,且随配合物纤维中钐含量的增加而发生改变.对不同钐含量的配合物纤维样本进行了力学性能测试,并与原纤维(PAN)、偕胺肟纤维进行了比较.找出了荧光强度强、力学性能好的钐含量配合物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荧光纤维的实际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通过2步反应合成了一种含仲胺基团的蒽类荧光分子,该小分子在不加其他任何试剂的情况下能够与二硫化碳(CS2)发生反应,通过硫原子的重原子效应导致分子荧光淬灭.利用核磁氢谱、碳谱、红外光谱(IR)、紫外-可见光谱以及荧光光谱证实了该荧光分子与CS2的反应,该类分子可成为检测CS2的“Turn Off”型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以荧光分光光度法为基础建立测定片剂中吡罗昔康含量的新方法。方法基于在pH=3.6的弱酸性介质中,吡罗昔康能够阻抑K2S2O8氧化荧光桃红的荧光淬灭反应。结果吡罗昔康的质量浓度与荧光强度的变化在0.1~2.0μg/mL范围内呈良好线性关系,相对标准偏差(RSD)为3.12%,该方法的检出限为4.5×10-2μg/mL。结论该法简便、快速,结果可靠,并应用于药物制剂中吡罗昔康含量的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3.
合成了2个乙酰氨基苯基类中氮茚化合物,研究了它们在乙醇溶剂中的紫外光谱和荧光光谱,发现乙酰氨基苯基类中氮茚化合物与氨基苯基类中氮茚化合物相比荧光量子效率提高,发射波长明显蓝移,化合物5a比4a有20 nm左右的蓝移,化合物5b比4b有30 nm左右的蓝移,氨基苯基类中氮茚化合物的本体荧光和与羧基反应后生成的酰胺的最大荧光发射不在同一位置,具有特定的Stoke's位移.因此,氨基苯基类中氮茚化合物可以作为羧酸类化合物的荧光探针.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乙基麦芽酚对胰α-淀粉酶活性的影响,以及二者相互作用的荧光猝灭光谱、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特征.证实了乙基麦芽酚对胰α-淀粉酶活性具有激活作用.证实了乙基麦芽酚与胰α-淀粉酶间的相互作用为静态猝灭,求出了猝灭常数以及乙基麦芽酚与胰α-淀粉酶的结合常数K和结合位点数n.由求得的热力学参数,根据Ross 判断生物大分子和小分子结合力性质的规律推测,乙基麦芽酚与胰α-淀粉酶之间的作用力主要为疏水作用力.用同步荧光光谱和三维荧光光谱技术探讨了乙基麦芽酚对胰α-淀粉酶蛋白构象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介绍一种用于生物医学的显微镜和光学多道分析仪(OMA)组合成新型显微分光光度计(Microspectrophotometer,简称MSP)系统,在该系统中,安放在显微镜成像平面上的光纤不仅可将信号由显微镜传输到OMA进行光谱分析,可也将光线反向导入显微镜用于校准,该系统不仅容易的构造,简单易用,而且在不增加采集时间的情况下具有比常规MSP系统更高的光谱分辨力。文中还给出系统测量人肺组织的激光诱导内源性显微荧光光谱与图像的一项实验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任晓荣  孙腾 《实验室科学》2013,16(3):190-192
荧光法因其具有灵敏度高、选择性强、用样量少、方法简便等优点,现已广泛应用于食品检验、化学、医学、药物分析、冶金、生命科学和环境科学等各个领域。简单介绍了日立F-4500型荧光分光光度计的基本结构,对其波长扫描的调试方法做了详细介绍。  相似文献   

17.
中氮茚羧酸酯的合成和光学性能研究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合成了一系列中氮茚化合物,研究了化合物(3a-3f,4a-4b,5-6)上不同取代基对其荧光光谱和荧光量子效率的影响,发现中氮茚化合物(3b,3d,3e)具有较高的荧光量子效率.  相似文献   

18.
Interactions of 2,5-diphenyl 1,3,4-oxadiazole (PPD) and 2,5-diphenyl 1,3-oxazole (PPO) with β-cyclodextrin (β-CD) are studied by 1H-NMR and steady-state fluorescence measurements, and the stoichiometries and the association constants are estimated. It is found that the hydrophobic interaction is the main driving force for the formation of inclusion complexes of PPD and PPO with β-CD. In the presence of aliphatic alcohols (from 1-propanol to 1-pentanol), PPD and PPO transfer from the CD cavity to the aqueous phase. Quenching experiments of PPD and PPO by iodide further prove the above conclusions. The results suggest that stereo effect is the crucial factor to the inexistence of nanotube in PPD (or PPO)-β-CD systems.  相似文献   

19.
20.
以L-半胱氨酸为稳定剂,水溶液中通过简易的两步合成了CdSe(硒化镉)量子点,在磷酸盐的缓冲介质中,Hg2+对量子点有显著荧光猝灭作用。实验考察了缓冲液pH值、反应时间、量子点浓度等多种因素对Hg2+分析灵敏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佳实验条件下,pH=7.75的Na2HPO4-NaH2PO4缓冲溶液中,反应时间为30分钟,量子点浓度为7.5×10-6mol/L,Hg2+在5.0×10-8~2.5×10-6mol/L的浓度范围内对量子点有较强的猝灭作用,且体系的发光强度与溶液中的Hg2+的浓度符合修正的斯特恩方程,常见的共存离子响应考察结果表明:该法具有较高的选择性,同时与常见的检测汞离子的荧光方法相比,该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较宽的线性范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