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3 毫秒
1.
发现、描述并图示了我国自由生活线虫两个新纪录种,即须毛拟双单宫线虫Paramphimonhystrella barbula Leduc, 2014和漫游环吸咽线虫Cricohalalaimus vagabundus Bussau, 1993。须毛拟双单宫线虫特征是口腔细长呈长锥状或漏斗状,化感器卵圆形,具2圈各具10根粗短的颈刚毛,尾锥柱状,锥状部分因具有一个大的尾腺细胞而膨胀,交接刺细长,仅基部稍弯曲,引带短,平行于交接刺的末端。本研究标本特征符合该种原始描述的发现于新西兰大陆坡深海的模式标本特征,只是南海的标本个体稍大,第二圈颈刚毛稍长。漫游环吸咽线虫的特征是细长的身体布满宽的环纹,头端具3圈刚毛状感觉器,化感器纵向伸长,长环状或缝隙状,尾丝状,末端具2根尾端刚毛,形似尾端二叉分支,交接刺弧形弯曲,腹面具翼膜,无引带和肛前辅器,具1根肛前刚毛。该南海标本特征与本种原始描述的发现于东太平洋秘鲁海盆的模式标本的特征基本吻合,只是该标本的尾相对较长,内唇刚毛和体刚毛较短。  相似文献   

2.
在烟台海滨潮间带泥沙沉积物中发现并鉴定出我国自由生活海洋线虫一新纪录种伊藤后菱光线虫(Metachromadora itoi Kito).该种显著特征是具有六个外唇乳突和4个粗钝的头刚毛;螺旋化感器2.25圈,位于头端;伸长的后咽球裂成3部分;雄体具有17-21个近等距排列的按钮形的肛前辅器,尾部腹面具两个乳突状的肛后辅器;交接刺弧形具较大的头状近端.该种特征与Kiton于1978年发现于日本海的模式种的原始描述一致.  相似文献   

3.
在叶螨标本鉴定时,发现广叶螨属的叉广叶螨Eurytetranychus furcisetusWainstein系国内新记录,现简述如下:雌螨体长594微米,宽455微米,螨体椭圆形,深红色。须肢肘节长为宽的15倍。具7根刚毛。其中端感器圆柱形,长约为宽的4倍,2根针形刺状毛约等于端感器的长度;背感器长卵圆形,比端感器短1/3;接近背感器和胫节爪的两根刚毛,深裂成两部分;另1根普通刚毛远离背感器。胫爪为两分支。背毛都具茸毛,大部  相似文献   

4.
本文报导了近年来为编写我国动物志寄生线虫部分采集的一些脊椎动物寄生线虫和棘头虫标本。除过去己有描述外,计有线虫6种,棘头虫2种。其中一种是新种,二种是我国过去未报导的新记录,二种是过去只有雌虫或雄虫,三种是新宿主。其名称如下:福建华首线虫Kalicephalus fujianensis sp.nov.、威力华首线虫Kcolubri Ortlepp,1923、矛形异刺线虫Heterakis hastate Chandler,1926,尾无肛线虫Aprocta caudata Mendoca,1961、叫姑鱼新棘吻虫Neoechinorchts johnirYamaguti 193、鱭新棘吻虫Neoechinorhynchus coilliae Yamaguti 1939、鸭裂口线虫Amidostomum boschadis Petrow.et Fedjuschin,1935、鸭瓣口线虫Epomidostomum anatinum Skrjabin.1915。本文对福建华首线虫进行了详细记述,并与K.chungkingensis Hsu,1934,作了比较。  相似文献   

5.
巨刺螨属(Macronyssus Kolenati)和拟弱螨属(Paraperiglischrus Rudnick)为专门寄生蝙蝠的一个寄生螨类群.来凤巨刺螨(M.laifengensis Wang et Shi)由王敦清和史良才1986年发现于皮氏菊头蝠(Rhinolophus pearsoni Horsfield)体上,仅记述了雌螨.肛拟弱螨(P.analis Pan et Teng)由潘錝文和邓国藩1973年发现于普氏蹄蝠(Hipposideros pratti Thomas)体上,也仅记述了雌螨.该文对皮氏菊头蝠体上采到的来凤巨刺螨雄螨和对大蹄蝠[H.armiger(Hodgson)]体上采到的肛拟弱螨雄螨进行了首次描述,所有标本均保存于贵州大学昆虫研究所标本馆.  相似文献   

6.
在不同蔗糖浓度下培养的玉米(ZeamaysL.)切根上,观察了玉米次生根根尖中不同的碳水化合物水平对刺线虫(Belonolaimuslongicaudatus)生活史的影响.结果表明刺线虫完成生活史所需的最短时间似乎没有明显受到不同有机碳含量水平的影响.碳水化合物缺乏时,明显降低刺线虫的存活率和成虫的比率.在实验结束时,碳水化合物浓度在12g/L以上的线虫在36~39d的时间内完成生活史,线虫存活率几乎要比在4g/L处理下的高出2~3倍.同时,碳水化合物充足条件下的刺线虫性分化的J4,成熟前期和成虫数量要比在最低处理浓度下的高出3倍.在碳水化合物8g/L之下时,未见雌虫产卵.该研究结果表明玉米根组织中碳水化合物含量处于低水平时,刺线虫发育速率较慢、线虫存活率低和成虫所占的比例也低.基于观察到的上述结果,推测植物根尖组织中碳水化合物的含量是限制刺线虫发育和种群数量的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7.
2007年11月和2008年4月对嘉陵江下游进行鱼类资源调查时,在嘉陵江重庆市合川区盐井段江段采得鳅科鱼类一批,经鉴定,其中125尾为小眼薄鳅(Leptobotia microphthalma Fu et Ye),为嘉陵江流域的新纪录种:小眼薄鳅眼细小,头长为眼径的12.3~29.1倍,须3对,吻须2对,聚生于吻端,口偏下位;身雄侧扁平直,体被细小而薄的鳞片;背鳍前无黄色斑点,尾鳍深分叉;生活时体色鲜艳,多为粉红色或暗粉红色,眼前方具较大块的色素花;实验解剖了部分标本,均未发现性成熟个体:所采集的全部123尾标本,均保存于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在新种发表时,提供的比例性状中,头长为艰径的26倍,但是根据本组数据测量,头长与眼径的比在12.3到29.1倍之间,主要集中在18倍左右。本次测量得到的生物学数据及比例形状虽然与之前的数据存在差异,但对本物种性状的描述是一个补充和完善。  相似文献   

8.
本文为福建省松树线虫调查的第二部分,报道3种伞真滑刃线虫,即瑞氏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rainulfi Braasch,2002、泰国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thailandae Braasch,2002和伞真滑刃线虫未定种Bursaphe-lenchussp.瑞氏伞真滑刃线虫在形态描述上与原始文献相同,a值和b值与原始数据略有差别;泰国伞真滑刃线虫各项测量数据与原始文献均接近;伞真滑刃线虫未定种与小松伞真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pinasteri)相似,但未定种热杀死后尾部弯成钩状,末端钝圆无尾尖突,口针基部有膨大,且a值和c值与小松伞真滑刃线虫有较大差别.  相似文献   

9.
本文记述福建省植绥螨科盲走螨属三种:其中一种为新种;一种为锯胸盲走螨,其雄性系首次描述;另一种为颈盲走螨,本文作了补充描述。文内所用长度测量单位为微米。模式标本保存于广东省昆虫研究所。头状盲走螨,新种 Typhlodromus(Anthoseius)coryphus Wu,sp.nov.(图1-7)雌螨:背板长350,宽192—210,网状。刚毛18对,其中:背中毛6对,亚中毛2对.  相似文献   

10.
利用松墨天牛早期监测松材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希 《武夷科学》2009,25(1):36-43
探索快速检测松墨天牛成虫携带线虫的情况。利用室内松枯死木段中羽化的和FJ—MA—02引诱剂及活虫捕捉器林间诱捕的松墨天牛成虫,用解剖方法和显微镜,对其携带的线虫部位、线虫量和速检做了研究。结果表明;5min后就能检测出其体内有无病原线虫的存在,15—30min后线虫游离率达92.04%-100%。松墨天牛携带线虫率高达44.59%~78.98%,平均为68.63%。在检测有线虫的天牛中,携带线虫量最高为116333条·头^-1,最低为398条·头^-1,平均为10303.85条·头^-1;雌成虫平均线虫携带量(14134.14条·头^-1)高于雄成虫(1366.5条·头^-1)。天牛携带的线虫量以腹部最多,占整个身体线虫量的77.78%以上,平均为82.62%,头胸部线虫量最高仅占25.90%。多年来的研究表明:松墨天牛头胸部有线虫的,其腹部一定也有线虫。因此,在利用松墨天牛成虫预测松材线虫病时,可取成虫含线虫量高的腹部进行分离镜检即可。该方法具有在病害传入早期及时发现和检测时间短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秋刀鱼Cololabis saira Brevoort骨骼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常规方法制备秋刀鱼骨骼标本,记录观测结果并绘图.其主要形态特征为:颅骨狭长,其长度为宽的2.7倍,为高的3.5倍.背面平坦,无内凹和凸起.缺眶上骨,泪骨大.翼耳骨和上耳骨发达.有下颞窝.上下颌尖长.腭骨有小齿.尾舌骨极细长.第3和第4咽鳃骨连合,有密集的锥形小齿.  相似文献   

12.
选取来自中国、日本和美国的松材线虫(Bursaphelenchus xylophilus)4个虫株,以及中国的拟松材线虫(B.mucronatus)2个虫株进行生物学杂交和交配对象选择试验。结果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的部分虫株可以发生种间杂交,正交总交配成功率为4.2%,反交总交配成功率为10%,反交成功率是正交的2倍。杂交整体发生率极低,杂交后代较难形成可持续的繁殖种群。采用松材线虫(简称Bx)/拟松材线虫(简称Bm)快速分子检测系统对杂交F1代幼虫进行分子鉴定,结果表明F1代幼虫既含有Bx分子标记也含有Bm分子标记。继代培养30 d后,杂交后代在基因型上表现出了不同趋向的分化,其中BxAN5♀×Bm JNL1 ♂、BxAN5 ♂×BmAN5♀和BxUSA ♂×Bm JNL1♀的杂交后代趋向于成为松材线虫占主导的种群,BxJNL5 ♂×BmJNL1♀的杂交后代趋向于成为拟松材线虫占主导的种群。在有种内交配资源存在情况下,无论松材线虫还是拟松材线虫均倾向于优先选择种内交配资源。研究表明松材线虫和拟松材线虫之间存在一定的生殖隔离,自然状态下种间交配可能会产生,但杂交后代较难形成可持续性繁殖的生殖后代。  相似文献   

13.
从厦门大学海滩潮间带泥基质区分离到轴线虫科的两种.Axonolaimus spinosus Butschli,1874除在13个乳突状肛前附器,长度等测量数值等特征不同以往的描述别外,其他方面类似于前人的描述.拟齿线虫新种(Parodontophora amoyensis sp. nov)被鉴定为一个新种是由于:1)颈毛排列式,雌性2(2D+2V);雄性2(3D+2V);2)排泄孔开口于口腔前部腹侧体表等特征显著不同于该属类似种的特征.作者对拟齿线虫属的双歧式检索表进行了重新的调整.  相似文献   

14.
记述雏蝗属二新种,即额尔古纳雏蝗Chorthippus ergunaensis sp.nov.及宽前域雏蝗Chorthippus amplicosta sp.nov..额尔古纳雏蝗近似于曲脉雏蝗Chorthippus flaxivanus Liu,1981及红胫雏蝗Chorthippus rufitibis Zheng,1989,其区别于二者为:1)前缘脉域宽为亚前缘脉域宽的2.5倍;2)中脉域与肘脉域等宽;3)后足胫节褐色;4)腹端部红色.宽前域雏蝗近似于黄腹雏蝗Chorthippus flavabdomen Liu,1981,主要区别为:1)雄性头侧窝长为宽的3.0倍;2)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最狭处宽为长的2.0倍;3)前缘脉域宽为亚前缘脉域宽的3.0-4.5倍;4)中脉域为肘脉域宽的4.0—6.0倍,为前缘脉域宽的1.5倍,为径脉域宽的1.5倍;5)雌性前翅到达后足股节2/3处;6)雌性中脉域为肘脉域宽的3.0倍.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5.
为确定造成越南松林的枯死是否为松材线虫所为,对越南南部的林同省、中部的承天-顺化省、北部的广宁省的思茅松(Pinus kesiya Royle)、马尾松(P. massoniana Lamb.)和南亚松(P. merkusii jungh et de Vries)松树枯死现象及症状特点进行了调查,分别从52株枯死、濒死、健康松树木质部中抽取木质部样品,进行线虫分离,根据形态学特点确定这些松树体内寄生线虫的种类。调查发现松树在枯死过程中,树冠部分针叶失去光泽,逐渐褪绿变黄,进而褐红干枯,最后整个树冠变为褐色或红褐色,全株枯死,针叶下垂且当年不落; 随着病程的发展,松脂分泌逐渐减少,直至停止; 树干上有天牛产卵刻槽,死亡的松树上有天牛的羽化孔。在抽取的松树样品中分离鉴定到了泰国伞滑刃线虫(Bursaphelenchus thailandae)、悬臂伞滑刃线虫(B. gerberae)、中华伞滑刃线虫(B. sinensis)、树木伞滑刃线虫(B. silvestris)、托斯卡纳伞滑刃线虫(B. tusciae)、莱奴尔夫伞滑刃线虫(B. rainulfi)、云杉小蠹伞滑刃线虫(B. rufipennis)和伞滑刃属线虫未定种(B. sp.),调查中未发现重要检疫性病原松材线虫(B. xylophilus)。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野外调查所获标本的查询鉴定,并结合已有的文献报道进行整理,结果表明,河南省现生两栖动物计有2目10科30种,其中有尾目3科8种;无尾目7科22种.在30种两栖动物中,包括东洋种20种,广布种6种,古北种4种,分别占总种数的67%,20%和13%,以东洋种占优势,但也体现出古北界与东洋界相过渡的特点.动物地理区划分析表明,河南省两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呈现出山区高、丘陵及平原低,豫南高于豫北,豫西高于豫东的特点.基于最新的研究报道,原记载的秦巴拟小鲵Pseudohynobius tsinpaensis、巫山北鲵Ranodon shihi应归为巴鲵Liua属;原记载的隆肛蛙Rana quadrana现分别被记为太行隆肛蛙Feirana taihangnicus、叶氏肛刺蛙Yerana yei;肥螈属Pachytriton的费氏肥螈Pachytriton feii在河南鲜有知晓者,应与其被描述、记载较晚有关.文中还讨论了豫南小鲵Hynobious yunanicus和湖北侧褶蛙Palophylax hubeiensis的物种有效性.  相似文献   

17.
记述采自陕西及西藏地区网翅蝗科蝗虫二新种,即秦岭异爪蝗Euchorthippus qinlingensis sp.nov.及黑膝雏蝗Chorthippus fusigeniculatus sp.nov..秦岭异爪蝗近似于邱氏异爪蝗Euchorthippus cheui及绿异爪蝗Euchorthippus hebaceus,其区别于二者为:1)前翅缘前脉域具闰脉;2)前翅中脉域与肘脉域等宽;3)雄性尾须细长弯曲,超过肛上板顶端;4)雄性下生殖板长锥形,顶圆;5)后足股节上膝侧片黑色;而又区别于邱氏异爪蝗为:1)前胸背板沟前区侧隆线略弯曲;2)不具宽的黑色眼后带;而又区别于绿异爪蝗为雌性前翅前缘脉域具一白色纵纹.黑膝雏蝗近似于呼城雏蝗Chorthippus huchengensis及郑氏雏蝗Chorthippus zhengi,其区别于二者为:1)前胸背板侧隆线间最宽处为最狭处宽的2.4倍;2)雄性中胸腹板侧叶间中隔最狭处宽为长的1.6倍;3)雄性前翅中脉域宽为肘脉域宽的6倍;而又区别于郑氏雏蝗为:1)前胸背板沟前区与沟后区等长;2)后足股节膝部黑色.模式标本保存于陕西师范大学动物研究所昆虫标本室.  相似文献   

18.
描述中国宽双刺甲亚属1新种,即伏牛山双刺甲Bioramix(Euryhelops)funiushanensis sp. nov.(河南、山西),附新种的特征图和整体照.伏牛山双刺甲B. funiushanensis sp. nov.与圆点双刺甲B. globipunctata L. Bai & Ren, 2016近似,其与后者的主要区别特征为:1)前颊两侧平行;2)前胸背板无金属光泽,两侧刻点部分愈合为纵皱纹;3)前胸背板和鞘翅具金黄色微毛;4)侧面观阳基侧突端部向背面弱弯.列出了中国该亚属的已知种名录,并归纳了该亚属在中国的分布特点.模式标本保存在河北大学博物馆.  相似文献   

19.
对乌兹别克斯坦引进的大鳞鱼巴鱼3 龄,1 龄,1-龄共11尾的形态性状进行测量.结果表明,全长/体长为1.16~1.22,体长/体高为5.00~5.57,体长/头长为4.50~5.33,体长/尾柄长为4.69~6.15,头长/吻长为3.14~3.38,头长/眼径为4.64~12.5,头长/眼间距为2.43~2.82;背鳍Ⅱ为7~8,腹鳍Ⅰ-Ⅱ为8~9,胸鳍Ⅰ为13~18,臀鳍Ⅰ-Ⅱ为5~6,尾鳍为20~24,侧线鳞为72~73,鳃耙为20~28,咽齿3行,脊柱数量44~45,无幽门盲囊,尾鳍形状正尾型,鳔2室.  相似文献   

20.
【目的】2018年7月自辽宁省沈阳市枯死华山松(Pinus armandii Franch.)体内分离得到一种非常见的线虫,经光学显微镜初步观察到该线虫在枯死松树内种群单一且数量较多,为研究其与松树枯萎的关系,从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特征对该线虫进行系统的描述说明,以确定该线虫的种属,更好地进行线虫的鉴定与分类,并对咽滑刃属线虫的数据库进行补充,便以期为松树枯萎病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参考。【方法】将采集到的华山松枯死木样品劈成1 cm(长)×1 cm(宽)的薄片,采用贝尔曼漏斗法在室温条件下分离8~12 h后收集线虫液,于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同时将分离到的线虫用4%的甲醛溶液浸泡法杀死并立即固定,制作永久玻片。将一定数量的线虫用无菌水漂洗3次后移入长满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的马铃薯葡萄糖琼脂(potato dextrose agar)培养基中,置于培养箱25℃暗培养7 d后可得到大量线虫。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拍摄雌成虫和雄成虫的形态特征,采用De Man公式进行形态测计,并依据特征绘制出墨线图。扫描电子显微镜则用于观察线虫的侧区、唇区、阴门区、尾尖突等部位处的细微差别。提取线虫DNA并对其18S和28S D2—D3进行片段扩增、克隆和测序,多基因串联构建进化树,通过Bootstrap值分析聚类可靠性。经系统的形态学观察、测计以及分子生物学系统发育分析对该线虫进行种类鉴定。【结果】该线虫能以真菌为食,主要形态特征为雌虫体长1 252~1 722μm,角质层具环纹;唇区圆形,缢缩明显;口针长12~16μm,具有明显的基部球;中食道球长卵圆形近圆形,瓣膜清晰;排泄孔通常位于中食道球后方;食道腺长叶状,从背面覆盖肠;卵巢前伸,卵母细胞呈单行排列;侧线数量为4,具阴门盖;尾部具单个茎状末端,附两个梗节,分别具4~6个端缘指状突起;雄虫体长略短,为972~1 383μm,体前部特征与雌虫相似;单精巢前伸,交合刺呈玫瑰刺状,长24~30μm,具2对尾乳突;尾部形态与雌虫相似,但更向腹面弯曲。系统发育分析基于核糖体RNA(rRNA)的18S和28S D2—D3基因序列,多基因串联序列构建的系统进化树也表明该线虫种群与基因库中具有可用序列的其他咽滑刃属线虫物种分开聚类。【结论】该线虫鉴定为辽宁咽滑刃线虫(Laimaphelenchus liaoningensis n. sp.),在形态特征方面通过具有阴门盖、4条侧线和尾端梗节的特征将其与其他类似种区分开来,在分子特征方面则通过与该属中其他种类分开聚类进行区分。这是中国关于咽滑刃属线虫的首次报道,同时华山松也为该属线虫的一新寄主。在实验室条件下用灰葡萄孢成功培养了该线虫,表明该咽滑刃线虫能以真菌为食。咽滑刃属线虫的尾端结构在不同种间存在差异,只有借助扫描电镜才能观察到特征上的细微差别,说明仅基于光学显微镜的形态分类学鉴定面临一定困难,扫描电镜是观察线虫细微的尾尖形状和结构所必需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