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考查水流刺激对宽鳍鱲(Zacco platypus)幼鱼游泳能力和代谢的影响,将60尾实验鱼随机均分为处理组(流水组)和对照组(静水组);然后在相同的条件下饲养6周,分别于(20±1.0)℃条件下进行临界游泳速度(Ucrit)、静止代谢率(RMR)和活跃代谢率(AMR)的测定,并计算不同游泳速度下的代谢率(MR)、单位位移耗能(COT)和最适游泳速度(Uopt)。结果显示,对照组和处理组的RMR分别为(153.72±7.41)、(197.85±8.00)mgO2·kg-1·h-1,对照组显著低于处理组(p0.05);对照组和处理组的Ucrit分别为(62.90±2.84)、(75.50±4.27)cm·s-1,对照组亦显著低于处理组(p0.05);对照组和处理组的AMR没有显著差异;给定游泳速度下对照组的MR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在较低游泳速度下对照组的COT亦显著高于处理组(p0.05),但这种差异随着游泳速度的上升显著降低(p0.05);对照组和处理组的Uopt分别为54.00、44.00cm·s-1。研究结果表明,持续水流刺激显著提高了实验鱼的游泳能力,与之上升的游泳效率相关,但代价是维持能量消耗的增加。  相似文献   

2.
不同溶氧水平下锦鲫的运动和代谢适应对策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考查广氧性鱼类锦鲫(Carassius auratus)在不同水体溶氧(DO)水平下的运动和能量代谢适应对策,在25 ℃对水体DO分别为0.5、1、2、4 mg·L-1以及接近100%饱和溶氧浓度的8 mg·L-1水平下锦鲫幼鱼静止代谢率(RMR)、活跃代谢率(AMR)、临界游泳速度(Ucrit)及不同游泳速度下的单位位移能量消耗(COT)进行了测定.研究发现锦鲫的Ucrit和AMR均随着DO的下降而呈下降趋势,各处理组均有显著差异(p<0.05),两者在低DO端即4~1 mg·L-1下降更为剧烈,且AMR下降速率明显大于Ucrit;RMR在DO从8~1 mg·L-1时没有显著变化,但1 mg·L-1以下随DO的下降线性下降(p<0.05);各实验处理组锦鲫随游泳速度的上升代谢率上升;低DO实验组(0.5、1和2 mg·L-1实验组)各游泳速度下COT无显著差异,而高DO实验组(4和8 mg·L-1实验组)COT随游泳速度的上升而显著上升,消除RMR影响后各实验组单位位移净能量消耗(COTnet)随游泳速度上升均显著上升(p<0.05);在较低的游泳速度下,较低的DO实验组往往比同一游泳速度下的较高DO实验组锦鲫有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低COT值,p<0.05),但随着游泳速度上升不再有该趋势.研究提示锦鲫在不同DO水平下采取不同的运动和能量代谢对策以适应不同环境溶氧条件.  相似文献   

3.
持续时间对南方鲇游泳性能测定结果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考查测定临界游泳速度(Ucrit)方案中的持续时间(△t)对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 Chen)幼鱼的Ucrit及其代谢率的影响,于25℃条件下以6.0 cm·s-1为速度增量(△v),分别在△t为20和40 min时测定实验鱼的Ucrit和运动代谢率(Vo2).结果显示在△t为20和40 min时实验鱼的绝对临界游泳速度(Ua)分别为(31.89±1.29)和(30.17±0.98)cm·s-1,相对临界游泳速度(Ur)分别为(4.22±0.16)和(4.05±0.14)BL·s-1(BL表示实验鱼的体长,以厘米计),两个临界游泳指标不同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而△t为20 min时的最大运动代谢率(AMR)为(183.36±12.80)mg·h-1·kg-1,显著高于△t为40 min下(139.66±8.75)mg·h-1·kg-1的水平(P<0.05);另外,当△t为40 min时,前20 min和后20 min的AMR分别为(152.08±10.79)和(121.61±6.68)mg·h-1·kg-1,前者显著高于后者(p<0.05),却显著低于△t为20 min处理组的水平(P<0.05).上述结果表明,不同的持续时间对南方鲇幼鱼的Ucrit的测定结果无明显影响;而对AMR存在着显著性的影响,这种影响可能与实验鱼的应激反应程度有关,也可能由于运动过程中无氧代谢的不同比例所致.  相似文献   

4.
为考察鳊鱼(Parabramis pekinensis)幼鱼的匀加速游泳(Constant acceleration swimming)能力,将32尾实验鱼随机均分为4组,即对照组和3个处理组(每组样本量n=8),驯养温度为(25±1)℃。处理组分别在0.1、0.2和0.4cm·s-2的加速度(a)条件下,测定实验鱼的最大匀加速游泳速度(Constant acceleration speed,Ucat)及游泳测定过程历时(t);游泳力竭后,立即取血浆、白肌和肝脏,进行生化测定(对照组不经游泳直接取样进行生化测定)。实验结果显示:随着a的增大Ucat分别为62.85、73.66、75.62cm·s-1,其中0.2cm·s-2组及0.4cm·s-2组的Ucat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大于0.1cm·s-2组(p0.05);t显著下降(p0.05),分别为:632、349、174s;肌乳酸含量和血乳酸浓度增大,当a为0.4cm·s-2时,肌乳酸含量和血乳酸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4组之间的肝乳酸含量无显著差异;处理组的肌葡萄糖含量随着a的增大而显著增加(p0.05),但0.1cm·s-2组的肌葡萄糖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4组之间的肌糖原含量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随着a的增大,鳊鱼幼鱼的Ucat增加,t缩短,肌乳酸含量增大,这应与鱼类无氧代谢参与程度的增加密切相关;血乳酸水平的提高应由"乳酸泄露"所致;而底物消耗与匀加速游泳能力及游泳路程有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考查栖息于不同水流速度生境中鲤科(Cyprinidae)鱼类的游泳能力和自发运动是否会对温度变化有不同的反应。【方法】以栖息于静水生境的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以及栖息于流水生境的青鱼(Mylopharyngoden piceus)、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鳊(Parabramis pekinensis)、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等7种鲤科鱼类的幼鱼为研究对象,分别在10和25 ℃条件下测定了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Critical swimming spead,Ucrit)、标准代谢率(Standard metabolic rate,SMR)、最大代谢率(Maximum metabolic rate,MMR)和自发运动参数。【结果】25 ℃时7种鲤科鱼类的Ucrit、SMR等能量代谢参数与10 ℃时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上的提高(p<0.05)。但在两种温度下,Ucrit、SMR等能量代谢参数以及自发运动参数在生活于不同水流速度生境的鱼类之间均无统计学意义上的差异。流水生境鱼类的Ucrit、MMR的Q10值均高于静水生境鱼类,且差异在p<0.05水平上具有统计学意义,提示在低温下游泳及代谢能力主要受限于温度,随着温度的提高,栖息于流水生境的鱼类对游泳能力的需求更为迫切。此外,在不同温度下MMR均与Ucrit呈统计学意义上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二者的拟合曲线在25 ℃下斜率更高,这可能与25 ℃下鲤科鱼类整体生理机能提高以及水阻降低导致的能量效率提高有关。【结论】温度变化对两种生境鱼类的能量代谢和游泳能力有重要影响,并且温度和生境水流速度  相似文献   

6.
以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条件下将90尾体重为(8.12±1.30)g的实验鱼平均分成0 h锻炼组(对照组)、6 h锻炼组和12 h锻炼组,以60%临界游泳速度(Ucrit)持续运动锻炼15 d,每天锻炼时间分别为0、6和12 h;随后对实验鱼进行Ucrit、耗氧率(MO2)和快速启动(Fast-start)的测定。结果显示,经过运动锻炼鲤鱼幼鱼的Ucrit和Fast-start与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显著提高,但6 h锻炼组的实验鱼在30和36 cm.s-1的流速下MO2显著降低,而12 h运动锻炼组的MO2始终处于较高水平。研究认为可能是由于在低于Ucrit流速下的适度的运动锻炼可能会提高鱼类在该流速下的能量利用效率,而高强度的锻炼则会使它们的基础代谢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7.
4种幼鱼临界游泳速度和运动耐受时间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以南方鲇(silurus meridionalis)、瓦氏黄颡鱼(Pseudobagrus vachelli)、青鱼(Mylopharyngodon piceus)、锦鲫(Caras-sius aumtus)等4种幼鱼为研究对象,在25℃条件下分别测定它们的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1.5倍Ucrit条件下的耐受时间.通过比较两种方式的游泳能力发现,4种幼鱼的Ucrit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南方鲇的Ucrit最低,而锦鲫的Ucrit最高,青鱼和瓦氏黄颡鱼的Ucrit则介于两者之间;南方鲇和瓦氏黄颡鱼之间的的耐受时间差异不显著,二者却显著高于青鱼和锦鲫,而锦鲫的耐受时间在4种幼鱼中最短(p<0.05).上述结果表明,南方鲇和瓦氏黄颡鱼在较高速度下的运动耐受能力更强,而临界游泳能力相对较低;锦鲫和青鱼则与此相反;它们的两种运动能力之间均存在着权衡,这种权衡可能与鱼类的生态习性之间存在着某种关联.  相似文献   

8.
为探讨鱼类游泳运动的生理机制和功率适应对策,在25℃条件下,对中华倒刺鲃(Spinibarbus sinensis)幼鱼临界游泳速度(Ucrit)和力竭后过量耗氧值(EPOC)进行测定并对功率曲线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发现:随着游泳速度的增加,中华倒刺鲃的耗氧率(MO2)显著上升(p<0.05),其幂函数和指数回归方程分别为:MO2=222.97+0.148U2.204(R2=0.894,n=61,p<0.01)和MO2=167.00e0.036U(R2=0.895,n=61,p<0.01);力竭运动后耗氧率显著上升并立即达到峰值(MO2peak),然后迅速回落到平稳状态(p<0.05),进入慢速氧债偿还期,其负指数回归方程为:MO2=280.99+984.35e-0.193 T(R2=0.907,n=140,p<0.01)。研究表明中华倒刺鲃是一种有氧代谢能力较强而无氧运动能力较弱的鱼,它的活跃代谢(MO2active)与EPOC峰值(MO2peak)相当,这应与该鱼较低的营养等级、自由觅食方式及活跃的生态习性相关。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急性降温对鱼类的行为及代谢的影响,本实验设置25℃→25℃,25℃→15℃,15℃→15℃(驯化温度→实验温度)3个温度组,采用自制鱼类能量游泳装置测定了青鱼(体长8.87±0.75cm,体重11.86±3.60g)临界游泳速度(Ucrit)、耗氧率(MO2)以及疲劳后的恢复耗氧率.研究结果表明:青鱼在3个温度组Ucrit分别是11.32±0.29BL/s、8.04±0.38BL/s和7.73±0.25BL/s,急性降温(25℃→15℃)组的Ucrit是15℃→15℃组的96.2%,降低了3.8%,差异性不显著(P0.05),急性降温在短时间内抑制青鱼幼鱼游泳速度,影响不显著;MO2随着流速的增加而增大,耗氧率与流速关系分别为25℃→25℃:MO2=49.138U+365.990,R2=0.995;15℃→15℃:MO2=42.886U+315.002,R2=0.972;25℃→15℃:MO2=37.265U+259.987,R2=0.973;随着温度升高,耗氧率增大,急性降温对鱼类的耗氧率有抑制作用;疲劳后继续测定耗氧状况,90min内恢复耗氧率均呈先降低后逐渐趋于平稳,恢复耗氧率分别为25℃→25℃:73.14 mgO2/kg,25℃→15℃:102.47mgO2/kg,15℃→15℃,89.38mgO2/kg.研究表明:急性降温对青鱼幼鱼游泳特性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对其行为产生胁迫作用,研究有利于为鱼道的建设提供数据资料,对鱼类的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运动锻炼对鲤鱼幼鱼形态参数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考查运动锻炼对鲤鱼(Cyprinus carpio)幼鱼形态特征的影响,在25℃条件下将60尾体长为(7.1±0.39)cm的实验鱼,以60%临界游泳速度(Ucrit)持续运动锻炼15 d,每天锻炼时间分别为6 h和12 h,对照组锻炼时间为每天0 h;随后分别进行有关形态特征图像及相关参数的测定.结果显示,6 h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