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很多年以来只靠化肥维持生产,农肥的使用量逐年减少,使土壤有机质下降严重。水稻秸秆还田技术和增施生物有机肥是提升土壤有机质的有效途径,更是可持续农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水稻秸秆直接还田、稻草造肥还田、高茬还田、施用颗粒生物有机肥均可有效提升水稻土壤有机质,其中以稻草造肥还田提升效果最好;并且促早熟、提升有机质、增产增效均以施用颗粒生物有机肥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武元 《科技信息》2009,(15):330-330
我国大部分耕地有机质含量不高,土壤肥力低,严重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连续三年秸秆还田,则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2~0.4个百分点。同时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保水保肥能力,近而提高土壤肥力。同时可节省化肥用量,每公顷增产粮食375kg以上,秸秆还田对减少环境污染,主要是大气污染的作用,也功不可没。  相似文献   

3.
袁燕山 《汉中科技》2010,(5):60-60,28
论述了汉中市稻草利用现状:用于草帘、草绳编制、直接还田、焚烧还田,提出了稻草铡短、粉碎直接还田的新模式,并建议政府通过财政补贴,落实稻草全部还田的措施。  相似文献   

4.
对冀东地区秸秆直接还田的培肥增产效应进行了研究,确定了秸秆还田施用量和各项指标规定值,制定了秸秆直接还田技术规程,并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探讨了不同稻草还田量对烟叶产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还田有利于烟株正常落黄成熟,落黄层次分明,同时对于改良土壤理化性质、降低烤烟根茎性病害发生、提高烟叶产质量有较大的作用,且随稻草还田量增加,烟株根茎性病害发病程度也减轻。在烟叶生产中,为有效保证稻草还田的效果,以本田块2/3100%鲜稻草还田为宜。  相似文献   

6.
该脱粒机是用于水稻的谷粒收获,谷粒田间运输、脱粒后稻草割晒的机器系统。其特点是与传统的先割草再喂入脱粒的工序相反:在植株站立的状态下先将穗上的谷粒脱下来,让稻草站立田间,如需要稻草还田就由犁耕不粉碎它直接还田,如需稻草作工副业原料就由本系统中的割晒—运粮自走底盘进行割晒放铺,获得整齐完整的稻草。该底盘有装运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生物质炭和尿素、磷酸二胺、缓释复混肥配比施肥对栗钙土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及其氧化稳定性的影响,设置每公顷300 kg尿素+300 kg磷酸二铵(NP)、300 kg尿素+300 kg磷酸二铵+7 500 kg生物质炭(NP+C)、750 kg缓释复混肥(RZ50)、750 kg缓释复混肥+7 500 kg生物质炭(R...  相似文献   

8.
稻草还田对烟草主要病虫害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调查了稻草还田对烟草主要病虫害—烟草普通花叶病、青枯病、黑胫病、根黑腐病、赤星病、烟蚜、小地老虎、野蛞蝓及斜纹夜蛾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稻草还田的烟田主要病虫害的发生程度明显轻于常规的田块 ,说明稻草还田能明显减轻烟草主要病虫害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油菜缺素症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峰  肖自芬  毛振斌 《汉中科技》2010,(3):19-19,33
针对油菜生产中存在的生理性缺素症,分析了发生原因:有机肥用量减少,化肥施用不当,稻油重茬,造成土壤营养元素失调。防治措施:推广测土配方施肥,重施农家肥,青苗施好苗床肥,移栽施足底肥,越冬前施好追肥,盛花期喷施叶面肥,油菜田开好三沟通,做好中耕除草,培土壅行和稻草还田。  相似文献   

10.
水稻生产每1/15公顷施用等量N(11.15kg)、P2O5(3.13kg)、K2O(9kg)的丰都有机肥(养分含量为11,3,7)、挪威复合肥(15,15,15)、百康通用肥(12,5,8),在相同管理水平下,肥效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茶园施沼液肥后对土壤及茶产品中锌硒镁变化的影响,以黄壤为供试土壤,福鼎大白为供试品种,进行对比试验,探讨不同施肥方法、次数和剂量对土壤和茶叶锌硒镁的改变。试验设不施沼液肥、根灌沼液肥和沟施沼液肥3种处理,每个施肥方法下设亩施500kg、1000kg、l500kg和2000kg4种剂量处理。不同施肥方法、次数弄口剂量对土壤和茶叶中锌硒镁均有影响。茶园根灌500kg/667m。沼液肥3次后,土壤中锌含量增加153.28%、硒含量降低一47.04%、镁含量增加119.48%。茶园中根灌1000kg/667m2沼液肥3次后,茶叶中锌含量降低7.22%、硒含量增加25%、镁含量降低4.64%。茶园根灌沼液肥有利于茶树对硒元素的大量吸收,以每年根灌500~1000kg/667m2沼液肥3次最佳。  相似文献   

12.
重点介绍了改革施肥制度,以肥调水的主要模式及其相关技术,包括建设专业配肥站,使旱地施肥技术产业化,秸秆粉碎直接还田或快速腐熟技术产业化,畜禽粪便有机肥专业化处理及技术产业化.  相似文献   

13.
《科技成果纵横》2005,(2):62-63
秸秆机械化还田技术是利用秸秆还田机将摘穗后农作物秸秆粉碎均匀地抛洒在田间,不经过翻耕直接进行覆盖播种,使秸秆直接还田,或者用犁将秸秆翻埋入土还田。秸秆还田后有效地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改良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自身调节水、肥、气、热的能力,形成良好的作物生长环境,为提高粮食产量打下坚实基础。该项技术在引进机具基础上,对机具进行革新以达到更好的使用效果。  相似文献   

14.
采用 8 0 :2 0池塘养殖鲫鱼模式 ,利用三个鱼塘 ,由鱼苗养到鱼种喂养 1 0 6天 ,主养鱼已从当初的 0 .9g长到平均尾重 64g ,饵料系数为 1 .5 ,成活率是 95 %,平均每公顷产量 1 1 490kg。其中 ,鲫鱼 90 30kg ;白鲢 2 4 60kg。平均每公顷纯收入 1 0 635元。  相似文献   

15.
秸秆炭化还田和施氮量对棉田土壤有机氮组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5 a田间定位试验,研究棉花秸秆直接还田或炭化还田与氮肥配施对滴灌棉田土壤有机氮及其组分的影响,为合理调控土壤有机氮库、提高土壤肥力提供依据。采用两因素三水平试验设计,秸秆还田模式设对照(秸秆不还田,CK)、秸秆直接还田(SD)和炭化还田(SB) 3个处理;施氮量为0、300和450 kg·hm~(-2)(N0、N300、N450)。结果表明:(1)施氮肥或秸秆还田均显著增加土壤全氮,尤其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作用更显著。在施氮肥条件下(N300、N450),秸秆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处理全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32. 8%~33. 4%和37. 2%~38. 4%。秸秆炭化还田土壤全氮含量显著高于秸秆直接还田。(2)施氮肥显著增加酸解总氮、铵态氮和氨基糖态氮含量,较对照分别增加8. 1%~10. 8%、20. 6%~40%和32. 3%~42. 9%,而对氨基酸态氮、未知态氮和非酸解氮无影响。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土壤有机氮各组分含量均显著增加。2种秸秆还田方式(直接还田和炭化还田)相比,秸秆炭化还田显著增加了铵态氮、氨基糖态氮和非酸解氮含量,分别较秸秆直接还田增加8. 0%~16. 4%、12. 3%~16. 2%和16. 7%;秸秆直接还田主要增加了氨基酸态氮含量,较炭化还田增加15. 8%~20. 5%。(3)秸秆还田和施氮肥也改变了土壤有机氮的组成。秸秆炭化还田增加了酸解未知态氮比例,降低了铵态氮和氨基酸态氮比例;而秸秆直接还田主要增加了氨基酸氮比例,降低了铵态氮比例。本研究表明,秸秆炭化还田配施氮肥既能增加土壤有机氮库,增强土壤供氮能力;又能增加非酸解氮含量和酸解未知态氮比例,提高土壤有机氮库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6.
长期不同施肥与秸秆管理对紫色土水稻田CH4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长期不同施肥与秸秆管理对稻田甲烷排放的影响,采用静态箱法于2011年稻季对国家紫色土肥力与肥效基地5块试验田的甲烷排放通量进行了测定.这些试验田自1991年起接受不同的处理,包括秸秆不还田且不施肥(R-)、秸秆不还田但施用PK肥(PKR-)、秸秆不还田但施用NPK肥(FnR-)、秸秆还田但不施肥(R+)、秸秆还田且施用NPK肥(FnR+).不同施肥处理田块的CH4排放季节变化模式相似,但排放量有差异.R-处理CH4的累积排放量为C 108kg/hm2,略低于PKR-的排放量.与R-和PKR-相比,FnR-的排放量则降低了31%~44%,表明在秸秆不还田的条件下,施用氮肥能够抑制稻田CH4的排放.相反,R+与FnR+的CH4排放量无显著差异,但比R-高92%~99%,比FnR-高176%~186%,说明秸秆还田能促进CH4的排放,并缓解氮肥对CH4排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7.
宁波市北仑区农机局的干部和技术人员针对“稻草还田难”、“耙田难”、“推广难”的实际情况,新近研制成功了与手扶拖拉机配套的“IGBS-65型水田旋耕耙”,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稻草还田难的问题。该旋耕耙设计新颖独特,结构简单,适应性强,具有旋耕碎土、茎杆还田、平土的  相似文献   

18.
水稻硅肥肥效及施肥量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蔡德龙  杨乔平 《河南科学》1994,12(4):343-347
利用河南省科学院信阳硅肥厂生产的硅肥,在河南省淮北地区水稻上进行了小区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硅肥施用后稻谷增产率在10%以上,最佳施肥量为每公顷750/公斤,稻谷增产率达29.6%。为今后在这一地区推广硅肥积累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采用三因素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对豫南黄棕壤区油菜施用氮、磷、钾肥进行定量研究。建立了油菜目标产量函数模型;通过模型解析选优,确定了每公顷油菜目标产量≥2250kg;≥1875kg;≥1500kg及最高产量的施肥推荐措施。  相似文献   

20.
水稻-榨菜轮作体系中施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调查研究方法对重庆市涪陵区水稻-榨菜轮作体系中的养分管理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水稻-榨菜轮作体系中,榨菜季氮肥施用量普遍偏高,各农户之间施用量差异较大,施肥不足与过量并存.每公顷氮肥施用量最低为207.0 kg,最高为564.0 kg,平均施氮量为349.5 kg/hm2,其中60%的农户施氮量大于330.0kg/hm2.氮肥在整个生育期的分配出现前轻后重,氮磷钾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钾肥用量不足,施用的氮磷钾(含有机肥投入)平均为N384.0 kg/hm2,P2O5127.5kg/hm2,K2O144.0 kg/hm2,氮磷钾养分的施用比例为10.3320.375;在投入的养分中化肥氮磷钾分别占总施肥量的91.0%,65.9%和15.6%,即氮主要由化肥提供,钾主要由有机肥提供,有50%多的农户未施用化学钾肥.榨菜收获后,普遍采用榨菜叶直接还田,80%以上的农户在水稻季不施用任何肥料,20%的农户根据水稻长势在分蘖末期施用少量(0~69 kg/hm2)氮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