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白马藏族文化以某种"具身"的艺术叙事方式代际相传,塑造个体的民族认知方式与概念的形成.从具身认知理论的视角去观察,高职院校将地域文化元素融入学校艺术教育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浓郁的认知情景中学习,亲身体验特色鲜明的民族技艺,将传统课堂转变为以操作性为主的体验课堂,充分发挥具身认知的涉身性特点,调整创新人才培养方式,实施多样化、互动式教学方式,注重激发学生内生动力.该文以白马藏族文化为研究对象,基于具身认知理论对白马藏族文化融入高职教育教学实践进行分析,主要包括创新构建实践教学体系及一核两翼课程实践,并通过分层回归等方法,检验了课程的有效性,以期为白马藏族文化的传承和高职实践教学体系提供支持和帮助.  相似文献   

2.
白马藏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的一枝奇葩,他们独特的服饰、民居、民俗和生活习惯构成了古韵悠悠的原生态风情。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外来文化与生活方式的渗透,使白马藏族原生态文化面临同化和逐渐消亡的危险。如何既保护其原生态风情又能不断提高白马人的生活水平是一两难选择。本文对白马藏族原生态风情的保护与开发这一矛盾给出一个解决方案,以期能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尽微薄之力。  相似文献   

3.
文章通过对拉萨市藏汉语言态度测验结果分析,认为藏族居民对汉语和藏语都有较高的习得和使用的倾向性,但他们对藏语的倾向性要高于对汉语的倾向性。这种倾向性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藏族人的藏语情结。藏语情结具有主观心理、藏族文化、语言能力等方面的基础,是一种稳定的和具有规定性的习惯,并反映在藏汉语言态度上。  相似文献   

4.
在四川与甘肃交界的摩天岭两侧7000余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居住着一支2万余人口的族群--白马藏族。白马藏族居住在高寒山区河谷地带,房屋依山而建,一寨一村,以农耕、畜牧、狩猎、采集为生。这支藏族支系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传统文化。但作为生活于汉藏两大民族之间的一个族群,其在  相似文献   

5.
歌唱艺术,是依赖人的呼吸、发声、共鸣等许多器官协调运动而表现音乐的艺术。古往今来,许多歌唱家、声乐理论家对这种复杂的生理活动进行了孜孜不倦的探索,力求寻找到一套系统、科学的方法,以便最大限度地使与歌唱有关的各部份人体器官及它们相互之间处于一种良好状态和关系,从而使歌唱者在这些方面获得充分自由,全身心地投入到艺术创作中。  相似文献   

6.
“白马藏族”位于甘肃南部及四川西北部的白马河流域,特殊的自然环境和民族习俗、宗教文化孕育了独特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本文探讨了整理、开发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意义和现代价值,并建构了科学合理的传承路径.旨在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的理论,以期保护白马藏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研究结果对弘扬民族文化、促进民族团结及提高国民素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文章以实地考察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依据,对滇藏川交界地区天主教堂的音乐文献进行梳理介绍。在西藏、云南和四川交界地带的康巴藏区,有一群以藏族为主的天主教信徒,他们世代奉教,用藏语唱着承袭百年的格里高利圣咏和藏族民歌,这个令人诧异的现实以另一种文化遗产的面貌打破常人对雪域藏族群体的陈念,也叙述着和谐美妙的香巴拉神话。  相似文献   

8.
歌唱中的语言,要求咬字准吐字清,其中咬字是第一位的。共鸣是声乐歌唱中的一个重点,声乐歌唱没有了共鸣,就会失去歌唱声音的艺术性,歌唱悦耳好听,主要是共鸣器官的作用。在歌唱中要把规范咬字吐字的语言要求和共鸣结合起来。  相似文献   

9.
李赞宗 《科技资讯》2010,(15):240-240
呼吸是歌唱的基础,没有良好的呼吸方法来控制和运用气息,就可能唱出优美的歌声。共鸣器官包括全部发声系统的空腔,有:胸腔、喉腔、咽腔、口腔、鼻腔和鼻窦,以人声发音的高低不同、人声共鸣还可分成头腔共鸣、口腔共鸣和胸腔共鸣三种类型。  相似文献   

10.
歌唱是人类音乐活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以人的嗓音为基本材料的一种特殊的艺术表现形式。歌唱中,呼吸是动力,声音是物质手段,而共鸣的力量使得声音丰满,并经过灵活运用后能有效地调节声区统一。只有这三者配合得当,才有可能使声音建立在科学的发展基础上。因此,树立呼吸、发声与共鸣三位一体的整体歌唱观念,对歌唱者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1.
以青海牧区六州城镇16岁以上藏民族居民为研究对象,在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据统计法的基础上,发现:青海牧区城镇藏民族居民的体育人口率为9.4%:参与体育活动的项目选择上以长走跑步、篮排足球类和藏族舞蹈为主,藏族传统体育项目不是主要项目;社会体育指导员匮乏,平均每5700人有一名社会体育指导员.  相似文献   

12.
歌唱共鸣原理及作用论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共鸣现象在歌唱学习中是一个很值得研究与探讨的问题,因为共鸣在歌唱声音的音量上、音色和音质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也对歌唱声区的统一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认识和了解歌唱的共鸣原理,对于我们建立起美好的歌声是极为重要的.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声音物理学角度阐述了身体主要发生器官、呼吸器官、以及共鸣腔体系统的相互关系。同时从声乐演唱方法论述歌唱过程中轻、重机能平衡发展的观念,倡导"点"在声乐中的积极作用。从而探讨歌唱艺术及声乐的学习过程。  相似文献   

14.
每个学习声乐的人都在寻找正确的歌唱方法。古往今来,什么是正确的歌唱方法成了讨论不休的话题。因为歌唱的无穷魅力与抽象性而使得它更笼罩了神秘的气息,对它进行深入研究和讨论是非常具有前景的一项课题。本文通过对呼吸、发声、共鸣、语言等歌唱内容的涉及,力求简洁明了的阐述正确歌唱的内涵,希望对声乐学习者把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熊秋玲 《科技信息》2009,(3):181-181,172
在近年来的音乐舞台上,藏族女高音歌唱家才旦卓玛虽然已近古稀之年,但她的歌声依然高亢嘹亮、热情饱满、保持着歌唱的青春状态,风采不减当年,被誉为“藏族歌唱艺术的常青树”。笔者认为这要归于她练就了精湛的歌唱技艺。她不仅有扎实的藏族民歌演唱功底,还积极的借鉴吸收西洋发声方法中的科学成分。才旦卓玛的演唱虽然借鉴了西洋的发声方法,但仍有别于西洋唱法,她的歌声听起来并没有使人感到有半点儿“洋腔”;她的唱法虽然属于中国的“民族唱法”.但又不同于目前我国民族声乐歌坛上流行的所谓“千人一腔”的“民族唱法”.她仍然保持着浓郁的藏族韵味,几十年来在我国民族声乐歌坛上独树一帜。本文主要从才旦卓玛如何借鉴吸收西洋发声方法中的科学成分方面来论证形成她独特的演唱风格的因素.希望对我们的民族声乐演唱和教学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6.
藏族母语诗歌在当代得到迅捷发展,形成了崭新的气候、环境和氛围。以诗集《黎明天女的召唤》作者为代表的数以百计的诗人翻新了藏民族传统诗歌氛围而更贴近社会人生,他们在创作实践中增强了应变的能动性,完善着符合藏民族欣赏习惯和审美意识的诗歌个性,成为充满哲思和诗思灵气的新一代诗人。藏族当代母语诗歌进入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孙军立 《科技信息》2009,(23):I0227-I0228
歌唱艺术的魅力就在于用音乐化的语言为载体,把人们生活中的各种思想感情直接抒发出来,达到听者与歌者心灵的共鸣。要实现这种共鸣,歌者必须有良好的歌唱心理,掌握扎实的歌唱技巧的基础上,还要对所演唱的声乐作品进行分析处理,抓住声乐作品感情色彩,声请并茂地去演唱,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歌者与听者之间心灵的沟通,产生强大的艺术震撼力。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四川省凉山州尔苏藏族民歌为研究对象,在田野采风和资料分析的基础上,对尔苏藏族民歌的结构、内容和艺术特点作了一些探讨。尔苏藏族民歌的结构多为一段体,每句有六、七、八个小节不等。内容以酒歌居多,还有其它反映人民生活的歌曲,诸如思念歌、打猎歌、出嫁歌等。艺术特点为音调悠长、潇洒豪放、节奏自由等,均具有藏民族特有的个性和风格,所不同的是尔苏藏族处在藏彝文化交叉带之上,音乐风格又有其独特之处。  相似文献   

19.
气息是发声歌唱的原动力。投有气息,就不能发声,没有正确的控制气息的方法,也唱不出完美的歌;从歌唱的角度看,语言是声乐艺术的造型基础和创造艺术形象的核心;共鸣赋予嗓音的音量和音质,并加强其响亮度。为了发出一个洪亮而亲切的嗓音,依靠共鸣比依靠力量更重要些。呼吸、咬字、共鸣是相辅相成的,过分强调哪一个都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20.
随机选取青海三所高校藏、汉族大学生120名,对他们的身体形态和身体机能指标进行了统计和对比.结果表明,藏族男大学生的体质状况好于汉族男大学生;汉族女大学生体质状况好于藏族女大学生.建议:加强体育锻炼,按照藏、汉族大学生的体质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体育教学和体育锻炼,有效增强藏汉大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