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哈代小说中人物居无定所,心灵也一直游离在反抗与顺从之间,是"漂泊"中的小人物。哈代巧妙地运用时间和空间,使人物的"漂泊"带有普遍性和永恒性,从而增强了人物漂泊的悲剧性。因此,从叙述时空的角度来解读哈代小说中人物的"漂泊",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哈代小说。  相似文献   

2.
冯镇峦是著名的《聊斋志异》评点家。他评点《聊斋志异》的重要特点是对文章之学,尤其是时文文法的借鉴。其人物塑造的"性情伦次"说、情节设置的"以文不以事"说、结构安排的"跌宕起伏"说,以及对小说教化功能的阐释都进一步丰富了我国小说评点理论。  相似文献   

3.
刘波 《科技信息》2010,(23):I0254-I0255
"笑道"是《红楼梦》中出现比较频繁的人物话语引出词,由于古汉语具有高度概括性,所以译者需要根据不同的人物和场景对"笑道"采取不同的译法。本文将以《红楼梦》的普及本为原本,援引数例书中人物的"笑道",结合帕纳休克的俄译本《Сонвкрасномтереме》中对"笑道"的相关翻译进行对比,进而对该译本中"笑道"的翻译方法进行浅析。  相似文献   

4.
贾平凹的中篇小说《黑氏》很有意境之美。"女人"是贾平凹文学意境中的构成核心。意境美的完美体现,有效消解了"黑氏"的道德/不道德的二元对立,使"黑氏"成了人性美、人情美、人物美的化身,从而进一步加深了"黑氏"形象的悲剧意蕴。这种手法受到了清代《聊斋志异》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对《齐己诗集校注》中的四首诗中涉及到的人物"丞相"、"关令"、"马辨"、"栖公"、"徐员外"注释进行辩证。指出"丞相家"非马殷家,而是唐相张九龄家;"关令",非谓苻坚,而"马辨"非为人物,用的是《公孙龙子》中"白马非马"典故;"栖公"非谓栖隐,而是齐己的另一诗人僧友栖蟾;"徐员外"非不详其人,而是马楚国天策府学士徐仲雅。  相似文献   

6.
余行玉的多卷本长篇小说《恶姑塘》是严格意义上的现实主义作品,它再现了上个世纪中叶我国处在变革时期的那个典型环境,并把握住环绕人物,促使人物行动的环境,塑造出了众多有如可以触摸一般兀自活动在读者面前的"这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作者既没有一味地拔高,去创造"高大全"式的完美人物,也没有刻意贬低,将人物妖魔化,完全是按照人物在特定环境中可能出现的面貌,自然描摹。可以说,作品塑造的人物群像,具备了典型形象必备的真实性,那些栩栩如生的人物,都让人有着似曾相识的感觉。  相似文献   

7.
多向度多层次的心灵展示──屠格涅夫六长篇人物的心灵世界卢兆泉勃兰兑斯在《十九世纪文学主潮》中说:"文学史,就其最深刻的意义来说,是一种心理学,研究人的,灵魂,是灵魂的历史。"屠格涅夫做为一个"隐匿在艺术家背后"的"心理学家",致力于人物心灵多向度、多...  相似文献   

8.
金元时"您"大量出现于俗文学作品中,语言背景、人物阶层和文化程度是影响"您"出现的重要因素。"您"是"你们"的合音,但受到代词系统的排挤,随着时间的推移,"您"终于找到了一个栖身之地:第二人称单数尊称形式。现代汉语普通话中,代词"您"是第二人称代词"你"的尊称形式。  相似文献   

9.
颜士全 《科技资讯》2009,(35):158-159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部以知识分子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与其同时期的作品相比,具有很强的独特性,人物外貌描写也别具一格。本文试从人物外貌的写真与写实、外貌的成长性、外貌美丑与心灵善恶的割裂等探讨人物外貌"非概念性"的描写;从抓住性格特征、浅色调描绘、民族特色等入手把握其"白描式"的人物外貌描写;指出吴敬梓在人物外貌描写方面打破了种种俗套与模式,体现出自己独到的文学运思。  相似文献   

10.
在工业和信息化部已经启动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信息化"十二五"规划的起草工作中,电子政务是信息化的重要内容。如何从统筹规划、顶层设计的角度,深入研究"十二五"期间电子政务发展的总体思路、目标和任务,从  相似文献   

11.
“赵体”书法流传深远,对后世影响很大,赵孟頫上承晋唐、下启明清,把书法艺术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为我国书法的发展作出了独特的贡献。由于他本是宋朝皇室后裔,却出仕元朝,在气节问题上屡屡为人诟病,其书法风格也被贬斥为“奴书”、“骨软字媚”。然而,从书法艺术角度客观评价,赵孟颊的书法道美俊逸,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重要的位置。  相似文献   

12.
王铎是明末清初著名的书法家。他既能扎根传统,学习古人,又不为传统所束缚,大胆地革新创造,从而形成自己的书风。这是他在书法艺术上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近几十年来,王铎在中日书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中国书法在发展历史过程中经历了从帖学到碑学,多少年来以"二王"为代表的帖学一直笼罩着中国书坛,直至清代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提倡碑学,为书法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但是,书法发展的脚步并没有因此而停滞不前。随后,沈曾植在书法创作中提倡了碑帖结合,这为当代书法创作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4.
明代憨山大师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造诣,而且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他的行草书秉承“二王”传统,凭藉自己的学识修养和禅学功底,形成了自己自由散淡、端庄静雅的个性化书风,具有丰厚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15.
启功书法艺术继承传统,有一定的艺术价值,但存在技法单调、境界狭隘等不足。当今“启功体”泛滥现象反映了现代社会文化多方面的问题,如启功书法的简单易学,大众书法审美鉴赏能力的退化,现代文明的审美感官化以及当今学术批评态度等。表明了中国书法传统审美能力的退化,现代社会对传统书法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尤为迫切。  相似文献   

16.
孙过庭《书谱》是中国书法史上著名的书学论著,它包含了丰富的书法教育思想,文章从它的情性观和学书观两方面来探讨其中的教育思想,希冀能够为促进我们新时期的书法教育和教学提供一定的借鉴。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河南的书法事业从刚刚复兴时的较为后进的状态,逐渐进入被书坛人士称之为“书法大省”的行列,书法、篆刻创作和理论研究以及组织工作均取得了为世瞩目的成就。从30年书法发展的状况看,河南书法创作尽管已进入到高潮期,但离“高峰期”还有一段距离。  相似文献   

18.
澹归和尚是清初岭南佛门著名高僧,他学识渊博,不但诗文冠岭南而且书法造诣深厚,形成了所谓的独特“禅”书,即所谓的“释氏书法”。  相似文献   

19.
在苏轼丰富的书画理论思想中,“寓意而不留意”的书画思想尤为引人注目。苏轼认为对于书画只能“寓意”而非“留意”。因为“寓意”可以寄托情思,其乐无穷,真正发挥书画的“悦人”功用;而“留意”就会爱不释手,执著沉迷,给主体带来消极的影响。故而对于书画应该采取一种“悦”而不“执”的欣赏态度。这种思维方式,蕴涵着禅门“于相而离相”、“住而不住”的精神。  相似文献   

20.
傅山的历史价值及现实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傅山在诗、文、书、画、医学和学术思想上皆有相当大的成就,他对书法审美及书法价值核心的探讨弥足珍贵,他提出的“四宁四毋”振聋发聩、惊世骇俗。对傅山的研究不仅有学术史上的现实意义,更有书法思想史、书法审美史、书法风格史上的历史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