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正>随着世界人口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类社会遭遇到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地质环境和地质资源问题,如何维护地球环境与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如何合理地利用地球上不可再生的资源,已成为当前地质工作者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地球环境与生物演化之间是一个动态过程,各类地质事件及生物化石富含地球过去变化的信息.因此,研究地球历史时期的生物地质作用和环境变迁对人类预测未  相似文献   

2.
任何生物在其绝灭之前都会程度不同地发生辐射演化,这种辐射演化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辐射演化的结果不仅使生物增强了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增加了对环境的专属性和依赖性,进而也增大了其绝灭的可能性。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发展的历史,充分体现了生物辐射演化和绝灭事件之间的密切联系。  相似文献   

3.
从地质环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入手 ,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结论指出 :地质环境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 ,具有空间性、稳定性、可变性和系统性等特征 ,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栖息地 ;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破坏了地表的植被、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着水的循环途径和物质成分、改变着大气的成分和使物种减少。认为地质环境的变化直接影响着人类生活环境的质量 ,甚至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威胁  相似文献   

4.
2012年5月12~13日,"地球生物学论坛——深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演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  相似文献   

5.
 20世纪末至今,地球生物学作为一个整合学科引起了地学与生命科学界学者的广泛关注。生物与环境,特别是微生物与环境、微生物与宏体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不仅是现代碳循环和全球变化的主要驱动力,也是解决地质历史时期生物大灭绝和环境巨变问题的基础和关键。遗迹化石作为地史时期生物与环境相互作用的重要信息载体,在古环境再造、古生态和古生物分析以及油气、煤等资源的寻找和勘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复杂遗迹化石(如Zoophycos, Chondrites, Spirophyton,Palaeodictyon等)的地球生物学研究,可以从多角度、多背景来解释宏体造迹生物、地球微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本文着重探讨天府地区上二叠统生物礁群的成岩作用特征,本区主要有:泥晶化作用、填积作用、胶结作用、白云石化作用、去白云石化作用、硅化作用、溶解作用、新生变形作用、压实作用和压溶作用。 根据生物礁群成岩历史过程中的成岩作用特征,可以识别出四种主要成岩环境,海底成岩环境:大气渗流和潜流成岩环境,浅埋藏和深埋藏成岩环境,表生成岩环境。 结合四川盆地的地质发展史与碳酸盐岩的成岩特征讨论了孔隙的演化。  相似文献   

7.
从地质环境的基本属性和特征入手,重点探讨了人类活动对质环境的影响。结论指出:地质环境是生物圈、大气圈、水圈和岩石圈相互交汇而成的地质空间,具有空间性、稳定性、可变性和系统性等特征,是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生物的栖息地;由于人口的剧增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活动导致地质环境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即改变着地球表面的形态、破坏了地表的植、产生了新的地球化学过程、改变着水的循环途径和物质成分,改变着大气的成和使物种  相似文献   

8.
贵州磷矿全国驰名,黔中瓮安磷矿是我同近几年来,发现并探明储量的大型沉积磷块岩矿床之一.本文从瓮安沉积磷块岩矿床地质特征入手,深入研究其形成机制和生成环境,提出瓮安磷矿形成于气候炎热干燥,海水近于封闭的滨岸环境。磷质来源以深海洋流上升带入为主,兼有原地生物堆积。聚磷方式既有化学絮凝作用,又有机械扰动和生物屑粘结作用。  相似文献   

9.
《大自然》2012,(4):76-76
2012年5月12-13日,“地球生物学论坛——深时全球变化与生态系演化学术研讨会”在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学术交流中心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国家重点实验室主办,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现代古生物学与地层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科学院地质及地球物理研究所协办。中国科学院院士戎嘉余、舒德干、焦念志、周忠和、殷鸿...  相似文献   

10.
征稿范围:地质基本科学问题、应用及发展全球环境变化与沉积作用盆地分析与板块运动盆地运动学的新理论能源的勘探与开发大地构造沉积学层控矿床岩相古地理生物成矿作用流域开发与环境保护层序地层与事件地质油气储集层的成岩作用  相似文献   

11.
北仑河口动力地貌特征及其演变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现场调查和室内分析,北仑河口动力地貌有剥蚀丘陵、残丘、冲积平原、冲积-海积平原、海积平原、沙堤、沙滩、淤泥滩、红树林滩、河口沙坝、潮流沙脊、潮沟及人工地貌。北仑河口经历全新世早期侵剥蚀形成古河道,全新世中期海水浸入古河道,形成河口湾;全新世中-晚期河口湾被充填,形成湾内沙坝;全新世晚期河口湾逐渐被填满,形成现代北仑河口动力地貌态势。  相似文献   

12.
惠民凹陷西部下第三系沙四段下部洪水-漫湖沉积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岩心、录井、粒度及古生物等资料 ,对惠民凹陷西部下第三系沙四段下部沉积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 ,惠民凹陷西部沙四段下部发育洪水漫湖沉积。其主要特征为 :①岩石具有较高成分成熟度和较低结构成熟度 ;②发育重力流和牵引流兼而有之的沉积构造类型 ;③有丰富的生物扰动构造 ;④具条带状延伸的砂体形态。洪水漫湖沉积主要发育有洪水水道、洪水漫湖砂坪、洪水漫湖砂泥混合坪、洪水漫湖泥坪和漫湖风暴 5种沉积类型 ,根据平面及剖面特征建立了沉积相模式。洪水水道及洪水漫湖砂坪沉积具有良好的储集性能 ,是惠民凹陷深层勘探开发的重要领域  相似文献   

13.
梅芳芳  曹前进 《河南科学》2014,32(7):1219-1223
为了弄清楚影响浮叶植物水鳖的早期生活的潜在因素,设计了一个3×2因子的室外实验来研究基质和冬芽对水鳖早期生活阶段的影响,即实验用的冬芽分成小、中、大3组,让它们分别在2种不同的土壤基质(沙、泥)中生长.实验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基质中,随着冬芽的不断增大,水鳖的萌发率、不同器官(根、茎、叶、叶柄)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等都有相应的提高;相对来说,大的冬芽和沙基质有利于水鳖早期的萌发、构建和生存,而大的冬芽和泥基质则有利于萌发后水鳖的生长;生物量倾向于根部的分配方式,有利于植物度过不利的环境而更有利于它的生存.  相似文献   

14.
根据中国南海红树林的外形特征,将桧柏树枝按照一定几何比例修剪,在波浪水槽中测试不同水深和波浪条件下,波浪通过不同宽度淤泥质滩地、平底有植物滩地和斜底有植物滩地的衰减率。结果表明有植物覆盖的滩地的消波效果约为淤泥质滩地的3~4倍;随着水深增加淤泥质滩地的波浪衰减率减小,而有植物覆盖的滩地的衰减率增加;植物带宽度为150cm的衰减率是宽度为45 cm时的2倍,且坡度为1∶25的斜底消浪效果略好于平底情况。选取影响波浪衰减的最主要因素水深、波高、波浪周期及植物带宽度等作为基本量,将其无量纲化,并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得到消浪系数公式。实验结果对建设防浪林有一定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观测到的一个在较长时间存在的滩角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常浪条件下滩角的变化过程。选取其代表性的凸部和凹部剖面数据,应用经验特征函数分解的方法,结合现场观测的地形动力要素和现象,得到滩角地形变化的时空特征:①滩角的凸部是滩角形态的控制因素,对外动力的响应最为敏感。凸部的顶点是凸部形态变化的一个转折点,凹部的形态变化表现出一种线性特征;②常浪条件下,近岸水下沙坝运动过程对滩角变化起主要控制作用,表现为海滩的蚀积变化;③滩面冲流变化过程和波浪变化过程是滩角地形变化的次要模式,将水下沙坝带来的泥沙在滩面上重新分布,促使滩角地形不断地调整。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河流输沙对海岸和大陆架沉积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现代海岸跨越构造沉降带和隆起带。据统计,在沉降带海岸入海的河流,其输沙量占我国人海河流输沙总量的90%以上,而在隆起带沿岸入海者,其输入量不足10%。沉降带沿岸以潮坪沉积为主,并出现巨厚的第四系沉积层;隆起带沿岸主要为海滩砂砾质沉积及与之相伴生的风成沉积,只在大河细粒物质沿岸运移所及之处,才形成潮坪沉积,且第四纪沉积层较薄,原地沉积物呈斑块状分布。东海和南海所接受的河流输沙量较少,异地沉积虽占据相当的范围,但原地沉积分布较广,并构成连续的沉积带。大河输沙通过海洋因素的搬运而沉积于相邻的小河口内,并构成堆积体,这是通过海、河泥沙交换,河流沉积物影响海岸沉积的另一个重要途径。在我国沿岸尚未发现主要由大陆架直接来沙产生的河口海岸沉积体。  相似文献   

17.
基于研究区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根据地震沉积学原理,利用频谱分解、地震反演等岩性地球物理技术,并结合地质、测井、录井资料,对博兴油田沙四上亚段滩坝砂储层进行有效预测。结果表明:30 Hz为最佳调谐频率值;沙四上中部砂体最发育,沉积特征较为显著;滩坝砂经历了一次明显"湖退砂进"的沉积演化过程;研究区滩坝砂沉积模式呈湖退进积"坝"砂沉积为主,湖进退积"滩"砂、浅湖泥沉积为主的特征;滩坝砂沉积主要控制因素为水动力作用和古地形条件等。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云南星云湖40多个现代沉积物样品的X射线照像研究,发现块状沉积物具有丰富的层理构造和生物构造,清晰地显示了主要沉积微环境的沉积构造特征,为盆地微相分析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相似文献   

19.
河流相地层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形成机制及识别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河流相单砂层级别的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形成机制及河流相自旋回对异旋回的改造和影响,总结了单砂层级别高精度地层构型界的识别标志,及在异旋回控制下进行自旋回对比高精度地层构型界面的对比方法。结果表明:一个单层主要由河道侵蚀前期沉积物掠夺可容空间并逐渐充填、洪水期形成洪泛泥岩后形成;共有5种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和对比模式,而且河道砂体的叠置模式受可容空间增加速率与沉积物供应速率比值控制。  相似文献   

20.
关于“龟裂纹灰岩”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扬子区中奥陶统宝塔组普遍发育“龟裂纹灰岩”,对其龟裂构造的成因研究自二十年代以来基本上是沿用“干缩龟裂”理论。而刘特民、陈学时(1981)和盛莘天、姬再良(1984)则认为此“龟裂纹灰岩”是在开阔浅海比较安静的环境下,由生物碎屑灰泥形成一种胶体状态,经由沉积期、成岩期的凝聚、失水收缩等作用所致。提出了所谓的“水下胶体凝缩纹”假说。笔者通过对湘西北慈利地区宝塔灰岩龟裂纹的研究,特别是对岩石薄片观察的成果分析,得出如下结论:水下胶体凝缩论尚不够令人信服,更为合理的解释仍是“干缩龟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