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译者整理藏兽医方剂48个,这些方剂是以藏文写成,译者在整理时译成汉文,其中大部分取材于已故著名藏兽医专家若尔盖·尼玛生前所著的《藏族民间常见畜病诊治》一书,某些方剂经著者临床验证确有疗效,可供进一步发掘,整理和研究藏兽医药学遗产参考。  相似文献   

2.
河南省科学院生物研究所与中牟县兽医院研究制备马属动物转移因子,治疗马属动物风湿病,取得显著疗效. 马属动物风湿病是一种常见的多发病,具有随天气变化反复发作的特征,发病率高,致使病畜丧失繁殖和劳役能力,影响我国畜牧业等方面的发展和使用. 目前兽医临床治疗该病,尚无特效药物,仍采用水扬酸钠、保泰松或消炎痛等药物治疗,不仅疗程长、药费高,治疗一头病畜需90元左右,而且付作用大、疗效差、损害病畜机体.  相似文献   

3.
我国古代农书中的兽医专著,明代俞本元、俞本亨氏兄弟所著《元亨疗马集》东溪素问碎金四十七论中《论马起卧蓦然而住起卧者何也》一论中,以东溪、曲川相互问答的形式,精辟地阐明了马匹真性疝痛起卧症状发生的机理和突然停止起卧的原因,以及这类疾病的予后和转归。经本人多年临床观察和尸体剖检验证,认识到此论确系作者长期临床实践的经验总结,对临床兽医判断疝痛病马的予后和转归确有指导意义,现举验例一则进行分析,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四川晨光医用高分子制药厂研制的二甲基硅油冲剂(Granulae Dimethiconi)(兽用消胀剂)为白色或微黄色颗粒,无臭、无味。兽医临床上主要用于反刍动物的瘤胃臌气和马属动物的肠臌气。我场1985年1月~11月试用该药治疗牛、马、羊,猪的胃、肠臌气病共85例,除两例绵羊因发现过晚,抡救无效死亡,其余83例全部治愈,治愈率达97.6%(83/85)。病畜一般在投药后数小时内臌气开始减轻,第二天精神、食欲恢复正常。  相似文献   

5.
雪莲花,藏名美多岗拉(译音),是生长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高原特有药物。藏兽医用以治疗家畜的脾虚咳嗽,阳萎,肾虚腰痛以及胎衣不下等[1]。为了探讨雪莲花的作用机制,我们从免疫学的角度,采用多指标多方法对免疫反应的不同环节和不同阶段进行了检测。以期能为整理提高藏药医学摸索一些方法和经验。  相似文献   

6.
为了对民间兽医常用的治疗鸡病的中草药进行科学鉴定,进一步探索治疗鸡病的有效中草药,我们在有关单位的支持和配合下,选择了部分民间兽医常用的治疗鸡病的中草药,对鸡、鸭、鹅等家禽较常见的病原菌——鸡巴氏杆菌进行抑菌试验,以进一步明确其疗效。现把24种中草药对鸡巴氏杆菌的抑菌试验情况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7.
贵德县是一个以农为主的县,有各类牲畜369,051只(头),其中有绵羊(藏系)220589只,山羊68244只,牦牛33018头,黄牛12635头,马6622匹,骡2023匹,驴7435匹,猪18485头。多年来,全县家畜布氏杆菌病(以下简称布病)防制工作在各级党、政机关领导下,实施了以免疫为主的综合性防制措施。  相似文献   

8.
噶尔弼汉文摩崖位于西藏拉萨布达拉宫之红山东侧,是清康熙五十九年至六十一年(1720-1722)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将领噶尔弼所撰刻,是此次行动后刻制于西藏拉萨的汉文摩崖六处之一。噶尔弼汉文摩崖在六处摩崖中唯一记载康熙末第二次驱准保藏中南路清军首次由川藏道入藏历程,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发展的重要见证,具有较高的资料价值。该摩崖刻制后,经入藏官员人士收集,以“用昭万世摩崖”“征西将军噶碑”“定西将军噶尔弼平定西藏碑记”“前藏布达拉山东崖下第一碑文”等名流传于世。文章依据驻藏大臣著作、川藏地方志所录碑(摩崖)文,根据仵君魁、邓锐龄二位先生的识读与考证,对此摩崖内容及流传文本等作进一步研究,分析噶尔弼汉文摩崖为何出现多个文本,梳理对比不同文本,指出雍正《四川通志》所载文本对后世的影响,探讨此摩崖在补史证史、清代川藏道开辟、推动汉藏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等方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9.
《越南汉文燕行文献集成(越南所藏编)》保存有较多的越南使臣题咏伏波庙的诗文作品,在诗文当中,越南使臣们高度肯定其马革裹尸、死而后已的忠诚,是忠义的化身。而各种原因,马援本身还具有了伏波安澜的水神功能,是水上航行的守护神,大量题咏横州五险滩之险、祈求伏波将军保佑平安的越南使臣诗文即可为证。  相似文献   

10.
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劳动人民对阉马有丰富的经验,其特点是简便易行,手术安全,值得总结推广。现就阿坝藏族自治州若尔盖县藏族民间兽医阉马的经验整理介绍于后。一、阉马的年龄和季节阉马的年龄,一般以2—4岁(骡1—3岁)为适宜。在实践中还应考虑马匹性成熟情况和个体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根据采自浙江舟山群岛、宁波和温州沿海海域的20个马鲅个体的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的DNA序列信息,对比Gen Bank上其它马鲅COI同源序列。通过Kimura双参数(K-2-P)遗传距离,邻接法(NJ)和Bayesian聚类关系分析,得到四指马鲅COI的单倍型多样性(h)为0.525,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018;六指马鲅种内单倍型多样性(h)为0.800;核苷酸多态性(π)为0.0202。两种马鲅间的平均K-2-P距离为0.225,这个值在马鲅属间的距离范围内,为种内的平均距离0.021的11倍。结果表明,所采集的这些马鲅隶属于2种,即四指马鲅和六指马鲅,这个结果与形态学鉴定相吻合。  相似文献   

12.
马媾疫是马属动物交配时,在其生殖器官粘膜上感染锥虫科锥虫属的马媾疫锥虫(Trypanosoma equiperdum)所引起的慢性原虫病。马媾疫锥虫主要侵害马、驴和骡,一般呈慢性经过或隐性感染。河北省滦县地处燕山南麓,近年来驴不断发生马媾疫病,从1991年3月中旬起,在滦县南部的陈庄、前羿各庄、后羿各庄、姚庄等四个村发生驴的马媾疫病。病源是陈庄的个体配种户吴仲民家的两头种公驴传播的。3月21日开始在上述四个村,以自然交配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了中国产盘双端毛孢属(Seimatosporium Cda)的两个种,即新种河北盘双端毛抱(Seimatosporium hebeiensis W.—P.Wu sp.nov.)和地衣生盘双端毛孢(Seimatosporium lichenicola(Cda)Shoemaker & Muller)。新种有汉文和拉丁文描述。模式标本保存于河北省科学院生物所。  相似文献   

14.
西藏马线粒体DNA D-loop区的遗传多样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西藏拉萨和泽当两个地区23匹西藏马的线粒体DNA控制区(mtDNA D-loop)部分片段进行序列分析, 检测出16个单倍型, 包括32个核苷酸多态性位点(其中转换位点31个, 缺失位点1个), 占所分析位点总数的9.27%. 单倍型多样性(h)和核苷酸多样性(π)分别为0.93±0.04和2.51%±0.16%, 表明西藏马的遗传多样性较丰富. 基于23匹西藏马序列以及现代欧亚马群的mtDNA序列, 进行了系统发育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 结果表明, 西藏马在母系遗传关系上与近东、 中亚以及欧洲家马有较近的亲缘关系, 与东亚的蒙古马以及韩国马亲缘关系较远.  相似文献   

15.
前言镰形棘豆(Oxytropis falcata Bunge)为豆科棘豆属植物,藏名大夏,以其干燥全草入药。据《藏兽医经验选编》记载:本品“性寒味苦、甘、酸。镇痛、退热、生肌愈创。治高烧、喉炎、便血、热痢、炭疽。亦可外用治刀伤。系藏兽医常用药物之一。为探讨其药理和为扩大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我们就镰形棘豆煎液对细胞免疫的影响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镰形棘豆煎液对巨噬细胞吞噬功能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对细胞免疫呈现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6.
西臭多·凯兹(Theodor Katz)是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几家犹太人杂志的顾问和学者.原稿为德文,本文据据大卫·弗恩贝奇(DavidFernbach)发表在《China Now》(Mar/April 1981)下的苏文译稿转译.题目为译者所加,英译稿题目为《Ln search of ChinasJews》  相似文献   

17.
<正> 白术散在兽医临床上用于治疗马的胎动不安,近代没被人们重视,而民间确以祖传秘方在传延。处方来源: 《怎样繁殖驴骡》一书(1958年版),记述“河北沙河县彭振远有祖传保胎秘方,经动员后献出,此方经多次试验,屡用有效”。此秘方就是白术散。《山西省名兽医座谈会经验秘方汇集》一书(1956年版)中田玉集将白术散以秘方献出。白术散在民间以祖传秘方流传,可想而知,它的治疗效果是显著而可靠的。  相似文献   

18.
棘口科(Echinostomatidae)和同盘类(Paramphistomata)吸虫,种类很多,其中有不少种类是禽畜的寄生虫。它导致禽畜疾病,影响其生长发育、减低产盘,对国民经济损失很大。在福建省,作者(1959)曾进行过此两类吸虫的初步调查报告,后来又继续发现一些种类。近年来在编写我国动物志过程中,新疆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齐普生,青海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朱天鹿,贵州畜牧兽医科学研究所危粹凡,四川畜牧兽医科学研  相似文献   

19.
为培养高层次兽医人才和配合兽医专业学位(博士、硕士)的申请,中国农业大学动物医学院,特举办中国农业大学兽医研究生课程班(博士、硕士)。一、兽医研究生课程班分兽医博士研究生课程班和兽医硕士研究生课程班两种。二、兽医研究生课程班所学课程参照兽医博士、硕士专业学...  相似文献   

20.
绵羊泰勒氏焦虫病是羊的一种血液寄生虫病,由Littlewood等(1914)在埃及发现,病原为Theileria Ovis,以后在南斯拉夫、阿尔及利亚、高加索、小亚细亚和印度相继发现此病。我国1958年在四川省乾宁种畜场首次发现绵羊罹病(杨辅国等)以后陆续在道孚、卢霍、甘孜、新龙等县发现本病流行。在西北的青海省湟源、久治等县(青海省畜牧兽医研究所和王葆生1980),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黄守云等1980)亦相继有此病报告。所以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