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肠艾希氏菌(E.coli)中的大部分菌种是人与动物肠道内的正常菌群。一般情况是,对机体无害,并能在肠道内合成维生素B和K,产生大肠菌素,对机体有利。随着kaufman的血清分型方法的广泛应用以及细菌鉴定技术的不断发展,发现也有部分菌种对人和动物有害,是肠道致病菌,可引起感染性腹泻,这一类大肠杆菌称为可致病的大肠艾希氏菌或致泻大肠艾希氏菌。目前已确知的有肠致病性大肠杆菌(EPEC)、肠产毒性大肠杆菌(ETEC),肠侵袭性大肠杆菌(EIEC)、肠粘附性大肠杆菌(EAEC)、能产志贺样毒素且具侵袭力的大肠杆菌(ESIEC),肠出血性大肠杆菌(EHEC)等。大肠艾希氏菌O抗原已有180种,H抗原有60种,K抗原已超过100种,能引起人出血性腹泻的目前认为有O_(157)∶H_7、O_(26)∶H_(11)、O(111)∶H_8、O_(125)∶N_M等血清型,其中O_(157)∶H_7是主要血清型。现将肠出血性大肠艾希氏菌O_(157)∶H_7(ECOH)引起的食源性疾病情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日本犊牛腹泻可造成肉牛饲养业的重大经济损失。虽然这种病在病原学上是由各种病原菌引起的复合性病症,但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EPEC)被证明是这种病的主要病原。由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引起的本病,其特点是细菌在小肠粘膜表面聚集并产生肠毒素。细菌借助特异性菌毛聚集。发现 K_(88),K_(99)和987P 型抗原的菌毛是动物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的聚集因子。关于犊牛的肠道病原性大肠杆菌,K99抗原的存在与肠毒素产生特别是耐热肠毒素 a(STa)的产生存在着正相关。  相似文献   

3.
为调查川西北地区牦牛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流行情况,对采自川西北甘孜州和阿坝州的26份腹泻牦牛粪便样品进行大肠杆菌分离,分别以分离的大肠杆菌DNA和牦牛腹泻粪便样本提取的总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黏附因子K99+菌毛基因片段,分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腹泻中存在情况,同时比较两种DNA提取方法对产肠毒素大肠杆菌PCR检出率的差异;以分离自外表健康牦牛粪便的105株大肠杆菌DNA为模板,采用PCR方法扩增产肠毒素大肠杆菌黏附因子K99+菌毛基因片段,比较牦牛源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外表健康牦牛和腹泻牦牛中的携带情况.结果:从26份牦牛腹泻粪便样本中共鉴定出84个大肠杆菌菌落携带K99菌毛基因,这些菌落分别来自所有26份牦牛腹泻样品,因此,牦牛腹泻样本100%分离并检测到携带K99+菌毛基因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而粪便总DNA检测结果为K99+菌毛基因阳性率84.62%(22/26),粪便中提取的总DNA模板K99+菌毛基因PCR检出率略低于分离鉴定的细菌DNA检出率;105株外表健康牦牛粪便样本分离株中检测到携带K99+菌毛基因的产肠毒素大肠杆菌34株,检出率为32.38%(34/105),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腹泻样本中的检出率显著高于外表健康牦牛粪便的检出率(P0.001).结果表明,产肠毒素大肠杆菌在牦牛粪便中存在广泛,是引起牦牛腹泻的一种重要病原菌;以粪便中提取的总DNA为模板,可快速检测牦牛粪便中产肠毒素大肠杆菌的存在.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的流行血清型。对分离自腹泻仔猪粪便的131株疑似大肠埃希菌进行生化试验、溶血性试验分析,并对其血清型进行鉴定。121株分离菌符合大肠埃希菌的生化特征,鉴定率为92.37%;有溶血性的菌株占总分离株的81.82%(99/121),其中23株出现β溶血现象,76株出现α溶血现象,22株溶血现象不明显;血清型定型104株,占分离株的85.95%(104/121)。这些定型菌株涵盖了13种血清型,其中O80血清型分离率为28.85%(30/104),O141血清型为19.23%(20/104),O139血清型为9.62%(10/104);O6,O9,O20,O101各有6株;4株及以下的血清型的有O38,O45,O93,O138,O147,O157。血清型O80,O141和O139为陕西省致仔猪腹泻大肠埃希菌的优势血清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报导了四川省成都等7市、县部分场(站)奶犊牛和牦犊牛腹泻病原调查及防制方法的研究结果。研究表明,肠道致病性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仍为犊牛腹泻的主要病原。从腹泻犊牛粪便样品中检出的侵袭性大肠杆菌、亚利桑那菌、臭鼻克雷伯氏菌、(?)内氏志贺氏菌、雷极普罗非登氏菌、司徒普罗非登氏菌、粘性沙雷氏菌、蜂窝哈夫尼亚菌、聚集肠杆菌、爱德华氏菌等10种肠道菌也是致犊牛腹泻的病原,过去未见报导。并发现异型构椽酸杆菌在某些奶牛场可引起犊牛腹泻的极高发病率。引起犊牛腹泻的病原复杂,而不良的饲养管理是最重要的致病诱因。因此采取搞好饲养管理和兽医卫生工作为主的综合性措施,是防制犊牛腹泻的切实可行而又有效的措施,在自贡市马鞍山奶牛场试验,使该场犊牛成活率由66%(1986)提高到97.7%(1987)。  相似文献   

6.
朱明恩 《山东科学》2006,19(6):79-81
为了掌握潍坊地区猪群中导致仔猪黄痢的致病大肠杆菌的主要血清型及分布情况,研制与本地区血清型一致的菌苗,有效防治仔猪黄痢的发生,用细菌分离培养的方法,对潍坊地区6个养猪主要县市的14个规模化猪场和22个养猪专业户采集疑似仔猪黄痢病料76份,共分离出6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并用大肠杆菌O抗原单价血清对其进行血清型鉴定。结果表明,65株致病性大肠杆菌中有45株能确定血清型,分布在9个血清型中,其中优势血清型为O8(11株),O9(9株),O141(8株),占定型菌株的62.2%,其余血清型为O45(3株)、O147(3株)、O20(2株)、O157(3株)、O101(4株)、O119(2株)。  相似文献   

7.
从553份冷饮、牛乳、污水、苍蝇等材料中分离出7株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检测了它们的生长性能和生理生化特性.并通过玻板凝集反应确定了它们的血清型.7个菌株中,一株来自冷饮食品,含有O_8抗原;三株来自蝇体,含有O_(52)抗原成分;一株来自污水.含有O_(10)抗原;两株来自牛的粪便,分别含有O_4和O_(10)抗原成分.没有从牛乳中检出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  相似文献   

8.
为构建表达大肠杆菌菌毛蛋白K88ac和热稳定肠毒素STII的无抗性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株,采用缺失腺苷酸环化酶基因(Δcya)、环腺苷酸受体蛋白基因(Δcrp)以及天冬氨酸β-半醛脱氢酶基因(Δasd)的鼠伤寒沙门菌(X4550)作为宿主,将编码K88ac-STII的融合基因插入Asd 组成型表达载体pYA3334中,通过2次转化引入宿主菌,成功构建了表达K88ac-STII融合基因平衡致死的减毒鼠伤寒沙门重组菌株S.typhimuriumX4550(pYA3334K88ac-STII),为防治仔猪腹泻提供了口服活菌疫苗候选株。  相似文献   

9.
对南昌地区肠结肠炎耶尔辛氏菌(Yersinia enterocolitica,以下简称Y.e.)的存在和分布作了调查研究.首次从南昌地区屠宰猪和患儿腹泻粪便中分离出Y.e.21株,阳性率分别为8.5%和0.66%,属于4个血清型,从猪分离出O_(4,(32));O_(6,(30));和O_(10);从人分离出O_(8,(7)),并在电镜下观察到Y.e.周鞭毛的清晰图象.用引进的标准菌株制备了一套O因子血清,使Y.e.的研究工作能按生物学特性并结合血清学特性进行定种分型.还成功地用人胚单层细胞代替Hela细胞作了Y.e.菌对细胞的侵入试验.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疑似细菌感染鸽的病原菌,以病死鸽为研究对象,进行病原菌的分离培养、生化鉴定、16S rDNA序列分析、血清型检测、动物致病性试验、毒力基因检测以及药敏试验。结果表明:此次分离的1株优势菌株,命名为QH-1,是短杆状、中等大小的革兰氏染色阴性菌,且其形态特征和生化鉴定特性与大肠杆菌相符;经16S rDNA序列分析进一步证实菌株QH-1为大肠杆菌;血清型检测结果显示,分离菌株QH-1为O26血清型分离株;动物致病性试验结果显示,分离菌株QH-1能引起鸽和小白鼠感染发病,且试验鸽发生与自然感染病例相似症状;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大肠杆菌QH-1携带irp2,FyuA毒力基因;药敏试验结果显示,大肠杆菌QH-1对头孢曲松敏感;对阿莫西林、环丙沙星等耐药。疑似细菌感染的鸽病例为大肠杆菌的感染,可以选择头孢曲松进行防控。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佛山地区采集临诊上有典型大肠杆菌病变的病、死禽病料,经细菌分离培养和生化试验鉴定出33株大肠杆菌。经O血清型测定,共鉴定出16个分离株的O血清型,这些分离株覆盖了即O1,O26,O36,O56,O60,O78,O141,其中以o78血清型为主,共6株,占定型菌株的37.5%;O78血清型在种类上只占定菌株血清型总数的14.3%(1/7)。因此可以认定O78型为主要流行血清型。  相似文献   

12.
致病性大肠杆菌所致幼畜疫病的常规诊断要花费较多的人力、物力,若进行血清定型,更需要一定的条件,很难推广普及。 利用葡萄球菌A旦白(SPA)菌试剂进行细菌血清定型,在国内外均有不少报道。我们用大肠杆菌K因子血清致敏的SPA菌试剂,以协同凝集试验的方法对8株大肠杆菌株进行了血清型的核对试验,并对从仔猪黄痢分离已继代保存多年的47株致病性大肠秆菌进行了血清定型,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大肠埃希氏菌的致病性血清型菌株可引起幼龄动物严重的腹泻与败血症。采用常规病理学方法,剖检死亡小熊猫(Ailurus fulgens)并取肠道和实质器官做组织学观察,发现其病变特征为坏死性肠炎及败血症。从肝、脾、肾中无菌分离培养出致病菌,经革兰氏染色及16S rDNA测序鉴定为大肠杆菌。经小鼠毒力实验测得该菌半数致死量LD_(50)为6. 5×10~7CFU,并且从攻毒小鼠脏器分离得到了相同的大肠杆菌。结论:该小熊猫致死原因为致病性大肠杆菌感染。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物腹泻时血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为临床诊断提供依据.方法:运用i-STAT血气分析仪,测定了15例腹泻犊牛血液pH、Hb、TCO2、PCO2、PO2、HCO3-、SO2、BEecf、HcT、血液细胞的MCH、MCHC、RDW、WBC、LYM、MID、GRN、RBC、HGB、HcT、MCV和电解质Na+、K+指标.结果:腹泻犊牛的PCO2、HcT、SO2、MCHC、HGB、WBC(P<0.01)、MID(P<0.01)、HcT、MCV显著高于健康牛;而MCH、GRN、RBC也都低于健康奶牛.结论:犊牛腹泻时其血液细胞成分和血气指标发生显著的变化.  相似文献   

15.
为了探究用腹泻鸡粪培养的蝇蛆抗菌肽对大肠杆菌感染雏鸡的疗效,试验选用艾维茵肉仔鸡120只,大肠杆菌感染致腹泻组(90只),未感染健康组(30只)。收集各组粪培养的蝇蛆,粗提抗菌肽并测定其浓度,再用腹泻鸡粪培养的蝇蛆抗菌肽和抗生素分别治疗腹泻鸡,测定各试验组腹泻鸡血液免疫细胞、肠道细菌数,治愈率。结果显示:蝇蛆抗菌肽与抗生素治疗腹泻组后,红细胞、白细胞、淋巴细胞数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未治疗组)(P<0.01),肠道细菌数量也显著低于对照组(未治疗组)(P<0.05)。虽然抗生素治疗鸡腹泻的效果稍微优于蝇蛆抗菌肽,但这也说明腹泻鸡粪培养的蝇蛆抗菌肽对大肠杆菌感染引起的腹泻鸡也具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一株有较强硝化氨氮能力的异养型硝化菌对小白鼠体内各组织及肝脏谷丙转氨酶(GPT)和谷草转氨酶(GOT)活性的影响.分别给予实验组小白鼠接种500 mg/kg、1 000 mg/kg菌体,在饲养15 d内,测定小白鼠肝脏中GPT和GOT的活性变化,并通过组织切片观察该菌体对小白鼠肝、肾、脾脏器的影响.结果表明,注射500 mg/kg菌体造成小白鼠肝脏指数显著升高,随后有下降的趋势但是仍高于对照组,表明该菌体对小白鼠肝脏功能影响不大,注射1 000 mg/kg的菌体肝脏中GPT和GOT的活性先上升最终低于对照组,表明此实验的菌量给肝脏造成影响,观察小鼠组织切片发现,肝、肾、脾对该菌体的免疫应答与菌体作用时间有一定相关性,当超过一定限度后会引起各个脏器的改变.  相似文献   

17.
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是断奶仔猪腹泻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肠道微生态环境失调和不良的体外饲养环境是其诱发因素。本试验将64头体重相近、遗传基础相似的28日龄的断奶仔猪随机分为两组,与对照组不同的是试验组在发酵床上饲养,日粮中添加0.1%洛东酵素。结果表明:试验组能有效改善断奶仔猪肠道微生态平衡,同时提供良好的饲养环境,大大降低了腹泻率,对断奶仔猪大肠杆菌性腹泻具有明显的生物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srtA对单增李斯特菌(LM)环境应激及生物膜生成的影响,本实验比较了缺失株LM90SB2-△srtA与野生株LM90SB2在不同温度、pH、渗透压、H_2O_2条件下的生长情况、药物敏感性及生物膜生成能力的差异。结果表明:缺失株在致死酸(pH 3.5的盐酸和乳酸)条件下的存活率(55%和54%)低于野生株在致死酸(pH 3.5的盐酸和乳酸)条件下的存活率(71%和75%),统计学处理结果显示其差异显著;缺失株在培养12、24 h后生物膜交联程度和着色区域厚度低于野生株。但在不同温度、pH、渗透压、H_2O_2条件下的生长以及药物敏感性上均无明显差异。提示srtA分选的表面蛋白可能参与致死酸度条件下的存活和生物膜的密集度。  相似文献   

19.
从10只18日龄健康雏鸡的空肠、盲肠段分离出6株乳杆菌,经毒性试验筛选出1株安全、无毒、无害的乳杆菌编号SM71,并用SM71菌株对鸡白痢沙门氏菌、致病性大肠杆菌O_(141):K_(85)做了体外抑菌试验,抑菌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将来自正常成人、腹泻儿童、正常婴儿、正常成年小白鼠、一日龄小白鼠、正常成年鸡、一日龄雏鸡、成年苍蝇、一日龄苍蝇的不同种的D群链球菌183株进行常规兰斯菲尔德(Lancefield)分群和葡萄球菌蛋白A(SPA)协同凝集反应.比较实验结果表明:对于鉴定D群链球菌,SPA协同凝集方法快速、敏感、特异、微量,除个别菌株自凝外,符合率达100%,并且经济、便利、易于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