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人们之所以会对手机产生依赖,主要是由于手机软件具有各种各样的功能,可以给人带来心理上的满足感。手机网络社交软件在当前社会中得到了极为广泛的运用,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们对于手机的依赖性。本文首先从移动通讯、网络社交、娱乐、社会信息传播以及生活业务等方面,简要分析了当前手机软件的主要功能。然后结合实际,探讨了网络社交软件的应用心理,希望以此为广大读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人人皆数码     
王颖 《科技智囊》2011,(11):86-87
走在马路上、坐在公交车上、站在电梯里,观察身边的人,几乎人人手中紧握手机,十个有八个人或是眼睛紧盯手机,或是耳朵连着手机,或是声情并茂地正打着手机,皆沉浸在虚拟数码中,而对真实世界、身边的人与物熟视无睹。这或许就是我们这个时代最具标志性的生活状态吧。  相似文献   

3.
林南 《世界博览》2013,(16):66-67
手机依赖病人群剧增"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坐在你的面前,你却在玩手机。"这一用来调侃"手机控"的段子,如今却已经成为越来越多人的真实写照。你是否有过这样的经历:手机一离开身边就觉得不踏实?每天不玩游戏,不看新闻就无法安然入睡?除了垃圾短信,没有别人联系你感觉自己被遗忘了?很可能,你深深依赖上了手机。  相似文献   

4.
采用交往焦虑量表、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服务使用偏好问卷和大学生手机移动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问卷对1 488名大学生进行测试。结果发现:大学生社交焦虑水平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差异显著高(P0.01),高社交焦虑大学生的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均显著高于低社交焦虑的大学生;社交焦虑、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和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3者间呈显著正相关(r=0.097~0.761,P0.01),社交焦虑和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均能显著正向预测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在社交焦虑与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间起部分中介作用,中介效应占总效应的16.0%。可见社交焦虑既可直接又可间接通过手机社交网络使用偏好对大学生手机互联网过度使用行为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5.
科普新知     
《华东科技》2014,(7):76-76
手机成瘾者或被归为精神障碍患者如果时隔几分钟就想看一眼手机,如果你离开手机一会就感觉坐立难安,那么你很有可能换上了手机成瘾症。这不仅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还会影响到人们的日常生活。新加坡格伦伊格尔斯医疗中心精神病学家王安德(Adrian Wang)指出,病人产生焦虑的情绪时,大多会通过登陆社交媒体来缓解他们的压力。以前人们多沉迷于网络游戏,而今痴迷于社交媒体和下载视频的人越来越多,这或将成为当今时代的主流趋势。  相似文献   

6.
网络这个虚拟世界的飞速发展让更多的人进入到网络的虚拟世界,手机、电脑等高端产品的普及,真实的情感交流被文字和图片替代,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在日益的减少,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作为社会的高层次人才,也是网络极大受益人群和使用人群,在面对社会的变化,面对社会中的情感冷漠现状,他们和父母之间的情感联系的状态以及所采用的方式,也逐渐变成了社会的一个焦点。  相似文献   

7.
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有两个表面对立却相互补充的艺术形象,在五四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反响。从一个时代文学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来说,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对峙而互补的艺术形象,合起来审视,恰好构成相反相成的艺术统一体,同时反映着社会生活中人性的两面,从而加深我们对人由表及里的更深认识。  相似文献   

8.
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有两个表面对立却相互补充的艺术形象,在五四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反响.从一个时代文学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来说,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对峙而互补的艺术形象,合起来审视,恰好构成相反相成的艺术统一体,同时反映着社会生活中人性的两面,从而加深我们对人由表及里的更深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现代文学人物画廊中有两个表面对立却相互补充的艺术形象,在五四时代的中国社会产生了极大反响。从一个时代文学的联系性与整体性来说,这样就形成了两个对峙而互补的艺术形象,合起来审视,恰好构成相反相成的艺术统一体,同时反映着社会生活中人性的两面,从而加深我们对人由表及里的更深认识。  相似文献   

10.
席本华 《科技资讯》2006,(28):158-159
可持续发展是目前摆在建筑师面前的压力最大、最为复杂、和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在整个建筑环节中,技术和社会意义是建筑设计的两个重要方面,而可持续发展作为联系这两个重要方面的一个重要的概念却长期被人们遗忘。尽管现代建筑运动的题材多种多样,却总是由工业哲学所支配着。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建筑设计?我们需要什么样的社会发展?这是我们提出的反思,答案是肯定的:可持续的建筑设计,可持续的社会发展,因此探讨如何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与建筑秩序的融合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智能手机的迅速兴起,以iPhone和Android为主的两大智能系统逐步占领整个市场。互联网的移动化已经伴随着手机的智能化而成为不可争议的事实,不得不承认移动互联网正在以更加快速更加便捷的方式将最初互联网的只提供浏览数据网络转变成电子商务、社交网络、生活娱乐、网上购物等。这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社交网络的发展。本文主要从移动互联网及其社交网络的发展现状出发,在满足更高要求用户体验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基于移动互联网的用户多角色选择情况下的新型社交应用。  相似文献   

12.
在现代社会中,社交网络将人们连接在一起,其便利性毋庸置疑.但伴随着社交网络的诞生,诽谤中伤等网络暴力现象也成为日益严重的社会问题.有时,社交网络还会成为一种心理负担,造成社交网络疲劳.那么,人们应该如何面对社交网络呢?让我们从心理学的角度来思考一下吧.  相似文献   

13.
2011年,扎克伯格和他的FaceBook引领着社交网络在全球范围内高速发展,社会影响力亦与日俱增。然而从商业角度来看,社交网络如仍停留在"人拉人"的运营模式,未来很难得到进一步发展。知名新媒体研究专家布莱恩?索利斯在《社交媒体2011年状况》一文中指出:社交媒体的初级发展阶段即1.0版本已经结束,而电子商务和社交网络的结合有望引领社交网络走进全新的2.0时代。  相似文献   

14.
岳阳 《科技咨询导报》2012,(19):246-246
当下,我们生活在一个幸福的社会,物质富裕的社会,有各类福利保障的社会。对于这样的社会,好像人们不应当表示不满,而只能表示感谢。在今天,消费决定着人们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观念,消费成为实现自由的障碍。大众传播媒介不仅主宰着我们对物质的选择,也决定着我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使得大众审美理想中的人是拥有鲜亮的外衣、美食、名车、广场、不凡气度的人。人们什么都有,却没有个性,没有自我,只是一些越来越迟钝的欲望感受机器。在当前消费时代呼啸而至的时刻,艺术又究竟何以作为便是本文主要探讨的内容和研究对象。  相似文献   

15.
采用手机依赖指数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基于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对新生手机依赖现状展开调查,剖析手机依赖的影响因素,揭示手机依赖与社交焦虑的关系,从新生社交层面提出减少手机依赖问题的途径,为学生管理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提供客观依据、建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莫过于我们坐在一起,你却在玩手机。这是网上流传很广的一句话,当这句话成为现实时,多少会有一些悲凉:近日,青岛市民张先生与弟弟妹妹相约去爷爷家吃晚饭。饭桌上老人多次想和孙子孙女说说话,但面前的孩子们却个个抱着手机玩。老人受到冷落后,说了一句"你们就和手机过吧",一怒之下摔了盘子离席。  相似文献   

17.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和出行日渐使捷,人们的日常活动方式和活动范围不断扩大,越来越多的人特别是都市白领希望利用工作闲暇以好友聚会或结伴出游等方式释放工作压力。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和丰富业余生活,移动互联技术与人们的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在互联网已经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社交、教育、出行、医疗等各个方面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手机用户希望通过手机找到实用、高效、安全、方便的应用程序,实现节省时间、提高办事效率、缩减各类支出、解决生活难题等服务。  相似文献   

18.
魏慧章 《科技潮》2000,(5):9-15
2000年伊始,北京奏响发展高科技产业的最强音。以中关村为标志的北京高科技产业,实际上代表着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的潮头。在北京中关村的高科技企业中,网络业的发展势头特别强劲。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日的中关村,云集着各种各样的网络公司,网络业正莲蓬勃勃地演绎着中关村的未来,也推动着北京走向辉煌的明天。一“网”情深。在北京,在中关村,网络业聚集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才,他们把个人的才智、抱负和青春,投向高科技,投向他们热爱的这块土地。通过网络,他们将使中国与世界联系更加紧密,他们自己也正在为这个时代做出贡献。我们走进网络世界,看到这里繁花似锦,又风起云涌。发展着的北京网络业,奋斗中的网络人,跃动着的网络心……  相似文献   

19.
<正>科学能给我们带来什么?科学给社会带来了兴旺,我们在座的所有人对这点都深信不疑。不过,对不同文化层次人的"满意度"进行分析研究的结果却表明:在"兴旺与否"与"提高人的满意度"两者之间并没有必然的联系;何况有的时  相似文献   

20.
春天的恶魔     
正无论在全世界的哪个地方,抑郁症都成为这个美好春天里最令人恐惧的阴影,接连的自杀事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放大,不得不令我们重新审视,在今天这个全球化时代,抑郁症是否已经成为我们的头号心理敌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