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气象因子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近几年来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和常规气象要素的观测资料。分析了温度、降水、蒸发、风向风速等气象要素对近地面层臭氧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近地面层臭氧浓度随着气温的升高而升高,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和季节变化有同样趋势;而降水、湿度的影响刚好与气温相反;大风或有雾的天气条件也会成为近地面层臭氧浓度增高的因素。这可能与大风对引起近地面臭氧产生的前体物的搬运作用以及雾内湍流将高层臭氧向下的输送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2.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机动车保有量的增加,天津市臭氧污染越来越严重。与平流层臭氧保护人类与环境的作用不同,对流层大气中臭氧浓度如果过高会造成一系列不利于人体健康的影响。针对臭氧污染情况,选取天津市2013年与2014年4个监测点位的臭氧、氮氧化物和PM2.5的常规小时监测数据,开展臭氧浓度对比以及臭氧时空变化分析和臭氧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浓度有增加的趋势;臭氧浓度呈现明显的季节和日变化规律;市中心的臭氧浓度比郊区低;臭氧浓度与氮氧化物、PM2.5呈现典型的负相关关系;臭氧浓度与温度成正相关,与湿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正确使用臭氧对实验动物屏障环境进行消毒的方法和浓度,达到既保证消毒效果、又保证屏障环境内实验动物及工作人员安全的目的。方法控制2个臭氧浓度在0.32mg/m3和0.21mg/m3的屏障环境,进行消毒效果对比实验;选用清洁级ICR小鼠进行正常的生产繁殖,观察不同浓度的臭氧消毒对小鼠产仔率、肺功能的影响,以及对空气中氨气浓度的影响。结果臭氧浓度为0.21mg/m^3和0.32mg/m^3时都达到了灭菌效果;臭氧浓度为0.32mg/m^3时动物的死胎率、肺部病变例数与对照组和臭氧浓度为0.21mg/m^3组有显著差异,氨气浓度下降85%;臭氧浓度为0.21mg/m^3时动物的死胎率、肺部病变例数与对照组没有显著差异,氨气浓度下降75%。结论实验动物屏障环境动态运行时,臭氧消毒最适合的剂量为0.21mg/m^3。  相似文献   

4.
本文独特地运用改变紫外灯灯电流的方法,研制成功了标准臭氧发生器,其浓度在0.5~1.5ppm范围连续可调,并可直接数字显示,相对误差小于±3%。目前国内外尚未见采用此法。文中重点讨论了灯电流与所产生臭氧浓度的关系和温度、湿度、空气流量等因素对产生的臭氧浓度的影响,以及解决这些影响因素的具体措施。较详细地阐述了紫外灯的恒电流电路、紫外灯启动电路、温度控制电路以及调换新灯时仪器的校正电路等。仪器性能良好,结果满意,使用方便,为臭氧的分析监测及臭氧测定仪的自动校正提供了理想的标准源。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莆田地区空气污染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通过分析2016—2018年莆田地区首要污染物臭氧浓度的日变化、年变化以及臭氧浓度和气温、湿度、风速(2分钟平均)、风向(2分钟平均)之间的相关性、臭氧浓度超标时次的气象条件。分析结果表明,臭氧浓度日变化,峰值出现在14时,为99±44μɡ/m~3至108±47μɡ/m~3,谷值出现在07-08时,为41±28μɡ/m~3至51±32μɡ/m~3;月变化的最高值出现在10月,为83±37μɡ/m~3至95±37μɡ/m~3,而月变化的最低值除秀屿区政府站为7月外,其余均出现在1月;日最大8小时滑动平均浓度值与超标天数在4月均为最大;三年逐小时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湿度有较好的指示意义,呈负相关,相关系数-0.61,其余气象条件和臭氧浓度的相关性并不明显,相关系数均小于0.4;有利于臭氧超标的地面气象条件为:温度25~37℃,湿度50%~70%,风速(2分钟平均)1~4m/s,风向E至S顺时针区间。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在天然矿泉水生产中,使用臭氧灭菌工艺时臭氧混合塔内自臭氧浓度的变化对灭菌效果和铁锰沉淀的影响,从中确定了本公司矿泉水生产工艺中灭菌臭氧浓度的适当范围。  相似文献   

7.
为探寻土壤绿色消毒方法,研究不同质量浓度的臭氧水对3种土传病原真菌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及灰霉菌(Botrytis cinerea)的杀灭效果。结果表明:质量浓度1.0~5.0 mg/L的臭氧水对3种病原真菌的孢子都有一定的杀灭作用,臭氧水质量浓度是影响杀灭率的主要因素,作用时间对杀灭率无显著影响;提高臭氧水质量浓度及增加浇灌次数能显著增强对土壤中3种病原真菌的杀灭率;臭氧水浇灌土壤能显著降低植株的发病率,但植株的生长受到抑制,添加木霉能消除这种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液氯、臭氧、氯胺和高锰酸盐复合药剂(以下称PPC)四种预氧化剂进行蒸馏水试验和原水试验以研究剑水蚤的活性变化情况.结果发现,2.0 mg/L氯胺和1.0 mg/L PPC对剑水蚤降活作用显著,分别降至C+D级和B+C级;2.0 mg/L臭氧的降活效果达到B级,3.0 mg/L液氯的降活效果为B+C级.四种氧化剂的灭活效果强弱顺序为:液氯、氯胺、臭氧、PPC.氯胺(2.0 mg/L,氨氮比例1∶3~4)具有较好的氧化能力和较强的持续接触能力,对剑水蚤的灭活和降活效果相对较好,被认为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氧化剂.  相似文献   

9.
通过多年实际应用发现,长期使用臭氧空气消毒,具有一定的持续作用。经对试验病毒、病菌的试验,配合一定的外界环境,具有良好的效果,杀灭率高达80%以上。负离子、臭氧相结合对水果蔬菜具有良好的保鲜效果。  相似文献   

10.
关于大气臭氧问题的主要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气臭氧是非常重要的温室气体,其在全球的分布具有不均匀性,受到人类活动的显著影响,近几十年来由于对流层臭氧增加造成正的辐射强迫会增加大气温室效应,而平流臭氧减少会使其吸收的紫外线辐射减少,为负的辐射强迫,使得平流层大气降温。因此关于大气臭氧浓度变化及其对气候的影响是非常复杂的,一直是科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难点问题。自从20世纪50年代末到70年代就发现臭氧浓度有减少的趋势。1985年英国南极考察队在南纬60°地区观测发现存在大气臭氧层空洞;自此开始,大气臭氧问题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极大关注,并给予很多研究。目前,平流层和对流层臭氧浓度的观测仍然是研究的重点。鉴于对流层臭氧浓度持续升高和平流层臭氧浓度的不断下降,以及他们在对流层和平流层大气温度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本文将主要针对近五年来大气臭氧相关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的综述,包括对流层和平流层臭氧浓度及其观测研究,和人类活动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分述。最后给出目前研究工作的不足和未来工作展望。  相似文献   

11.
采用高压放电装置模拟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的电场区,研究电压、空气温度、气体流速等因素对臭氧产生浓度的影响,对工业除尘装置中的臭氧浓度进行检测.研究结果表明,模拟电袋复合式除尘器电场区和工业电袋复合除尘器内臭氧浓度很低,最高不超过0.001mg·L-1.  相似文献   

12.
利用2001年3月到4月上旬在中国临安、昆明和香港特别行政区进行臭氧探测获得的资料,对这3个地点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与对比,发现3个地点的臭氧分布特征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其主要不同点有,最大臭氧分压和所处高度不同;临安10~16km高度的臭氧浓度远远大于昆明与香港;在对流层低层,香港有一特别突出的高臭氧浓度层,昆明次之;临安对流层的中上层没有像昆明和香港出现的臭氧低值区现象。根据NCEP分析资料给出的2001年3月的背景大气环流特征表明不同的大气环流有不同的臭氧垂直分布特征,临安地区易受北方冷气团的影响,昆明和香港则受低纬度暖湿气团影响较大;对流层高层的副热带急流对3个地点臭氧垂直分布也有不同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对地表水臭氧化的效果进行研究。臭氧氧化反应所需的时间较短,在2min之内反应基本完成。臭氧处理地表水后,水质可以产生显著的变化,除了直接降低CODMn,负荷、芳香族有机污染物的含量、有效杀灭藻类外,还可通过溶解氧的增加及水的可生化性的增强来改善水质。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株洲市区环境空气中的臭氧污染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利用株洲市大气自动监测系统2013年监测数据,分析株洲市臭氧污染情况及臭氧浓度与时间、空间的变化规律。探讨了臭氧浓度和前体物氮氧化物以及各气象参数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档案作为重要的凭证,保存尤为重要,档案的杀毒灭菌是档案保护的基础工作。该文论述了档案臭氧方法消毒灭菌的工作原理和研究现状,分析了臭氧方法高效杀灭虫害,后期效果稳定,不影响档案纸张的物理性能和字迹,对环境和人无毒害副作用,不污染环境的显著优势,同时也指出存在适用对象较少,对厚、宽的档案不能一次性彻底杀菌,实际运用中分解装置安装不够完整的问题。以期为档案消毒方法的理论研究及其应用实践工作提供借鉴参考。  相似文献   

16.
分析2016年福建省环境监测部门获得的臭氧(O3)观测数据,探讨福建省臭氧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臭氧浓度呈现夏季(6~8月)最高、秋季(9~11月)最低、春季(3~5月)大于冬季(12~2月)的显著季节变化特征,臭氧月均值变化曲线为双峰型,一般峰值出现在5月和9月,谷值分别出现在1月和6月;臭氧浓度的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峰值一般出现在14:00~16:00。由于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福建省沿海地区臭氧浓度要普遍高于内陆地区,臭氧浓度受臭氧前体物及气象因素(风速、气温和相对湿度等)的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17.
臭氧对虾类多酚氧化酶(PPO)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虾类黑变是由于虾中的酪氨酸或其衍生物等水溶性色原物质在多酚氧化酶(PPO)的作用下经过一系列生化反应最终形成黑色素所致.文章以东海海捕虾为试验对象,研究比较了不同臭氧浓度、不同抑制剂(臭氧、抗坏血酸和亚硫酸钠)对带壳虾贮藏期间PPO活性及黑变的影响.结果表明,用0.8 mg/L的臭氧处理虾类,对PPO有较好的抑制效果,且臭氧对PPO及虾类黑变的抑制效果均要比抗坏血酸和亚硫酸钠好.  相似文献   

18.
 利用ECMWF 195709~200208共45a的多层臭氧质量混合比月平均资料,详细分析了亚印太交汇区(AIPO)低纬地带上空平流层、对流层各层次上臭氧浓度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①区域上空对流层、平流层及臭氧总量大尺度特征均显著,纬度带分布特征明显;②对流层和平流层臭氧各个季节变化趋势相反,平流层臭氧和臭氧总量各个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同一层次夏季臭氧浓度变化趋势与其他3个季节变化趋势相反;③区域上空20~3hPa是臭氧浓度的高值区,50~30hPa臭氧平均变化幅度最大;④对流层臭氧距平变化在整个高度上较为一致,正、负距平随季节绕赤道做南、北半球摆动,且存在季节性突变;⑤赤道上空有明显从平流层上层随季节逐渐往较低层传播的臭氧正负距平现象.  相似文献   

19.
依据紫外光度法臭氧浓度的测量原理,臭氧对254 nm波长的紫外光有特征吸收,而这种吸收特性恰恰又与臭氧的浓度之间存在特定的比例关系,根据朗伯-比耳定律,通过检测紫外光强的变化情况,即可测量得到臭氧浓度值。通过将单光路和双光路2种方案进行分析对比,2种方案均可实现对臭氧浓度的测量,并归纳了2种方案的优缺点,为臭氧浓度测量方法选择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0.
建立一套流程为进水——混凝/沉淀——砂滤——消毒——出水的饮用水生产系统。通过向系统进水中投加高浓度的病毒指示物MS2噬菌体悬浮液进行实验,分别研究了采用氯和臭氧消毒时系统整体对病毒微生物的去除灭活性能。结果表明:当投氯浓度为0.5 mg/L或臭氧浓度为0.25 mg/L时,系统对MS2的去除率即可达到美国环保总署标准。而当投氯浓度增大至2.0 mg/L或臭氧浓度增大至1.0 mg/L时,可实现系统出水中无MS2检出。综合两种消毒剂的特点,建议在实际生产中可采用主臭氧消毒与余氯补充的联合消毒方式,以保障饮用水的化学和微生物学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