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鹤群 《科技潮》2001,(10):92-93
印度是我国的重要邻国,也是一个正在崛起中的大国,客观地认识、了解印度,对我们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印度与我国都是四大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与文化,在近代史上,都曾因落后而挨打,沦为被西方列强任意宰割的羔羊;中印两国都是发展中国家,都是人口大国。然而,在短短的几十年间,综合国力远远落后于我国的印度在一些领域正大步流星地前进,有些发展指标赶上甚至超过了我们。印度的崛起对我们在新世纪实现跨越式发展有何启示呢?  相似文献   

2.
和中国一样,印度是一个发展中的人口大国和文明古国,但同时也是一个值得关注的亚洲科技大国。在许多领域,印度的科技发展已经处于国际领先地位,除了众所周知的IT产业,庞大的软件人才库外,其核技术导弹火箭技术也处于国际先进水平。和中国不一样的是印度的国民经济水平和其科  相似文献   

3.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必然会对我国的教育事业尤其是高等教育事业产生全面而深刻的影响。市场经济大潮冲击着高等学府,也冲击着高校图书馆的职工队伍。目前,高校图书馆的人才外流已成为越来越突出的问题,这不仅严重影响了高校图书馆职工队伍的稳定,而且给高校建设也带来了消极的影响。因此,如何强化图书馆的管理与建设,稳定图书馆职工队伍,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高校图书馆“人才跳槽”的原因 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改变了人们原有的价值观、择业观和思维方式。在新的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将重新审视自己在社会的立足点,审视自己的职业。价值观、择业观的改变是目前造成高校图书馆人才外流的主要原因。此外,高校图书馆发展缓慢,生活待遇偏低也是造成高校图书馆人才流失的重要方面。  相似文献   

4.
李忠林  王永刚 《科技信息》2008,(16):182-183
印度自独立以来就致力于成为世界大国。为了一圆大国梦,印度政府采取了一些列重大攀措,综合国力有了明显加强,也增强在地区以及世界政治、经济舞台上的影响力。但是大国的崛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印度能否正确认识大国概念。其发展战略是否符合国情国力以及能否有效利用有利的世界形势直接关系到其大国进程。  相似文献   

5.
魏亮 《世界知识》2014,(24):40-42
<正>自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以来,尤其是2010年12月"阿拉伯之春"运动爆发后,中东地区再度成为全球难民问题的"重灾区"和焦点。在当前中东地区政治格局分化调整的浪潮中,美欧与地区大国更多地将注意力和资源投入到ISIS崛起、叙利亚动乱、伊朗核危机等问题上,作为非传统安全重要议题的难民问题未引起国际社会的足够关注和重视。值得关注的新变化中东难民问题是历史和现实交织的产物。地区内既有难民输出国,也  相似文献   

6.
中国与印度是两个相邻的大国,近年来经济发展迅猛,彼此的关注也在增加。  相似文献   

7.
人才竞争已成为国际竞争的主要方面,发达国家网罗全球英才,发展中国家则面临人才的流失,尤其是海外留学人才。韩国在20世纪60~90年代经历了从人才外流到人才回归的转变,印度的科技人才特别是软件人才外流严重,日本则处于人才竞争优势地位。韩国和印度通过建立海外人才库、科学城、实施宽松的国籍政策等促进人才回国;日本积极建设研究基地、完善外国人才雇佣制度、启动跨国企业人才争夺战略来吸引外国人才。  相似文献   

8.
印度能超越中国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印度经济在摆脱了前几年的低速增长之后,2003财年有望达到7%的增长率,于是,有关印度的各种“利好”报道便扑面而来:“日益崛起的印度要成为世界强国”,“印度的经济将飞速增长”……以类似话语为标题的文章充斥着报刊杂志的各个角落,印度的身价骤然间持续上升。可是,理性之余,如果对印度经济做一次细致而又深入地剖析,我们看到,印度经济的内外增长机制中都还存在缺陷。软件业一直是印度的骄傲,成为世界软件大国也一直是印度人的梦想,可是,在庆幸印度软件业出现可喜变化的同时,也不应忽视其潜藏的危机。印度高科技人才外流的问题一直令人头疼。甚至有人危言,印度将沦为科技领域的“殖民地”,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个问题呢?关于印度经济的这组文章耐人琢磨,不妨一读。——主持人手记  相似文献   

9.
<正>对于印度电影,很多中国观众都不算陌生。印度是电影大国,近二三十年来,其电影生产基地宝莱坞声名鹊起。印度电影在南亚诸国、南亚域外的类印度文化国家的影响不容小觑,在其他的国家和地区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对加强印度在国际上的综合实力起到了不可忽视的裨益作用。印度电影小史印度电影开始并初步发展于英国殖民时期的19世纪末至20世纪前半期,发展于独立后的20世纪中期至90年代,繁荣并获得国际影响于20世纪  相似文献   

10.
正1月26日是印度第69个"共和国日",与往年只邀请一位外国元首作为阅兵仪式主宾相比,今年莫迪来了个"大手笔":邀请了东盟十国领导人作为主宾,借"共和国日"之机,举办印度—东盟对话伙伴关系25周年纪念峰会,莫迪政府的强势"东向行动"姿态引发关注。一方面,这些行为体现了印度对自己在东盟地区利益和角色的重新定位,另一方面也折射出了印度大国情怀所面临的困境。峰会宣言关注三个领域2014年,"东向"政策被提升  相似文献   

11.
印度高科技领域发展迅速,在核能技术、空间技术、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和海洋技术等领域具有很强的实力。印度长期保持了较高的国防科技投入;印度空间技术发展很快,是位居世界前列的空间大国;印度是世界上软件业增长速度最快的国家,近年来其软件业增长率一直保持在50%以上,而同期世界软件业增长率是20%,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印度正在以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计算机软件大国的地位跻身于世界信息技术大国之列。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印度高等教育发展为研究对象,分析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境况及其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如初等教育与高等教育发展失衡、人才外流、"文凭病"等,总结出印度高等教育发展的系列经验,即国家有目的、有计划发展教育;提供较多的财政资助;实行走读制,办学成本较低等。  相似文献   

13.
郑祎 《科技信息》2012,(16):94-95
近年来,服务业外包作为一种贸易形式迅速发展,引起广泛关注。本文通过与外包大国印度的比较,针对我国国际服务外包发展存在的问题,借鉴印度的成功经验,提出了一些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14.
<正>大国之间多年争斗和战争的结果是:乌克兰成为沙皇俄国的臣属,而克里米亚半岛则从一个"汗国"演变成为一个与俄国和乌克兰在不同时期或争夺、或依附、或臣属的地区。地处"边陲之地",动荡不定国家状况身陷"强权掌控",错综复杂外交关系在数百年的历史进程中,乌克兰以及克里米亚半岛都是俄国和波兰、立陶宛、土耳其、奥匈帝国、德国等大国强国争夺与瓜分的对象,其中俄国和波兰对乌克兰的争夺尤其激烈并  相似文献   

15.
《世界博览》2010,(8):10-11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争夺在贫困国家中的影响力。现在,金砖四国——巴西、俄罗斯、印度和中国——也开始了竞争,并正在改变国际援助的模式。3月,斯里兰卡从中国获得2.9亿美元新建国际机场,同时从印度获得6700万美元改进铁路。由于贫困国家逐渐走出衰退,而富裕国家依然挣扎不前,发展中大国在赢得朋友和施加影响方面迎来了千载难逢的机会。  相似文献   

16.
任南蛉 《世界博览》2014,(23):22-25
在这一探寻过程中,缅甸人民需要的是务实的态度,及在推进"民主路线图七步"计划实施与政治发展过程中遵守循序渐进的原则。缅甸长期以来一直是大国和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缅甸成为国际社会关注焦点的原因,显然不是因为其贫穷,而是因为其长期的军政府统治及由此受到美国等西方国家长期的制裁。近年来,特别是2010年大选与2011年现任政府执政后,缅甸得到了国际社会更多的关注,而原因仍然是政冶问题,缅甸在政治发展方面取得的实质性成就使西方国家开始对缅甸另眼相看。  相似文献   

17.
在筹备中东和会的过程中,如何解决水源争端越来越成为重要话题。中东的水源争端各方包括阿拉伯、以色列和非阿拉伯国家,几乎是一个牵涉面最为广泛的争端。作为中东的一个水资源大国的土耳其当然是水源问题的重要一方。土耳其对水源问题投入了极大的关注和  相似文献   

18.
随着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各个领域开始进入改革的道路,尤其是在制造业,想要把我国从制造大国变成制造强国,首先需要工匠精神的支持,而工匠精神则需要高职教育体系的软支撑。为了实现工匠精神的目标,也是为了满足社会经济的发展要求,高职学校需要改变传统的教育体系体制,制定"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  相似文献   

19.
本文对与我国国情相近的、信息化极具特色的、亚洲发展中大国印度的信息化发展状况进行综述,主要介绍印度信息化的主要特色特点、标志性事件和主要成就。重点对印度软件立国的成功经验进行归纳。最后对印度信息化发展对河南省信息化发展的借鉴梳理总结。  相似文献   

20.
“文化快餐”现象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一、问题的提出与概念的界定 中国是个疆土辽阔的文化大国。在中国漫漫五千年的文明史上,留下了无数光彩夺目的文化瑰宝。新时期以来,我国的文化事业更是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的发展阶段,大批文化精品竞相出现,争奇斗艳。这些文化精品不容置疑地成为我国乃至世界文化宝库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而将永垂史册。对此,人们满怀热情地予以关注、肯定、褒扬和推崇,是理所当然、顺理成章的。但与此同时,有一种与文化精品相伴而生的、天天出现在我们现实生活中的文化产品却被人们尤其是评论家们、写作学专家们大大忽视了。有人根据这种文化产品来得快去得也快的特点,给它冠以了一个颇为贴切的名字:“文化快餐”。长期以来人们对这种“文化快餐”或是熟视无睹,或是不屑一谈,或只是淡淡地“宽容”地一笑了之,总之,人们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