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马静  黄莺  孙永林 《科技信息》2013,(23):208-208
《好人难寻》是奥康纳的短篇经典,颇能体现她的创作风格。作者对主要人物的刻画和一系列的场景描写,使这篇小说具有深刻的哲学主题,隐含了奥康纳对"荒诞"这一哲学主题的阐释和探索。  相似文献   

2.
所谓主题,是一种精神内涵的象征与表达。本文着重从主题性营造的概念阐释、如何挖掘主题、主题性营造的表现手段三方面对室内空间环境设计主题的相关内容进行了探讨,深入挖掘了现代室内设计中的主题定位及表现手法,为室内创作中的主题营造提供些许参考。  相似文献   

3.
《阐释与重构》是刘克宽先生对当代十七年文学近十年思考的结晶,此书在选题立意上表现出了作者可贵的学术勇气,充分体现了作者独特的学术本位和学理个性追求。  相似文献   

4.
世代生活在自然资源丰富的大小兴安岭、对山林狩猎生活情有独钟的鄂伦春人,将对自然生态的眷恋之情和保护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平衡的主题体现于民间文学的诸多作品中。通过对鄂伦春民间文学作品的分析,阐释鄂伦春人如何通过生态主题提醒人们:自然生态是万物之灵,只有懂得保护,才有永不枯竭的资源可以获取。  相似文献   

5.
"隔膜"主题作为人类生存所面临的一种普遍困境,在鲁迅笔下的众多小说中都有所体现。主要立足于鲁迅的多篇小说文本,对其所表现的"隔膜"主题进行回归文本式的分析与阐释。试图对"隔膜"主题在鲁迅小说中所表现的印迹、隔膜产生的原因以及鲁迅致力于消除隔膜的努力等问题,进行系统化探究。  相似文献   

6.
文章的主题,是作者在说明问题、发表主张成反映生活现象时,通过文章的全部内容所表现出来的观点或思想.它是衡量一篇文章质量高低、价值大小、影响好坏、作用强弱的主要尺度,别的东西,如材料、结构。语言、表达等,虽都重要,但它们都是为主题服务的,全都受主题的制约.所以,主题的运思是写作活动过程中的中心任务,是具有“战略”意义的工作.在题的萌发,是作者在现实生活中,有了感受,有了灵感,有了发现,并为之激动,进而产生想象和联想,引起强烈的爱憎感情的一种表现欲望.这个欲望,虽不等于文章最后的主题,但它往往是萌发…  相似文献   

7.
对莫泊桑《项链》的主题历来存在着不同的观点,本文在分析了讽刺说和褒扬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自己对这篇小说的主题的理解:作者通过玛蒂尔德的悲剧,表现了小人物对命运的抗争和毁灭,表达了作者对他们在命运面前无能为力的境遇的深深同情.  相似文献   

8.
一、生活、思想、技巧 提高艺术水平有两个关键所在,一是提高它的表现力,另一个是提高它的感染力.生活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几乎可以说,没有生活就不可能有真正艺术的创造.这个论断是为历史所证实的.艺术家进行创作实践,首先必须进行生活实践.创作过程中,在重视平时生活积累的同时,还必须进行体验生活这一步骤.这样做是因为要通过对生活的观察、体验、研究、分析的具体过程,吸收新鲜的生活感受,从而获得创作构思.即从生活中选择题材,发现主题.而主题的形成是有个过程,它必须是来自作者对生活反复体验中所获得的感受.作者的思想活动是不受时间、空间的制约,可以从直接或间接生活、或两者交错中寻找主题.因此,一件作品所要表现的内容,集中到一个主题上,便不只是某一片段生活现象的反映,而是作者思想的综合表现.这样的理解,可以使创作的实践来得灵活些,从而避免片面的机械的思维模式.但是,不管作品主题思想的形象如何复杂,是直接或间接获得的,是偶然所得,还是长期思考形成的,都必须通过生活实践,绝不能脱离生活而凭空臆造.所以,生活始终是艺术创作的唯一源泉.离开了它构思就成为无源这水,不是枯竭,就成了虚伪.  相似文献   

9.
本文分析了薇拉·凯瑟短篇小说的主题。在研究中,改变之前按题材分析主题的作法,而是从作者对艺术与生活、物质与精神的关系的思考出发。本文认为凯瑟短篇小说中主要的主题有逃逸主题、对物质主义的批判、对艺术的矛盾态度、务实态度。  相似文献   

10.
关于《水浒传》的主题,由于接受者所处时代文化环境的不同,始终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人称赞它是"忠义"的教本,有人却痛斥它是"诲盗"的渊薮。新版电视剧《水浒传》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文化思潮,对主题进行了全新的阐释,重点表现了水浒英雄的"除暴安良"、"兄弟情义"和"护国安民"主题。  相似文献   

11.
语言是存在之家,李煜通过词的语言来现照和体悟人生的存在.对李煜词进行诠释,需要立足于文本、作者、读者以及三者之间的关系.以此为基础,我们可以对李煜词蕴含的人生、情感和家国三大主题进行诠释,进而探明其词的美学意象,揭示其词的价值和创生性的审美意义.  相似文献   

12.
田纳西·威廉斯的戏剧主题蕴含了双重性,一方面追求诗化的戏剧艺术;另一方面在诗意的掩盖下掩藏着腐败的现实,如同性恋、暴力、酗酒、堕落、乱伦等主题.针对威廉斯的戏剧代表作,从作家本人的戏剧人生、文本主题以及戏剧表现形式来探讨威廉斯戏剧主题的双重性以及其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13.
小说《碧洛雪山》是云南哈尼族作家存文学创作的优秀作品,改编成电影剧本《碧罗雪山》,从互文的角度看,兼具文本和前文本特色。小说《碧洛雪山》是一个表面讲述村子搬迁事件,但却深含寓言意义的故事,以社会的真实指向个人的底蕴,在民族的信仰中,具体说是在图腾文化中反衬人性的表现。文本在此建构了一个巨大的隐喻象征场所。同时,文本叙述表面为人熊矛盾,其实隐合的是人在权利面前的软弱,人与权力的矛盾。外显的杀熊情节其实与另一个潜在的体系——权利之间存在意义联系,这是一个更大的、也更为隐蔽的寓言所在。与小说比较,电影《碧罗雪山》除了人物生活的环境没变化之外,风格、主题和情节都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小说主题原本具有丰富的多向性特点,人与自然的和谐贡献了一个主题,黑暗的权利交易又贡献一个主题。影片则单纯表现人与自然在现代法律制度下的和谐守望发生了矛盾与冲突。影片按照写实主义手法对文本进行了全面改写,力图通过麦地村,还原峡谷人群一份真实的生活思考:面对现实,传统与当代如何相互选择。  相似文献   

14.
"主题先行"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一些学者贬低《子夜》的重要原由,所依据又大都是茅盾自己后来对于《子夜》主题的阐释。但茅盾在写作《子夜》时,是否真的清晰而明确地预设了这一主题?这一主题与《子夜》的文本实际又是怎样的关系?将两者作对照,会发现并不很吻合,尤其在吴荪甫形象塑造上。茅盾在写作《子夜》时,很可能并未清晰确立他后来所述之"主题",他的写作意图只是如《子夜》初版《后记》中所言"大规模描写中国社会现象"。解读文学作品,更应该从文本实际出发,而不是从作者自述出发。  相似文献   

15.
从作者生平事略、版本源流、内容主旨及史料价值4个方面入手,对郑敷教《郑桐庵笔记》全书进行了综合性分析。  相似文献   

16.
语文学习材料特别是语文教材应突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羚羊木雕》一文,存在种种硬伤,其原因之一是作者用成人的视角和思维,生硬地模仿儿童的情感和心理;之二是作者写了两个看似真实、却是自己没有经历过的故事。成人和儿童、真实和虚拟之间的混乱和错位造成主题的模糊和偏差。  相似文献   

17.
叙述学理论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或许就是应该注重文本本身与其内涵之间的关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在情节和语言上都存在“重复”的特征:颠来倒去地复制克隆“一地鸡毛”的乡间小事;不断出现许多“一腔废话”式的不推动情节发展的絮絮叨叨的语词、句式。笔者认为这些“弯弯绕”的语言对于小说主题的表达有着重要的意义,它使中国人的孤独、现实的荒谬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了扩展,也是刘氏对传统叙事手法的一种挑战。  相似文献   

18.
《战争与和平》的主题是一个整体性的主题,它不是关乎生活的某一方面的,而是关于全部生活的。但是关于这一主题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从它成书的过程看,它包括了作者对于生活的一再反复的充满客观精神的认识。不论是在对俄罗斯当时生活和过去历史的描绘上,还是在对其中具体活动着的个人的精神探索方面,这部作品都以一种客观化的手法加以了叙述。这种客观化的、保持了一定审美距离的写作手法对中国作家具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皖西籍作家台静农是现代著名乡土小说家,其代表作之一的《红灯》,通过德银娘悲惨命运的描写,一方面揭示了二十世纪初皖西乡村社会的闭塞落后以及人们精神生活的愚昧与迷信,另一方面也表现了德银娘深沉博大的母爱。小说描绘了一幅具有皖西地方色彩的民情风俗画,有力地表现了"乡间的生死",洋溢着浓郁的"泥土的气息"。  相似文献   

20.
幸福是人类的共同愿望,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永恒主题。到20世纪,人类创造了信息化、网络化的物质文明,人们在享受着前所未有的富裕的物质生活时,人类的幸福指数并没有因此得到大幅度提升,相反,越来越多的现代人反而缺少幸福感。究其原因与人们的认识、心态等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