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本文认为:孔子在我国古代音乐史上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音乐的局面,把奴隶主贵族的音乐教育变为新兴地主阶级的音乐教育,实行了一场空前的大革命;孔子揭示了音乐与政治的内在关系,阐明了音乐对政治的重大作用,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从维护新兴地主阶级的立场出发,第一个提出了符合新兴地主阶级利益的“尽善尽美”、“中和之美”的音乐审美现;孔子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既注重音乐内容,又注重音乐形式的音乐理论家。强调音乐必须“文质兼备”,即音乐的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对后世的音乐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音乐作为一种高尚的审美艺术,具有强烈的感人魅力和思想教化功能。从音乐教育的德育功能、智育功能、娱乐和体育功能、审美功能可以看出音乐在整个素质教育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3.
侯爱华 《科技资讯》2010,(5):225-225
刘勰继承了孔子"思无邪"的观念,并从诗歌要抒发真情和为政治教化服务两方面阐释了"思无邪"的内涵。同时,又不拘泥于古人,提出自己独特的创作观——"惟才所安"、"随性适分",即主张据作家的个性才能来写诗。  相似文献   

4.
音乐赋是一种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文学作品。汉晋音乐赋在描写音乐、舞蹈等内容的同时,也担负着政治教化与娱乐两大社会功用。汉晋音乐赋的政治教化功用常与"移风易俗"的伦理说教联系在一起,并试图通过音乐、舞蹈等内容的描写,来净化人心,从而有助于立身、立国。同时,汉晋音乐赋也注重追求音乐的娱乐功用,描写乐舞给人赏心悦目之感。在汉晋阶段,音乐赋的这两种功用常常交织在一起。到了六朝,音乐赋的娱乐功用渐渐取代了政教功用而一枝独秀。  相似文献   

5.
在儒家思想影响下,主流音乐一直发挥着政治教化功能,这种音乐教化功能强调了音乐对个人道德修养和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作用,对当代音乐创作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和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6.
政治对作家文体观念在内的文学观念有直接影响。清康熙朝时期,衍圣公孔毓圻文体观念深受朝廷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活动的影响,这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重视诗的交流沟通价值;第二,强调诗达意即可;第三,提倡雅正之音,强调诗的教化功能;第四,诗为“绪余”。  相似文献   

7.
浅析芭蕾舞蹈之钢琴伴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芭蕾舞被誉为"足尖上的精灵",在训练和表演中,钢琴伴奏占有重要的地位。钢琴伴奏者应该具备过硬的钢琴基本功,高度的审美和音乐鉴赏能力,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  相似文献   

8.
在中职学校有部分人认为中职生应该注重技能的培养,要多开专业课,音乐课的存在是可有可无的。其实从音乐产生的那一天开始,人类就未停止过对它的思考。音乐是什么?艺术,意识形态,游戏?音乐的功能是什么?娱乐,宣泄,教化?  相似文献   

9.
浅谈普通高校音乐教育的人文素质教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博澜 《科技信息》2009,(6):233-234
音乐教育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其学科的独特作用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肯定。本文针对我国音乐教育的现状,提出音乐教育应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发挥音乐的审美功能,拓展音乐教育的人文渠道,挖掘教育内容的人文因素,培养综合人文修养,合理配置公共人文学科,创设人文的音乐环境,将音乐的人文审美和教化功能有机结合,实现音乐教育以审美为核心、理解多元文化的宗旨。  相似文献   

10.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作为上层建筑的音乐文化也必然受到经济基础的制约。自20世纪以来,从百年音乐历史进程中的中西音乐关系来看,不论是强调"国乐"、崇尚"西乐"抑或提倡"中西合璧",都是经济、政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大势所趋。作为上层建筑,音乐文化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它会或早或迟地反映其经济基础,而非亦步亦趋,同时它也会不同程度上影响其经济基础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南朝齐梁间,士族讹滥文风登峰造极,并危及政权稳定.寄望于王权起用的孤贫之士刘勰,必然对之深恶痛绝.儒经权威关于以“质”为主,“质”、“文”兼顾的主张,为刘勰矫讹翻浅提供了有力理论支撑;南齐王朝的频繁尊孔,也鼓励刘勰宗经矫讹.这种“托古改制”模式,虽然有其历史合理性,但也给《文心雕龙》带来许多历史局限.刘勰等古人“托古改制”的教训,对改革深化期的中国,也不无历史启迪.  相似文献   

12.
刘勰认为乐府是"诗"与"声"的合一,要以雅乐来配歌辞,从而达到观风识礼的目的.对于刘勰的乐府观,后人提出了许多不同的理解.联系刘勰生活的时代,试图对《乐府篇》作具体的阐释,并与其诗歌观进行比较,从而对其乐府观有一个客观认识.  相似文献   

13.
南朝是一个玄风复阐、三教连衡的时代,表现为儒道会通、佛学玄化及诸家思想的大融合。在本体论上表现为道本儒末,体用一如等特征,在圣贤观上既孔老同尊,又认为孔子高于老子,孔为圣老为贤。刘勰的《文心雕龙》与《刘子》体现了这一时代思潮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袁燮文艺观的形成源于其心学思想。在文艺审美旨趣上,他推崇浑然天成之美境。为达到此种境界,袁燮提出“有契于心”的创作理念,并延伸出书以传心与画以写心的艺术命题。而且“有契于心”也是袁燮的鉴赏理念,他认为观者之于书画重点应在体悟省察作者之道心,从而使自己之本心有所感发。因此,他十分重视文艺创作主体之心性修养,认为这是使文艺作品“有契于心”的根源,也是诗书画是否具有宝藏价值的决定因素。  相似文献   

15.
谢灵运生活在儒学逐渐复兴的晋宋之交。他的诗文创作中,不时流露出儒学观念;他的事迹行状中,多体现着儒学人格,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三不朽"思想与人生追求;礼乐教化思想与施政实践;仁孝忠义思想与儒者情怀。他的放浪形骸、任诞不羁是表面现象,他的儒家思想是深入骨髓间的,儒学人格是他复杂人格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6.
尝试将刘勰通变思想与混沌学作一对话,以求更深入地揭示刘勰通变思想的内涵。重新解读刘勰的《通变》篇,从世界观、认识论、思维方式的角度来把握“通变”论的主旨。刘勰以通变思想审视文学现象,洞悉文学发展无序中的秩序,揭示其“变而不变”的规律。刘勰通变论在思维方式层面上与混沌学有相契合之处,将给当代学术以深远的启迪。  相似文献   

17.
刘勰在<文心雕龙·物色篇>中使用了"江山之助"一词,第一次提出了文学批评中的地理环境论.刘勰认为,山林皋壤是影响诗人创作的重要因素,可以激发诗人的创作灵感.这一理论的出现绝不是偶然现象,而是有着时代的、理论的和实践的前提和条件.刘勰的论述非常简略,但对后世的文学理论和文学创作影响很大.  相似文献   

18.
《文心雕龙》和《艺概》是中国古代文论史上两部重要的理论著作,两书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呼应关系,这种呼应在引用关系中有明显体现。文章对《艺概》引用《文心雕龙》的情况进行了梳理,有利于了解刘勰与刘熙载对于某些文艺问题的共同关注,也有利于了解刘勰有关文艺思想在刘熙载那里得到的反响与呼应。  相似文献   

19.
不同于中国传统古典文论的概念,王国维的“古雅”以西方美学范畴为基础。在《古雅之在关学上之位置》一文中,王国维区别了“第一形式”和“第二形式”。其“古雅”概念主要是指“第二形式”,是对美的对象的表现形式,是双重形式,也就是“形式之美之形式之美”,并在此基础上指出“古雅”和“优美”、“崇高”的互补性。对“古雅”的判断是经验的、后天的,个人和时代的不同也同样制约着对“古雅”的判定。而这种判定同时又需要一种“修养力”。  相似文献   

20.
尚中贵和的文化传统是孔子提出以“和”为美思想的重要资源。春秋末世“礼崩乐坏”的不和谐社会状况是孔子提出以“和”为美思想的时代背景。中庸是孔子以“和”为美思想的哲学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