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初步评价了佛山市农村生活饮用水源水中重金属污染物对人体健康产生的潜在危害.按照美国国家环保署(USEPA)推荐的方法,建立了水环境污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并对佛山市A村的生活饮用水中砷(As)、铬(Cr6+)、镉(Cd)、铅(Pb)、汞(Hg)和硒(Se)6种重金属通过饮水途径所引起的健康风险评价,做出初步评价.结果表明,上述6种重金属的总的健康风险为7.39×10-5·a-1,其中致癌物健康风险为7.39×10-5·a-1,非致癌有毒化学物健康风险为2.19×10-10·a-1,其中,在致癌污染物中Cr6+是最主要的健康风险因素.水体中致癌重金属引起的健康风险的大小顺序为Cr6+AsCd,非致癌重金属引起的健康风险的大小顺序PbHgSe.结果显示致癌重金属的健康风险值是非致癌物质的105倍,说明致癌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远大于非致癌物质.致癌物质Cd、As、Cr6+的健康风险平均值以Cr6+最大.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辽宁省10个地下水源水环境健康风险,得出定量的健康风险指标,为地下水源风险管理提供依据.方法采用"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辽宁省10个主要地下饮用水源,2009—2012年的水环境健康进行风险评价,该模型将环境污染健康的风险评价模型与人体的健康结合至一起,再引入到饮用水环境中.结果饮用水源地中污染物总体所致健康风险的个人年风险在6.8×10~(-5)~1.3×10~(-4),水环境健康个人年风险基本符合美国环境保护署(EPA)的标准,但都超过其他组织和国家的标准.化学致癌物对人体健康危害在总体所致的健康危害中占据主体地位,远高于非化学致癌物的危害,其中主要的危险因子为六价铬和砷;对于非致癌有毒物质人年风险水平的顺序为:铅氟化物铜汞氰化物氨氮挥发酚.结论风险评价模型可计算每个指标对人体健康的影响,也能够决定优先治理的污染物,增强了保护饮用水安全的可能,为环境风险管理提供科学证据.  相似文献   

3.
研究针对汾河太原段的沉积物进行采样,对重金属进行分析。测定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很高,4种重金属之间、12个采样点之间含量差别较大;含量反映了工业排放是造成汾河太原段重金属含量高的主要原因。重金属污染状况评价表明:所研究的4种重金属都处于中等以上污染水平,污染程度排行为:PbCrCuNi;对采样点进行综合污染状况评价表明,所有采样点均处于一个较高或很高的污染水平,污染最严重的是胜利桥和涧河。潜在生态风险评价表明:Cu处于较高的潜在生态风险,Pb、Cr和Ni处于中、低的潜在风险;采样点的潜在风险评价表明:胜利桥、涧河和南沙河的综合潜在生态风险处于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4.
环鄱阳湖区农村饮用水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运用目前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环鄱阳湖区农村饮用水中重金属所引起的健康风险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沙湖长古村、赣江中支、滁槎的Pb含量超过GB 5749—2006《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应引起高度重视;通过饮水途径所致健康风险中,非致癌物和致癌物所致风险都远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10-5.a-1),其中非致癌物引起的个人年均风险ZnPbCu,致癌物Cd所致风险大于非致癌物,占总风险度的70.65%~96.04%,表明Cd是产生风险的主要污染物,因此,应优先考虑防治致癌物Cd对农村饮用水的污染.  相似文献   

5.
2009年2月至7月对珠江广州段4个站位的微表层与次表层水中As、Cd、Cr、Cu、Zn和Pb的质量浓度进行调查研究,并对健康风险作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珠江广州段水体均不同程度地受到6种重金属的污染;除Zn以外,微表层对其余5种重金属均具有较强的富集作用;通过饮水途径所致健康风险中,微表层平均总致癌风险为1.7×10-4.a-1,是次表层平均总致癌风险1.5×10-4.a-1的1.1倍,是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a-1的3.4倍;总致癌风险(As、Cd和Cr)约占总风险的99.8%,远高于总非致癌风险(Cu、Zn和Pb)的0.2%,控制含Cr和As废水的排放是降低该河段重金属污染物健康风险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6.
六安市城区饮用水源水重金属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六安市城区饮用水源水中的重金属污染物进行了调查研究,应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模型对引起的健康风险度做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重金属污染物中的非致癌物质所引起的健康风险度较低,在10^-7和10^-10之间,均远低于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风险水平大小次序为Zn、Cu、Pb、Hg,锌的风险度最大;但致癌物质所构成的健康危害较高,其中,Cd和Cr平均个人年风险度分别达到了5.476×10^-6和3.677×10^-5,Cr所造成的平均个人年风险非常接近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可知Cr致癌风险极大,应优先管理。  相似文献   

7.
沈抚污灌区农田土壤生态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沈抚污灌区农田土壤中6种污染重金属Cd、Hg、As、Pb、Cu和Cr的实测含量作为基础数据进行研究,利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评价法与美国环保署(USEPA)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法对污灌区农田土壤进行生态及健康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该研究区域Cd、Hg、Pb、Cu、Cr含量均超过了辽宁土壤背景值,且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其中Hg和Cd污染较严重,超过了国家土壤环境二级标准;虽然土壤样品中90%多因子潜在生态风险处于中度危害水平,但是不同污灌方式对风险指数也有一定影响,以污灌至采样年地区风险值较高;单因子潜在风险中,以Cd和Hg危害程度较为严重,且也表现出由于污灌而使重金属浓度增加的趋势,土壤样品中分别有60%和100%生态风险指数处于较重危害水平以上。健康风险评价中,研究区域各点6种重金属HQ和HI值均小于1,理论上不存在非致癌健康风险;Cr、Cd和As的CR值和TCR值均超过了USEPA提出的土壤治理标准,存在较高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8.
以国外的流行病研究资料、健康统计资料和国内的有关统计资料为基础,采用污染物生命周期分析的方法,依据归宿分析-效应分析-危害分析这条途径,研究了采煤-运输-发电过程产生的气载污染物通过空气、水和食品三种暴露途径对人体健康的危害,将煤-电生产整个生命周期排放的气载污染物与人体健康危害之间的定量关系以单位质量污染物所引起的残疾调整生命年(D)表示,提出了煤-电气载污染物对人体健康危害的定量评价方法.对广东茂名热电厂实例分析表明,在煤-电生产的整个生命周期过程中,由SOx、NOx、Cr6 三种污染物引起的健康危害为总健康危害的90.7%,气载致癌物中Cr6 的健康危害最大,三个不同生产阶段以燃煤发电阶段产生的人体健康风险最大.  相似文献   

9.
为回答生态水泥用于给水系统是否会产生危害问题,进行了生态水泥中重金属的室内快速浸出实验,建立重金属在输水管道及储水池中的溶出模型。应用美国环保局推荐的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混烧工业污泥生产的水泥产品用于给水系统可能带来的健康危害进行评价,评价元素为Zn、Cu、Pb和N i。结果表明:添加0.65%的工业污泥生产的水泥,其重金属的溶出造成的危害中,最大非致癌物风险为4.82×10-9-a 1,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风险水平5.0×10-5a-1,Cu、Pb应作为风险决策管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0.
黄河濮阳段水体中多环芳烃的健康风险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黄河濮阳段多环芳烃的监测数据,应用美国环保局(USEPA)的健康风险评价方法对多环芳烃通过饮水、皮肤接触和食用水产品3种途径进入人体的健康风险进行了初步评价.结果表明,黄河濮阳段人群由于多环芳烃暴露引起的致癌风险为1.85×10-6~5.51×10-6a-1,苯并(a)芘的致癌风险指数最高.多环芳烃暴露引起的非致癌风险为2.14×10-8~2.10×10-9a-1,平均为1.17×10-8a-1,远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推荐水平.不同暴露途径导致的健康风险的对比表明,食用水产品是水体中多环芳烃危害人体健康的最主要途径,其对人体健康总风险的贡献远大于饮水和皮肤接触.  相似文献   

11.
以镇江市区河流型水源地——长江征润洲水源地(给水为长江)为研究对象,整理分析2021年16个有机和无机监测指标数据,发现重金属镉、六价铬、汞、有机物变异系数较小,均匀性较好;重金属锰、铜变异系数较高,均匀性较差。采用水质综合污染指数评价长江征润洲水源地水质为最高等级——好。所有项目均未超出《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Ⅲ类水标准。健康风险评价显示,饮用水污染有害物质危害的个人年总风险的年度变化总体较稳定,等级为Ⅱ级,低-中风险状态,饮用水中致癌物六价铬、砷,非致癌物氟化物应为优先控制污染物、政府风险决策管理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水质直接影响着人们的健康.为了解辽阳市某化工生产区地下水水质状况,对其进行检测,并采用美国国家环保署(US EPA)水环境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该地区地下水水质中化学致癌物和非化学致癌物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该化工生产区地下水水质健康风险主要来自致癌性污染物,占全年总致癌风险99.05%.建议加强对水源地致癌物质的监测与防控,同时也要高度重视面源污染的治理.  相似文献   

13.
晋江水系是泉州市的主要饮用水水源,流域水资源环境压力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突出.以晋江流域为例开展河流型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对保障饮用水安全具有重要示范意义,而河流敏感水质指标确定是保护区划分的重要基础.为了合理选取水质指标,使保护区划分具有针对性,本研究将敏感水质指标划分为超标、有毒有害、后期超标风险较大、季节变异较大等4类污染,并分别采用水质评价、健康风险评价模型、spearman轶相关系数、统计分析等方法对晋江流域河流型饮用水源地敏感水质指标进行了确定.结果表明,流域主要超标污染物为氨氮、总磷、铁和锰;化学致癌物致癌风险水平砷大于镉大于六价铬,非致癌污染物的风险最大为氟化物,化学致癌物所致的健康风险大于非致癌物;硫酸盐的质量浓度随着时间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而溶解氧、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磷、氨氮、挥发酚等质量浓度呈上升趋势,但不明显;铜、铁、挥发酚、氨氮、锰和砷6种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异较大.  相似文献   

14.
汾河太原段水质现状及变化情况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汾河太原段水质监测数据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的水质污染严重,在其9个监测断面中,小店桥和温南社断面的水质污染最为严重,主要污染物为5日生化需氧量、氨氮和高锰酸盐;采用综合指数法对2007年汾河太原段枯水期、平水期及丰水期内的水质变化情况进行了分析,表明汾河太原段上游段水质最好,中游段水质次之,下游段水质最差,且滩上桥、寨上水文站和温南社断面在河流解冻期时污染明显加重;在此基础上,针对各河段的水污染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近些年随着太原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增多,太原污水排放量逐年增加,沿岸的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排入河道导致汾河太原段的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为了探究汾河太原段沉积物中污染情况,在2018年对汾河太原段7个区域沉积物中不同形态氮、铜、铝含量以及脲酶、蛋白酶活性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汾河太原段沉积物各季节总氮含量...  相似文献   

16.
简要分析了干旱半干旱环境背景控制下发育的湿地所具有的高生产力、生物物种多样性、水陆生态系统过渡性、生态脆弱性等基本特征;以汾河太原段湿地系统为对象,结合较有限的历史资料,调查、对比、分析了该河流湿地系统的现状;揭示了汾河太原段湿地系统退化的主要原因,提出了汾河太原段湿地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7.
通过样品的采集与分析,得出汾河太原段部分地表水水质环境质量标准基本项目和集中式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地补充项目等重要污染指标,定性评价汾河太原段水质状况为中度污染,主要污染物有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和总磷等。根据监测结果分析了其污染原因,为太原市环境保护及治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通过1年的监测分析,结果表明,矿山湿地表层水中颗粒态Pb(SPb)、溶解态Pb(DPb)、颗粒态Cr(SCr)和溶解态Cr(DCr)含量空间差异显著.其中MW-1中溶解态、颗粒态Pb含量分别为:0.44μg/L和1.12μg/L,溶解态、颗粒态Cr含量分别为:1.40μg/L和1.96μg/L;MW-2中溶解态、颗粒态Pb含量分别为:0.89μg/L和2.24μg/L,溶解态、颗粒态Cr含量分别为:3.51μg/L和4.91μg/L;且均以颗粒态为主;矿山湿地表层水中颗粒态Pb,Cr季节性变化显著(p0.05),而季节对溶解态Pb,Cr无显著性影响(p0.05);溶解态Pb含量冬季最高,夏季最低,颗粒态Pb含量夏季最高,秋季最小.溶解态Cr冬季最低,颗粒态Cr夏季最高.主成分分析表明,前2个主成分累计解释了总因子的55.575%,82.824%,其主要受人类活动污染和自然地球化学因素共同影响.聚类分析表明,各元素可归为三类:其中,pH,DO,BOD5,COD和TSS为一类;DCr,SCr,SPb,TN和DPb为一类;TP单独为一类.采用单因子指数法评价分析,矿山湿地表层水中各水期溶解态铅、铬均未污染;同一水期MW-2的溶解态Pb,Cr的P值均大于MW-1.应用健康风险评价表明,鱼肉中铅、铬食入途径所产生的个人健康危害年风险均低于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ICRP)推荐的最大可接受水平5×10-5 a-1,不会对暴露人群构成危害.  相似文献   

19.
以华北地区最大的铜尾矿库——山西省中条山十八河铜尾矿库为研究对象,测定了铜尾矿库坝体及其下游河道两侧表层土壤(0~20 cm)中6种重金属(Cu、Ni、Cr、Cd、Zn、Pb)的含量,分析了土壤重金属含量特征以及与土地利用类型的关系,采用Ha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和人体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对土壤重金属污染的潜在生态风险及人体健康风险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研究区土壤重金属污染较重,Cu、Cr、Cd、Pb分别达到了我国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的2.03、1.62、2.90、6.85倍,Ni、Zn未超标;2)铜尾矿土壤中Cu的浓度分布呈现出明显的距离效应,即随着与铜尾矿距离的增加,其浓度逐渐减小;其他重金属并未表现出明显的距离递减效应,却均表现出明显的土地利用方式差异,农田土壤中的Cu、Ni、Cr、Cd含量都处于一个相对较低的水平。3)研究区潜在生态风险为很强生态危害,Cd和Pb表现为很强生态危害,Cu为中度生态危害,Ni、Cr、Zn为轻度生态危害。4)研究区土壤中Cr和Pb对人体有一定的非致癌风险,另外,Cr通过吸入土壤颗粒物途径可能产生一定的致癌风险。  相似文献   

20.
汾河太原段化学需氧量污染现状及改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汾河太原段近年来化学需氧量变化规律的研究,揭示汾河水质污染现状及其变化趋势,分析造成水质污染的原因,并提出统一协调水资源水量、增大水体的稀释自净能力、控制工业企业废水排放总量等改善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