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6 毫秒
1.
2006年10月12日,54岁的土耳其著名作家奥汗·帕慕克(OrhanPamuk)荣获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这时大家才意识到,原来我们对这个产生了文学新秀的国家以及它的文学与文化是多么的陌生。与此同时,去年在土耳其的游历也让我明白,土耳其人对中国的不了解,跟我们对他们的陌生是一样的。  相似文献   

2.
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小说的主角,在不同的作品里带着共同的忧伤,通过一个个故事展示了它丰厚的内涵。细读文本可从帕慕克作品中提炼出贴近伊斯坦布尔灵魂的关键词:博物馆、雪、暴力,展示从“圣城”到“罪都”和介于二者之间的模糊地带,阐释伊斯坦布尔城市形象,理解它交揉错综的文化、宗教与种族,并探索传统失落与文化困惑之谜:  相似文献   

3.
《我的名字叫红》是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代表作,该作品在叙事上的突出特点在于独特叙事视角的运用。叙事视角是现代叙事学中的一个经典问题,笔者结合现代叙事学理论,从外显的多角色视角和内在的双文化视角两个方面对该作品进行分析,旨在阐释此种独特视角的运用所带来的特殊叙事效果和阅读体验,以及其在揭示作品主题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帕慕克的《纯真博物馆》这部以爱情为主题的小说详尽地展现了主人公爱情的过程和丰富细节,同时也涉及到土耳其现代化进程中的很多现实问题。除了写爱情,小说里还涉及了作者对人生与时间的思考、对我们与世界关系的探索和对生命终极意义的追寻。  相似文献   

5.
正从阿加莎·克里斯蒂到帕慕克,伊斯坦布尔是一场文学的盛宴。土耳其诺奖获得者奥尔罕·帕慕克《别样的色彩》里曾说:观察城市有两种方式。一种是游客或是新到不久的外乡人,以外在的眼光,来观察其楼房、古迹、街道以及天际线。另一种是内在观察,这座城市有我们熟睡于此的房屋,有回廊、电影院以及教室,城市的各种气息、光线还有色彩构成,这些都是我们最珍贵的回忆。对那些仅从外在观  相似文献   

6.
沈绿 《世界博览》2011,(6):74-76
旋转舞、土耳其浴与酒吧窄窄的街道,宽宽的海;旋转的舞者,喝不完的酒。帕慕克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里说过这样一句话:"土耳其语当中有个特殊时态,让我们得以把传言和亲眼看见的东西区分开来。我们在讲述梦境、神话或我们无法目睹的往事时使用这个时态。"那我一定要先声明,以下我要说的,都是我亲眼所见亲耳所听。  相似文献   

7.
《世界知识》2008,(12):68-68
877册书,23800元。5月25日,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在北京图书大厦签售现场宣布他将把这笔钱揖赠给有关机构,资助那些在京读书的四川地震灾区的大学生。帕慕克是继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之后正式受邀访华的第二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  相似文献   

8.
《我的名字叫红》是土耳其作家奥尔罕·帕慕克的巨作,这部作品曾获得200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作品以独特的叙述技巧、深刻的历史文化内涵以及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征服了广大的读者。小说具有多重叙述视角,作者精心布局,层层深入,通过这些视角展示出作品丰富的宗教、文化、历史内涵。  相似文献   

9.
梁军童 《科技信息》2010,(17):I0206-I0206,I0400
本文主要分析奥尔罕·帕慕克在《黑书》创作中表现出来的元小说性,包括作者露迹,故事里套故事,拼贴,多种结尾,互文性,等等。帕慕克在《黑书》中很流畅地运用了各种元小说的写作手段,体现了小说的百科全书的特性。  相似文献   

10.
唢呐曲《百鸟朝凤》是吴天明电影遗作《百鸟朝凤》中的核心意象,其对传统文化、农耕文化、精英文化等的多重隐喻,承载了作为中国第四代导演杰出代表的吴天明对民间传统技艺传承、对传统文化、民族文化的思考,对电影创作的理想主义、艺术担当的坚守,以及对现代文化、西方文化、商业文化、大众娱乐文化的反思乃至批判。  相似文献   

11.
对丁韪良的生平尤其是他来华后的主要活动进行了较为细致的研究.在重新审视和分析某些学者对丁韪良进行评价所依据的史料的基础上指出.不能简单地认为丁韪良控制了京师同文馆、在京师同文馆中混日子、其来华目的更多的是宣传圣经教义、是帝国主义的走狗等,而倾向于认为.丁韪良在一定程度上是中西文化交流的大使。  相似文献   

12.
科技史的研究日益趋于多样化 ,超越了模式齐一的传统 .目的不同 ,采用的方法就不同 ,结果也就不同 .在李书中 ,运用跨文化比较研究方法对中西科技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自然主义概念来接轨东西 ,运用科学源于宗教、科学与社会对立的思维和从属性的思考方法来讨论中国古代科技 ,从而描绘出中国古代科技的实质 ,但李约瑟并没有完全运用跨文化比较方法 ,从而也得出一些与事实不符的结论  相似文献   

13.
《孙子兵法》英语复译本在“中学西传”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关键作用。由于中西方文化差异的存在,西方译者对中国文化进行解读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误读。任何的误读形式都与译者身份密切相关。就《孙子兵法》Minford译本而言,译者采取的有意识误读的翻译策略是由其多重文化政治身份所决定的。本文尝试从文化社会学的“文化误读”概念入手,基于对Minford译本副文本的描述与解释,探讨“文化误读”与“译者身份”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提出译者对源文本的误读反映了译者本人及译者所属群体的社会心理及意识形态观念。  相似文献   

14.
裴贻思  朱凌 《皖西学院学报》2012,28(3):48-50,69
近年来,作为安徽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之一的寿州锣鼓正逐渐走出安徽、走向全国,在沿淮流域打击乐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寿州锣鼓是古老楚文化积淀的产物,其历史久远,底蕴深厚,所以,整理、发掘、保护寿州锣鼓对于促进皖西文化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纵观全国各地的锣鼓文化比较,寿州锣鼓具备其独特的的艺术魅力,主要体现在它的独特性、即兴性以及灵活性等方面,对于寿州锣鼓的传承与保护问题,从锣鼓与舞蹈的有机结合,面向基层、面向群众,利用皖西学院这一本科高校平台进行校园传播三方面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旅游与文化密不可分,文化旅游是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主要潮流。客家文化是一种独特的以汉文化为主导的、与周边文化相区别的地域文化,闽西客家文化旅游资源丰富而富有价值,具有开展文化旅游的优势。以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发展中存在问题为着眼点,探求闽西客家文化旅游发展策略,以期促进闽西客家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在传统的民族音乐中,民歌更是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其他音乐形式的基因。皖西民歌已被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地方高校在保护和传承发展这份珍贵的精神财富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高校声乐教学对传承和发展皖西民歌有着极大的专业优势。  相似文献   

17.
思维方式的差异是中西方之间最根本的差异之一。文中就中西方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怎样正确认识中西交流中思维方式的差异进行了阐述,为中西方文化冲突的解决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西游记》里乌鸡国王被御弟谋杀的故事,受欧洲历史上关于丹麦王子哈姆雷特的传说影响。对《西游记》与莎士比亚的剧本《哈姆雷特》进行平行研究,有助于理解中西文化的某些差异。  相似文献   

19.
《西游记》中的沙和尚未被贬下天宫时是天宫的"卷帘大将",从史书上来看,这个"卷帘大将"只在明王朝朱元璋时期存在过,当下说"卷帘大将"在唐朝出现过没有依据。而《西游记》中玉皇大帝"自幼修持",此"修持"是一个佛教(道教)用语,而明朝的朱元璋就是自幼出家为僧,从这方面的联系看,玉皇大帝及唐太宗身上有朱元璋的影子。"卷帘大将"的出现可以证明《西游记》不会是元代邱处机所作。  相似文献   

20.
吉林西部草原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工作相对滞后,而且吉林西部草原文化文献本身具有繁芜、分散、庞杂的特点,极不利于这些文献的检索与开发利用,影响了吉林西部草原文化学术研究的深入开展和研究水平的提高。通过对吉林西部草原文化资源的整合及整合平台的建立,将对区域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等方面,产生积极而又广泛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