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苏轼《蝶恋花》词约创作于绍圣二年(1095)秋谪贬惠州期间,词中以“香草美人”寄寓了词人贬惠后的感怀与识见,含激愤于恢谐之中,寄妙理于旷达之外,集情趣,谐趣,理趣于一炉,谐中寓庄,似婉实豪,刚柔相济。  相似文献   

2.
“乌台诗案”以及由此引起的谪贬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里程碑,他的思想及人生观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他并未在放逐生活中萎缩,而是从儒道佛三家思想中汲取精华,赋予积极内容,追求“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人生境界,形成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旷放达观的自由人格。他的诗、词、文也于此时真正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3.
苏轼是中国文学史上伟大的文学家,他在诗、词、文等方面的文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但同时,他也是一位伟大的政治家。在他极端坎坷、曲折的从政经历中表现出的高尚的政治品格,使他得到后世文人的景仰,不论他做官还是遭谪贬,都深受百姓拥戴。高尚的政治品格和杰出的文学成就使得苏轼具有非凡的魅力。他两年的密州知州经历证明了他的政治才干。  相似文献   

4.
来种宗元丰三年,苏轼遭贬黄州后,其思想情绪十分复杂。不少学者认为,佛老人生哲学在他的思想中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其文学作品反映了一种闲适与消极的情绪。认真品味苏轼黄州时期的诗文,我们发现:那闲适与消极的情绪仅仅是一种表象,其思想情绪的主旨乃是积极用世的儒学精神,处处表现着他那边贬后的哀怨和英雄无为的激愤。  相似文献   

5.
苏轼因“乌台诗案”遭贬黄州,在黄州写的这首《定风波》词,是其佛家思想的“中道观”体现。本文以这首《定风波》词为例,谈谈苏轼有佛家“中道观”为思想武器,尽管仕途坎坷,遭遇不幸,仍然能保持心灵的宁静,在内心有一片自由的王国。  相似文献   

6.
苏轼一首题为《世传徐凝瀑布诗云一条界破青山至为尘陋又伪作乐天诗称美此句有赛不得之语乐天虽涉浅易然岂至是哉乃戏作一绝》的七言绝句诗,因为褒李白而贬徐凝曾引起一场争论颇久的聚讼公案。但是,如果从经典诗学的角度认真研究苏轼对李白的总体评价,苏轼对李白诗风的继承,苏轼和李白审美欣赏的心理共鸣,李白和徐凝二诗的优劣,就不难发现苏轼褒李白而贬徐凝完全符合东方式的神似批评标准的。  相似文献   

7.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北宋眉山(今属四川省)人。他同父苏洵、弟苏辙都是著名的古文家,世称“三苏”,同属“唐宋古文八大家”(另五人是:韩愈、欧阳修、柳宗元、王安石、曾巩)之列。少聪颖,通经史。二十一岁举进士,二十六岁应中制科。宋神宗(赵顼)时,王安石变法,他站在旧党立场上,反对新法。因此,迭次谪贬,先后外放到杭州(今属浙江省)、密州(今属山东省诸城县)、徐州  相似文献   

8.
《明诗别裁集》是对历代古典诗歌有所研究的清人沈德潜、周准共同选编的一部明诗选集,共收录了明代三百四十位作家的诗歌一千零二十余首,其中收录在十五首以上的作者共十人,杨升庵是其中之一,在这部选集的几篇序言中,都分别肯定了杨升庵在明诗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但评价相当简略,很有不足。值得注意的是,在选编的十五首诗中,几乎都是他谪贬云南后的诗作,这也大略说明杨升庵诗歌中的优秀篇章,大都出自他谪贬以后。 杨升庵,名慎,字用修,四川省新都县人,生于明朝宏治元年十一月(公元1488年),  相似文献   

9.
苏轼作为我国的一代文豪,历来研究者颇多,但多对其晚年生活关注不够,尤其是对其在海南生活的三年.本文对苏轼贬居海南的原因和海南岛当时艰苦的生活条件做出了客观的揭示,深入剖析了苏轼在海南顽强生活的具体原因,并对其在海南的生活情趣和历史功业作出了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清代大学士纪昀被谪贬至新疆乌鲁木齐两年多,在其晚年所著的《阅微草堂笔记》中有大量的关于新疆的见闻,有对新疆自然风土的介绍,有对新疆社会状况的叙写;有对新疆历史文化、新疆与中原关系的发掘和抒写;有对新疆人事、历史事件的记录等等,为我们多角度地了解十八世纪新疆的社会历史文化、了解作者的思想提供了重要的文献资料,具有重要的认识价值和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11.
章惇与苏轼都是北宋重要的政治人物,二人同榜及第,初结于陕西,交往颇多,关系密切。熙宁初年章惇参与变法,苏轼因反对变法而与其疏远。绍圣年间,章惇当权,几乎贬苏轼于死地,早年之谊不复存在。由于政治立场不同,两人的关系由交善到交恶,这充分反映了政治局势对士大夫交往关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王古是三槐王氏中比较出色的人物,官至户部尚书。为政清廉,为人正直,一生遭际坎坷,却能始终如一。他的政治观与司马光比较接近,故最后被打入元祜党人,贬谪到死。他与同时代的许多人学士都有过从,对苏轼关照尤甚,使苏轼能在惠州那样险恶的环境中,安然度过谪宦生涯。  相似文献   

13.
在儒、释、道三教融合的思想背景下,北宋文人士大夫的心理特征和处世态度较之前代发生了很大变化,面对迁谪,他们也大多能够调整心态,从容应对。相应的,与前代迁谪文学的悲戚哀怨情调相异趣,北宋迁谪诗文表现出随缘自适的内倾化色彩。  相似文献   

14.
苏轼<论语说>是其身处人生逆境之中完成的重要经学著作之一,他自己十分珍视.正如他把黄州、惠州、儋州之贬视为"平生功业"所在一样,完成于黄州、定稿于儋州的<论语说>,是他对<论语>"蕈思""深念"的自得之作.他对孔子思想的阐释,不受传注成说的约束,注重根据自己的认识体会直取本意,故能"时发孔氏之秘".毫无疑问,贬谪时期所取得的经学成就,是苏轼平生功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从一个不太为人注意、人们正面研讨不多的角度——贬佛思想来谈《儒林外史》。小说中写到佛教的文字不多,但贬佛思想却很鲜明。本文结合明清佛教史实和八股取士制度,探讨《儒林外史》的贬佛思想:吴敬梓受到颜李学派思想的影响,目睹佛教堕败的现实,揭露寺庙里佛教生活的荒唐、民间佛教生活的虚伪。《儒林外史》的贬佛思想与其批判八股取士制度是相一致的。  相似文献   

16.
苏轼的"旷达"形象,经过历代的不断塑造,近世又得林语堂的极力推崇,在人们心中可谓根深蒂固.但若借助巴赫金对话理论,就会发现这种贬谪后的"旷达"处处体现着苏轼"自我说服"的特征:不论是初贬黄州的前<赤壁赋>和<定风波>,还是惠儋时的和陶,也无论对佛学教义的学习,或是诗歌中的用事,都是如此.历代对苏轼"旷达"形象的推崇,带着"乐感文化"的心理,而林语堂对苏轼"旷达"形象的极端化表述,则是"五四"以来西学东进的强势下对民族文化心态确认的结果.  相似文献   

17.
第一节考辨出唐代岭南道共进士49人,其中有7人是据县志和笔记小说新增的;第二节列表格说明唐代岭南道进士群的地域和朝代分布情况,并与谪宦文化联系起来考察;第三节从流宦贬人的影响、南选制的推行、家族文化的传承、京都游历四方面来阐述岭南道进士群的文化构成。  相似文献   

18.
《升庵长短句》是明代文人杨升庵谪贬云南以后的词集.杨升庵诗文并茂,尤以诗词著称.《升庵长短句》共有正集三卷,续集三卷,补遗一卷,附录若干则,共收杨升庵作的各类词章250多首,如包括同一题又有若干阕的,共330多阕.这些词作问世以后,即被传抄传诵,一再编印刊刻,在当时民间和文坛上发生很大影响,还发生了一次对《升庵长短句》的成败与得失的学术大讨论.本文试图对《升庵长短句》所表达的思想内容、艺术风格和当时文化学术界对它的评价作一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19.
从苏轼的创作和一些诗话的记载、评论来看,苏轼熟悉并喜爱刘禹锡的作品。从苏轼的创作中,我们能发现苏轼受到了刘禹锡讽刺诗的影响。刘、苏二人在经历、思想、性格上存在某种一致性,这使苏轼能接受刘禹锡讽刺诗的缘由。  相似文献   

20.
万颖 《科技信息》2010,(28):311-311,313
崇尚自由是陶渊明和苏轼的共同特点之一,从文学方面来说,陶诗和苏词颇有相似之处。然而,苏轼的绘画思想中表达出的对自由的理解和追求方式,与陶渊明有着明显的不同。词发展到宋朝成为一种可以抒发豪情壮志的文体,绘画则是文人心理情绪的浮现,更能体现出作者最真实的心理感受。苏轼绘画思想中的自由倾向更接近他的真实想法,本文从苏轼的绘画思想入手,从四个方面讨论苏轼与陶渊明对自由的不同诠释和追求,进而在对比中分析陶渊明和苏轼对自由不同的追求方式,发掘中国传统文化中自由思想的蕴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