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感染的成人HIV/AIDS患者抗逆转录病毒治疗的疗效及差异.方法:将入选病例按感染途径分为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两组进行临床疗效比较,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0、3、6、12、18、24个月的免疫重建CD4+T淋巴细胞绝对值计数(CD4细胞)变化,观察患者治疗后病毒载量(VL)检测情况,观察治疗前与治疗后患者体力状况的变化,观察治疗后机会性感染的发病情况、死亡率、坚持治疗率.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CD4细胞均明显上升(P<0.01),但两组之间治疗前后对比CD4细胞变化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后对比两组均发生体力状况改善、机会性感染率下降,两组间无统计学差异.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感染患者坚持治疗率分别为65.12%、81.2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感染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8.60%、9.3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经过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HAART)治疗静脉吸毒与非静脉吸毒感染的成人HIV/AIDS患者可以取得同样的治疗效果,但静脉吸毒感染者的死亡率增高、坚持治疗率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CagA阳性Hp感染与消化性溃疡、胃炎等胃及十二指肠疾病的关系.方法采用ELISA法对Hp阳性(~(13)C-呼气试验为阳性)、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联免疫法阳性的51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及80例对照者(健康体检:~(13)C-呼气试验为阴性、胃黏膜快速尿素酶联免疫法阴性)行血清CagA抗体检测.512例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中慢性浅表性胃炎(CSG)184例,慢性萎缩性胃炎(CAG)120例,十二指肠球溃疡(DU)100例,胃溃疡(GU)108例.结果 CagA抗体阳性检出率对照组为30%,慢性浅表性胃炎组阳性率为61.96%,慢性萎缩性胃炎组阳性率为63.33,十二指肠溃疡组阳性率为68.00%,胃溃疡组阳性率为74.07%.胃十二指肠疾病患者CagA阳性总检出率为66.0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十二指肠疾病Hp阳性感染者中CagA抗体阳性总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agA抗体阳性感染与胃十二指肠疾病密切相关;两组胃炎患者CagA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agA抗体阳性感染与胃炎密切相关;胃十二指肠溃疡患者CagA抗体阳性检出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CagA抗体阳性感染与消化性溃疡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通过分析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oluntary counseling and testing,VCT)资料,更好地发挥VCT在AIDS防治工作中的作用;通过初筛血清HIV抗体,了解咨询者中HIV阳性检出率,同时动态观察HIV感染者的细胞免疫功能,为科学治疗AIDS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SPSS15.0软件分析求询者的个人资料;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求询者血清中HIV抗体,阳性者用蛋白印迹法(WB)确认,用流式细胞仪技术及时检测感染者的CD+4-T淋巴细胞。结果:三年间,有843例自愿提供个人信息并检测了血清HIV-抗体。共检出27例HIV-抗体阳性者,阳性率为3.2%,有AIDS症状者6例,CD+4小于200个/ul者5例。结论:VCT已成为高危人群获取关于AIDS防治的准确信息的可靠渠道。同时也是HIV感染者检测细胞免疫功能和病程进展最便利的求诊途径。  相似文献   

4.
爱滋病在美国少年中较少见,向疾病控制中心(CDC)报告的109167例爱滋病患者中,在13~19岁年龄组仅有患者421例(0.4%)。临床症状明显的病例,是长期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的最后阶段的表现。然在美国少年中感染HIV者的总人数尚未知晓。为此,作者于1985年10月15日至1989年3月31日.间,将申请入伍美国军队的少年(小于20岁)1141164人的血清标本,检测HIV抗体。结果发现有393人血清HIV抗体阳性,感染率为0.34‰。HIV感染率高低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北部中部地区的一些州的感染  相似文献   

5.
探究传染相关指标在受血者输血前检查中的临床意义。本次研究对象选取为高台县人民医院2016年3月~2016年10月期间收治的需要进行输血治疗的患者516例,进行输血操作前对患者输血史进行初步了解,然后进行输血前乙肝表面抗原(HBsAg)检查、丙肝病毒抗体(HCV抗体)检查、免疫缺陷病毒抗体(HIV抗体)检查和梅毒TRUST试验检查,记录并分析各项检查阳性率。516例患者传染指标检查结果中,82例患者为HBsAg阳性,54例患者为HCV抗体阳性,6例患者HIV抗体阳性,梅毒TRUST试验未存在阳性者,阳性率分别为15.89%、10.47%、1.16%、0.00%。其中,82例HBsAg阳性患者中63例(76.83%)患者存在过往输血史,54例HCV抗体阳性患者全部有过往输血史(100.00%),6例HIV抗体阳性患者中4例存在过往输血史(66.67%)。接受输血治疗的患者一部分在输血前传染相关指标已经显示为阳性,若其输血后发生感染,则不一定是由输血操作导致。因此在输血前应及时对患者进行检查,减少医疗纠纷的产生,同时应加强对输血操作及血液来源的监控,尽量减少感染发生。  相似文献   

6.
回顾性分析兰州地区秋季变应性鼻炎(AR)患者血清总免疫球蛋白E(总IgE)及19种吸入-食入组过敏原检测结果,总结该季节AR患者血清总IgE阳性检出率及主要过敏原种类,为AR患者的疾病防治提供参考依据.选取2017年8月1日-2017年10月31日就诊于甘肃省中医院耳鼻喉科的AR患者52例,检测血清总IgE和19种吸入-食入组特异性IgE(sIgE)抗体水平.52例AR患者年龄区间为13~56岁,高峰期为24~41岁,总IgE阳性患者41例(78.85%),吸入-食入组sIgE过敏原阳性患者46例(88.46%).常见吸入性过敏原中,户尘螨为最主要的过敏原,其次是苋和混合草,再次是霉菌组合和树花粉组合,分别占AR患者的57.69%(30例)、19.23%(各10例)、11.54%(各6例).食入性过敏原中,牛奶、蟹和腰果为主要过敏原,分别占AR患者的13.46%(7例)、9.62%(5例)和3.85%(2例).兰州地区秋季AR患者以青壮年为主,户尘螨、苋和混合草为主要的吸入性过敏原,牛奶、蟹和腰果为主要食入性过敏原,AR患者应注意提前防护.  相似文献   

7.
HIV抗体蛋白印迹试验对无偿献血者的确认和不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无偿献血者中HIV抗体初筛阳性与蛋白印迹试验(WB)确认结果的关系,评估WB确认方法在HIV抗体检测过程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及实验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326 568份无偿献血者标本进行HIV抗体初、复检,初筛阳性的标本为全部样本,再用现在市场上较认可的ELISA试剂和WB试验同时进行检测,比较两种方法检测结果之间的关系.ELISA与WB结果一致性71.17%,阳性符合率为48.78%,阴性符合率为83.13%;以确认结果为金标准,得出ELISA检测HIV抗体试剂的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84.15%.WB阳性组与阴性组比较,t=15.21,P<0.00l,显示阳性和阴性组问S/CO值存在显著差异;WB阳性组与不确定组比较,t=13.07,P<0.001,显示阳性和不确定组间S/CO值存在显著差异;不确定组与ELISA假阳性(WB确认阴性而ELISA阳性)比较,t=2.13,P>0.05,无统计学差异,提示WB不确定结果可能是假阳性;20份确认阳性的标本的S/CO值全部大干5,确认阴性与不确定的91份标本中,S/CO低于1的占71份,在1~2.999之间19份;6个月后随访WB不确定的供血者,带型无变化,全部被诊断为阴性.较高的S/CO值(>5)预示HIV抗体阳性的可能性大;而低于2.999时,预示阳性可能性小;WB方法确认HIV抗体阳性和阴性准确,不足之处为存在不确定结果,给工作带来许多不便.  相似文献   

8.
为检测HIV-1感染相关基因CCR5Δ32在新疆维族HIV高危人群中基因突变频率,探讨CCR5Δ32基因突变与新疆维族HIV高危人群感染艾滋病的关系.以470名维族HIV高危人群(经Western印迹法确诊HIV阳性246人,HIV阴性224人)为研究对象,抽提全血基因组DNA,多重PCR扩增,多重LDR反应,用测序仪检测CCR5Δ32的突变频率.结果:本研究在维族HIV高危人群中检测出CCR5Δ32纯合子突变2例(其中HIV阳性1例,HIV阴性1例),CCR5Δ32杂合子突变38例(HIV阳性24例,HIV阴性14例).维族HIV高危人群中CCR5Δ32基因突变频率为4.47%,其基因突变在维族HIV高危人群中,HIV阳性和HIV阴性人群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不同性别的维族HIV高危人群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CR5Δ32的突变频率在不同接触类型的高危人群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新疆维族HIV高危人群中CCR5Δ32基因突变频率明显高于中国其他民族人群,高暴露环境是艾滋病在新疆地区的高流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沙眼衣原体(CT)解脲支原体(UU)感染与输卵管阻塞的关系.方法应用血清抗体金标免疫斑点法技术对140例输卵管阻塞的不孕患者(观察组)和66例输卵管通畅的不孕患者(对照组)的血液进行CT和UU检测结果观察组CT和UU的阳性率分别为8.57%和37.86%,对照组分别为3.03%和13 6%,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0.01).观察组CT,UU复合感染率为5%,也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CT和UU感染与输卵管阻塞关系密切,是造成不孕不育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唾液抗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IgG测定对Hp感染的诊断价值。方法 :用ELISA法测定67例Hp阳性及20例Hp阴性患者的唾液内抗HpIgG ,并与血清抗体测定结果比较。结果 :唾液抗HpIgG对Hp感染的敏感性为91 1% ,特异性为85 0% ,准确性为89 7 % ,与血清测定结果接近(分别为92 6 % ,90 0%和91 9 %)。结论 :唾液抗Hp抗体测定对Hp感染的诊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献血员人群HIV感染情况,我们对1995~1997年献血员HIV抗体检测情况进行了分析。方法:献血员HIV抗体的初筛试验采用抗-HIV抗体ELISA法,HIV抗体初筛试验阳性者用蛋白印迹法(WB)进行确认。结果:3年内共检测140028人次,初筛HIV抗体阳性18例献血员,并全部经WB法确认为HIV抗体阳性。其中15例为男性,3例女性,均为来自外省的流动人口。18例HIV抗体阳性献血员中,HC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833%(15/18),HBsAg阳性检出率为611%(11/18),HBsAg和HCV抗体阳性检出率为333%(6/8)。结论:在献血员人群中HIV抗体阳性检出率呈上升趋势,为此献血员HIV抗体筛查对预防和控制输血传播HIV具有重要意义。HIV与HBV和HCV具有较高的重叠感染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生殖器疱疹合并其它性传播疾病的发生率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对生殖器部位有疱疹性损害或可能由疱疹病毒引起损害的患者进行临床资料采集和分析,并作了生殖器疱疹、梅毒、尖锐湿疣、生殖器念珠茵病等性传播疾病的病原学检测.结果:对10例(17.2%)生殖器疱疹患者作了HIV&清抗体检测,未发现HIV感染者.在58例生殖器疱疹病例中,14例(24.1%)合并有其它性传播疾病.有合并性传播疾病的生殖器疱疹均为HSV-2感染所致.结论:生殖器疱疹易合并其它性传播疾病,且可引起其损害形态发生改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自身免疫在女性外阴营养不良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常规病理方法H.E染色,光镜观察,对病例进行病理分型。采用冰冻切片,直接免疫荧光法,荧光显微镜进行观察。并以健康人外阴组织为抗原(即在-20℃恒冷冰冻切片),用间接免疫荧光法,荧光显微镜观察,测病人血清中抗健康人正常外阴组织的抗体。结果:50例病员中27例局部有免疫球蛋白或C3沉积,11例血清中具有抗健康人外阴组织抗体,9例两项检测均为阳性。主要发生于表皮和真皮。并且与病情轻重具有一定关系。结论:在女性外阴营养不良的发病过程中自身免疫起着某种主导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受血者输血前传染性指标检测的意义。方法 :对11682名受血者输血前标本进行HBsAg、抗 -HCV、抗 -HIV和梅毒抗体4项指标进行检测 ,统计并分析。结果 :输血前受血者4项指标总阳性率为7 44 %。其中HIV和梅毒螺旋体感染呈上升之势 ,50岁以上人群梅毒螺旋体感染率较高 ,上升尤为显著(P<0 01)。结论 :受血者输血前有必要检测血液传染性指标 ,并将其列入患者输血的必要环节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人正常子宫内膜上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的分布特点。方法:对10例人正常子宫内膜组织应用HLA-DR单克隆抗体和CD1a蛋白抗体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其中增殖期内膜4例、分泌期内膜3例、绝经期内膜3例,观察其中的阳性细胞。结果:10例正常子宫内膜标本中,5例呈HLA-DR阳性表达(增殖期4例,分泌期1例,绝经期0例);4例呈CD1a阳性表达(增殖期3例,分泌期1例,绝经期0例)。结论:人正常子宫内膜组织中存在表达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Ⅱ(MHC-Ⅱ)类分子的DC,各时期的子宫内膜DC检出率不同。  相似文献   

16.
总结HIV并肺TB的临床及胸部X线表现特点。方法:分析了86例HIV阳性病人肺TB的临床及胸部X线表现,男45例、女41例,年龄17~58岁。结果:咳嗽、胸痛、发热、消瘦、皮疹等为常见症状,但无特异性。X线表现:病变多位于中下肺野,单侧浸润稍多于双侧,多为浸润型肺TB(70例),可合并心包炎、气胸。肺空洞少见。结论:HIV阳性合并肺TB,临床表现无特征性;X线表现:结核浸润可发生于任何肺段,多见于中下肺野,空洞形成较少,有别于单纯性肺TB。  相似文献   

17.
J A McKeating  P D Griffiths  R A Weiss 《Nature》1990,343(6259):659-661
The main receptor for the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es type 1 and 2 (HIV-1 and HIV-2) on T and B lymphocytes, monocytes and macrophages is the CD4 antigen 1-3. Infection of these cells is blocked by 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CD4(1,2) and by recombinant soluble CD4(4-9). Expression of transfected CD4 on the surface of HeLa and other human cells renders them susceptible to HIV infection 10. HIV-antibody complexes can also infect monocytes and macrophages by means of receptors for the Fc portion of immunoglobulins (FcR)11-13), or complement receptors 14,15. The expression of IgG FcRs can be induced in cells infected with human herpes viruses such as 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 (HSV-1)16,17 and human cytomegalovirus (CMV)18-21. Here we demonstrate that FcRs induced by CMV allow immune complexes of HIV to infect fibroblasts otherwise not permissive to HIV infection. Infection was inhibited by prior incubation with human IgG, but not by anti-CD4 antibody or by recombinant soluble CD4. Once HIV had entered CMV-infected cells by means of the FcR, its replication could be enhanced by CMV transactivating factors. Synergism between HIV and herpes viruses could also operate in vivo, enhancing immunosuppression and permitting the spread of HIV to cells not expressing CD4.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炎支原体肺炎以及肺外并发症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内蒙古赤峰市第二医院2011-12-2012-12住院的600例肺炎患儿进行肺炎支原体抗体检测,对MP-IgM阳性者给予肝功能、肝脏B超及心肌酶谱检查。结果:6-12岁阳性率占60%,且常在感染同时出现肺外并发症。结论:肺炎支原体感染大多侵犯肺部,但易引起肺外并发症,故在治疗过程中有发热、咽痛症状,而且又同时或先后出现多系统器官免疫损害时应考虑到肺炎支原体感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