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日本著名电影编剧、导演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以行将落幕的幕府制度为历史背景,通过描绘日暮途穷的武士的历史命运和个体遭际,从生死之际武士个体生命的时间美学切入武士道的精神腹地,以侘寂之美消解了武士道的杀伐之气,以“生”的自觉超越了传统武士道“死”的觉悟。在电影叙事中,侘主要表现为人在宅中的空间叙事,寂主要表现为历史磨洗的时间叙事。  相似文献   

2.
电影《英雄 》用“天下 ”与“和平 ”置换 “武侠 ”主题的同时 ,也对 “侠”精神进行了消解 。  相似文献   

3.
风景书写是郁达夫研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命题,诗意叙事模式亦是郁达夫创作小说的一种美学风格,以郁达夫的小说《迟桂花》为研究中心,对其笔下的“风景”进行探究,从自然风景中解读以人作为隐喻风景的存在,并将人与自然放置在同一文化空间里相互凝视,而郁达夫诗意的叙事审美也在对现实的消解中,将风景与个体生命作形而上的对话联结,进而表达出他对人与自然高度追求的精神诗学。  相似文献   

4.
以“孙少平”为焦点,从积极的“个人奋斗”及其道德性、与“物化”对峙的精神独立意识、生存境遇与深在的生命价值哲学、“传统情感与“现代理性”的悖立与整合等等方面,对《平凡的世界》隐在的、深刻的“价值图式”作初步的叙事分析。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中的叙述者“我”是鲁迅研究中较少涉及的一个论题。但这并不能掩盖“我”的重要性:从叙事意义上而言,“我”承担了叙事功能的角色并使作品与读者之间产生间隔这一特殊效果;从人物塑造意义上而言,“我”又与作品中的其他人物构成精神同构的关系。这不仅增强了鲁迅小说的复杂性与深刻性,并赋予其作品文化内涵与现代性。  相似文献   

6.
在中国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当中,知识分子的社会身份和文化属性一直处于变动之中,今天的知识分子面临着更为复杂、多元的社会现实。李洱、孙瑜等当代作家通过小说叙事对于知识分子的生存现状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考察,向我们展示了一个普遍化的社会现实:知识分子精神生活的日常消解,成为现代社会中积郁已久的“文化病”。  相似文献   

7.
王小帅是“第六代”导演的代表人物。他的电影以生活在现代都市社会边缘的“飘泊者”和“失语者”为主要表现对象,并以高度纪实化的叙事形态和个人化的视角形成自己的特色。但对精神价值的消解却是王小帅电影不容忽视的缺憾。  相似文献   

8.
《西游记》在明代心学社会思想背景下产生,其主旨就是要努力破除心中之“贼”,并且通过“饥饿”叙事来加以寓言式的形象阐释。从生理学上说,“饥饿”是神经中枢的一种感觉,意味着肚子需要填饱;从精神层面上说,“饥饿”代表的是一种思想的贫乏,一种对本身性命之道的渴求。小说揭示了“饥饿”与“魔难”的因果关系,并把“饥饿”与“修心”联系在一起,其所蕴含的意义言之不尽。  相似文献   

9.
苏轼《艾子杂说》叙事有法。对于虚构的“单层语义结构”小说,苏轼善于通过叙事制造“震惊体验”,深入挖掘人物性格。对于“复合语义结构”小说,苏轼以“改写叙事”和“还原叙事”两种模式实现对历史和传说的“再叙述”与“再阐释”。《艾子杂说》中的叙事特征与“妙悟”的文学传统、禅悦之风的盛行和疑古的学术思潮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疯癫”作为一种叙述对象或是编码进文本效应写作意图的叙事策略,在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历史长廊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知识谱系学,如“疯癫”的形象谱系、“疯癫叙事”所阐发的各种形式效应及其衍生的审美内涵等。但不可忽视的是,在叙事学的意义之外,“疯癫”作为一种与理性相互映衬的精神姿态,在不同历史阶段的文学文本中也建构起了自己的话语体系,书写着自己的疯癫“精神史”。因而,探究嵌入于文本长河的“疯癫”精神链有助于明晰疯癫的文学书写所承载的文化内蕴与社会政治学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话本小说滥觞于说话艺人和市井文人之作。其时 ,说话艺人和市井文人多受“谋生所迫”与“牟利之役”之役 ,因此 ,其创作原动力并非“发愤著书”之内驱 ,而是为物所使的外役力。话本小说作者受功利所制 ,不求留芳千古 ,却要受益一时 ,不得不抱定急功近利的行世观。作为话本小说创作两个前提的外役力和行世观 ,它们于提高小说社会地位、繁荣小说创作和保持小说的“市民文化”性质十分有益 ,但也并发了“媚俗”之症  相似文献   

12.
赋有特色的语言是一部小说获得成功的要素,为了在创作中构筑自己的语言风格,作家们竭力从古今中外的文学作品中吸取营养,在社会的不同行业和不同群体中寻找灵感,《何典》小说作者张南庄因创造性地运用方言俚语,为文学百花园又添一朵奇葩,为语言风格学的研究提供了难得的素材。  相似文献   

13.
20世纪末女性写作以其鲜明的个体话语方式通过与历史对话,探求女性"自我"生成的基点,揭穿隐蔽在现实背后的历史诡计.女性历史写作的多形态存在,确立了女性写作者与历史对话的信心.  相似文献   

14.
“竜”,壮语森林之意。云南壮族年年祭“竜”,并以之作为村社发展的精神支柱和本民族群体团结的纽带。他们认为:有“竜”环抱的村寨,人能健康长寿,百姓衣食无忧;“竜”的圣洁能免除疾病、瘟疫,预防自然灾害;他们把“竜”的萌、发、荣、枯视为春、夏、秋、冬的信息,更把“禁山林、培风水”说成是“关乎地灵人杰”的大事。壮族虔诚地祭祀森林并对其严加保护的传统风俗,实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本质是“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理念。  相似文献   

15.
从理论上重视"农村潜在就业群体"的社会伦理定位,对其生存特征、生存现状、社会角色进行伦理探讨,为消除"农村潜在就业群体"所面临的社会歧视、推进社会公平提供理论参照。  相似文献   

16.
启蒙时代的思想家们往往把一切都放在理性的审判席上来加以评判,对"自然"概念的认识亦是如此,他们大多把"自然"与"蒙昧"、"动物本能"联系到一起.然而,卢梭作为启蒙运动思想界的一只奇葩,却从人性完满的角度对此进行了精心的预设,他把"自然状态"视为批判现代社会腐朽与堕落的参考系,把"自然"视为人性完满与和谐的终极依据.卢梭在"自然"概念中添加了"自由意志"与"可完善性"的特质,并且更多地把"自然"与"自由意志"的概念联系起来,但是,在人的"自然本性"与"自由意志"之间他并没有偏向任何一方,而是使双方达到一种微妙的平衡.  相似文献   

17.
"80后写作":市场宠儿与文坛弃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0后作家”是在特定的经济文化形式下出现的,与传统作家相比,他们有十分显著的差异:“80后作家”的作品在文学畅销书中位居前列,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80后作家”却又游离于主体作家之外,成为文坛“弃婴”。市场和文坛在”80后作家”那里成了不可调和的矛盾。针对“80后写作”的特点,分析了矛盾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解决矛盾的途径。  相似文献   

18.
"修辞立其诚",语出<周易·文言传>.这一论述,被后代学者不断地阐释和发挥,从而使古代文论中,延续着优秀的思想传统--重视创作主体人格品质的修养,强调作者应具有高尚的情操,美好的道德,诚信的态度.  相似文献   

19.
张鹏 《洛阳大学学报》2007,22(1):98-100
从"泥泥狗"造型、色彩和纹饰特点等方面分析了被称为华夏文明的"活化石"、"真图腾"的"泥泥狗",认为其不仅具有独特的文化美,而且还是远古人类繁衍崇拜的物化和象征.  相似文献   

20.
英雄人物的成长离不开具体的历史时代环境。随着对“文学即人学”观念的深入思考,当代军旅作家们开始注重在作品中展示英雄人物的成长与具体历史时代环境的关系,塑造了一批具有个性和丰富内涵的英雄形象。徐贵祥在《历史的天空》中塑造了一位另类英雄人物——梁大牙(梁必达)形象。文章从四个方面对梁大牙的出身、经历、性格和情感进行分析,揭示了其体现出的人性复杂性和创新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