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研究结果表明无氧阈每搏功率与pwc_(160)之间存在高度的相关(r=0.9839,P<0.005),可用pwc_(180)推断无氧阈每搏功率。根据pwc_(160)推测的无氧阈每搏功率及pwc_(160)测验中两次负荷时的每搏功率与心率之间的关系,我们可以测算达无氧阈时的心率与功率。  相似文献   

2.
肌氧含量的光电无损检测及其在运动训练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介绍了动脉血氧和肌氧饱和度的概念。从光与组织之间相互作用的内在机理出发,给出了无损光电监测组织中氧含量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推导了计算公式。对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肌肉氧代谢能力进行了实时连续无损检测和评估,随着运动状态的改变,明显看到了肌氧含量的变化。测试结果表明,运动员在运动训练过程中及训练后恢复期的氧消耗和恢复与运动强度明显相关。这对于进一步评定训练效果,掌握训练强度,判断疲劳以及运动员选材的深入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蒋欣初 《科技信息》2010,(35):I0390-I0391
肌氧含量是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进行检测,用来评估骨骼肌组织中血容量的变化以及氧传递与氧消耗之间的平衡,并用于反应运动时机体组织的有氧和无氧代谢状态的生理学指标。本文通过综述肌氧含量作为一项无损测定的、敏感的指标在运动领域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测定的实际意义,为评定运动员的生理机能状况、掌握训练强度和评价训练效果引入新的生物学监测指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研究目的是探讨运动肌肉疲劳是否是由缺氧引起的,为运动肌肉疲劳机制研究提供可能的理论依据.肌肉疲劳评定使用肌电图,肌氧含量测定采用NIRS,实验中同时测量BL.结果发现肌氧含量与IEMG呈显著负相关(r=-0.852∽-0.986),说明肌肉活动取决于局部氧代谢状况,缺氧可能是导致肌肉疲劳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平顶山学院学报》2016,(2):125-128
选取6名内蒙古师范大学公路自行车运动员为研究对象,采用Bruce跑台测试方案进行递增负荷有氧能力测试,揭示有氧能力测试值与运动员公路自行车训练成绩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有氧指标测试结果中,最大摄氧量(O_(2max))与自行车运动员骑行成绩(时间)呈高度负相关(R=-0.91,P<0.05),推测O_(2max)的回归方程为^y1=-37.186X+9 292(P<0.05);相对O_(2max)与自行车运动员骑行成绩(时间)呈高度负相关(R=-0.94,P<0.01),推测相对O_(2max)的回归方程为^y2=-0.732 6X+164.7(P<0.01).因此建议在训练中通过回归方程对运动员有氧能力及运动能力进行预测,有利于在训练、选材、技战术制定等方面做出快速、有效判断,进而促进公路自行车项目训练的科学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高原递增性负荷训练对女子中长跑运动员摄氧、运氧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备战2017年全运会的6名山东省田径队优秀女子中长跑运动员为研究对象,于冬训期间进行高原递增性负荷训练,为期5周.于训练前后采用意大利柯世迈心肺功能测试系统测试运动员的心肺功能(经典的布鲁斯方案),采用血常规测试运动员的红细胞(RBC)、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结果:训练后,运动员的VO_2max增大,但无显著性变化(p0.05).但最大相对摄氧量、VO_2/HR高于训练前,VO_2max心率低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员的无氧阈(AT)、AT心率高于训练前,AT时间长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员高原训练结束后的RBC,HB,HCT逐渐降低,但与训练前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员高原训练结束后1周的RBC,HCT高于训练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原递增性负荷训练能够提高女子中长跑运动员的心肺适应能力,增强机体摄取氧和运输氧的能力,提高运动员的有氧代谢能力.  相似文献   

7.
大负荷运动对摔跤运动员内分泌指标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研究大负荷运动刺激下古典式摔跤运动员适应性内分泌指标的变化规律,选择男性优秀古典式摔跤运动员11名,动态观察在大负荷运动前后以及1d后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卵泡刺激素(FSH)、生乳素(PRL)、黄体生成素(LH)、皮质醇(C)、血清睾酮(T)指标和红细胞压积(Hct)的变化.结果:ACTH从运动后即刻起至运动后次日浓度有上升的趋势;而FSH,PRL和LH在运动后即刻上升(P<0.01,P<0.05),而在运动后次日就已经有恢复的趋势(P<0.01,P<0.05);血清皮质醇先升后降,血清睾酮在运动后即刻没有明显变化,而在运动后次日上升,表现出来的T/C比值持续升高;而血细胞压积(Hct)变化不明显.结果提示,大负荷运动对古典式摔跤运动员内分泌指标中的ACTH,T的升高有长时效应;而对FSH,PRL,LH和C的变化出现即刻效应.  相似文献   

8.
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在评价有氧能力方面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心肺功能测试仪测定10名体育教育专业女生在递增功率自行车运动中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并分析两者的关系.结果表明:所测的最大摄氧量、无氧阈时的摄氧量均值均低于高校优秀女子大学足球运动员;最大摄氧量与无氧阈时的摄氧量呈显著性正相关,与无氧阈时的最大摄氧量百分数无显著性相关.无氧阈对评定运动能力和训练效果、安排有氧运动训练具有重要意义,最大摄氧量在运动选材中所起的作用则更突出.  相似文献   

9.
运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方法,对世界优秀男子跳远前八名运动员竞技表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四届比赛中,运动员的平均竞技年龄为29.22岁,总体竞技年龄离差较大,运动员竞技年龄与名次不具有显著性相关关系(P=0.1570.05);运动员总体发挥失常,世锦赛整体发挥率略高于奥运会,冠军发挥率优于前八名运动员平均发挥率,两者具有显著性差异(P=0.0210.05);四届比赛中运动员各轮次发挥率总体均值与轮次成负相关关系(r=-0.551),相关不具有显著性(P=0.2570.05),奥运会比赛中运动员的竞技稳定性高于世锦赛;四届比赛中,冠军成绩的平均变异系数(CV)最大,运动员六次有效成绩变异系数总体均值与比赛名次成负相关关系(r=-0.333),相关不具有显著性(P=0.4200.05),奥运会运动员成绩平均变异系数(CV=4.03%)高于世锦赛平均变异系数(CV=3.18%),世锦赛运动员竞技表现较奥运会稳定.  相似文献   

10.
本文采用自行车邀增负荷运动试验和运动现场乳酸阈的测定,对高原女子公路自行车运动员的无氧阈和最大吸氧量进行了研究.结果发现,通气无氧阈时对应的心率(137次/分)低子乳酸阈(4mM/L)时的心率(153次/分)。最大吸氧量的绝对值(2.8L/min)和相对值(47.4ml/kg.min)分别比平原运动员低222%和22.9%,但与平原运动员高原训练期间的测试值比较,上述差异消失。在相同最大吸氧量条件下运动时,高原运动员完成的最大功率(251W)低于平原运动员(274W)。  相似文献   

11.
将53只SD大鼠随机分为常氧安静组(A组)和常氧运动组(B组)、运动低氧暴露1h组(C组)、运动低氧暴露2h组(D组)和运动低氧暴露(1+1)h组(E组).运动各组进行6周递增负荷跑台运动,低氧暴露各组从第4周起分别在运动后进行人工常压低氧(14.5%O2)暴露1h、2h和(1+1)h.实验结束后测试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血清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血清过氧化氢酶(CAT)、血清总抗氧化能力(T-AOC)、血清丙二醛(MDA)含量.结果显示:6周递增负荷运动后,常氧运动组大鼠SOD、GSH-PX、CAT和T-AOC显著或非常显著低于常氧安静组,而运动低氧暴露各组大鼠各项指标未出现显著下降的现象;血清MDA水平却呈现相反的变化.以上结果表明,间歇低氧暴露能有效地预防大鼠递增负荷训练期间大鼠机体抗氧化能力降低的发生与发展,其作用机理可能与间歇低氧暴露能提高机体抗氧化酶系统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2.
探究中国游泳队运动员核心稳定性、下肢爆发力与功能动作的关系,为提高中国游泳运动员运动表现提供参考.对56名中国游泳队运动员进行功能动作筛查、核心稳定性和下肢爆发力测试,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研究结果:1)中国游泳队运动员功能动作筛查总分的平均分为16.55;2)中国游泳队运动员功能动作筛查总分与反向纵跳和立定跳远不存在显著性相关,与八级腹桥存在显著性相关(r=0.532,p0.01).主要结论:1)预测中国游泳运动员非接触性运动损伤的功能动作筛查总分阈值为16.5分,当中国游泳队运动员功能动作筛查总分低于16.5时,其受伤的可能性大于功能动作筛查总分高于16.5分的运动员,同时需要重点关注肩关节灵活性动作模式测试得分;2)中国游泳队运动员功能动作筛查总分与核心稳定性呈显著性相关,与下肢爆发力无显著性相关.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低氧和不同运动强度对大鼠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含量及心肌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SD大鼠随机分成6组:常氧对照组(NC),低氧对照组(HC),常氧低强度运动组(NEL),低氧低强度运动组(HEL),常氧高强度运动组(NEH),低氧高强度运动组(HEH)。NC、NEL和NEH组在常氧环境下生活,HC、HEL和HEH组在氧含量14.1%的低氧环境下生活。NEL和HEL、NEH和HEH组运动强度分别为15.2 m/min和26.8 m/min,跑台坡度均为10°,40min/天,6天/周。各组大鼠经实验在运动组最后一次运动后24h取血和心脏,检测VEGF含量,运用RT-PCR和WesternBlotting技术检测心肌VEGFmRNA和蛋白表达量。结果:血清VEGF含量随缺氧程度的加深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且HEH组下降最为显著(P﹤0.01);RT-PCR和Western Blotting心肌VEGFmRNA和蛋白结果随缺氧程度的加深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结论:(1)低氧、运动以及低氧运动都能使血清VEGF含量减少,而此时心肌VEGF基因和蛋白表达均增强。推测是肌组织对循环中VEGF的摄取、利用增加,减少了血清VEGF含量;(2)VEGF的基因和蛋白表达程度与缺氧刺激程度关系密切;(3)缺氧相关因子含量和表达量的变化可作为机体对缺氧适应能力评价的指标。  相似文献   

14.
大负荷训练对男子柔道运动员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对5名山西省男子柔道运动员冬训大负荷训练期血清睾酮(T)、皮质醇(C)的测试分析表明,大负荷训练使男子柔道运动员的T、T/C值显著下降(P<0.05),5名运动员不同程度地表现出运动疲劳,C值变化不明显(P>0.05).提示T、C、T/C是男子柔道运动员大负荷训练期机能评定的有效指标,对防止运动员过度疲劳、及早发现和预防运动员潜在性贫血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探讨了有氧与无氧训练对游泳运动员血乳酸等相关指标的影响及其相关因素.随机选取游泳队运动员,根据个人运动专长,安排相应专项训练,分别在训练前及运动后即刻抽取肘静脉血,检测血乳酸等生化指标及血常规指标.实验研究表明:有氧训练后血清ALB和钠离子显著升高、二氧化碳结合力明显下降;血乳酸变化与呈高度正相关,与二氧化碳结合力、NEUT和钠离子呈高度负相关;无氧训练后血清ALB、LYM和钠离子显著上升,二氧化碳结合力明显下降;血乳酸变化与ALB、LYM、LYM和钠离子呈高度正相关,与二氧化碳结合力、NEUT呈高度负相关;无氧训练后血钾浓度下降,与运动疲劳有关.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62例大学生心输出量、最大吸氧量等指标在递增负荷后的变化,讨论SV(每搏输出量)、CO(每分输出量)、VO2max(最大摄氧量)、VAT(通气无氧阈)、HR(心率)等有关指标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探讨了男子大学生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及不同体能受试者在不同负荷状态下的机能反映。普通大学生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值为最大心率的51%~88%之间,此范围是最大摄氧量的34%-70%,是最适宜的运动负荷强度。大学生运动员组的适宜负荷强度高于普通大学生,而且大学生运动员在每分输出量后的心力储备仍有一定水平,建议普通男子大学生以心输出量开始下降时心率为安全运动的限度。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以广泛分布于长江、珠江等水系的经济鱼类瓦氏黄颡鱼(Pelteobagrus vachelli Richardson)幼鱼为实验对象,选取实验鱼42尾,体重和体长分别为(13.10±0.59)g、(9.63±0.15)cm;在(25±1)℃的条件下,分别测定了其静止状态和力竭性运动后恢复时间为0、1、2、4、8和16h时的肌肉乳酸含量和血糖浓度。结果显示,瓦氏黄颡鱼幼鱼静止状态时肌乳酸浓度为(5.16±0.34)μmol/g;力竭性运动后肌乳酸迅速上升,并在运动后恢复0h达到峰值(16.11±1.06)μmol/g,经计算其变化倍率约为3.1;随后逐渐下降,恢复4h后与静止水平无显著性差异,乳酸清除速率为2.4μmol·h-1·g-1;瓦氏黄颡鱼幼鱼恢复过程中肌乳酸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拟合曲线方程为Y=5.2199+11.2333e-0.4366x(R2=0.8395,p0.001,n=36)。血糖浓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随后又下降的变化趋势,运动后在恢复0h时显著下降并达到(4.31±0.48)mmol/L这一最低水平(p0.05)。经与其它几种鱼类的相关资料比较,本研究提示力竭运动后瓦氏黄颡鱼幼鱼的肌乳酸峰值水平较低、恢复时间较短;推测该实验鱼的无氧代谢能力可能较弱,但短期内具有较强的重复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18.
低氧下运动时补液对血清乳酸脱氢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低氧和常氧环境下,通过对运动员进行一次性力竭运动后补液或不补液的实验,观察其运动后机体血清乳酸脱氢酶(LDH)、心率、血压、体重、血乳酸等相关指标的变化,探讨补液对在低氧和常氧环境下运动时LDH的影响,为低氧训练过程中的合理补液提供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19.
优秀赛艇运动员气体代谢的适应性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优秀男子赛艇运动员和一般赛艇运动员在递增负荷运动过程中气体代谢的比较研究发现,运动开始时优秀运动员肺通气机能动员速度快于一般运动员;中等强度时,优秀组摄氧量(VO2)增加速度减缓;大负荷运动时,一般组呼吸频率(RR)、心率(HR)迅速增加;力竭时优秀组VO2、HR、氧脉搏(VO2/HR)均高于一般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测定并比较两种方法导致下肢缺血再灌注时腓肠肌肌氧含量,建立间断性跪坐缺血预适应的方法,并观察应用该方法产生的远程缺血预适应(RIPC)对前臂皮肤毛细血管脆性的影响。方法1)12人次进行腓肠肌肌氧含量测试:以跪坐法或血压带200 mmHg加压束缚大腿法阻断下肢血流,以缺血5 min后复灌5 min为一个回合进行下肢缺血再灌注,测试受试者腓肠肌同一部位在不同时间点的肌氧含量,连续进行3个回合为实施一次RIPC,比较两种方法下的肌氧含量变化差异。2)61人分为实验组(34人)和对照组(27人)参加毛细血管脆性实验:每天以间断性跪坐实施RIPC 30 min,观察实施前、实施2周(部分人)及4周后血压及前臂皮肤毛细血管脆性的变化。两组中各有14人于实验前后测试血小板。结果1)两种缺血再灌注方法均可引起腓肠肌肌氧含量的规律性改变,即阻断下肢血管时肌氧含量显著降低,恢复血管灌流后肌氧含量迅速恢复至正常值上下。相比于血压带加压束缚法,跪坐时腓肠肌肌氧含量降低更加迅速、完全;2)间断性跪坐4周后,实验组毛细血管脆性显著降低,出血点数量明显减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血压值及血小板数量在正常范围内无明显改变。结论间断性跪坐通过间断性阻断腘动脉使腓肠肌等下肢组织产生缺血预适应,反复实施4周可以使前臂毛细血管脆性降低,质量改善,是一种简单易行的实施RIPC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