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为探讨新生儿黄疸患儿与巨细胞病毒(CMV)感染的关系,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对132例新生儿黄疸患儿血清进行HCMVDNA病毒检测,结果阳性14例,阳性率为10.6%.  相似文献   

2.
目的调查吉林地区不同年龄段女性高危型人乳头瘤病毒(HPV)的感染情况.方法选定3 243例吉林地区有性生活史并要求进行宫颈病毒筛查的患者,采集宫颈脱落细胞,利用DML2000基因杂交信号扩大仪进行检测.结果吉林地区女性HPV总感染率为26.79%(869/3 243),在869例HPV感染患者中,年龄≤20岁的HPV感染阳性率为42.86%(9/21);20~3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33.2%(166/500);30~4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25.67%(268/1 044);40~5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25.27%(329/1 302);50~6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25.31%(80/316);60岁年龄组HPV感染阳性率为39.53%(17/43).结论 HPV病毒感染与年龄有一定关系,青春期、育龄期及绝经期女性的病毒感染率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检测HHV-6、7、8及CMV在大肠肿瘤中的感染,探讨其致病的协同作用。方法:取20例大肠肿瘤标本,其中10例良性病变(炎性息肉、乳头状瘤和绒毛状腺瘤),10例恶性病变(癌和腺瘤恶变)。应用巢式PCR法,分别检测两组病变组织中HHV-6、7、8和MCV的DNA片段。结果:HHV-6检测结果表明恶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90%(9/10),良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60%(6/10),其产物为132bpDNA片段;HHV-7检测结果示恶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40%(4/10),良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0(0/10),其产物为92bpDNA片段;HHV-8检测结果示恶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90%(9/10),良性病变组阳性反应率为20%(2/10),其产物为177bpDNA片段;检测CMV结果示恶性病变样本组阳性反应率为100%(10/10),良性病变样本组阳性反应率为100%(10/10),其产物为85bpDNA片段。结论:CMV在良、恶性大肠肿瘤病变中均有较高的感染率,HHV-6、7、8在恶性病变组中感染率较良性组高,是需要警惕的致病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采用PCR检验技术,对吉林地区部分非淋菌性尿道(宫颈)炎(NGU)高危人群泌尿生殖道分泌物标本进行分离鉴定,以探讨MG感染在STD的作用和地位.方法吉林地区NGU高危人群受检者141例,宫颈或尿道口内拭子分泌物标本用PCR技术进行DNA扩增,并与对照组65例进行比较,结果141例标本MG-DNA扩增出26例,阳性率为18.4%,正常对照组65例MG-DNA扩增出3例,阳性率为4.62%(3/65),差异显著(x2=5.933,P=0.014 9<0.05).结论1)吉林地区STD高危人群有较高的MG感染率,是NGU的病因之一2)PCR技术具有敏感、快速、特异性强特点,可以用来研究MG感染现状,流行情况及致病机制.  相似文献   

5.
杨增刚  王莺  刘小荣  邓英 《甘肃科技》2013,29(16):125-127
探讨了胆道系统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的相关性。选取B超确诊为胆囊结石患者60例(实验组)及胆囊息肉患者20例(对照组),用幽门螺旋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胶体金法)及PCR方法检测其胆囊粘膜、胆汁、结石标本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并对幽门螺旋杆菌感染情况作以分析。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实验组阳性率为53.33%;对照组阳性率为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CR方法检测实验组胆囊粘膜、胆汁、结石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8.33%、46.67%、31.67%;对照组胆囊粘膜、胆汁幽门螺杆菌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0%、15%;两组比较胆囊粘膜与胆汁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胆囊结石患者胆道系统中存在幽门螺杆菌感染,幽门螺杆菌可能与胆囊结石的形成有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芒市地区女性生殖道支原体感染情况及耐药情况。方法:采集932例女性宫颈分泌物标本分别做支原体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结果:从932例标本中,检出支原体636例,阳性率为68.2%(636/932),其中解脲脲原体单项感染447例,阳性率48.0%(447/932),人型支原体单项感染8例,阳性率0.9%(8/932),解脲脲原体和人型支原体混合感染182例,阳性率19.5%(182/932)。结论:当地女性生殖道支原体的感染率较高,且以解脲脲原体为主,环丙沙星和红霉素耐药率较高,推荐使用交沙霉素和美满霉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静脉药瘾者主要血源传播病毒HBV、HCV、HGV、CMV和HSV的感染率。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放射免疫法R、T-PCR和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了406例静脉药瘾者血清,其中共用注射器者49.01%,同时设立102例正常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结果:静脉药瘾者HBV、HCV、HGV、CMV和HSV的感染率分别是36.45%、69.7%、1.97%、2.71%和3.45%,其中总感染人数321人(79.06%)和重叠感染人数128人(31.53%),尤其有共用注射器者感染率及重叠感染率均高于未共用者,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照组检测仅发现存在HBV感染(17.6%),其余病毒感染指标均为阴性。结论:静脉药瘾者血源传播病毒感染率明显增高,其中以HCV感染最为突出,并且共用注射器是导致感染扩大的危险要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 建立快速、准确、特异的实时荧光反转录PCR方法检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方法 根据RSV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并优化实时荧光反转录PCR反应体系,对686例临床标本进行检测,阳性结果测序验证.结果 本实验所建立实时荧光反转录PCR方法可准确、特异地检测RSV;686名呼吸道感染患儿中RSV感染达到16.5%(113/686).结论 本研究建立的RSV实时荧光反转录PCR方法快速、准确,结果可靠,可用于儿童RSV感染的临床诊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 (简称 Hp)感染与胃癌的关系。方法 :43例胃癌患者的新鲜癌手术标本及血清标本、36例十二提肠溃疡患者 (对照组 )的胃窦粘膜组织及血清标本入本组研究。分别采用 PCR及血清学试验检测其 Hp感染状况 ,两项检测均为阳性者即确立为 Hp感染。结果 :(1) 4 3例胃癌中 ,Hp阳性 30例 ,阳性率 6 9.77% ;36例十二指肠溃疡中 ,Hp阳性 30例 ,阳性率 83.33% ,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Hp阳性患者中 ,胃癌及对照组 cag A基因阳性分别为 2 4例、2 5例 ,阳性率分别为 80 .0 0 %、83.33% ,两组阳性率相比差异无显著性。(2 ) 4 3例胃癌中 ,高中分化腺癌组 Hp及 cag A检出率分别为 6 2 .5 0 %及 70 .0 0 % ,低未分化癌组 Hp及 cag A检出率分别为 74.0 7%及 85 .0 0 % ,但两组 Hp及 cag A检出率统计学上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1) Hp感染及 cag A+ 菌株感染不是胃癌发生的唯一或必须因素。 (2 )胃癌的分化程度与 Hp及cag A+菌株感染无明显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 virus,HPV)基因分型在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中的分布规律及其与宫颈鳞癌发生发展的关系,应用PCR-反向点杂交技术对109例宫颈病变患者(宫颈鳞癌40例、CIN69例)进行HPV感染基因分型测定.结果显示,109例标本中HPV阳性检出率为100%,最常见HPV基因型为HPV16型;随着病变程度增加HPV单一感染比例逐渐升高,多重感染比例逐渐下降,单一感染以高危型HPV16型感染为主;HPV16型在CINⅠ、CINⅡ、CINⅢ、SCC中阳性率分别为30.77%(8/26)、59.09%(13/22)、90.48%(19/21)、90%(36/40),阳性率呈依次上升趋势.宫颈鳞癌及癌前病变与HPV感染直接相关,宫颈癌癌前病变是高、低危HPV共同作用的结果;高危型HPV持续感染是高级别子宫病变及癌变发生的必要条件;HPV16型病毒感染是国人子宫颈鳞癌形成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进一步提高 PCR诊断方法的特异性和敏感性 ,在单纯疱疹病毒 ( HSV) TK基因区设计了一对外层公用引物和两个内层分型引物 ,建立了半巢式 PCR检测和分型 HSV的方法。用该方法检测了天津地区 64例病毒性脑炎患者 (病脑组 )和 4 6例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患者 (对照组 )的脑脊液 ( CSF)标本。病脑组了阳性率为 1 5.63% ( 1 0 / 64) ,其中 9例为 HSV-1感染 ,1例为 HSV-2感染。对照组阳性率为 2 .1 7% ( 1 / 46)。本方法在发病后第 1天即可测出 CSF中的 HSV DNA,敏感性为 0 .0 1 TCID50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调查兰州市膀胱移形细胞癌尿脱落细胞HPV型感染率及其主要基因型,进行乳头瘤病毒与膀胱癌移形细胞癌发生发展相关性研究.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了200例膀胱移形细胞癌尿脱落细胞中人类乳头瘤病毒的感染情况.结果:膀胱移形细胞癌尿脱落细胞中HPV6、11、16、18型阳性率分别为7.9%、6.3%、36.9%和7%,低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6、11型阳性率为11.3%,高危型人类乳头瘤病毒16、18型阳性率为37%.人类乳头瘤病毒6、11、16、18型感染阳性率在肿瘤患者尿液中有显著差异(P<0.05),人类乳头瘤病毒16型阳性率在肿瘤病理分级中有显著差异.人乳头瘤病毒16型在膀胱癌中分布为主.结论:高危人乳头瘤病毒可能与膀胱癌发生有关.  相似文献   

13.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建立一种针对人乳头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 HPV)检测的多重PCR方法,并利用这种方法探究男性尖锐湿疣与HPV感染之间的相关性.首先建立一种检测HPV的多重PCR方法,然后运用该方法对156例男性尖锐湿疣标本的HPV3种低危(HPV6,11,42)和6种高危(HPV16,18,33,52,56,58)亚型进行检测,并与反向膜杂交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156例标本中阳性标本数69例,占总标本数的44.23%,其中单一感染标本数48例,占69.57%,混合感染标本数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了解新疆地区哈萨克族及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人巨细胞病毒(HCMV)感染流行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并确定该人群中EH患者HCMV的易感基因型。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采集新疆塔城地区沙湾县博尔通古乡800例哈萨克族(467例EH患者,333例健康参与者)的外周血标本。使用Real-time PCR、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及测序技术检测HCMV-DNA,鉴别gB基因型并构建进化树。结果 107例HCMV活动性感染患者中EH患者占65.4%(70/107),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34.6%(37/107)。新疆地区哈萨克族人群中HCMV感染流行株存在3种gB基因型:gB2占37.4%(40/107),混合基因型:gB1+2占47.6%(51/107)、gB2+3占15%(16/107),分布及构成比存在差异; EH患者中存在三种gB基因型:gB2型占37.1%(26/70)、gB1+2占48.6%(34/70)、gB2+3占14.3%(10/70),分布及构成比存在差异;高血压男性中存在三种基因型:gB2型占47.1%(16/34),gB1+2型占47.1%(16/34),gB2+3型占5.8%(2/34);高血压女性中则存在三种基因型:gB2型占27.8%(10/36),gB1+2型占50.0%(18/36),gB2+3型占22.2%(8/36);高血压男性和女性的3种基因型的分布及构成比不存在差异(χ~2=5.049,P 0.05);生物信息学结果发现:23例单一gB基因核苷酸序列差异性在0~11.5%,氨基酸序列差异性在0~13.1%。结论新疆哈萨克族人群及高血压患者中易感基因型为gB1+2和gB2型。且新疆哈萨克族人群中单一HCMV gB基因核苷酸以及氨基酸序列存在变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肝组织输液传染性病毒DNA(TTVDNA)的原位杂交检测技术,探讨TTVDNA在肝组织中的分布。方法:采用PCR扩增法,分别合成地高辛标记的Gla、G2b两种亚型的双链TTVDNA探针。同时应用两型探针对22例血清学检查无甲-庚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肝病患者肝组织TTVDNA进行原位杂交检测,并将检测结果与巢式PCR法检测配对血清TTVDNA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原位杂交阳性信号主要定位于肝细胞核,少数位于胞浆。22例肝病患者肝组织标本中TTVDNA原位杂交阳性率68.2%(15/22),其中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患者中原位杂交阳性率83.3%(15/18),4例肝破裂、肝良性肿瘤患者TTVDNA原位杂交检测皆为阴性。配对血清TTVDNA阳性率63.6%(14/22)。血清与肝组织TTVDNA检测符合率86.4%(19/22)。结论:双探针原位杂交检测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灵敏性,有助于肝病病因的分析。TTVDNA在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细胞癌的肝组织中检出率较高,提示TTV可能与这些肝病有关。  相似文献   

1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检测海口地区不同人群中输血传播病毒(TTV)感染状况.结果表明在156例标本中,阳性41例(26.3%),其中一般人群40例中,阳性3例(7.5%),献血员20例中,阳性1例(5.0%),静脉毒瘾3例中,阳性2例(66.7%),非甲-非庚型肝炎46例中,阳性24例(52.2%),乙型肝炎33例中,阳性9例(27.3%),丙型肝炎14例中,阳性2例(14.3%).提示海口地区人群中均存在TTV感染.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新型呼吸道病毒在儿科重症监护室中的检出情况及感染患儿的临床特点。方法:收集我院儿科重症监护室(PICU)急性呼吸道感染患儿的咽拭子标本600份,随机选取社区健康体检儿童咽拭子87份作为健康对照。应用多重PCR技术对新型呼吸道病毒进行检测,部分阳性结果进行基因测序,并分析阳性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1)600份咽拭子标本中,新型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114例(19%),其中人博卡病毒(human bocavirus,HBoV)48例(8%),C型鼻病毒(human rhinovirus group C,HRV-C)47例(7.83%),新型甲型流感H1N1病毒13例(2.17%),人偏肺病毒(human metapneumovirs,HMPV)10例(1.67%),WU多瘤病毒(WU polyomaviruses,WUPyV)3例(0.5%)。87例健康儿童呼吸道病毒检测均为阴性。(2)114份新型呼吸道病毒检测阳性标本中,单纯感染69例,混合感染45例(39.47%),其中HBoV 22例(45.83%),HRV-C 14例(29.78%),新型甲型流感H1N1病毒4例(30.77%),HMPV 9例(90%),WUPyV 3例(100%)。结论PICU中HBoV、HMPV、HRV-C、新型甲型流感H1N1病毒等新型呼吸道病毒具有较高的检出率,可能导致重症感染,应该引起临床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父亲精液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载量对其新生儿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影响,以期寻找阻断HBV父婴垂直传播的有效方法.方法:在知情同意的原则,以丈夫血清HBsAg阳性、孕母HBsAg及HBV-DNA均阴性的52个家庭作为研究对象,收集父母及其新生儿的相关资料及血液标本和父亲精液标本,检测血液乙肝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HBV-DNA载量与精液HBV-DNA载量.依据其新生儿脐带血HBV-DNA检测结果作为分组标准,HBV-DNA检测为阳性11例为病例组,阴性41例为对照组,进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新生儿脐带血HBV-DNA阳性率为21.2%(11/52),52份精液HBV-DNA阳性率为26.9%(14/52);精液HBV-DNA阳性父亲其新生儿发生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性高于精液HBV-DNA阴性者(P0.01);精液与其血清的HBV-DNA载量存在正相关关系,精液HBV-DNA载量低于其血清载量;ROC曲线分析显示,精液HBV-DNA载量在预测HBV垂直传播发生风险的效果优于血清HBV-DNA载量.结论:父亲精液HBVDNA载量是HBV父婴垂直传播的危险因素;HBsAg阳性的男性在计划孕育前降低其血液及精液中HBV-DNA载量水平能降低HBV父婴垂直传播的风险.  相似文献   

19.
为了降低住院患者HBV的感染率及预防乙肝引起的医院性感染,有必要探讨HBV在住院患者中的感染状况。对2009~2011年收治的2270名住院患者用ELISA法检测乙肝表面抗原(HBs Ag)、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肝e抗原(HBe Ag)、乙肝e抗体(抗-HBe)、乙肝核心抗体(抗-HBc)五项血清标志物。住院患者HBV感染率62.47%,其中HBs Ag阳性率12.73%。正常对照组HBV、HBs Ag阳性率为50.10%、3.87%。对289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 Ag﹚阳性住院患者进行分型,e抗原阳性率35.99﹪,E抗原阴性率64.01﹪。正常对照组E抗原阳性率10.13﹪,e抗原阴性率89.87﹪。对各感染率进行标化后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标化后住院患者HBs Ag感染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0倍(P0.01),e抗原阳性率为健康体检组的3.55倍(P0.01),HBV为健康体检组的1.23倍。住院患者既是HBV高危易感人群又是乙肝传染源。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沐舒坦治疗6个月以下的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的疗效.方法:对于64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观察组34例,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沐舒坦5d,并与对照组30例比较.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1.2%(31/34).对照组总有效率63.3%(19/30),P<0.01.结论:应用沐舒坦治疗小婴儿毛细支气管炎疗效显著,且未见副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