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土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无论古今,经济上的一切重大变革都是从土地开始的。农村改革要深化下去,现在看来、首先必须进一步作好土地改革这篇文章,并以此作为全面深化农村改革的发动点,创造新的发展高潮。一、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处境及其病因解放以来,我国土地制度发生了三次重大变革。第一次是1949年至1952年间的土地改革。这次改革彻底推翻了封建地主所有制,把土地分给了每一个农户,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实现了“耕者有其田”,极大地调动了全国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第二次是1953年至1980年间的上地合作化运动,即  相似文献   

2.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土地政策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主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制定土地政策的出发点都是"耕者有其田",但由于两党的阶级属性不同,因而在土地政策制定过程中,政策代表的阶级利益、制定政策的目的和手段、政策执行的程度与范围等均不同,以至于政策实施后带来的影响结果也不同。  相似文献   

3.
<正>建国以来土地制度评价建国以后,我国经过两次大规模的土地制度改革,基本上确立了以"实现耕者有其田"为核心的土地制度。这样的土地制度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对保证我国的工业化目标、改革开放的  相似文献   

4.
论中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继承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中国农民及其他农业生产经营者占有和经营土地的权利,是耕者有其田的具体体现.由于我国继承法制定时间较早,长期以来对于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性质又存在争议,对于刚颁布的物权法中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流转方式范围也存在不同的认识.因此,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能作为遗产继承、继承是否能作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方式成为值得研究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中国伟大的民主主义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为了中国的民族独立和人民的解放,领导中国革命经历了漫长的历程。在屡经挫折失败之后,他重新寻找中国人民解放的道路和方法,他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确定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充分体现了他晚年政治思想上的发展,从“平均地权”到“耕者有其田”,具体地反映了孙中山先生在农民土地问题上认识的发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6.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一场史无前例的土地革命,分步骤地实现了从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向农民土地所有制、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的变革。80年代,又实现了社会主义集体土地所有制下的联产承包责任制,完成了亘古未有的历史转变。其间的经验和教训,对推进社会主义农业大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抗战时期,中共土地政策的制定经过了从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田给地主到没收地主土地、分田给地主再到不没收地主土地,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的过程。,而且,在八年抗战中,中共一边坚决实施该土地政策,一边不断完善它,纠正实施中发生的偏差,终使该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红四方面军进入川陕苏区后,面对川陕苏区贫弱的经济力及土地革命中“左”倾错误造成的不利局面,在苏区党和政府的领导下积极开展了生产动员。从生产动员的结果来看,它有力地保障了革命战争和苏区建设事业的顺利进行。然而,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下,生产动员终究不是纯粹的经济工作,它所呈现出更多的是政治军事性,故终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落后的生产力同巨大的革命支出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9.
我国农村离婚妇女土地权利受到侵害的原因与我国农村妇女土地权利问题一样复杂多样,但从根本上说,主要是由我国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拥挤性、“父权社会”结构和男权主义文化以及法律与政策的漏洞所决定的。只有从父权结构、根本法律和专门法律配套、社会特别是村社传统、风俗习惯等多方面进行循序渐进的变革或改造,才能真正保护我国农村离婚妇女这一社会弱势群体的土地权利。  相似文献   

10.
中国20-世纪40年代“中间路线”的经济民主思想是当时世界各种现代化潮流催生下的产物;其内涵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经济民主的先决条件即实现耕者有其田,宏观经济民主即国家计划与企业自由相结合,微观经济民主即国家资本与私人资本相协调,经济民主的终极目标即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民主;“中间路线”经济民主思想蕴含着较强的现代性色彩,在现代化发展道路上,在处理现代化进程中国家与社会关系上,在社会公平和民主的体现上,以及在实现民主的层次上都具有深远的现代化意义。  相似文献   

11.
广州市城区土地可持续利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调查统计,分析了广州市区的土地利用现状、特征和问题,研究认为目前其主要问题是城区用地规模无序膨胀,“拼大饼式”发展,浪费土地资源,结构不合理,用地率低,环境问题较突出等.在此基础上,就土地的可持续利用提出了要深挖土地潜力,提高土地利用率,要改造老城区,适当发展新城区,调整城市用地结构,节省土地,保护耕地资源,加强土地管理和保护生态环境等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2.
土地改革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彻底铲除封建剥削制度的一场深刻的社会革命,是我国民主革命的一项基本任务.抗日战争之后,我党根据形势需要有步骤地全面地进行了土地改革,并在不同阶段制定了与革命斗争形势相适应的土地改革政策,实行“耕者有其田”,明确了土地的所有权归农民.到1948年秋,在拥有1亿人口的解放区,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完成了土地改革,从而大大发展了新民主主义经济;同时对于保证解放战争的胜利,加速打败蒋介石、解放全中国的进程产生了巨大影响.  相似文献   

13.
针对有的城市利用生产函数模型测算土地收益出现的“算不准”问题,具体分析了利用生产函数模型回归公式中的参数测算城市土地收益的方法,根据模型特点,主张采用随土地级别变动的比例测算土地收益。  相似文献   

14.
四川省农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探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四川农业存在着许多问题:生产规模小、效益低、土地粗放经营,而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经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途径。因此,本对四川省发生范围和影响较大的土地流转形态和规模经营模式进行了剖析,并对省内不同地域规模经营“度”的把握进行总结,最后,对四川省农业发展提出一些政策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5.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为了反抗国民党的统治 ,中国共产党坚持武装斗争的道路 ,先后建立了一批农村根据地 ,并领导了苏区的土地立法工作。这些土地立法主要有 :土地革命前期的《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县土地法》;土地革命中期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土地法》;土地革命后期的江西省工农兵第一次代表大会《土地问题议决案》,等等。从内容上说 ,这些土地立法一般都规定了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没收、分配、使用等各项内容。虽然有的土地法受当时的特定的历史条件的影响 ,但从本质上说 ,都是以红色政权为后盾 ,充分体现农民群众的意志和利益的…  相似文献   

16.
加快推进土地流转是实现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重要途径,但在河南的土地流转实践中还存在诸多问题,如土地成片流转难度大、土地流转的非农化形象严重、土地流转程序不规范、土地流转市场机制不健全、农村土地权属相关法律不明确等,可以通过保障农民在土地流转中的权益、确保土地转入方实现投资的预期收益、明确政府在土地流转中应发挥的作用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7.
王学斌  姚东  邵宇飞 《科技资讯》2011,(17):235-236
土地收购储备制度作为土地经济学的一个学科范畴,实施几年来,在规范调控土地市场,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实现土地收益的最大化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目前许多地方在其运作机制中,仍存在着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即是经过多方调研并结合在土地管理部门多年来的亲身实践和体会,就我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作了粗浅的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及对策。  相似文献   

18.
城市国有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研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我国城市土地有偿使用取得了瞩目的成就,但仍然存在有偿使用范围小、形式单一、以协议出让为主以及土地多方供应等弊端,削弱了城市土地供应的垄断性,影响了国有土地资产在经济上的实现。分析了建立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的必要性,分析了城市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及其驱动力,即适时收购、收回、置换、征用和开发、储备、供应土地,实现一个渠道进水、一个池子蓄水、一个笼头放水的土地垄断供应局面。这将有利于城市土地市场的规范和培育、城市化的有序发展和耕地资源的有效保护。作为土地管理的一项制度创新,在土地收购储备机制建立过程中,应加强相关法律支撑体系、土地收购价格评估、土地垄断供应与市场供需关系、资金筹措、风险防范等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生命线探索     
高潮 《遵义科技》2007,35(5):45-47
我国农业问题主要是粮食问题,而粮食问题实际上就是土地问题。建设用地、土地沙漠化,农村基地、宅基地的不断增加,致使土地大面积减少,但在国家的综合治理下,在一定程度上已得到了控制。  相似文献   

20.
关于荒漠化几个理论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概述我国有关荒漠化概念及其分类方面所存在问题及现有分歧的基础上,认为造成这些问题及分歧的主要原因在于目前理论界缺乏对荒漠化概念中“度”的规定和认识,即荒漠化的本质是土地退化,但荒漠化并不等于土地退化,两之间应该有个度的差别及其规定,否则就没有必要在“土地退化”的基础上再提出一个“荒漠化”的概念.并且认为我国学术界对荒漠化研究重实践而轻理论的倾向造成了长期以来我国在荒漠化理论应用中的不确定和不统一性.虽然作为(联合国荒漠化公约)的签署国之一,政府有责任在全面理解公约的基础上认真执行其规定,但在学术界仍然有必要倡导对其理论与实践问题的深入研究并阐述其科学立场,以便促进该学科的进一步完善.因此,就荒漠化的概念和分类,谈了有关荒漠化的“度”、中国的土质荒漠化以及人为荒漠化等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