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废气治理技术及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是指在常温下饱和蒸汽压约大于70 Pa,常压下沸点低于260℃的有机化合物,简称VOCs(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简述了VOCs的来源和危害;介绍了溶剂吸收法、吸附法、热破坏法、生物膜法等常见的VOCs废气传统治理技术,及近几年来发展起来的新治理技术,如电晕法、光氧化分解法、等离子体分解法和膜分离法;并提出了今后VOCs废气治理技术研究将朝着运行稳定、能耗低、操作简单、制造成本低、管理维护简易等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食品的种类越来越多,食品安全问题也越来越突出。本文讨论了食品安全政府监管存在的问题,以及解决当前食品安全问题的一些政策建议,希望可以对我国现存食品安全问题提供一些帮助。  相似文献   

3.
我国近年来频发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诱发了对食品安全监管制度的思考,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确存在缺陷,监管制度亟需完善.市场调节的失灵,食品安全信息本身的属性、食品市场化、外部性以及信息不对称等;政府监控的缺位,政府监管部门和监管人员的职能缺失,监管部门职能交叉混乱,模糊不清,法律法规的不健全,是食品安全监管方面的主要缺陷.从这两个方面入手,着力完善食品安全的监管.  相似文献   

4.
由于"三鹿奶粉事件"、"苏丹红事件"、"双汇瘦肉精事件"等一系列食品安全事件的发生,食品安全问题已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我国对食品安全的监管才刚刚起步,存在许多不足与缺陷。本文旨在分析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责任,找出其中的不足与缺陷,进而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以期完善政府的食品安全监管体制,促进我国食品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5.
食品安全生产与政府监管行为的博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振彦  杨桂红 《科技信息》2009,(29):197-198,390
在食品行业中由于竞争压力的不断增大,企业为了自身的生存,压低生产成本,造成食品安全问题不断出现。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也成为食品安全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因此,政府监管在整个食品安全生产过程中显得尤为重要,食品的生产与监管过程也成了政府相关部门与食品生产企业之间相互博弈的过程。本文主要以博弈模型为基础,对政府监管部门和食品生产企业进行博弈分析,分析表明政府监管的有效性取决于加大对违规的惩罚力度、降低以劣质食品冒充安全食品坑害消费者而获得的额外预期收益、不断降低监督检查成本。  相似文献   

6.
食品安全关乎公众的健康和福祉,确保食品安全对于提高整体国民身体素质,促进社会长期稳定、和谐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近年来以地沟油为代表的食品安全问题在中国越来越突出。食品安全问题是市场运行失灵的表现,同时也是政府在监管中失灵的体现。政府应该在监管意识、监管模式、监管体制、监管能力等方面采取相应的对策,以确保食品的安全和可靠。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目前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成因,包括通过摄食方式进入人体内的微生物性、化学性、物理性等危害引起的食源性疾病;由于经营者违法违规,制假贩假以及食品生产经营者和监管部门的制度漏洞和管理漏洞等引发的食品安全问题.在深入阐明对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与治理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分析了当前我国食品安全监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应对我国食品安全制度体系进行整体的研究和设计,全面提升我国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和监管水平.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新型负压通风三室蓄热氧化及余热回收技术的原理,结合该技术在某包装印刷企业挥发性有机废气处理中的应用案例,详细介绍了系统组成和运行方法,并采用气相色谱法对挥发性有机物进行了连续在线监测。结果表明,系统入口日均总烃质量浓度在800~1 800 mg/m3波动时,系统出口日均总烃质量浓度为7.96~28.89 mg/m3,去除率为97.8%~99.3%;系统每日运行入口总烃质量浓度峰值为2 216.79~3 968.44 mg/m3,相应的出口质量浓度为2.4~72.34 mg/m3,去除率为97.8%~99.9%。系统运行能耗低,回收的余热可充分满足印刷工艺加热需要,有良好的节能效果。最后分析指出了工程应用中需要注意的关键技术问题。  相似文献   

9.
我国目前的食品安全虽然得到很大改善,管理日趋规范,但不可否认的是,随着一些食品安全事件的曝光,民众对于食品行业的信任度在下降,也容易导致群体性恐慌,这对于和谐社会的建设是一种威胁。因此,如何规范食品市场、沟通食品信息、保证食品安全已成为社会安全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0.
有机废气治理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先对有机废气最为常用的碳吸附和热燃烧治理技术进行了综述,随后重点介绍了新兴起的生物法研究进展,最后针对当前有机废气治理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1.
从成功合成出像MCM-41、SBA-15这样的有序介孔氧化硅材料以来,此类材料已经发展成为一种新型药物控缓释载体材料;由于其具有无毒、比表面积和孔容巨大、孔道排列有序、孔径分布狭窄、水热稳定性高、生物兼容性好、制备中的结构调变技术成熟等特点成为药物控缓释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越来越受到重视;介绍了药物分子在有序介孔纳米氧化硅材料的纳米孔道中的组装、控缓释研究的进展;集中介绍了影响药物控缓释行为的两个主要因素(有序介孔氧化硅材料的比表面积和孔道结构)对药物控缓释行为的作用;可为控缓释药物研究人员开发新型药物分子载体材料、药物分子组装技术及研究药物分子的控缓释行为提供参考和研究依据.  相似文献   

12.
用水热法制备出了有序介孔二氧化硅SBA-15,分别在室温下进行了光致发光(PL)和电子顺磁共振(EPR)分析.室温PL谱分析发现了位于3.8 eV的紫外光致发光峰,进一步研究发现,样品在空气中静置十天后,3.8 eV的发光峰强度会增强.通过样品在不同温度下的退火试验分析并结合EPR谱,对这一发光的机理给予了解析,认为可能是介孔二氧化硅SBA-15中的ODC(Ⅱ)(≡Si…Si≡)缺陷与介孔中吸附的水分子反应形成的硅醇基(≡Si—OH)产生的发光.  相似文献   

13.
Along with the boost of drugs’ exploitation, drug delivery has been a common concern among researchers and patients. As an emerging strategy, the micro- and nano-needle (MNN) is a single or an array of micro/nanoneedles, and promises to be a robust technology for efficient, noninvasive and convenient drug delivery. Compared with the conventional injection, MNN can pierce the bio-membranes to transfer cargos without any damage of tissue or nerves. And regarding the topical drug release, MNN is more efficient than oral administration and topical cream. More specifically, microneedle, a powerful technique, has been widely applied in different diseases such as diabetes, anti-obesity and contraception through skin and ocular surface. Correspondingly, many novel microneedles and optimization methods have been developed recently to improve the drug delivery efficacy. Nanoneedle, much smaller than microneedle, can minimize the skin damages caused by the repeated use of microneedles. Nanoneedles with nanoscaled size are usually used to penetrate the cell membrane. And recently many stimulus-aided methods like electrical and magnetic force have been invented to deepen penetration and improve transfer effects. The aim of this review is to introduce the recent advances of MNN-based drug delivery, including their types, application locations and diseases, optimization of delivery strategies and future development prospects.  相似文献   

14.
近年来,表面活性剂及其缔合体系在药物载体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药物载体中表面活性剂分子与药物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更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介绍了表面活性剂应用于药物载体中引起的药物分子的溶解度、稳定性、生物活性、渗透能力等的变化,总结了药物载体中表面活性剂与药物分子之间相互作用,及其所引起的体系物理化学性质(如缔合体系相转变、表面活性剂溶液临界胶束浓度,以及溶液浊点等)的变化.这些性质的变化,对表面活性剂缔合体系作为药物载体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肿瘤是目前引起人类死亡的棘手疾病之一,虽然通过各种现代化治疗手段使肿瘤患者的预后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但多药耐药依然是导致肿瘤治疗效果不佳的主要难题。纳米材料是近年来的研究热点之一,具有EPR(enhanced permeability and retention)效应、可控修饰、靶向性等众多优点,在突破肿瘤耐药方面得到了愈来愈多的关注。纳米载药体系在肿瘤治疗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可以成为逆转肿瘤耐药的新方式。从肿瘤多药耐药机制、纳米技术在肿瘤耐药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指出今后可在以下方面展开深入研究:1)结合肿瘤耐药机制研究,合理控制药物浓度,克服耐药;2)深入探索纳米载药体系的生物安全问题,优化纳米载药系统,使其避免或降低可能出现的毒副反应,为逆转肿瘤耐药提供更全面的理论依据;3)结合免疫学、光动力学、声动力学等多种方法,提高纳米载药体系逆转肿瘤耐药的效率。  相似文献   

16.
多糖类微凝胶的制备及其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文章综述了淀粉、纤维素及右旋糖苷等3类多糖类微凝胶的制备方法及其在缓控释给药系统中的应用研究进展.多糖类微凝胶的制备方法主要有:物理法、化学共沉淀法、反相微乳液法、微乳-溶剂挥发法及全水相法等,其中不使用有害溶剂的全水相法最具发展潜力.多糖类微凝胶在药物缓控释、降低药物毒害性、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等方面均显示出优势,已成功应用于胰岛素、布洛芬等多种药物的包载与缓控释.  相似文献   

17.
复合模板剂制备有序介孔氧化铝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溶胶-凝胶法以异丙醇铝为铝源,乙醇为溶剂,非离子表面活性剂TritonX-100和三嵌段共聚物P123为复合模板剂,制备了有序介孔氧化铝。用PSD、XRD、TEM等测试技术对样品进行了结构表征,实验结果表明,合成的有序介孔氧化铝比表面积大于500m2/g,孔容超过1.0cm3/g,孔径分布窄(2~12nm),形成的蠕虫状孔道具有一定的有序性,与采用单一模板剂P123制得的介孔氧化铝相比具有比表面积大,孔分布窄,有序性好的优点。最佳模板剂配比为 n(TritonX-100)∶n(P123)=3∶1。  相似文献   

18.
In this work, glycyrrhetinic acid-modified chitosan (mGA-suc-CTS) used as liver targeted carrier for drug delivery, was prepared via hemisuccinate as a bridged group. The structure of the product was confirmed by IR and NMR methods and the degree of substitution (DS) of glycyrrhetinic acid groups was estimated via elemental analysis. Nanoparticles were formed by ionic gelation methold. The drug-loading and release behavior of the nanoparticles were investigated using BSA as the model drug.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carrier with a highest DS of 5.19% could be got and the DS was controlled by changing reaction temperature or feed ratio. BSA could be entrapped into the nanoparticles with the drug-loading ratio of 26.3% and the encapsulation efficiency of 81.5%. A sustained release over an 11-day period was observed in pH 7.4 in vitro.  相似文献   

19.
微针是一种具有微米尺度的经皮给药技术,从内部结构可分为实心与空心微针.制作微针的材料主要有硅、金属、聚合物等.微针增强了皮肤对药物尤其是大分子药物的渗透性,不会到达神经分布丰富的皮肤深层组织,并且使用方便,因此是一种高效、无痛、安全的经皮给药方式.微针在胰岛素给药、卵清蛋白的免疫接种、缓控释给药、微量输液等方面的研究为微针经皮给药提供了应用可能.  相似文献   

20.
针对以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作为药物载体的新型贮库式微孔结构缓控释给药系统,为量化PLGA溶胀特性对释药效果的影响,在模拟体液环境下,以具有不同单体质量比的PL-GA膜片上的微孔为研究对象,对PLGA在降解过程中的溶胀现象进行了实验研究,得到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2.7×10-10 m/s,质量比为65∶35的PLGA的微孔径向溶胀速率约为6.6×10-11 m/s.以单体质量比为50∶50的PLGA为例,将实验得到的微孔溶胀速率作为边界条件,对考虑PLGA溶胀作用前、后的微孔给药系统释药过程进行了有限元模拟,结果表明:聚合物溶胀使给药系统释药时间从无溶胀时的16d延长到33d;不考虑溶胀时,PL-GA基体仅起承载药物的作用,而考虑溶胀后,微孔和PLGA基体共同承担药物释放功能,其中近40%的药物通过微孔释放,近60%的药物通过聚合物载体释放;给药系统在整个释药过程中累积释药比率线性度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