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九龄是开元贤相,又是盛唐前期一位著名诗人。他的诗坛地位,不仅是他自己的诗歌创作本身,还由于他的文学交往。他执政期间曾荐引王维为右拾遗,并提拔卢象为左补阙。孟浩然曾被他辟为幕府,在荆州和他有密切的交往。王昌龄是张九龄在开元十九年守秘书少监兼集贤院学仕仍副知院士时的下属。开元二十一年,张九龄起复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职务)兼修国史,次年正月守中书令,与侍中裴耀卿同在相位,他们之间互相交往十分密切。因此,王维、孟浩然、王昌龄、裴耀卿等人,都是张九龄的诗友,他们都和张九龄有诗歌创作上的往来,在他们的交往诗中,都充分说明了张九龄的盛唐诗坛  相似文献   

2.
张九龄兄弟俩,曾称"九鹤"和"九皋",出自《诗经》"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而九龄出自《礼记》:"梦帝与我九龄"。"曲江"是张九龄的故乡,"始兴清化"则是其故居,籍贯是"韶州",所以称张九龄为韶州人,最为准确和贴切。张九龄与张说通谱系发生在开元八年(公元720年),在九龄迁"司勋员外郎"后。"九龄风度",是指九龄的人格,可概括为"人性为本,抗节廉洁,忠果正直,儒雅宽善。"  相似文献   

3.
"九龄风度"记载着张九龄历史功绩、刚直气节和政治远见;"九龄风度"的内涵包括才华超群、远见卓识、心系天下安危、为国家尽责、对百姓尽心而笑看生死的风采,以及洒脱豁达、刚直不阿、敢言直谏却淡泊谦让的气度。张九龄以蕴藉、超逸、高雅的文采开山水田园诗文之先河而被推崇为当时的文坛领袖。他超逸、高雅的文学内涵丰富了"九龄风度"。倡议藉"九龄风度"弘扬客家文化,凝聚世界"客家商",促进韶关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4.
在我国的封建社会,岭南是开发较晚的地区。唐代自张九龄开风物于前,接武者遂不绝于史。其中与张九龄同乡的刘轲,尤为秀出的人才,而且距张九龄的时代也最近。时光流逝,有些先哲仍然声名如日在中天,但有些人却已经淹没无闻。刘轲属于后者。作为韶关地方的先贤,今天知道他的人已没有多少。但在唐代,他甚至与同时代的文坛泰斗韩愈齐名。到清代,人们仍认为:“自张文献以文章为岭表开辟,继之者轲也”  相似文献   

5.
中国文学之盛始于唐代,唐代文学之盛始于盛唐,盛唐之盛始于张九龄。这样说并不过分,因为张九龄不但是“首创清澹之派”的著名诗人,而且还是“开李、杜之先”的一代文宗。从这一意义上讲,要全面把握唐代文学的走向及其文化精神,深入研究张九龄及文学创作是不可或缺的方面。  相似文献   

6.
张九龄在文学上有很高的地位,又是一位清忠的贤相,他和张说等,是当时文士所敬仰的文综和时哲,对开元的诗风影响最为直接,九龄的思想人品陶冶盛唐诗人最深。他继承陈子昴的诗歌革新主张,而有所发展,陈、张标举汉魏风骨,而九龄则赋予建安精神新的时代特色,而且更加注重诗作的含蓄,词藻和韵味,在当时的诗坛上独树一  相似文献   

7.
张九龄是唐玄宗时期的著名宰相。在政治上,他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文学上,也能自成一家,开启后人,他的文名,在当时已誉满京华,被称为“文场元帅”,“词人之冠”,受到人们普遍的尊崇。在这里,作者拟从历代诗话评述张九龄的角度,结合其生平和诗歌创作的有关情况,分别从人品与诗品的关系、艺术风格及文学地位等三方面,对张九龄其人其事其诗作一些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8.
从唐代选举官员的一般标准和张九龄作为官吏楷模两个方面解读九龄风度:九龄风度是在身、言、书、判等方面表现出的个性风采,也是躬行直道、堪为王佐、胸怀万类的道德人格,是二者合铸而成的完人符号。  相似文献   

9.
张九龄是唐玄宗李隆基王朝最后一位清忠的贤相和盛唐前期的著名诗人。我国古代江南,特别是岭南开发迟,文化落后,人才多后出,九龄是岭南,也是长江以南入朝作相的第一人,他毕生的理想抱负是政治上追求王霸之业,致君尧舜,齐衡管乐,忠耿直率,见识卓越,不卖公器,为苍生谋,与奸邪斗,且与张说、裴耀卿、陈子昂志同道合,为“开元之治”作出过贡献。他和张说等是当时文士所敬仰的文宗和时哲,对开元诗风的影响最为直接,九龄的思想人品陶冶盛唐诗人最深。他继承了陈子昂的诗歌革新主张,而有所发展,陈、张都标举汉魏风骨,而九龄则赋予建安精神以新的时代特色,而  相似文献   

10.
唐代名相张九龄以“尚直”品质而享誉世人。其“尚直”品质的形成,一方面是他作为一个典型的儒家知识分子对儒家“忠义”价值观的自觉践行,另一方面也与其谏官出身有关,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古代的言谏制度与谏官职责强化了张九龄的“尚直”品质。然而,言谏制度只是封建专制之下士大夫对皇权的一种有限监督,有着无法克服的弊病,张九龄最后因“尚直”被贬,也恰恰折射出这一制度的缺陷。  相似文献   

11.
盛唐开元时期,张说、张九龄二相主政期间,诗人王雏曾向二相上书并与之交游,这是盛唐诗坛的一件大事。过去一般只认为王维曾给张九龄上书,并为张九龄所提拔,却不知或否认王维曾给张说上书。从王维作品文本角度进行解读,并结合史料来看,王维确曾上书张说。  相似文献   

12.
一代名相张九龄,被王维视为知己,二人关系密切。张九龄的山水诗可说是盛唐山水诗繁荣的前奏,对盛唐山水诗的发展和繁荣具有直接推动力,深深影响了王维等盛唐一代诗人。王维对张九龄山水诗的艺术手法、思想内容和诗歌意境等方面都有所接受和继承。  相似文献   

13.
绪言张九龄是唐代开元年间贤相和著名文学家,他的政治思想、文学成就、个人品德修养以及其政绩都很值得后人研究。为配合韶关市发起的“张九龄学术研讨会”的召开以及便利有关专家学者对张九龄的研究。在我校校长余伯禧副教授、科研科的黄志辉副教授、图书馆的陈佩媛馆长的关心和大力支持下,我们成立了由梁健、刘杰明、胡冰组成的“张九龄研究资料篇目索引”编辑小组,负责有关方面的工作。我们先后到了西安、洛阳、广州、韶关等地寻访有关资料,历时近二个月。这期间我们得到了西北大学、陕西师大、陕西省图书馆、洛阳市图书馆、华南师大图书馆、广东中山图书馆、广州市图书馆等单位的帮助。还得到了梁超然教授、韩理洲副教授、陈建森讲师、陈宝珍馆员以及我校黄志辉副教授、李玉宏老师的具体指点。在此,我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因时间仓促,加上编者水平所限,索引中错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有关专家学者不吝赐教。  相似文献   

14.
(一)祖居与私宅张九龄的曾祖父名君政,唐朝贞观年间任韶州别驾。从徐浩《张九龄神道碑》所载君政“终于官舍”可知,他生前所居之屋尚属官府,没有在韶州治地曲江城拥有私宅。张九龄祖父子胄置业情况,可惜史料无证,难以断言。但有一点可知,子冑生有四子:宏智、宏毅、宏藏、宏愈,即有私宅,按照传统习惯,其居室当传与长子。于是,张九龄之父宏愈“来居始兴清化,置立田产”(康熙《张氏族谱·初修原记》),实属自然。对于始兴县的祖居,张九龄在诗中多次提到。《旅宿淮阳亭口号》称:“故乡临桂水。”这里的桂水,应该指始兴县桂山之水,而不是特指曲江县的桂水。证以史料:  相似文献   

15.
张九龄的家早年虽然又算很贫苦,但是,由于二十五岁父亲病逝,家庭生活自然也就贫困。不过,他早年立下大志,勤奋攻读经典著作,成绩卓著。进长安后,逐渐磨练,成为朝延一位贤相,并以学问文章著称。早年,张九龄很重视诗歌创作,他在韶州所写诗作,有以下各篇:一《读书岩寄沈郎中》。在这首诗中,以岩泉的僻静,以素来就无车马也喧,以居住在乡野为乐。同  相似文献   

16.
张九龄 张九龄(678—740)字子寿,广东韶州曲江人。开元二十一年(733)任丞相,是唐代著名诗人。开元二十四年(736)为李林甫排挤,罢相。他有《感遇诗》以及《望月怀远》等名篇,至今腊灸人口,传诵不绝。据《长汀县志》载,他年青未达时,为寻晤其弟张九皋,曾客寓汀州地,并有《题谢公楼》诗一首:  相似文献   

17.
在足以成群列队的唐代名相中,张九龄是一位颇有特色的政治家。由于岭南开发较中原晚,他还有“岭南第一人物”的美称。他身履相位虽仅三载,但却在唐玄宗身边供职二十余年,历代史家所艳称的“开元盛世”凝聚着他的不朽功绩;“九龄已老韩休死,明朝无复谏书来”,后世有识之士、都把他的罢相看作唐代盛极转衰的分水岭,并由此总结出“安危在出令,兴亡系所任”的重要经验。  相似文献   

18.
张九龄是盛唐著名贤相和诗人,字子寿,文献,韶州曲江(今始兴清化)人。他的相业诗名,炳彪史册,千古为人传诵,但对他主持开凿梅岭通道,促进岭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的功劳,还未为人尽知。张九龄是第一个在梅岭上开径植梅的人。梅岭,即大庾岭。位于江西大余县南,广东南雄县北,清海禁未开时,为南北交通要  相似文献   

19.
张曲江是开元贤相,为政远见卓识,为人忠耿率直,敢于彰善瘅恶,风度上下远近闻名。其文章早为张说、王方庆、沈佺期、玄宗赏识,玄宗曾说:“九龄文章独步本朝,朕日夜师之,不得其一、二,真文场元帅也。”他在唐代诗歌发展过程中的贡献,为历代文学评论家所肯定。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和张曲江没有交往,但他写了一首诗歌,对他推崇钦佩,深表悼念。皎然也十分敬佩他,赞颂他的诗风及其诗坛地位。王维出士和张九龄援引有关,在诗中表示对他终身思旧恩。孟浩然是他的忘形之交,在他  相似文献   

20.
张九龄是盛唐的一位贤相,生活在开元时代。他的祖先三世和父亲宏愈前来始兴清化置立田产,所以张九龄的母亲长期在始兴生活。张九龄也曾来始兴居住,并且在始兴的家祠留下许多遗迹。张九龄矢志奋发,刻苦研读,年轻时来往于曲江县和始兴县之间,粤北特有的山水林木,绮丽风光,陶冶了他的性格,也增加了他同山区劳动人民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