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马克思科学观是在实践基础上建构而成的,因而实践性一直贯穿其科学理论建构的始终。本文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主要的分析文本,从马克思科学观的存在论基础、生成论基础以及价值论基础三方面进行分析阐释,力图全面论证实践在马克思科学观建构中的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旨在论述范.弗拉森语用学的科学说明观,认为其语用学的科学说明观是在批判历史上种种科学说明观的基础上形成的;与以往科学说明观不同的是:它高度重视说明中的语境因素,把科学说明与科学理论的真理性对立起来。  相似文献   

3.
《自然辩证法研究》2004,20(5):111-111
科学、人文两种文化之争是2 0世纪以来全球文化争论的焦点,特别是2 0世纪末,爆发了史无前例、席卷全球的“科学大战”。这场争论的核心是后现代科学观和正统科学观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很多国际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卷入激烈的论战之中,因而在整个人类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并势必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产生影响。为了认真检讨后现代科学观的本质和科学大战的意义,深化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理解,从而为科学、文化的健康发展做出贡献,南京大学哲学系、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决定于2 0 0 4年11月5 - 7日在南京大学举办“后现代科学…  相似文献   

4.
戴建平  黄颖 《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26(6):105-106,112
科学与人文两种文化之争是20世纪以来世界文化论争的一个焦点,特别是20世纪末,爆发了席卷全球的“科学大战”。这场史无前例的大论战的主线,就是后现代科学观和正统科学观之间的分歧和对立,很多著名科学家和人文学者都卷入激烈的争论之中。这场论战不仅在世界文化史上具有深远的意义,对我国的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也势必产生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真正理解科学的意义及其未来前途,必须了解科学与社会的相互关系。虽然这种认识早已成为业内学者甚至社会的一种共识,但有关科学与社会研究迄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分析框架。本文尝试也提出一个基于文化进化观的分析框架,并在一千年来中国和西方的科学与社会的讨论基础上评论了20世纪中国的情况。所得出的主要结论是:没有现代民主制度就不可能有科学的繁荣,没有现代市场制度就不可能有技术的进步,不能在科学和技术领域作出应有的贡献就难以立足世界民族之林。  相似文献   

6.
尽管认为传统中国因自身的价值标准而未产生出科学,但在撰写中国哲学史的过程中,冯友兰先生特别指出汉代人具有科学精神。首先,汉代人以物质性的阴阳五行观念将形而上的哲学观念转变为具有实际内容的科学观念;进而,他们以阴阳五行科学观念为基础,建构出囊括人与自然界的"五行相生相胜"与"天人感应"学说,形成了系统化的、科学的世界图式,即汉代人赖以解释和改造世界的科学观。但是,汉代的科学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因为这种科学观建立在主观联想的基础上,而主观联想是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曲解,并非真实有效的科学反映。所以,汉代人在依此科学观解释和改造世界时便具有不可言说的神秘主义成分。这种神秘性在冯先生看来主要受到巫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在关于科技跨文化和跨国家传播的研究中,巴萨拉模型和佩尔森的文化帝国主义,是一种全球西方化的实证主义科技观;后殖民科学观,其理论基础是社会建构主义,强调地方性科技之间的永久隔阂,走向文化相对主义;当前的后殖民技科学观从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相互冲撞的关系视角去关注着全球性与地方性之间各种异质性要素的辩证冲撞与互利发展,这种视角的理论基础实际就是拉图尔的行动者网络理论。  相似文献   

8.
从科学的社会研究到科学的文化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后库恩时代的科学论的进展是从科学的社会研究走向科学的文化研究,其实质是科学观念的变迁,即以实践的科学观取代表象的科学观。宏观上对科学论的进展作出描述,提出科学的文化研究所面临的难题以及解决进路,即强调科学的文化研究的实践性与反思性特征。  相似文献   

9.
关于科学的文化地位问题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分析了科学在近现代文化中的地位,科学对近现代社会的影响和科技时代的正负面观。  相似文献   

10.
玻尔的测量实在观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EPR悖论引出了实在观问题,在澄清了科学实在观的概念及简要概括了传统实在观的基本点之后。重点论述了玻尔测量实在观的内容;在测量问题上,突出了测量结构的整体性和测量结果的互补性,以实现理论描述的相对性与客观性的统一;在实在问题上,划定了现象实在与本体实在的界限,在强调建立在测量经验基础上的现象实在的同时也不否认本体实在。玻尔的这种兼容哲学对科学哲学的发展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