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中国早期木构建筑的制材工具及相关技术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国在隋唐以后,建筑木作有了明确的用材制度,当时已用“锯解制材”之法。但南北朝以前,木作制材沿用的还是原始社会就已使用的“裂解与砍斫制材”之法。其专用工具,在原始社会主要是石契;类拟的工具到青铜时代及以后仍在使用,称为“Qiu”;另外又分化出适应不同大小木料加工的工具如“Jin”、“镌”等。与之相配合使用的,还有斤(锛)等。制材工具的发展直接影响到古建筑木作的用材大小、断面的比例和加工的精细程度等多方面。  相似文献   

2.
《中国科技成果》2011,12(13):16-17
本课题着重根据村镇建筑的结构特点,针对砖木承重、土木结构承重、生土承重和石结构承重等类型的村镇常见结构型式,进行村镇房屋抗震的试验与理论研究,提出村镇房屋抗震工程技术措施.研制多种经济实用的村镇建筑减(隔)震装置,进行村镇减(隔)震建筑新体系的抗震分析与试验研究,提出实用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措施,制订相关的减(隔)震装置图集与产品标准,实现其产业化,给出具体示范工程.  相似文献   

3.
中国建筑的文化内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传统建筑,有着丰富手文化内涵;诸如;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念,师法自然的哲学思想,崇尚和谐的境界,趋吉避凶的基本原则,唯变所适的辩证思维等,在中国传统建筑中都有很好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刀锯是我国(建筑)木工使用的工具之一,一直长期使用,但它不能用来解木。约在南北朝后期,我国有了框锯的使用。它是由刀锯演化为弓形锯,再由弓形锯逐渐发展而来的。框锯的发明,直接影响到木作的制材技术,为古建筑材分制的形成准备了技术前提,并影响到建筑技术乃至建筑工艺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5.
中国悠久的历史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建筑便是其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涌现出许多建筑大师和建筑杰作,营造了许许多多传世的宫殿、陵墓、庙宇、园林、年、民宅……。中国古代建筑不仅是我国现代建筑设计的借鉴,而且早已产生了世界性的影响,成为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6.
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种类繁多、组合灵活,巧妙地运用了泛太湖流域传统木作营造技艺。文章从礼拜大殿的空间组成与关联入手,探讨泛太湖流域中国传统样式清真寺礼拜大殿大木构架构成、样式演变及构件细部,发现礼拜大殿大木构架不仅充分地满足了自身的功能需求,还完美地展示了外来建筑文化与地域传统营造技术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7.
本文主要论述了甲午战争之前,中国近代社会心理与近代建筑的相互关系,着重介绍了在西方建筑冲击下中国传统心理的变化,以及变化之下的社会心理对建筑观念的影响。通过论述说明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国内出现了一些近代化的建筑形式,这些新事物又引起民社会心理的近代化,同时与传统的伦理观念、封建迷信发生了激励的冲突,造成近代初期中国社会复杂的社会心理,在初步的冲突之中,近代建筑与社会心理艰难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8.
林菲 《科学大观园》2021,(12):74-77
榫卯结构是传统中式家具的精髓. 不久前,一个关于韩国申遗的误传,让中国的榫卯技术成了国人关注的焦点.榫卯,是中国传统木作的一种接合方式.木构件的凸出部分叫作榫或榫头,凹进部分叫作卯或榫眼、榫槽.榫和卯咬合在一起,起到连接作用.榫卯是中国传统建筑、家具和其他木制器具的主要结构方式,它在方寸之间展现了力与美的结合,是中国古代匠人的智慧结晶.  相似文献   

9.
中国台湾省台中市计划建造一个高度达到304米的钢结构超高层建筑,名为“台湾塔”,顶部将修建一座花园。落后成的这座空中花园将成为地球上最富有超现实色彩的建筑。台湾塔采用钢梁打造,形成一个直插云霄的巨大三角形结构,顶部建造一个花园,是世界上最高的屋顶花园之一,供游客休闲和享受美丽的空中景色。  相似文献   

10.
“鸟巢”体育场早已成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一个标志建筑,这座设计独特新颖的建筑把建筑的“钢结构”直接暴露在外,给用于承重作用的钢结构赋予了美学的灵动,这种钢结构的简约大气给人强烈的视觉感受。钢结构是现代建筑工程中较普通的结构形式之一,中国远在秦始皇时代,就已经用铁做简单的承重结构。  相似文献   

11.
敦煌文化包罗万象,内涵丰富,其石窟建筑汇集了东西方建筑文化的精华。然而,敦煌术语的翻译呈混乱状态,译文五花八门,问题比比皆是。文章以敦煌石窟建筑术语翻译为例,首先总结术语翻译标准和基本策略与方法,接着对敦煌石窟建筑进行分类,并给出对应的译文及其翻译方法,最后从译者的能力及翻译质量评估模式两方面探讨如何提高敦煌文化术语翻译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建筑结构抗震哲学思想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12"汶川地震,造成大量建筑结构的严重破坏.如何提高房屋和其他结构的抗震性能,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结合我国古代几个典型的抗震建筑结构范例,本文探讨了古人在结构设计上的一些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包括"整体性"和"以柔克刚"等,曾指导古代工匠建造出许多屹立千年、历经多次地震而不倒的建筑.但这些思想在今天的建筑设计上,并未得到充分重视和体现--这不得不引起现代建筑和结构设计者的严峻反思.通过对这一问题的反思,本文初步归纳了古建筑哲学思想给今天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启示.  相似文献   

13.
西周明堂建筑起源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西周明堂是见于史料记载的一座重要的、涉及周天子祭天、布政等重要礼仪活动的建筑。但是,有关它的功能和型制,既无西周时的史料记载,又无建筑实物遗存,成为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从西汉至明甭及至近现代,诸多学者论道颇多。该文结合历史文献与原始社会至殷商的建筑考资料,通过对西周明堂起源的探讨,论证西周明堂是一座集天子祭天、布政于一体的大内正朝建筑。  相似文献   

14.
现代城市建筑的非生态性阻碍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历史的联系。作为一种新兴的建筑形态,再生建筑具有的生态价值可弥补现代城市建筑的不足:通过节省建筑所需资源和降低建筑垃圾的排放量以改善城市的自然环境;通过整合不同的社会领域并建设公共空间来促进人际互动;通过维系城市的文化传统来延续城市的历史记忆。作为一种城市景观,再生建筑通过强制性、体验式、持久性的景观传播向人们传递多维度的生态理念。北京798艺术中心是国内典型的再生建筑,分析其在景观传播中所体现的生态理念可为中国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维特根斯坦唯一的一个建筑作品的风格、价值、地位和影响的研究评论,目前还有不少分歧。维特根斯坦认为自己的建筑表达了对文化的深刻理解,体现了一种良好的方法,实践着尽力摆脱限制的稀缺的“原始生活”。他的建筑风格超越了一般的建筑流派,他的方法可以理解为工匠式的追求精密和清晰的方法,而不是含混的“设计”。这一切与他的后期哲学思想关系重大。他的建筑思想和作品对建筑界影响不大(不是没有),但研究者的评价都很高。这是一个需要通过进一步研究来进行保护的瑰宝。  相似文献   

16.
江月 《科学大观园》2009,(18):20-23
德国萨克森州的州府德累斯顿是个很美丽的城市,是中世纪利用易北河的水路发展成的一个商业城市。是一座拥有华丽的建筑、独特的艺术宝藏和灿烂的节庆活动的巴洛克风格的城市,整个城市被易北河分成了两半。在领略了德累斯顿的古老文化和具有巴洛克风格的建筑的同时,也感受了德国社会的许多文化习俗……  相似文献   

17.
《中国科技成果》2007,(23):56-56
传统的结构体系选型主要着重于两个方面——初期投资和结构技术,但是随着绿色概念的不断推广及深入,结构体系选型与设计不但要考虑初期投资和结构技术的因素,还要充分考虑到结构体系及其配套技术对建筑物各生命阶段的能源、资源消耗的影响及对环境的影响。研究组力求通过研究,改变人们传统的结构选型理念,从可持续发展的原则出发,在经济指标与绿色指标之间寻求到符合我国国情的平衡点,促进绿色建筑在我国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代明显存在一个经学独尊的文化格局。这一格局不能用“生产决定论”来解释。在这一文化格局中,科学受到了经学的抑制。然而,为了摆脱这种抑制,科学又被迫依附于经学。从而,孕育了中国古代“科学神秘主义”的畸形怪胎。经学独尊严重妨碍了中国文化结构的改造和中国科学与世界科学的融合。  相似文献   

19.
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工程于2007年12月18日开工建设,历时两年多时间,于2010年2月8日竣工完成。中国馆的建筑外观以“东方之冠”为构思主题,表达中国文化的精神与气质,其设计理念可以概括为:“东方之冠,鼎盛中华,天下粮仓,富庶百姓。”  相似文献   

20.
中国城市建设有几个特点:带有一定的随意性;城市与自然的距离越来越远:最明显的是对传统建筑文化的背离。中国城市要彻底走出灰霾,关键还是要恢复城市的自然属性,这才是城市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对中国许多大中城市来说,2013年是在灰霾笼罩中开年的,覆盖面积之大、维持时间之长都前所未有。灰霾的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