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翻译审美移情论角度谈诗歌翻译中意象再现的困难,初步探讨了如何在翻译审美移情论指导下再现诗歌翻译中的意象之美。  相似文献   

2.
黑色幽默作品以黑色幽默为表现手法,其幽默语言悲喜浑融,兼有审美形态上的悲剧元素和喜剧元素,具有悲喜二重性,是一种特殊的审美形态,翻译过程中需要再现其审美特征。文中从翻译的审美再现角度出发,对黑色幽默作品中幽默语言及翻译的审美再现问题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相似文献   

3.
翻译美学认为,翻译的目的是语际的审美再现。翻译审美再现遵循以下规律:对审美客体的审美构成的理解、对理解的转化、对转化结果的加工、对加工结果的再现。成功地再现在于审美主体能否将其加工的审美体验艺术地物态化于译作中,为原语找到最佳的艺术表现形式。从对王维《鸟鸣涧》的两种译文的分析,可以见出古典诗歌翻译的审美再现。  相似文献   

4.
翻译是一种审美活动,译者以其固有的审美意识对原文进行审美认识,然后将审美认识的结果转化为译文,这就是审美再现。广告为了加强表达效果,渲染产品的功能,常常使用各种修辞手法。为了确保广告语言艺术和广告语篇风格的再现,译者将使用何种方法再现英语广告的修辞特征是本文探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作为中国翻译理论的基本特征之一,翻译美学已被广泛应用于中国古典诗歌英译的研究。若仅从翻译审美客体和翻译审美主体角度探讨翻译审美再现缺乏新意,而将翻译美学与会话含义理论相结合则不失为新尝试。  相似文献   

6.
根据翻译美学理论,从翻译审美的主体和客体、翻译方法和翻译效果等方面研究《樱之家》的译文,探究如何在散文翻译中再现其美学特质,并揭示翻译所造成的美感磨蚀。  相似文献   

7.
一谈起翻译,我们都知道必须兼顾两面即忠实与通顺。那是指一般标准,也是对一般翻译的最低要求;对于文学翻译,仅仅这样做还很不够。因为文学作品与其他作品相比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文学作品是用语言创造的艺术,它不单单是事物的概念和情节的记叙,更具有能够吸引读者的艺术形象和艺术意境,有着巨大的审美作用。所以,对于文学翻译的要求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感受。”(茅盾语)这就是说,在翻译文学作品时,不仅要用流畅易懂的语言,再现原作的思想内容,而且还要…  相似文献   

8.
苏曼殊是清末民初重要的翻译家。其早期的翻译呈现出强烈的政治审美气息,而其后期的翻译则倾向于文学审美。笔者通过对苏曼殊文学翻译从政治审美到文学审美审美变化的分析,体现了苏曼殊的翻译观念的变化及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刘宓庆的翻译美学理论为基础,评析了郁达夫的抒情散文《江南的冬景》的审美信息并鉴赏了其英译文对它的审美再现。笔者认为,为了更好地翻译这类美文,翻译美学理论应该始终贯穿于散文翻译的各个层面,审美主体即译者要首先形成正确的审美判断,从整体上把握原文的信息后作出符合审美标准的译文,完成美的再现。  相似文献   

10.
学翻译的关键是审美价值,单纯从原出发的“对等”会使翻译的学意境无法如实地传达。因而在学翻译中,最重要的是译应具有和原同样的神韵,符合一定的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11.
在以蒙田散文精神为内核的"自我表现"审美理念的导引下,现当代散文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伴生着种种问题,一个重要的原因在于蒙田散文观念的先天性缺失。  相似文献   

12.
散文翻译的美学建构--评夏译散文《古屋杂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涛 《咸宁学院学报》2004,24(5):131-134
从语言的美、意象的美、情感的美三个方面来分析夏译散文的美学建构。文章认为,夏济安先生的散文翻译之所以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首先在于他的翻译方法是一种整体的美学建构。本文试图以格式塔意象为理论基础,以夏译《古屋杂忆》为例,评析夏先生的散文翻译在美学建构方面的成功之处,为散文翻译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3.
本文探讨了新时期女性散文的主要创作特征及审美价值。作者认为,新时期女性散文创作,“爱与美”的主旨一脉相承,同时又因社会的发展、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深化和提升。更具现代精神的女性意识和丰富的艺术创造力,构成了女性散文独特的审美世界。  相似文献   

14.
与其他文学样式一样,新时期的散文创作也呈观蓬勃向上,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随着文学观念的变革,新时期散文从内容到形式都呈现出新的风貌,突破了传统的审美观念,在表观手法、艺术形式上大胆创新。尤其是1990年代,在诗歌、小说、戏剧相继失去了轰动效应、从某种话语中心退却到边缘地位之后,散文领域忽然热闹起来,出现了一股引入注目的“散文热”。  相似文献   

15.
鲁迅的晚年杂文,尤其是部分回忆散文,其文学属性和艺术地位已经不可动摇地镌刻进中国文学史的发展年轮。作为回忆散文集的《朝花夕拾》,在经历了其他文体辉煌成就的历时遮蔽之后,其艺术价值和社会意义也日渐呈现于世人面前。同为"夕拾"的怀旧之作,两者在创作背景、艺术格调以及主题意蕴等方面显示出某种暗合和一致。从异质同构的角度来切入鲁迅的散文世界,无疑可以更准确地认识、理解和把握一代文化巨人的伟大心魄。  相似文献   

16.
通过阐释语言的审美规律,认为翻译语言审美应该以本国语为母体,灵活接纳新的质素。以此为基础对翻译语言审美进行了大量的举隅与分析,对比较典型的翻译风格进行对比。得出应在不违背本民族语言基本审美规律的前提下,适度地从外语中借用语言结构和新的表意方式,以使汉语不断地发展和演进的结论。  相似文献   

17.
作为批评家的沈从文,用平静优美的感悟式的散文化语言表达了他的文学批评旨趣。他始终保持着平静而婉约的审美趣味,一方面体现出他在文学批评上的古典趣味,另一方面,这也表现了他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维护文学本体地位的强烈愿望。  相似文献   

18.
从接受美学视角解释异常翻译现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接受美学与翻译理论研究有着天然的内在联系。接受美学探讨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反应和接受以及阅读过程对创作过程的积极干预。但由于期望视野的不同,不同的译者对源作的解读也不尽相同,因而有些文本存在着一些异常翻译现象。接受美学很好地解释了某些异常翻译现象,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