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看了古典名著《红楼梦》之后,林黛玉那多愁善感、清高孤傲、爱使小性的性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不禁会想:假如林黛玉生活在今天,那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呢? 相似文献
3.
林黛玉——《红楼梦》众多女性中最为伤感的人物形象。《红楼梦》章章精彩,字字珠玑,红楼人物色彩斑滥、星光闪闪,林黛玉是其中最遥不可及、最让人追随、最亮最美的一颗明星。黛玉之悲,多少人为其特有的悲剧之美倾倒,多少人从她身上感受到最为伤至肺腑的痛。本文从美学的角度阐释从林黛玉身上感受到的魅力以及时代赋予的悲剧性格。 相似文献
4.
《南阳理工学院学报》2016,(1):82-84
如果说路遥的恢宏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为我们解说了在那个特定年代人生长河中的苦难与平凡的话,那么其中的人物孙少平的苦难与平凡则向我们昭示了"生"与"活"的意义。本文试从孙少平的理想与现实的差距、爱情之路的悲剧必然性、孙少平的精神世界等三个方面来探析孙少平这个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5.
张军 《江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1999,(4)
崔莺莺、林黛玉作为勇敢地追求幸福爱情的女性艺术形象,无疑以其真情、至诚,引起了人民强烈的共鸣。本文从出身显达,追求自主婚姻,向往真情挚爱,感情细腻,诗文俱佳,以及她们在恋人面前的自尊与矜持五个婚恋心态方面的相同点进行分析,从而最后得出了崔莺莺是喜剧型人物形象,林黛玉是悲剧型人物形象的比较结果。 相似文献
6.
王志明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1998,(4)
在小说空间中,人物形象占据着最为突出的地位、如果一篇(或一部)小说中没有人物的行动、语言和情态存在,那么作品也就没有任何魅力.小说人物群体空间中最令人关注的是“圆形人物”和“扁平人物”,他们是小说的核心,是最具有吸引力和美学价值的形象. 相似文献
7.
广告人物形象蕴涵着广告的诸多因素,电视广告中的人物形象是商品与消费者之间的媒介物,是媒介方式具有语言传递和人性丰富情感交织的物态化显现。由于商业艺术本身具有的功能性,广告人物形象是有别于纯艺术人物形象的,只有研究和遵循广告人物形象塑造的规律和特点,规避人物形象塑造的误区,才能充分发挥广告人物形象在电视广告中的积极与能动作用。 相似文献
8.
陈心浩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7,(4)
《红楼梦》的环境描写达到"一切景语皆情语"效果、堪与诗词之意境州媲美。本文系统地分析游湘馆的环境组成:翠竹、梨花、芭蕉、苔痕、幽窗、鹦鹉以及书籍、笔砚等这些景物描写,衬托了林黛玉的性格.渲染了悲剧氛围.由此可见《红楼梦排者的艺术匠心。 相似文献
9.
正病例星期天上午,我跟着爸爸去翻土。到了地里,我学着爸爸的样子,举起小锄头翻起土来。不到十分钟,我就累得举不起锄头了。我坐在一旁看爸爸翻土,他干得好轻松啊,才一会儿就翻了一大片,好像一点儿也不觉得累似的。爸爸真能干!诊断报告读了这段文字,虽然我们不难从中感受到小作者对爸爸发自内心的夸奖,但小作者的爸爸并没能给我们留下鲜明的印象。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描写太过笼统,无论是自己的劳动体验,还是爸爸翻 相似文献
10.
温梁华 《大理学院学报:综合版》1985,(Z1)
拙稿《对〈高祖还乡〉评价的一点不同看法》,在《下关师专学报》一九八四年二期上登载后,承蒙马伟同志瞩目,并撰文《略论睢景臣的〈高祖还乡〉》(载《下关师专学报》一九八四年第三期)与我商榷。拜读马伟同志文章后,颇得启迪,其中如对历史人物和艺术形象的关系,对把《高祖还乡》置于特定的历史时代进行评价的看法,都不乏见地。不过,我感到就这两个方面仍有许多值得探讨的东西,在此不揣冒昧,愿抛砖引玉,谈点不很成热的看法。 相似文献
11.
简论底层文学的人物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底层文学关注社会转型时期底层人的命运转折,塑造了农民、工人、外地人等底层人物形象。表现了底层人遭遇社会转型时的命运沉浮,以及与命运抗争的顽强与欢笑,也反映了人性的升华和扭曲,表达了对时代的体认与对人类的悲悯情怀,具有一定的悲剧意识。底层人物形象真实地记录了转型时期的底层生活,其鲜明的时代特征与深厚的人民性是对传统现实主义的继承和发展。 相似文献
12.
鲁迅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耐人寻味,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而且还具有很高的社会历史的价值,主要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环境中来展示其社会性必然性,用次要人物来烘托暗示主要人物的悲剧命运以达到形象的真实性深刻性。本文以鲁迅小说中的阿Q、祥林嫂等为例,对鲁迅小说中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3.
《李尔王》人物形象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莎士比亚笔下所有的悲剧人物中 ,李尔王最不值得人们的同情。莎士比亚站在封建贵族阶级卫道士的立场上为李尔王的悲剧而哀叹 ,对李尔王这个复辟狂扼腕叹息 ,试图赢得人们一掬同情之泪。莎士比亚的人文主义理想十分脆弱 ,让一个垂死的老人和远嫁他国的弱女作为人文主义理想的化身恰恰是莎士比亚的败笔。与其说莎士比亚是人文主义理想的热情颂扬者 ,倒不如说他是新的生产关系确立之初新的社会罪恶的敏锐的发现者、揭露者和积极抨击者 相似文献
14.
在李维、普鲁塔克和莎士比亚的科利奥兰纳斯故事中,人物形象发生了主要变化的是以集体形象出现的平民、母亲伏伦妮娅以及科利奥兰纳斯.李维和普鲁塔克笔下的平民形象是安分守己的弱势群体,伏伦妮娅是一个普通的母亲,科利奥兰纳斯是一个普通的贵族强硬派;在莎士比亚笔下,平民以乌合之众形象出现,伏伦妮娅变为父权和国家利益的化身,科里奥兰... 相似文献
15.
李清照词为艺术殿堂中的千古绝唱,启迪震撼着读者的心灵,从中可窥探出天真少女,多情少妇,暮年寡妇,爱家爱国大文夫等形象。 相似文献
16.
张学忠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2,5(1):59-61
宋濂的诗歌如他的散文一样,以善于刻画人物见长。他好用歌行体题人物画,所颂人物多奇行特异之辈,亦有普通民众。诗中人物形象个性鲜明,感情充沛。其它笔亦流畅,富于波澜曲折。 相似文献
17.
在人才辈出的19世纪英国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行列中,萨克雷(181②──1863)的创作堪称独树一帜。他以塑造为数众多、绚丽多姿的人物形象而蜚声英国文坛,并且成为“当代欧洲作家里的第一流的大天才。”①本文即试图从最能代表萨克雷创作特色的四部长篇小说《名利场》、《潘登尼斯》、《亨利·艾斯芒德的历史》、《钮克漠一家》入手,对萨克雷小说人物形象群作一总体观览、剖析,以期找出萨克雷在人物塑造方面所独具的特色及其对现实主义文学发展的独特贡献。不当之处,敬请各位专家学者匡正指教。在萨克雷小说中出现的可供读者欣赏的成功艺… 相似文献
18.
现象学美学认为:美需要审美主体的建构。从现象学美学视角看,林黛玉只是在贾宝玉眼中才是最美的。作者对林黛玉的外貌描写是模棱两可的,他期待着读者主动建构自己心目中的林黛玉形象。 相似文献
19.
“曹雪芹笔下的林黛玉之死”,论者多矣,然而雪芹“书未成”,“泪尽而逝”,论者无非依据脂砚,畸笏等人的批语,作一些合理的严谨的探佚工作。如所周知,以曲折深细的笔触写出撼人心魄的“林黛玉之死”,从而完成这一伟大悲剧的结局的,实乃“红楼外史商兰墅”。“高鹗笔下的林黛玉之死”,倒是值得人们着重加以研讨的。 相似文献
20.
<美狄亚>和<红楼梦>是世界著名的两大悲剧,悲剧女主人公都面对着强烈的冲突,美狄亚面对的是复仇愿望与母爱构成的内心冲突,林黛玉面对的则是木石前盟与金玉良姻的现实矛盾.然而两者对此采取的是截然不同的行为方武,虽然都是悲剧,但悲剧精神完全不同.在这种截然不同的行为方式背后,隐含的是东西文化体系中对女性的审美标准不同.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