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以毒止痛     
正蛇、蝎子等许多动物都拥有用于捕猎或防御的"化学武器"——毒素,这些毒素有的会使人类感到强烈不适,有的甚至杀人于无形,但其中一些也为科学家提供了药物开发的灵感。科学家从动物毒素的作用机理中发现了疼痛产生的机制,也从毒素中找到了一些镇痛物质。动物王国里有不少有毒的动物,除了大家耳熟能详的毒蛇、毒蜘蛛和蝎子等"凶手",一些蜗牛、青蛙和鱼类也含有毒素。毒液和毒素是这些动物用于防御或捕食的"武器",其中很多都会造成攻击对象的疼痛。  相似文献   

2.
懒猴 用无辜的大眼睛“欺骗”你千万不要被懒猴水汪汪的大眼睛欺骗了,它看似无辜,实则狠毒.懒猴这种小灵长类动物是世界上仅有的有毒哺乳动物之一,它能够从肘部释放毒素.当懒猴准备去咬别的动物或者是舔舐皮毛防止受到攻击时,就会将毒素含在嘴中.对于人类而言,这种毒素可能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  相似文献   

3.
人们从很早以来就已经知道从大自然中的动物、植物、海洋生物和微生物中提取原料制造药物。近年来,从天然有毒动物中提取毒素精华开发新药已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下面有三个典型的用有毒动物制药的成功例子。 众所周知,一些毒蛙会分泌出一些剧毒的天然毒素。过去,当地人把箭毒蛙的毒素涂在箭头上作为打猎的武器。近年来,科学家已经从厄瓜多尔毒蛙的皮肤上分离出了一种生物碱活性物质,该物质现在被应用于研制生产治疗帕金森氏症和阿尔茨海默氏症等神经衰退疾病的新药,并被广泛地用于止痛药的制造。 近年来,研究人员发现有毒锥形蜗牛分泌的毒素是几种毒素的混合物。一部分毒素分子的工作方式跟眼镜蛇毒素是一样的,另一部分毒素分子又采用了河豚毒素的工作方式。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锥形蜗牛的毒素毒性会那么大。美国生物学家奥利弗说,这就好像你在同一时间被眼镜蛇咬了一口,又吃下了毒河豚的肝脏,所以这是致命的。最近科学家已经从这种毒蜗牛分泌的毒素中提取出了几种多肽活性分子,将这几种多肽分子作为原料单独或混合在一起制药,可以生产出不同疗效的新药用于治疗癌症和艾滋病。奥利弗说,我们认为我们现在想到的用“鸡尾酒”疗法治疗艾滋病很聪明,而实际上锥形蜗牛在1500f年前就发现了...  相似文献   

4.
地球上有数千种动物携有毒素,最毒的毒蛇能在几秒钟内令被咬者浑身剧痛,几分钟后便可摧毁其神经系统和肌肉组织。除毒蛇外,毒蜘蛛、蝎子等也携有毒素。本文介绍几种著名的有毒动物。  相似文献   

5.
食毒防身     
毒素是一种生物毒药,能够帮助缺乏自卫能力的生物抵御捕食者,使捕食者对它们敬而远之,比如一些蟾蜍和蛇就进化出了有毒武器,以备御敌之用.那么,那些无毒的动物又如何自卫呢?漫长的进化也使得一些无毒的动物逐渐进化出了御敌的本领:它们自身虽然不产毒,但却具备耐受毒素的能力,而且可以从食物中获取毒素以作防身之用.  相似文献   

6.
布莱恩·格里格·弗莱从小就对有毒的动物十分感兴趣,在4岁时,他就立志把研究有毒生物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如今,弗莱是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是世界上顶级的动物毒素专家之一.为了研究毒素,弗莱从多种野生动物中收集毒性物质.那么,为什么动物体内会存在毒性物质呢?  相似文献   

7.
《大自然探索》2007,(1):8-9
食肉植物又称食虫植物.这种植物能借助特殊的结构捕捉昆虫或其他小动物,靠消化酶、细菌或两者的作用将猎物分解、吸收.许多食肉植物不仅能进行光合作用,还能消化动物蛋白质,因此能适应一些极端环境.  相似文献   

8.
《大自然探索》2005,(11):4-4
当今世界上只有4种有毒的哺乳动物,而在远古时期有毒的哺乳动物可能十分常见。最近发现的一种早期哺乳动物——Bisonalveus browni(简称“BB”)的牙齿化石显示,这种动物能够用毒液来麻醉猎物或抵御天敌。BB的门牙呈短剑状,有沟槽,明显可以喷射毒液。BB生活在大约6000万年前,它很可能是今天的有鳞  相似文献   

9.
浩瀚的海洋孕育着多姿多彩的生命,其中不乏有毒动物,一些腔肠类、软体类、鱼类和爬行类动物体中含有很强的毒素。海洋中的有毒动物多达1000余种,这些动物们用毒素干什么呢?它们又把毒素藏在哪儿呢?下面就让我们去探索这些秘密。 海洋里生长着一种能“开花”的动物——属于腔肠类的海葵。肉袋子似的体腔是海葵的大肚皮和嘴巴,此外海葵既没有心肝肺,也没有胳膊腿,只能靠基盘在海底慢慢爬行。海葵虽然行动缓慢,但却是厉害的捕食能手。它的身体密布着柔软的触手,触手上长有许多刺细胞。每个刺细胞内藏着一支细小、类似蜜蜂尾尖上那种毒针一样的东西。当小鱼傻呼呼地游过来赏“花”的时  相似文献   

10.
布莱恩·格里格·弗莱从小就对有毒的动物十分感兴趣,在4岁时,他就立志把研究有毒生物作为自己的终生职业。如今,弗莱是澳大利亚布里斯班的昆士兰大学的生物学教授,是世界上顶级的动物毒素专家之一。为了研究毒素,弗莱从多种野生动物中收集毒性物质。那么,为什么动物体内会存在毒性物质呢?弗莱  相似文献   

11.
蛋白毒素或称毒蛋白,是一类具有酶活性的有毒蛋白质,对人和动物有强烈毒性。蓖麻毒素(ricin)、相思子毒素(abrin)、蒴莲根毒素(modeccin)、槲寄生素(viscumin)和最近报导的由植物产生的Volkensin,白喉毒素(diphterin toxin)、痢疾杆菌毒素(shigella toxin)和绿脓杆菌外毒素A(pseudomonas aeruginosa erotoxin A)都是由细菌产生的。这些毒素均由A、B两部分(链)组成,A链具有酶的活性,B链是结合部分,两者通过二硫键连接。这种功能上的区分在植物来源的毒素方面表现最明显。在植物毒素中,蓖麻毒素是研究得最多的,它的一级结构已经清楚,由A、B链组成,A链有265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0625,B链有260个氨基酸残  相似文献   

12.
当猎食者在附近徘徊时,猎物会采取某些保护措施将猎食者吓退;一些雄性动物为了向雌性展示自己的强壮和美丽,也会通过某些特殊手段搏得雌性的芳心.在神秘的自然界中,一些动物具备特异功能,能够在特殊场合下将自己的身体膨胀.  相似文献   

13.
伪装,是动物为了保护自己,在身体形状、颜色和行为上进行的某种适应性变化。动物利用伪装与周围的环境融为一体,巧妙地隐藏自己。猎物通过伪装使自己避免被食肉动物发现、吃掉,而食肉动物则通过伪装使自己在不被察觉的情况下接近猎物。  相似文献   

14.
有些动物能伪装成其他生物或非生物,以诱骗猎物或躲避天敌,这种行为称为拟态。法国科学家的一项实验表明,雌性蟹蛛在不同的花朵上  相似文献   

15.
不久前,美国爬虫学家比尔·吉尔伯特,在墨西哥的索诺拉沙漠地区考察蜥蜴时,发现这里的晰蜴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奇形怪状,色彩绚丽,行动神秘。其中有一种表皮坚韧的小蜥蜴善施骗术,它能从眼中喷射出一串高达1.8米的血珠吓阻其天敌。这种蜥蜴通常被称为角蜥。角蜥有良好的保护色,它浑身呈沙色.与沙漠环境的色调一模一样,这样即使是一些凶猛的大型爬行动物、鸟类和哺乳动物也很难发现它们。角蜥利用保护色,不仅可以对付敌害,还能迷惑猎物。它们常常呆在一处按兵不动,一旦猎物将它们误认为是沙丘、岩石,向它们走来,角蜥就会张开…  相似文献   

16.
猎食     
《科学之友》2005,(10):58-58
大多数爬行动物属于肉食性动物.鱼、小型哺乳动物、鸟、昆虫,其他爬行动物都可成为它们的美食.下述的几种爬行动物生来就能以最快、最高效的方式捕杀猎物.  相似文献   

17.
捕食动物发起进攻,猎物竭力抵抗,双方都面临着生死抉择,它们或许成功,或许失败,而结局则取决于各自的策略和生存的技能.  相似文献   

18.
猎食     
《科学之友》2005,(19):58
大多数爬行动物属于肉食性动物.鱼、小型哺乳动物、鸟、昆虫,其他爬行动物都可成为它们的美食.下述的几种爬行动物生来就能以最快、最高效的方式捕杀猎物.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人们常认为"豺狼"是一种动物,其实这是种误解,豺和狼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只是外形和习性相近.豺前腿较短,后腿较长,不利于奔跑,所以常将前腿搭在狼臀部,两者协同猎食,久而久之,便有了"豺狼"之称.实际上,虽然豺在体型上比狼小,但残暴凶狠的性情在狼之上.豺个头矮小,好群居,一般七八条为一群,集体捕猎.围猎时,它们通常的做法是把猎物的眼睛抓瞎,或从肛门掏出猎物的内脏,然后破腹开膛.面对一群饿极了的豺,连号称丛林之王的非洲狮也要退避三舍.非洲豺在捕猎时,眼睛因亢奋而高度充血,故又称非洲血豺.  相似文献   

20.
调查发现,全世界的儿童和幼儿都存在不喜欢吃蔬菜的现象。如此普遍存在的人类行为现象,一定有其内在的原因。借助达尔文学说,最近科学家发现了儿童不喜欢吃蔬菜的奥秘———这是由自然选择进化出来的一种在儿童期的自我保护行为!事实上大多数植物都是有毒的,吃多了便会中毒;而大多数动物都是无毒的。植物为什么会有毒?植物在遇到危险时不能跑掉,不能跑掉所带来的风险就是被吃掉。为防止这种可怕的事情发生,植物必须保护自己。为此,它们进化出了一套化学武器———毒素。这些毒素可以有效地避免和防止自身被昆虫和草食动物吃掉的灭顶之灾!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