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通过对平菇(P123)进行组织块分离,用六种不同配方培养基进行对比培养,选择出适合于平菇(P123)母种分离和保存的培养基配方.实验结果表明,酵母粉蔗糖培养基适合于平菇(P123)的母种分离,马铃薯葡萄糖培养基适合于平菇(P123)的菌种保藏.  相似文献   

2.
以酸枣枝的粉碎料为供试材料,筛选适宜分解酸枣枝屑的金针菇菌株及以酸枣枝屑为主要基质的培养基配方.结果表明,金杂19为适宜分解酸枣枝屑的金针菇菌株,最适培养基配方为P2,各组分质量分数为酸枣枝屑70%,棉籽皮10%,麸皮18%,生石灰2%,在此培养基上,金杂19的长速为4.68mm/d,生物学效率为103.91%,投入产出比为1∶8.58.形成了林业废弃物酸枣枝屑的大型真菌资源化开发利用模式.  相似文献   

3.
通过不同培养基对白金针菇进行液体培养实验表明:玉米粉培养基最适合白金针菇菌丝体的生长,葡萄糖培养基次之。以葡萄糖培养基为基础,通过添加不同浓度的6—BA,探讨6—BA对白金针菇菌丝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浓度6—BA对白金针菇菌丝体有促进作用,高浓度则表现抑制作用,最适作用浓度为0.15mg/100ml。6—BA对菌丝体可溶性糖含量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4.
生产食药用菌的最佳培养基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兼有食用和药用价值的猴头菌、金针菇和白木耳为实验菌株,重点研究了摇瓶种子培养基和深层发酵培养基的最佳组合。在最佳深层发酵培养基中,猴头菌、金针菇、白木耳菌丝体转化率分别可达85.6%,83.4%,68.1%。  相似文献   

5.
黄酒生产菌种分离培养基的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大量选择试验 ,确定适合于黄曲霉菌种分离的几种培养基 ,应用于紫外线诱变和自然分离 ,获得较好结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分离鉴、纯化与鉴定菌株,然后按沼泽红假单胞菌所需的营养组分,优化计数培养基的配方,为生产中的计数提供试验数据.方法:待分离的菌落接种于培养基,然后进行反复的纯化,最后观察菌落的形态,按照细菌鉴定手册鉴定;按所需碳源、氮源、磷酸盐、酵母膏等因素进进行正交设计,优化出最佳的培养基配方.结论:分离与纯化得到一株红红螺菌科沼泽红假单胞菌;通过优化得到最优及验证试验得到最佳的计数培养基配方为:氯化铵1.5 g/L,乙酸钠1.5 g/L磷酸氢二钾0.4g/L,氯化钠1.0g/L,硫酸镁0.3g/L,酵母膏2.0g/L,琼脂14.0g/L.该配方能够对沼泽红假单胞菌准确及简捷的计数.  相似文献   

7.
不同分离培养基对检测废水中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3种不同培养基(YPG、LB、WW)从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培养细菌,并用ERIC-PCR指纹分析的方法,对分离物的种群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同一悬浮污泥样品在YPG、LB和WW培养基上的活菌计数结果分别为1.6×106CFU/ml、7.0×105CFU/ml和9.8×105CFU/ml.选取最适稀释度(10-4),分别从YPG、WW和LB三种不同培养基平板上分离了56、39和60株菌株.用ERIC-PCR指纹图的方法分析这155株菌株的多样性,结果显示,废水培养基(WW)的选择性最强,39株分离物只显示12种不同的指纹类型;而YPG培养基的选择性相对较低,54株分离物中共有30种不同的指纹类型,多样性明显;LB培养基上因有28%的小菌落无法用ERIC序列扩增,故不能用此方法对其多样性作有效评价.至此,本次实验就分离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的细菌及对分离物进行分子多样性的研究而言,选用YPG培养基最合适.  相似文献   

8.
利用拮抗试验研究4个金针菇菌株间的亲缘关系.然后进行4个金针菇菌株生化性能测定,分别以PDA(不加葡萄糖)培养基、羧甲基纤维素钠培养基、愈创木酚培养基培养4个菌株,判断金针菇利用营养物的能力大小.试验结果:4个菌株间存在不同程度的拮抗现象,表明其亲缘关系有一定的远近,尤其是川金10#与金野菌株间拮抗线最明显,亲缘关系较远;生理性能测试中,不同菌株产酶能力不同,各有其优势,川金3#产淀粉酶能力最强,金野产漆酶能力最强,综合4个菌株产淀粉酶、纤维素酶、漆酶能力温金F11性能最为稳定,三种酶活性较强.  相似文献   

9.
用 3种不同培养基 (YPG、LB、WW)从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分离培养细菌 ,并用 ERIC-PCR指纹分析的方法 ,对分离物的种群多样性进行了比较研究 .同一悬浮污泥样品在 YPG、LB和 WW培养基上的活菌计数结果分别为 1 .6× 1 0 6 CFU/ ml、7.0× 1 0 5CFU/ ml和 9.8× 1 0 5CFU/ ml.选取最适稀释度 (1 0 - 4) ,分别从 YPG、WW和 LB三种不同培养基平板上分离了 5 6、3 9和 60株菌株 .用 ERIC-PCR指纹图的方法分析这 1 5 5株菌株的多样性 ,结果显示 ,废水培养基 (WW)的选择性最强 ,3 9株分离物只显示 1 2种不同的指纹类型 ;而 YPG培养基的选择性相对较低 ,5 4株分离物中共有 3 0种不同的指纹类型 ,多样性明显 ;LB培养基上因有 2 8%的小菌落无法用 ERIC序列扩增 ,故不能用此方法对其多样性作有效评价 .至此 ,本次实验就分离焦化废水处理系统中的细菌及对分离物进行分子多样性的研究而言 ,选用 YPG培养基最合适 .  相似文献   

10.
我们针对前阶段白僵菌粉含孢量一直徘徊在50~60亿/克,产品质量提高不快的情况,进行了对比试验、分析研究,并对工艺过程进行了一些革新,对提高野外放菌效果的问题也进行了一些探索。现分析、归纳如下:一、白僵菌生产工艺过程的革新(一)一级培养基配法和菌种分离在一级培养基配方上,我们进行了四种配方的对比试验,即:①米饭培养基,②马铃薯琼脂培养基,③松毛虫体培养基,④松毛虫蛹培养基。结果表明,不同培养基培养的白僵菌,  相似文献   

11.
对人工栽培的3个平菇品种和6个金针菇品种的全氮、蛋白质、赖氨酸含量进行了测定与分析,发现平菇的全氮含量、蛋白质以及赖氨酸含量均高于金针菇;3个平菇品种中27的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5526和109两个品种,6个金针菇品种中金19的全氮含量极显著高于另外5个品种;蛋白质和赖氨酸的含量,平菇中27最高,金针菇中金19最高,这两个品种是较理想的营养保健食品。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开发的灵芝(Ganodermalucidum)、金针菇(Flammulinavelutipes)和香菇(Lentinusedodes)发酵醪液可以液体菌种形式用于栽培,也可以经提制加工为营养液;作为液体菌种,定植及长速均优于传统工艺的固体菌种;提制的灵芝、金针菇、香菇营养液氨基酸及多糖含量分别达到11.12mg/ml及12mg/ml、13.05mg/ml及6mg/ml、18.51mg/ml及14.75mg/ml。动物实验证明,灵芝营养液具有抗疲劳作用;香菇多糖粉具有较好的免疫功能并能减轻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剂的抑制作用。三种营养液可用于食用真菌型饮品的工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3.
金针菇菌丝体静置培养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碳源为2%,氮源含量为0.1%,采用液本静置培养方法,研究了金针菇Fq-19菌株对碳源、氮源、矿质元素和生长因子的利用。试验表明,金针菇Fq-19菌丝营养对有机氮的利用比对无机氮强,有机氮中,其对复合氮素如酵母粉、蛋白胨、黄豆粉的比单一氮素如尿素、谷胺酰胺强,在无机氮中,其对铵态氮的利用较强硝态氨基本上不被利用。金针菇Fq-19菌株对碳素营养的利用较很广泛,在多糖中,对玉米粉的利用最好。其次是可溶性淀粉,对纤维素的利用较差;单糖 的葡萄糖,双糖中的红糖、白糖、蔗糖、麦芽糖是理想的碳源,在缺碳素营养、氮素营养的培养基上菌丝不生长。添加生长因子可促进菌丝的生长,以葡萄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金针菇Fq-19菌株适宜C/N为17-24:1,最适宜C/N为20:1。当C/N比为20:1时,菌丝生长旺盛,对营养利用较为合理。除碳、氮源外,维生素B1,K,P,M是金针菇菌丝生长的必须因子。  相似文献   

14.
为了分析不同营养成分及培养条件对金针菇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及为金针菇液体发酵工业化生产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单因子及正交试验,分别测定不同培养基组合及培养条件下的金针菇菌丝体生物量.研究结果表明,金针菇液体发酵培养基的最优组合为:40g/L黄豆粉、20g/L可溶性淀粉、2g/L KH2PO4和1g/L MgSO4·7H2O.最优培养条件是:起始pH值6.0、接种量200mL/L、装液量400mL/L、摇床转速160r/min、培养温度25℃和恒温培养8d.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导由金针菇制备原生质体的条件和方法,以及对原生质体形成和再生过程中形态学变化进行观察的结果。  相似文献   

16.
金针菇杂交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金针菇早期育种、金直菇杂交育种及同工酶标记分析技术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金针菇rDNA-ITS序列特征,提取了不同来源金针菇子实体的基因组DNA,对其rDNA的内转录间隔区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并提交NCBI获得登录号;将不同产地的金针菇ITS序列与本研究获得的金针菇ITS序列进行对比分析,利用ITS序列分析技术研究其遗传多样性,并构建了NJ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所有供试材料的ITS全长在710~719 bp范围内,G+C含量在49.3 %~49.9 %,所有序列共有34个变异位点,16个信息位点,ITS区遗传距离变化范围为0~0.016,即不同产地的金针菇ITS序列在进化过程中存在差异。此结果可为真菌分类鉴定等研究提供重要的资料和依据。  相似文献   

18.
金针菇 Nc1( 南充1 号) 不仅色泽纯正,菇质优良,而且菌丝的萌发定植能力、生长速度、子室体生长发育对高温的适应能力以及生物学效率等重要品种素质指标都优于金12 ,金19 和川金1 号等优良品种,特别是生物学效率高达14370 % ,比商品形象好的金12 和川金1 号分别高出715 % 和66 % .  相似文献   

19.
火菇素cDNA的初步免疫学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火菇素是一种具有抗癌活性的简单蛋白,从金针菇中分离纯化火菇素的方法如下:金针菇子实体经乙酸液浸提、硫酸铵和乙醇分级沉淀后,通过DEAE-Sephadex A-50除去色素和部分杂蛋白,最后经CM.Sephadex C-50离子交换柱层析分离,得到了电泳均一的纯化蛋白.以火菇素为抗原制备的抗血清为探针对构建的金针菇cDNA表达文库进行免疫印记筛选,对获得的阳性克隆进行PCR、酶切以及在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等初步鉴定,为进一步确证、克隆火菇素基因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