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光潜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实是“无我之境”,而“无我之境”实是“有我之境”,其实,他们对意境内涵的理解是一致的,只是对意境分类的角度不同。叶朗认为王国维的“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区分割裂了意境中情感和意象的关系,其实是叶朗误读了叔本华美学中的一个概念。  相似文献   

2.
本文首先从意境要领的来由出发,从历代学者对于“意境”的看法中归纳出对于“意境”的独到见解。接着从六个方面,论述了中国抒情诗歌意境的创造手法。  相似文献   

3.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4.
浅谈意境论与老庄学说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总前人的研究,以情景交融、物我合一、通过外在真实的形式和存在来追求无限的意蕴,追求余味无穷中的虚静之境为最高境界的诗歌被评说为有意境。在对中国古代意境的探求中不难发现老庄思想的影响痕迹,具体体现在:道家对“化同于大道”的“天人合一”的境界的追求;对“道”的本真只能感悟,不可言说的理解;通过“心斋”、“坐忘”、“神遇”、“意至”达到的虚静的“道”的最高境界三个方面。可以说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中国传统文人在把“遒”作为个体精神修养的标准和方式的同时,体现在文学中则是对意境的追求。  相似文献   

5.
意境的创造,在中国传统诗歌中是一个重要的美学追求。戴望舒、卞之琳、何其芳为中心的“现代派”诗歌,根植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尤其是传统诗艺,以中国艺术传统固有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趣味为基础,在现代新诗中重构东方式现代诗的意境。首先表现为对意象的注重。运用感性形象烘托暗示人类心灵情思,摈弃架空的理想抒情。在意象选择上表现出浓郁的古典特色,创造了不言情而情自无已的诗歌境界;同时在意境构建中承继传统意境创造中的悟觉思维:以象为基础、情为中介、理趣为归宿。达到“诗情智化”,是对古典诗歌精髓继承中的现代性超越。  相似文献   

6.
谈审美意境     
本文就中国古代美学范畴中的重要课题“意境”进行了诸方面的探讨和研究。首先,援引历代文艺理论家的看法,认为“意境”就是有情之景,有情之境;其次“意”与“境”浑然一体,二者的辩证关系无庸置疑,只是在作品中,各有所侧重罢了。而“意境”的美学价值正在于它通过“移情”作用,创造出情与景浑、形神兼备的审美境界。既然,“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与批评的重要美学范畴,那么,笔者认为,要想创造“意境”,含蓄是最重要的手段。最后,观众的想象和联想是审美意境完成的重要因素,观众和艺术家互相促进,水涨船高。  相似文献   

7.
“意境”是中国诗学的核心范畴,它同样适用于《红楼梦》。曹雪芹以其深厚的文学艺术素养和对社会历史人生的深刻思考,在《红楼梦》中营造了一种博大、深沉而多层次的意境。《红楼梦》主要通过整体艺术构思、人物诗作、自然环境等来创造意境。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比较诗学角度出发,对中西方艺术表现理论具有典型意义的命题“意境”与“有意味的形式”作一比较观照,探求两者的契合与差异,并用“有意味”的手段描述“意境”,以期对以“意境”和“有意味的形式”为代表的中西方艺术表现理论有一再认识。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文学意境的理论思考经历了两个阶段:一是以“境”、“象”为主要思考方向的唐代,一是从宋代到清代以“情”与“景”的关系来探讨意境。这两个阶段的理论话语表述以及相联系的内在思维有显在的差异,同时,这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又呈某种可然性。  相似文献   

10.
黄玮 《科技信息》2008,(14):196-196
苏天赐的写意油画具有中国画的意境美。写意油画是中国传统文人情怀与油画材料的有机结合,它蕴涵了中国传统美学思想的精髓,在绘画作品中运用“写意性”,追求画面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11.
谈意境(上)     
一、意境的演绎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批评中,都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典诗、文、词、曲乃至小说,戏剧的评论中,“境界”或“意境”这一概念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汉魏以前的中国文学批评,注重的是“言志说”。《尚书》、《荀子》、《庄子》等书中,有“诗言志”,“诗言是其志也”,“诗以道志”等  相似文献   

12.
王维是唐代山水田园诗派的代表人物,他的诗作“澄清精致”、“浑厚闲雅”的艺术特色正是得力于他的禅学修养,相当程度上在于不仅创造了意境,并且变化为禅境,更从意境的空灵向禅意的空幻发展,把意境巧妙、高度统一于禅境,从而在诗歌艺术上自成风格,价值独特,传诵千古。  相似文献   

13.
诗,是最精妙的语言艺术,用最少的字词、最简练的结构、最优美的音韵来表达诗人的思想感情,有无言之美,无尽之意,因此被誉为“艺术中的艺术,文学中的文学”。诗中营造的意境,更能使人心灵沉浸乃至陶醉。何谓“意境”?简而言之,就是作品中表现出来的艺术境界。“诗言志”、“歌缘情”,诗歌往往不对客观现实作全面具体细致的描绘,而是选取现实生活中最富有特征性的片段,描绘出一幅幅感人的画面,烘托出与这种画面相吻合的情调(氛围)。  相似文献   

14.
意境是我国传统美学的一个重要范畴,是构成艺术美不可缺少的因素。任何一幅成功的中国画作品,都有其各自的成功的意境体现。从整个绘画过程来讲,中国画的创作中,意境的营造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的中国画创作应追求“意境为上”的创作原则。  相似文献   

15.
文字所承载的文化意境为我们进行标志创意设计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以“中”字造型,言简意赅;将“中”字内隐,自然天成;取“中”字意象,变化若神。  相似文献   

16.
胡文学的小说《挂呀么挂红灯》从用词、歌曲《挂红灯》出场的意境、主人公借钱花钱还钱的行为等几个方面着手,建构了小说中“游”的意境,展示了小说主人公身上所具有的“游”的精神。这种精神与现代契约社会有一定的矛盾。  相似文献   

17.
李贺,唐代诗人,世称“诗鬼”,创“长吉”体歌行,是中唐诗坛上一颗耀眼的“流星”,其诗歌创作的主要特点为构思上有所独创,形成了奇思遐想,迥然异趣的艺术构思,具体表现为:化平凡为奇崛,化腐朽为神奇;立意新奇,独辟瑶径;想象丰富,意境深远。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诗词以意境、韵味为核心,偏重借写景或怀古而言言志抒情,翻译过程中准确而完整地传在文的意境,需要运用恰当的方式,许渊冲先生的“三化”是行之有效的方式。这三种化法因原文的风格、意韵和情感不同,可分别或结合使用,以使译文明白晓畅。  相似文献   

19.
意境美是艺术美的最高境界,中国传统美学把“意”看作是艺术美的精髓,意境美教学能使学生深刻理解作品,产生联想,丰富想象,产生了强烈的创作欲望,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20.
艺术审美意境中具体而生动的“境”,在音乐教育中具有净心境、选奇境、创意境、设情境、置问境的教育作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并努力挖掘学生的创新潜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