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北朝时期国家政府在灾后采取的重农救灾措施主要有劝勉农桑、组织民屯、兴修水利,不但在很大程度上发挥了救灾的作用,而且促进了农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总结北朝时期灾后重农救灾措施,有助于为现代救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2.
北朝时期国家政府在灾后采取的节约措施主要有减膳损服、罢减享用、禁断屠杀、禁止造酒、减缩百官俸禄,在一定程度上达到了辅助救灾的目的。总结北朝时期灾后节约措施,有助于为现代救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3.
北朝时期国家对救灾粮食的储存、发放、运输、贸易进行了一系列严格管理,保证了国家政府能够及时实施灾后救济措施,对稳定民心、巩固统治秩序发挥了积极作用。总结北朝时期国家救灾粮食管理措施,有助于为现代救灾研究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4.
汉唐时期的荒政思想有一个发展的历程。荒政思想主要包括积贮备荒思想、重农思想和赈济思想。汉代充分探讨了积贮备荒的重要性,建立了常平仓;唐代不再争论积贮备荒重要与否的问题,而是更加关注积贮备荒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完善了专门救灾备荒的义仓制度。在重农思想方面,汉代强调,天下之本在于发展农业生产,发展农业生产的目的之一在于救灾备荒;唐代则出现了"食为民本——民为国本——国为君本"的思想,在强调农本的同时,发展出民本思想。赈济思想方面,汉代出现了因灾赈济、首要赈粮、赈以土地的做法;唐代更加关注赈济的措施与手段,同时,出现了宗教力量参与到救灾过程中,反映了社会普遍救助思想。  相似文献   

5.
唐代陕北地区自然灾害种类多样,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普遍性特征,对百姓的生命财产造成了巨大损失。唐朝政府为应对灾害,从中央到地方建立了一系列较为完善的防灾救灾体系。中央政府灾前储粮备灾,灾后遣使救灾、开仓赈济;地方官吏积极救灾、募捐财物、兴修水利。这些措施对陕北地区自然灾害的防治和赈济均产生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6.
《湖南安全与防灾》2008,(3):F0004-F0004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目标责任,千方百计克服困难,认真落实各项工作措施,奋力夺取抗冰救灾和灾后重建的全面胜利!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近年来的突发性地质灾害呈现出灾害种类繁多、单灾规模大、破坏大、空间分布上点多面广、灾害成因复杂、防灾救灾难度大等特点,不合理人为活动的诱发作用日益突出,选址不当则是成灾的重要因素。除滑坡、崩塌、泥石流外,地裂缝等灾种发展迅速。通过对甘肃省近年来突发性地质灾害特征的研究及应急救灾管理经验的总结,提出了进一步加强应急救灾及防灾工作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8.
鲜卑拓跋氏统一北方后逐步向中原推进,其生产和生活方式相应地发生变化,由以牧为主转为农牧并举或以农为主。北朝在陇右地区推行重农政策,使陇右农业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为隋唐时该地的富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庚子大旱影响下的陕西社会人口结构失衡,社会秩序混乱,社会生产遭受严重打击。大旱发生后,激起了规模空前的社会赈济活动,其主体呈现多样化,包括政府、民间绅商、传教士等。从应灾成效来看,有积极的方面,但总体成效十分有限,这主要是受到政治背景、应灾系统、救灾措施等三方面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北朝时期北方地区虫灾种类较多,以蝗灾为主要类型;虫灾发生的季节性明显,主要发生在夏、秋两季;在地区分布上,北方大多数地区都发生过蝗灾,今河北、河南、甘肃为相对高发区;而好妨灾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地区性,今山东、河北为相对高发区;虫灾和水灾、旱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具有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11.
《青年科学》2008,(Z2):44-44
灾后心理辅导有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应激阶段,涵盖了灾难发生和之后很短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生存是第一任务,受灾群众会进行自救或营救他人,并从灾难中尽可能抢救财产。在这一阶段,人们联合起来对抗灾难,乐现地认为会很快回到灾害之前的情况,心理问题并不明显。第二个阶段是灾后阶段,一般是从灾后几天到几周之内。在这一阶段,各种各样的心理问题凸显出来,如果没有伴随相应的心理援助,他们马上就会因为发现灾难的损失和重建的困难,而感到强烈的失落。只有"心理救灾"与"物质救灾"同步进行,才能达到最佳的救灾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为探究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间(公元541-750年)中国的瘟疫流行状况,基于《中国三千年疫灾史料汇编》和最新获得资料,编制6-8世纪中国疫灾简略年表,对6-8世纪中国疫灾的时空分布特征,中国腺鼠疫流行的可能性,以及中国与中亚、欧洲鼠疫互传的可能性进行分析,主要结论如下:1) 6-8世纪中国处于魏晋南北朝疫灾高峰期的后期和唐代疫灾低谷期的前期,总体上属于疫灾偏少时期;该时期瘟疫总体上主要在春、夏季流行,大瘟疫则多发生于夏、秋、冬季;十年尺度上的疫灾频度总体趋于下降,十年疫灾频度指数和十年疫灾等级指数均存在280 a、100 a、50 a的波动周期.2)中国早在公元前3世纪以前就有了鼠疫记载,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间,“恶核”“虏疮”“流肿”“暍病”“苦头痛”等称谓,都是对腺鼠疫某个方面症状的描述,其间中国境内肯定有腺鼠疫流行.3)世界范围内鼠疫的发生具有多源性,中亚地区是古老的鼠疫自然疫源地,第一次鼠疫大流行期间,中国的鼠疫主要由中亚地区的游牧民族通过战争输入,首当其冲的中国西北是6-8世纪鼠疫流行最频繁的地区.  相似文献   

13.
受气候与水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及过度的流域开发,肇庆区域洪涝灾害频仍。在古城规划与营建过程中,防洪排涝始终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文章通过对肇庆古城的系统调研及文献研究,结合古城建设情况与水系规划特征,从古城选址、水系规划、城墙营建、古城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4方面探讨了古城防洪御灾体系的建设。具体适灾措施有:依据对自然地貌及水系特征的规律认识选择城址,利用城市高程进行适应性布局;建设集障水、疏排、蓄滞为一体的城市水系,形成区域海绵系统,科学调配水资源;利用古代工程技术措施,建造有自抗洪能力的城垣墙体结构;注重由政府主导的工程管理及防洪救灾的非工程性措施结合,从灾前防范管理、灾中抗洪抢险、灾后保障恢复3个环节进行防洪综合管理,以实现对洪水灾害的主动防御。古城规划和建设中形成的城水共生的传统生态观念、系统完备的古城防洪排蓄体系、防救并举的防灾工程管理模式,是古城在自然灾害下的适应性体现,对于当代城市建设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灾害经济影响机制及中国“举国体制”在加速2008年汶川地震灾区经 济 恢 复 作 用 的 基 础 上,将“举国 体制”的加速重建以加速生产能力项引入到地区投入产出模型中,模拟并对比有、无举国体制情景下 的 灾 区 经 济 恢 复 进 程,评估举国体制在减轻灾害间接经济损失中的作用.结果显示:举国体制中的举国救灾、对口支援等措施加速了灾后经 济恢复进程,2008—2012年间,至少使灾害造成的间接经济损失减少5552亿元,同时因灾获益4588亿元;同时,本研究也 为评估灾害风险管理策略的效益提供了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付忠诚 《甘孜科技》2005,26(1):13-15
九龙县因特殊的地质地貌和气候条件,十年九灾,灾害隐患严重,安全隐患突出,灾后重建量大面广,已成为当前困扰经济发展的主要的社会问题,本文剖析九龙县灾后重建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灾后重建的对策措施,希对抓好灾后重建工作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李宁  郭小东  刘艳  岳骥 《河南科学》2010,28(7):872-874
以保障城市在巨灾、大灾、中灾情况下的城市防灾功能和居民生命安全为前提,针对地震后避难疏散和应急救援等各方面的问题,在总结了近几年国内外大地震灾后经验的基础上,研究了与震后有关的避难疏散场所、救灾干道、物资保障等各方面的要求,探讨了以避难疏散为主的城市防灾空间结构体系,以期为我国震后的救援和城市规划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7.
1922年(壬戌)夏秋,浙江遭受几十年未遇的特大水灾,给社会经济和人民财产造成重大损失.灾区各级行政当局、浙江省内外各地方团体、省内外各大慈善救济组织等奋起救灾,承担了不同的救灾角色,都发挥了重要作用.有识之士进而深入分析水灾成因,提出兴修水利、植树造林等防灾之策.但人们对于灾荒,多是临灾想到防灾,灾后则多把防灾计划束之高阁,以致灾荒一再发生,这一教训对今天不无启示.  相似文献   

18.
《科技智囊》2013,(9):89-89
1.7月22日,甘肃省定西市岷县、漳县交界发生地震.为保持灾区物价基本稳定.保障救灾和灾后重建工作顺利开展.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下发紧急通知.要求甘肃地震灾区及周边省份价格主管部门加强灾区价格监管,做好重要商品价格稳定工作。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科技》2008,7(21):F0003-F0003
6月3日至4日,全国人大副委员长、中国科学院党组书记、院长路甬祥在院党组副书记方新、办公厅主任蒋协助、高技术局局长田静、计财局局长孔力、生物局副局长苏荣辉、资环局副局长常旭等陪同下,到成都分院视察灾情,慰问科技人员、干部职工、研究生和遇难者家属,并指导灾后恢复和科技救灾工作。  相似文献   

20.
在中国,素有"无灾不成年"之说。抗战爆发后,面对人祸天灾,中国共产党把救济灾民、扶助贫弱作为施政的重要内容。华中抗日根据地各民主政府根据中共中央精神制定出适合各地实情的新民主主义政策的具体行动纲领。在灾害发生时和灾后,充分调动政府、社会、个人诸方面的力量,采取有力的救济措施以解灾民燃眉之急。本文试对华中抗日根据地救灾工作作一尝试性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