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2.
在食品科学领域中,从分子水平上研究生物蛋白质与食用性小分子的相互作用,对揭示食品添加剂在生物体中的分布、代谢、储存和添加剂对生物体的毒性等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在查阅大量文献后,介绍了蛋白质与活性小分子在食品科学领域中的研究技术,总结了本领域的相关研究方法,综述了本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并对该领域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分析和展望. 相似文献
3.
针对公交车用天然气(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使用汽油发动机润滑油出现的积炭多、早期磨损、换油周期缩短等问题,结合公交车用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的工作特点,通过大量的试验,研究了基础油对清净分散剂、抗氧抗腐剂、降凝剂等功能添加剂的感受性及添加剂之间的配伍性;运用正交试验进行方案设计,通过对试验数据处理和分析,得出了各因素的影响程度,并确定出了公交车用15W/40 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润滑油的优化配方。结果表明:新研制的15W/40 CNG公交车用CNG/汽油两用燃料发动机润滑油具有良好的高低温清净性、抗氧抗腐性和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4.
徐展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09,(11):127-128
发动机油对于较少发动机的磨损,提高运行效率,延长其使用寿命具有很大影响。然而发动机油的使用性能指标会随着车辆行驶里程的增加而发生劣化。因此,研究发动机油劣化的原因和规律,对于延长换油期有重要意义。本文阐述了机油品质、发动机工作温度、混入磨料等对发动机油劣化的影响,分析了机油劣化原因,劣化生成物和机油性质的变化及其对发动机的影响。并研究了发动机油的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5.
润滑添加剂对二甲醚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直喷式柴油机上进行了不同比例润滑添加剂对二甲醚发动机性能影响的试验研究,结果发现:在二甲醚中加入一定量的润滑添加剂后油泵柱塞表面的磨损情况有较明显改善,发动机可在宽广的转速和负荷范围内稳定运行;随着燃料中润滑添加荆含量的增大,二甲醚发动机的动力性略有提高,但NOx排放逐渐增加,缸内最高爆发压力和压力升高率也都略有升高;当润滑添加剂含量低于一定比例时,二甲醚发动机仍可实现无烟燃烧,但超过一定比例时碳烟产生,且随着润滑添加剂加入比例的增加碳烟排放逐渐增大,试验表明,加入合适比例的润滑添加剂是解决二甲醚燃料黏度低、润滑性差的可行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6.
现在电子产品充斥着人们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产品的应用环境纷繁复杂,要设计出一种能同时适应所有应用环境的机柜,在经济上和技术上都是不可取的,为了促进地面雷达机柜结构设计向通用化方向发展,进行雷达通用机柜的设计创新是完全有必要的。 相似文献
7.
以云南内燃机厂生产的缸套-活塞环为研究对象,对磨损过程中的润滑油样进行铁谱分析,依据磨粒的识别特征、磨损表面形貌及磨损表面化学成分,探讨了纳米铜润滑油添加剂的减磨机制,为纳米添加剂在油品中的合理应用提出了参考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从通用设计理念出发,分析了通用设计在日本企业产品开发和研究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通过探索通用设计对于整个企业产品开发的影响到具体的设计方法,总结分析了通用设计在日本企业产品设计研发的过程中的主要形式和作用。 相似文献
10.
冯远民 《中国新技术新产品精选》2011,(22):16-17
本文所述通用切端子机采用了三菱(FX0s-20MT)PLC、Proface触摸屏、Panasonic松下伺服控制系统控制;电源采用24V直流电源作为电路控制系统;交流220V作为电路的主电路;伺服控制采用位置控制模式;人机界面与三菱PLC通信采用GP-25PIN和RX232接口的电缆线;全套设备通过人机界面来实现工程参数设置、生产参数设置、修改密码设置、伺服开、手动运行、单次和自动运行。 相似文献
11.
姚顽强 《西安科技大学学报》2001,21(1):74-77
采用植物油为主,复配150BS作为可生物降解汽油机油(15W/40SF)的基础油,对主要功能添加剂(降凝剂、金属清净剂、无灰分散剂、抗氧抗磨剂等)进行感受性及配伍性试验,确定最佳加量范围。所得结果可供进一步研究可生物降解汽油机油(15W/40SF)参考。 相似文献
12.
现代汽油机油基础油和添加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汽油机油的质量和使用性能随着现代汽油机的设计和驾驶工况的变化以及环保节能的要求而不断发展 ,相应地对基础油和添加剂也提出更高的要求。通过对球锈蚀试验 ( BRT)、氧化安定性试验 ( TFOUT)、程序 VE油泥生成和阀系磨损试验的试验数据进行科学分析 ,考察了基础油和添加剂对现化汽油机油的影响及它们之间的协和作用。结果表明 ,为了满足现代汽油机油性能的要求 ,对基础油和添加剂必须精心选择和设计 相似文献
13.
一种1.5 T发动机机油泵概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述了机油泵在汽车发动机中的重要性,对发动机机油泵的2种结构形式作了简单介绍,通过全面的润滑系统计算和细致的概念布置,最终在原机油泵壳体变化最小的基础上,比较合理地实现了1.5T机油泵的概念设计结构. 相似文献
14.
10W /30CF - 4级重负荷增压柴油机油是一种宽粘度域的多级油 ,对减少发动机的摩擦磨损 ,节约燃料非常有利。在 1 0W/30CF - 4柴油机油的研制中 ,对涉及到的 8种功能添加剂 ,采用科学的正交试验设计进行了全配方试验 ,确定出最佳配方 相似文献
15.
稀土氟化物纳米润滑油添加剂的合成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正交实验法研究了氧基二硫代磷酸(DDP-18)的最佳合成条件:以C18醇及P2S5为原料,在起始温度90℃,反应温度120℃,P2S5用量超出理论用量的10%,反应时间6h时,可以制备出硫磷酸含量接近80%的表面修饰剂二烷氧基二硫代磷酸的固体粉末.采用共沉淀表面修饰法在醇—水体系中制备了双十八烷氧基二硫代磷酸吡啶盐(PyDDP-18)表面修饰的LaF3纳米微粒,并利用红外光谱、透射电镜等手段表征其结构;作为润滑油添加剂,通过四球抗磨实验测试了其润滑性能,结果表明:表面修饰稀土氟化物纳米微粒在有机溶剂中具有良好的分散性,以其作为添加剂调制出的润滑油具有较好的减摩抗磨性能. 相似文献
16.
以硼酸和氧化钙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了粒径分布均匀的球型纳米硼酸钙润滑油添加剂.通过改变反应温度、硼钙物质的量比及反应时间研究了生成硼酸钙的影响因素.利用XRD和TEM对其结构组成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结果发现:制得产品是CaB6O10·5H2O,粒径为10~20 nm,分布均匀.将添加剂样品与润滑油按照一定比例混合,超声搅拌下使添加剂均匀分散在润滑油中,制得成品油.静止考察了润滑油的稳定性和分散性,并且测试了润滑油的抗磨减摩性能.结果表明:纳米CaB6O10·5H2O添加剂具有良好的分散性、稳定性和抗磨减摩性能.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制内燃机润滑油,采用计算机知识推理的方法来选择基础油和添加剂。知识的表示以传统的基于规则的知识表示为基础,结合面向对象的以及模糊的知识表示方法,为每种添加剂建立规则库。以添加剂类型规则库中的规则头以及研制油的性能要求分别得到两个证据集合,以两集合的贴近库作为其匹配度,从而选择出符合要求的添加剂类型。以该类型添加剂中的每种添加剂性能指标形成的评判标准论域集合与选择该添加剂的模糊评判论域集合为基础,应用麦德姆尼方法推出模糊关系矩阵,用研制油的评判集合及模糊假言推理得到结论,在多个结论的情况下,对结论冲突进行消解,最终选择出最优的添加剂。实践表明,这种推理方法得到的添加剂与大量人工分析得到的结论完全相同。 相似文献
18.
Synthesis and tribology study of bi-alkoxy mono-thiophosphate triazine derivatives as additives in rapeseed oil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HEZhongyi XIONGLiping ZENGXiangqiong RENTianhui 《科学通报(英文版)》2005,50(12):1174-1179
Series of triazine derivatives, 2,4-bi-alkoxy-6-(O,O‘-dialkyldithiophosphate)-s-1,3,5-triazine, were synthesized. Their tribological properties as lubricating oil additives in vegetable oil were evaluated using a four-ball tester.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se triazine derivatives possess extreme pressure capacity, and they can improve antiwear and friction-reducing performance of base stock. The elements chemical states of the worn surface were estimated through X-ray photoelectron spectroscopy (XPS) and 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 (SEM). The results show that a protective film containing sulphide, phosphate and some organic nitrogen compounds was formed on the worn surface during the lubrication process, and the film possesses extreme pressure and antiwear propertie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