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书法的意象     
李洁 《晋中学院学报》2007,24(4):114-116
艺术的本体是意象,书法作为一种艺术样式,其本体也是意象。首先,意象世界是“人化”的世界,是审关的世界,是主客交融、物我合一的和谐世界。其次,根据格式塔心理同构理论,书法艺术中意象是超于物之上的一种意念形态,当外在力量与内在情感形成最和谐的“契机”时,关也就产生了。第三,书法艺术作品的意象一般表现为三个递进的方面,即:象内之象(笔画线条),象外之象(心物相契),无象之象(道体光辉)。  相似文献   

2.
《庄子》“道”“德”观童坚强(92中③)《庄子》“道”的思想是道家思想重要组成部分。在研究《庄子》道的思想时,发现其中“德”也自成一个体系,与道形成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首先,庄子提出德思想的原因。《庄子》道是“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可得而不可见”的...  相似文献   

3.
巴金的众多小说中,主人公大多活动在"公馆"这一空间意象之中,"公馆"成为解读巴金小说的一个重要意象。本文旨在以《激流三部曲》中的高公馆和《憩园》中的杨公馆为例,从公馆里的生活秩序、婚姻爱情和人物命运三个角度来解读这一重要意象,以期更加深入地理解巴金小说的内在意蕴。  相似文献   

4.
“确证”是当代英美知识论研究的中心问题域,围绕该问题,形成了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两大主流学派。近年来,内、外在主义之争成为当代知识论研究的焦点。内在主义强调,信念的确证在于认知主体对确证者的内在把握;外在主义主张,信念的确证主要在于信念与外在世界的内在关联。从论争的缘起、过程,趋势等三个方面对内在主义与外在主义的论争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5.
审美对象是外在的还是内在的是美学研究的一个基本问题。在《美学原理》和彩色插图本《美在意象》中,叶朗教授提出"美在意象","不存在外在于人的美",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这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美与美感是同一的;另一方面,他又不得不承认"一个客体的价值正在于它的感性存在的特有形式,呼唤并在某种程度上引导主体的审美体验",可他又用现象学悬搁的方法存而不论,这样叶朗教授所构建的现代美学体系就必然存在巨大的矛盾,因而是不符合审美活动实际的。马克思的审美对象论是自然向人生成的审美对象论。客体和对象都是外在的,它们都具有可能或现实的"使人愉快"的审美性质;审美活动是由对象自由悦人的感性形式引发审美主体全身心投入的情感活动。  相似文献   

6.
郭象对《庄子》的创造性解读对后世的美学思想有着重要的影响。郭象的“独化”思想促进了我国古代美学的形上讨论由外在的道(无)本体论到内在的心本体论演变;郭象的“独化”思想是后世封建士大夫美学的哲学滥觞。对郭象美学思想的发掘,有助于更好地梳理中国古典美学发展、变化的一些脉络。  相似文献   

7.
在王骀的寓言中,庄子不仅以齐同论作为兀者王骀的精神支持,而且还将一种恢展的气象注入至弱者的形象之中,正是这后一方面未曾为古今《庄》学家们所注意。申徒嘉对子产“子齐执政”这一责问的回答,表现了两种价值观的斗争。子产的责问,从表层上说,是执政耻于与刑余之人同其行止,表现了残疾人的遭受凌辱;而从深层上说,则体现了专制政体对仕子独立性的摧残  相似文献   

8.
散落在《庄子》中的神话材料通过考据与推理均可还原为神话原型,鲲鹏、浑沌、大木和神人为四大代表意象。庄子的神话思维借由意象而寻绎,亦随意象的走向而展开。庄子对神话的选择和锻造较为彻底地超越了传统的神话思维模式,其对神话的审美追求与神话式寓言的创作实践,体现了强烈的自我意识与文学自觉追求。  相似文献   

9.
《庄子》文本对自然的生成过程、空间结构、内在特性及其价值意义等层面都进行过详细探究,形成了一套把自然生成论、自然结构论、社会结构论以及自然价值论等方面有机统一起来的自然观念体系。“自然”在庄子那里并不是指一个自然物或自然物的集合,而是指自然界生成存有的本性,相应地呈现出三个相互关联的特别内涵:“自性”、“独化”和“自由”。自然根源自性,成于独化,自由自在,具有存在的独立性与价值的内在性。自然概念的这一内涵是追求精神自由的庄子哲学的理论基石,同时也为现代生态哲学提供了思想资源。  相似文献   

10.
庄子的死亡观集中体现在生命相对论,自然本体论和精神超越论三个层面。其美学思想是在人向自然生成的动态过程中,以“道”和“德”两个美学范畴为基础,借助精神外在和内在无限超越的双向统一,建构超越时空有限性的美学死亡观,使死亡的忧惧感化为精神的至乐感,回归“道”体的本原状态。  相似文献   

11.
无用之用——读《庄》漫笔之五王锺陵一我在拙著《中国前期文化-心理研究》中曾经说过,神话意象思维沿着形象的走向来展开,有两条途径:一是“增殖某一形象”,一是“沿着形象之间或明显或曲折的联系走向一种意象图式”(第155页)。这两点,我们在《人间世》篇中对...  相似文献   

12.
语文课堂教学艺术氛围有内在、外在两个因素,内在因素:一、由教学主体积极创造一种课堂环境,使教师与学生共同成为课堂教学的主体;二、注重感情体验,开拓感情思维空间;三、以和谐为课堂艺术氛围的凝聚点,注重课堂艺术氛围的外在形式。外在因素:一、交谈性对话教学;二、突出形象化特征的感观性教学;三、课堂教学的节奏性。  相似文献   

13.
黄琳斌 《凉山大学学报》2001,3(4):116-118,98
畸人是《庄子》中极具代表性的意象,有心理、思维、社会和文献的多元背景。浓重的感情色彩、大幅度的变形和多种艺术技巧的运用使畸人意象呈现出浪漫主义的文学特征,这是齐文化和楚文化双重作用的产物。畸人意象体现了庄子对人之美的看法,即重视精神美,否认形体美的独立价值。  相似文献   

14.
意象,这一术语,最早可上溯至《易经·系辞》:“圣人立象以尽意。”刘勰在《文心雕龙》的《神思》篇中曾明确提到:“窥意象而运斤.”司空图在《诗品》的《缜密》篇中也谈到:“意象欲去,造化已奇。”此后的诗论家便对这一术语普遍使用起来。“意象”成为“表意之象”。然而,现代中国诗歌所广泛运用的“意象”,并不是对古代“意象”这一术语的简单沿袭,实际上已注入现代心理学的内涵.西方心理学中有jmase一词,意为外界事物在头脑中留下的影象。我们一些学者便借用了这一古术语.把它译成“意象”。(也有译成。“心象”的)在心理…  相似文献   

15.
心态组合与诗歌的文学特质存在着不可割脱的潜在因缘,本文拟从美学角度观照李诗.从心与物的关系窥探李诗的一种独特审美表征心态意象化与意象心态化。李诗以同化和假定的抒情方式对万物人生进行非理性的审美潜思(心态意象化),并外化为独具慧灵的表现形式(意象心态化).其内容蕴涵以心绪波动之自然形态为载体.形式呈现以心态意象为外在接续,内容突破主题的圈范沿心态构成的原生状态上下波动,从而凝结为一种"有意味的形式"。因此,心、物关系的非逻辑化使李诗意象构造呈现出内容大于形式或溢出形式之美。  相似文献   

16.
原无锡国专教务长、校长、广西师范学院(现更名广西师范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古代文学专家、诗人、教育家冯振先生(以下简称先生),长期从事先秦诸子学说的研究和教学,特别是对老子、庄子、荀子、韩非子的学说研究甚深。先生在《韩非子论略及提要》自叙里(以下简称《提要》)说:“我授课多诸子,近更授韩非子。”在先生诞辰一百周年之际,重读其大著《提要》,深有所感,特从法、术、势三个方面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7.
颜煜 《科技咨询导报》2013,(21):208-211
现代心理学主要潮流之一是标准化的诊断衡量与研究.无论讨论工作室艺术家的作品或是精神疾病患者的诊断衡量与研究,Kris(1952)主张两者属于同一种心灵过程,也就是说“讲内在经验、内在影响放置于外在世界中”(艺术治疗P115).这种“投射方法”成为二十世纪心理学里,一系列令人目眩的所谓投射画衡量的基本概念(Hammer,1958/1980).所以较无结构性的艺术衡量(Elkisch,1948:Shaw,1934)以及各种诠释这些步骤的方法(Machover,1949/1980)是自此时期所衍生的两个平行主题.  相似文献   

18.
《庄子》中的“逍遥”可以分为三个层面:物物而物于物是道遥之最低层次,物物而不物于物乃可做到相对的道遥,而无待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庄子主张丧我、解悬、无用等养生之道,就是为了达到道遥的人生境界。庄子热忱地爱慕着“道遥”,以逍遥之笔去道说“逍遥”,从而使《庄子》具有了独特的文学魅力。  相似文献   

19.
意象主义是西方现代诗歌的开端。而意象主义创始人庞德关于“意象(Image)”的定义的翻译在中国却有多个版本。本文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的赵毅衡、裘小龙和郑敏的译文逐一进行分析,发现他们的译文都不准确。之后本文结合庞德的诗学主张,对于“意象(Image)”定义的原文进行分析,提出了比较正确的译文。之后,本文根据这一定义,分析了庞德的意象诗作《地铁车站》。最后,本文认为庞德对于意象的这一定义并无太大的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20.
董斌 《科技信息》2007,(36):266-266
《爸爸的华尔兹》作者西奥多·罗特克(1908~1963)生于美国密歇根州的东部港口城市萨吉诺。他的祖父是德国移民,祖父和父亲都是靠种花为生的花农。罗特克在其父亲花房里的植物世界认识到一种奇怪的,相互矛盾的现象——花房里植物的生与死形成一种神秘的、不可思议的美——这种认识有助于诗人形成对诗歌的敏感.并为其提供了塑造诗歌意象的丰富源泉。罗特克先后就读于密歇根大学和哈佛大学。自1947年起到他去世,罗特克一直在西雅图的华盛顿大学任教,对新一代的诗人有着很大的影响。罗特克最优秀的诗作大多是回忆童年的抒情诗,它的诗作有:《敞开的房子》(1941);《失去的儿子》(1948);《警醒》(1953);《为风说话》(1957)和《远房的土地》(1964)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