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个极其巨大的球体。那么,第一个测出地球质量的人是谁?他就是英国科学家亨利·卡文迪许(1731—1810),被人们誉为“第一个称地球的人”。  相似文献   

2.
因造假案而身败名裂的韩国科学家黄禹锡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造假案败露之前,他是韩国的民族英雄,是克隆技术的权威,被认为是世界上第一位利用克隆技术获得人类胚胎干细胞的科学家,而在被查出论文造假、科研造假、成果造假后,他又被描述成一个彻头彻尾的学术骗子。看看他的发展历程,也许真实的黄禹锡就是处在英雄和骗子之间的某种状态。  相似文献   

3.
他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他没有经过名师指点,他被朋友们戏称为流浪汉,但他却成为世界上一位著名的科学家,荣获名誉科学博士的称号,他就是现年78岁高龄,但仍在孜孜不倦进行研究着的海洋气象学家——阿尔弗雷德·伍德科克。 1930年春季的一天,伍德科克来到一个叫做伍兹霍尔的渔村,当时他只是一个25岁的中学毕业  相似文献   

4.
第一个科学家谁是第一个科学家呢?虽然牛顿是众所公认的名垂不朽的最伟大科学家,但他不是第一个科学家.牛顿也从未把他自己看作是科学家,这是因为,他不可能使用他那个时代  相似文献   

5.
很多人总是误以为,科学家都是一些呆头呆脑、不解风情、远离人间烟火的书呆子,但事实并非如此。不但科学研究有其魅力,科学家也不乏充满魅力之人。英国著名科学家J.D.贝尔纳就是这样一个人。贝尔纳的一生可谓十分奇特,他在结晶学、分子生物学甚至科学社会学等方面都提出过诸多天才思想,做过无数奠基性工作,但所有研究却都无疾而终。  相似文献   

6.
正亚当·纳什(Adam Nash)还是一个胚胎的时候,生活在实验室的一个培养皿中,科学家检测了他的DNA,以确保没有一种罕见的遗传性血液病——范可尼贫血症。纳什的姐姐莫莉患的就是这种疾病。他们还检查了他的DNA,以确定他拥有与莫莉相同的生物组织类型。莫  相似文献   

7.
科学家已经能对许多自然现象进行预测。比如,明天会不会下雨,明年小行星会不会撞击地球.某地的活火山会不会在下个月爆发。但是,科学家却很难预测一个人在下一分钟想什么:他会产生一个积极的想法.还是会冒出一个罪恶的念头?科学家的共识是,自然界中最复杂、最难研究的不是外在的东西.而是内在的东西,那就是人类的思维。科学家认为,如果能绘制出人脑活动图谱,就可以了解人脑的运行机理.从而可以监测人们的思维活动,也可以检测脑部疾病。  相似文献   

8.
首要的几件事情我要讲的是科学家的基本动机是什么;在我努力成为一个科学家期间,科学家的生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以及当社会使得一个物理学家能从事物理研究时,他能从社会中得到什么,和他应当为社会做些什么。首先,我想讲与此有关的几件事情,我从中学得了与我现在要讲的题目有关的知识。我的第一位老师是玻兰义。但是如果我列举我从他那里学到的一切,我将无法深入下去。第二件事是奥斯特瓦尔德的《伟大的人》这本书。这是一本关于几个伟大科学家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近来,一位杰出科学家由于散布了不恰当的种族主义言论,而遭受到世人的广泛谴责.这位科学家,就是揭秘DNA而荣获诺贝尔奖的詹姆斯·沃森.他对<星期日泰晤士报>记者说:他"从内心对非洲的前景感到沮丧",因为"我们所有的社会政策都是基于非洲人的智商与我们一样高这样一个事实,但所有实验结果都表明情况并非如此".他认为,非洲人的智商要低于白种人.  相似文献   

10.
<正>10月20日,由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主办的2014年度艾滋病学术交流大会在北京举行。世界卫生组织结核病和艾滋病防治亲善大使彭丽媛出席了大会开幕式,并向为艾滋病防治作出特别贡献的外国科学家颁发了纪念奖牌。作为亲善大使,彭丽媛曾经拍过一个公益广告。片中与她搭档的是一名3岁小男孩,但开始拍摄时,无论彭丽媛如何跟他讲话、逗他笑,他就是不理睬。原来,他是一名艾滋病孤儿,刚来到这个世界时就从母体感染了艾  相似文献   

11.
<正>英国《卫报》科学记者蒂姆·拉德福(Tim Radford)2005年与詹姆斯·洛夫洛克相识,最近他重新评价了这位独立科学家的开创性作品。说到詹姆斯·洛夫洛克,人们总是会把他和一个伟大的创意联系起来,那就是"盖娅"(Gaia)。《牛津英语词典》对盖娅的定义是:"全球生态系统,其运作机制被认为类似于一个巨大的自调节有机体;在这个系统中,所有生命体共同定义并维持地球上有利于生命存续的条件。"词典还引证了洛夫洛克这位独立  相似文献   

12.
《圣经·马太福音》第25章说:“凡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多余。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在科学界也有类似的现象:对已有相当声誉的科学家做出的科学贡献给予的荣誉越来越多,而对那些未出名的科学家则不承认他们的成绩。这种现象,就是科学上的“马太效应”。在有些情况下,一个权威的一句错话,往往就可能酿成一个重大的失误。马太效应的存在,使得许多不出名的年轻人、“小人物”的科学创见和研究成果得不到发表的机会,即使发表也往往得不到科学界的重视,从而出现科学发展史上的憾事。  相似文献   

13.
你认为谁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科学家?美国东北部麻萨诸塞州波士顿科学展览馆拟定了一个名单,看你是否同意展览馆指名的最重要的7名科学家。波士顿科学展览馆名单上第一名最伟大的科学家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一名德国物理学家,他后来成为美国公民。1905年他公布了关于物体质量与能量关系的三项研究成果,最著名的是他提出的使科学家改变了对空间和时间思维方式的相对论;名列第二位的是伽利略,他于1564年生于意大利,常被人们称为现代科学之父。伽利略发现了落体定律,他写了关于支持地球和行星围绕太阳转这一理论的论著,在当时来说  相似文献   

14.
<正>大气科学家是捍卫环境的科学家。奇切罗内对证据的尊重,对环境、公共政策的奉献以及包容的品质将成为影响数代人的宝贵遗产。科学家可以达到怎样的高度?奇切罗内便是一个典范。拉尔夫·奇切罗内(Ralph Cicerone)是气候变化领域的权威,是美国国家科学院的掌舵人,他给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和环境政策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影响。20世纪70年代初,他和大气化学家理查德·斯托拉斯基(Richard Stolarski)共同研究了氯氟碳化物  相似文献   

15.
1962年,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杜威·华生和克里克·威尔金斯等一起,获得了诺贝尔生物学——医学奖,以表彰他们在阐明DNA分子结构方面做出的杰出贡献。正是由于他们的工作,才开辟了生物学新纪元,一门称之为分子生物学的尖端学科应运而生。本文就来谈谈华生其人,和他发现双螺旋的经过。 1928年4月6日,芝加哥南郊一个贫困家庭里,降生了一位男孩,这就是日后名闻遐迩的大科学家华生。他的父亲是收债人,不过这位老华生求知欲很旺盛,有着狂热的护鸟癖,他希望自己的儿  相似文献   

16.
王奕夏  冯重光 《自然杂志》2016,38(2):150-156
<正>他是一位教育家,也是一位科学家,更是一位令人尊敬的长者。很多人说他的人生是传奇,是历史。他用一个世纪的时光,见证了历史的变迁、国家的富强,亲手推动了航空的发展、教育的改革。他就是今天这篇文章的主人公,2015年11月21日过世的范绪箕先生。范绪箕,男,1914年1月5日出生于北京,中国共产党优秀党员,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中国航空教育的重要奠基人,空气动力学研究的先驱者之一,著名的力学家、教育家,一级教授。  相似文献   

17.
冈子 《科学之友》2007,(8A):24-25
说起“电子人”,人们可能会想到不少科幻电影,可是英国的一位科学家却通过身体力行,将幻想逐步变为现实。原本由人类设计、制造,用以服务人类的人工智能机器最终反戈一击,控制了人类,这不仅已经成了科幻电影惯用的情节,也反映了人们对人工智能发展所产生的忧虑。然而现在就出现了这么一个“电子人”,他靠自己的意志控制了机器--他就是前不久《新西兰先驱报》所报道的现年57岁的英国雷丁大学科学家凯文·沃里克,他是英国颇具争议的控制论专家和思想家,现在他成为了世界上第一个“电子人”,即一部分是人,一部分是机器。 在沃里克看来,“电子人”将是电子时代人类发展的趋势,也是科学价值的体现。[编者按]  相似文献   

18.
爱因斯坦曾说过:“人们总想以最适当的方式来画出一幅简化的和易领悟的世界图像;于是他就试图用他的世界体系来代替经验的世界,并来征服它。这就是画家、诗人、思辨哲学家和自然科学家所做的,他们都按自己的方式去做。”言下之意,科学家和艺术家从根本上来说都在探索世界—在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是相同的一类人,只不过所用的方式方法不同而已。而我们今天要谈的就是一个与此有关的主题—当绘画注入了科学元素,即“科学美术”的创作。  相似文献   

19.
1792年,美国总统华盛顿和国务卿托马斯·杰斐逊看上去有点沮丧和束手无策,因为美国新首府华盛顿的建城规划似乎停顿下来,何时启动也是个问题。关键时刻,一个黑人科学家挺身而出扭转了这一局面。由于他惊人的才能,终于完成了华盛顿城的建设计划。这位黑人就是本杰明·班奈克。他是一个数学家、天文学家、发明家。美国政府发行的“黑人成就”系列邮  相似文献   

20.
编读交友     
《大自然探索》2004,(8):1-1
一个由多国科学家组成的小组,不远万里,登上世界屋脊——喜玛拉雅山,为的是探索冰期形成的奥秘,他们把全球气候的变化与地球上最惊人的地貌之一喜玛拉雅山联系了起来;鱼类生物学家罗伯特·皮特曼用了毕生的精力,终于寻找到了一种已迷失多年的鲸鱼——热带槌鲸;华东师大生物学教授马炜梁处处留心在自然界的“偶然”所得,“捡”来了一个重大科研课题,解开了薜荔果与榕小蜂互利共生、协同进化的奇妙关系;墨西哥水下考古学教授德安达带领他的小组成员,冒着生命危险,“潜入玛雅地下世界”,为的是进一步破解玛雅人的奥秘。本期文章以科学家们的成就,告诉我们的青少年读者,任何自然之谜的揭开,任何科学研究的成果,都“离不开平时知识的积累和铺垫”,都要“付出超乎想像的努力”(马炜梁语)。这些前辈科学家就是我们的榜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