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历来讲《三国演义》的成书过程基本不提或极少提到《世说新语》,本文则说明二者关系十分密切,具体表现在:《世说新语》为《三国演义》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三国演义》不仅在运用这些资料时颇有特点,而且进行了充分的艺术借鉴。  相似文献   

2.
明初《录鬼簿续编》记述了罗贯中创作《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三部杂剧,却无创作《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记录,故而许多学者否认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小说的著作权。但若从杂剧《风云会》的题材选择、思想倾向、人物形象、情节设计、文字语言等方面同《三国演义》、《水浒传》加以对比,就会发现它们之间存在着难以分割的内在关联。在未发现新的文献资料之前,戏曲家罗贯中拥有《三国演义》、《水浒传》的著作权或部分著作权的观点,仍不失为一种最可信、最合理的看法。  相似文献   

3.
《三国演义》的阵前答话有些很精彩,从聊聊数语中即可窥见其为人或未来命运之走向,有的阵前答话则是精心设计的圈套,让敌方不知不觉入彀。分析《三国演义》的阵前答话,可以从一个小小的侧面领略这部传世经典的艺术风采。  相似文献   

4.
《三国演义》数百年来之所以为人民所喜爱,不仅是其中跌宕起伏,曲折成趣的情节,更重要的是它集中体现了中国文化与中国人的价值观,从而受到当代中华子孙的认同,并产生强烈的共鸣。 中国文化是一个博大精深的文化体系,《三国演义》所体现的中国文化内涵是十分丰富而广泛的。本文力图阐述《三国演义》中所体现的中国文化精神,为研究《三国演义》作一新的尝  相似文献   

5.
再论《三国演义》作者不是罗贯中--答杜贵晨先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今存于国家图书馆的黄正甫刊本《三国演义》的正中,有大量证据证明,该书是一个早于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的刊本,其成书时间在明中叶,其最初写定是南方人。最近,杜贵晨先生撰不同意这一观点,但杜所作的分析论证或言之无据,或证据不能成立。本针对杜作答,以更充分的证据说明《三国演义》成书于明中叶,其作不可能是罗贯中。  相似文献   

6.
邹梧冈参订的《三国演义》五十一卷毛评本被发现后,就其版本的价值问题引起了学界的关注。笔者认为,此书是《三国演义》版本系列中的一种,大约成书于清雍正、乾隆年间。从版本的种种特征看,它有可能是四堡书坊刻本。依据邹梧冈的生平事迹及著述活动推断,邹梧冈有可能参订并刊刻过此书,但此书不应早于康熙醉耕堂本而成为毛评本的第一个版本。任何拔高或贬低它的价值都是不正确的。它的发现,对研究《三国演义》版本的流传有一定的意义,尤其是对四堡书坊印书史的研究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相似文献   

7.
罗贯中是古代伟大的通俗文学作家,历史小说《三国演义》诞生于明代初期不是偶然的,完全符合文学自然发展演进的规律。《三国演义》成书后数十年间不见于文献记载,那是明初错误的文化政策造成的结果。罗贯中具备创作《三国演义》的时间、艺术素养和生活阅历,其著作权是不可否认的。  相似文献   

8.
易中天教授在“百家讲坛”栏目中对《三国》的品评受到极大的关注,无疑是成功的。但其进行解读的角度和方式存在着较大的偏颇之处:《品三国》以功利的眼光来看待《三国演义》所表达的人文精神;用历史分析的方法来要求文学的美学追求,颠覆了《三国演义》原有的思想倾向、历史观念与审美理想,几乎完成了一个对小说《三国演义》的解构的过程。  相似文献   

9.
《三国演义》李评本的评语是把刘备、诸葛亮和曹操都作为奸雄来看待,显示出他对封建统治阶级政治家本质的认识比较深刻。重视人心、人才,要真情、诚信;反对扰民害民、嫉贤妒能、假道学,以此为标准来评判人性的善恶,人品的高下。李评本对《三国演义》的不同解读在《三国演义》的接受史和晚明的思想史上都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三国演义》对《世说新语》的加工改造,不仅表现在对材料的精心选择上,更重要的是在此基础上,《三国演义》以丰富的艺术想象和虚构创作出更具艺术真实性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相似文献   

11.
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三国演义》,泰国读者非常熟悉。据记载,18世纪时,中、泰(当时称暹罗)双方文化和经济往来频繁,每年有从上海、宁波、厦门、潮州等地开往泰国的商船五、六十艘。这时,随船搭载的人把《三国演义》传入泰国,立即不胫而走。后来,泰王室又下令把这一名著译成泰文。相传,翻译《三国演义》的工作由华侨和泰国作家共同承  相似文献   

12.
2011年9月19日至22日,由山东省古典文学学会和山东省东平县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第二届"中国.东平罗贯中与《三国演义》《水浒传》学术研讨会暨罗贯中纪念馆开馆仪式"在东平县召开。来自全国近20个省市的近百名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就罗贯中及其著作展开了热烈的研讨。与会代表不仅进一步确认了《三国演义》作者和《水浒传》作者或主要作者为"东原罗贯中"及其与东原文化的关系,还在《水浒传》与东平关系的研究资料方面有新的重要发现,并反击所谓"双典批判",对两书的思想文化意蕴和版本、传播等作了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罗幕士版英译《三国演义》是如何创造性地解读并传递曹操形象的。指出译者罗幕士对曹操形象的再创作为《三国演义》文化在国外的正确传播大有建设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14.
梁细兰 《科技信息》2009,(25):I0197-I0197
《三国演义》描写了东汉末年天下大乱,群雄逐鹿中原的混乱局面。文中生动体现了“得人心者得天下,失人心者失天下”的传统用人思想。探究《三国演义》中各路诸侯的用人之道,对我国当今企事业单位的改革具有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5.
罗贯中的《三国演义》是一部不朽的中国古典名著。看了这部小说,你会为其中的精彩论辩和计谋大战而拍案叫绝。这些令对手哑口无言的善辩之辞和令敌军魂飞丧胆的取胜之道,莫不显示了逻辑思维的威力。为了探讨《三国演义》中的逻辑应用问题,本文特从诸葛亮的舌战群儒、智算华容道、空城计三个片断试作逻辑分析。 一 诸葛亮舌战群儒 在《三国演义》的第四十三回中,描述了诸葛亮舌战群儒的精彩雄辩情景。这场唇枪舌剑的争锋,不  相似文献   

16.
《三国演义》战争描写艺术散论孙谦《三国演义》(以下简称《演义》)是一部以战争描写为艺术视角的文学巨著。它描绘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战争,展示的一幕幕惊心动魄的战争场景,真实形象地反映了三国时期各个军事集团之间复杂多变的矛盾斗争及其兴衰过程。作者通过对战争...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考析《三国演义》正文中的“密州”、“中山府”、“滑州”等元代地名,“太史院”、“太常院”、“枢密院”等元代官制,以及“的实”、“军士不打”等元代俗语,论证《三国演义》原著必成书于元代。因为这众多例证表明,作者最熟悉的是元代社会生活;同时,假如《三国演义》为明代成书,那么作者不可能再使用这些早已废除的元代典制和早已过时的元代俗语。  相似文献   

18.
王墨洋 《少儿科技》2014,(12):39-39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每当有人背诵《临江仙·滚滚长江东逝水》,总能勾起我的"馋虫",让我想要再读一遍《三国演义》。《三国演义》里描写了许多人物,有多谋、多疑的曹操,有仁义、善良的刘备,有神机妙算的诸葛亮,有气量狭小的周瑜……  相似文献   

19.
《少儿科技》2009,(6):28-28
这套中国原创新漫画“四大名著”系列作品被誉为“近年来中国原创漫画领域难得一遇的扛鼎之作”。四大名著是指中国古典长篇小说《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相似文献   

20.
《三国演义》是中国第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是中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瑰宝,以描写战争为主线,在广阔的背景上,演绎了一幕幕波澜跌宕。气势磅礴的战争场面,成功刻画了近两百个人物形象,其中刘备、曹操、诸葛亮、周瑜、关羽、张飞等人物形象脍炙人口,《三国演义》中充满了经世致用的处事哲理和为人智慧,对一个人的启迪,是渗透在学习、工作、生活和社会人际交往的各个方面。本文遵循艺术的真实性,从《三国演义》中体现的人物形象和处事哲学,从人格魅力和行为艺术两个方面,对大学生科学就业进行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