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贺衡艳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12):245-246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社会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根本要求,随着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必须要适应高职教育改革的新形势,怎样真正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入脑、入心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论文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课堂教学"寓学于动"教学理念的具体应用,提出了通过实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2.
植文选 《科技信息》2011,(4):187-187
我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不强的原因之一,是在于缺乏真正意义的"人性化教学"。实施"人性化教学"是体现教学目标的基本要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应坚持以学生为本的"人性化教学"理念。  相似文献   

3.
为进一步深化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实效、促进新课程建设,组织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显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部分学生规范意识缺失,影响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预期目标的有效实现。为此,立足教育法治化背景,尝试从创新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模式入手,构建法治理念下的"规范化教学",强化大学生"规范意识"教育,培养现代公民人格范式,以更好地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使命。  相似文献   

4.
“以人为本”构建和谐思想政治理论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是高校成人成才目标实现的重要途径,但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我国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不佳。本文旨在探索建立以"三实"为内容的新型"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模式,落实以学生为本的主体性教育理念。即:教师在组织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应当使教学内容编排贴近实务,让学生学有所获;教学过程各环节设计紧扣实践,让学生的主体性在教学中充分焕发;教学效果的评估凸显实效,使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得到切实提高,让学生学有所用。  相似文献   

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改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为此,应当用“以人为本”的标尺重新审视和确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目标,并且应当通过优化教学内容、加强学科研究等手段,将“以人为本”的理念贯彻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6.
建构主义认为,“意义建构“是整个学习过程的最终目标。从传播学看,导向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建构“的主旨和根本,价值性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建构“的前提和载体。思想政治理论课“意义建构“必须坚持导向性和价值性的统一。  相似文献   

7.
思想政治的教学目的不仅仅是丰富学生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发展学生个性,健全学生人格,教学目标在于价值观的塑造。为了实现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和判断是非的能力的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要树立"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贯彻和体现"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需要教师摒弃传统的"灌输"观念,重新认识和定位与学生的关系;创造平等、宽松的参与环境,赋予学生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引领学生主动参与到教学互动中。"学生中心"的教学理念可以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政治理论课的积极性和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8.
李春娥 《科技信息》2012,(7):448-448,486
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渠道,其核心作用就是教育人、引导人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应贯彻“以学生为本,以问题为导向,以现实为主线”的教学理念,通过有效倾听、有效质疑、有效活动等策略,实现对学生价值取向的正确引导。  相似文献   

9.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对话教学体现了民主、平等、互动的师生关系。要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就必须实现教学策略的转型。从"独白式"教学转向"对话式"教学,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题中应有之义。  相似文献   

10.
唐鸿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3):152-154
在当前高校教师群体中,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是一个特殊的群体,面临着来自社会、同行、学生等层面的多重"严酷"考量。作为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的忠实"守望者",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一定程度上罹患着被"边缘化"的危险。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新的时代境遇下要增强自身的生存力,有赖于一定的制度关照和顶层设计,同时也有赖于自身角色的重塑,在教学理念、教学方法、个体定位上实现由"单向度"向"双向度"的现实跨越。  相似文献   

11.
《攀枝花学院学报》2018,(6):107-111
以全面推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与发展为契机,推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为主要抓手,不断推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深度融合。"思政课微信教学平台"作为一个信息化教与学相结合的视角迅速发展,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促进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体系构建。本文从"思政课微信教学平台"开发与应用的根本目的、落脚点、主要途径、深度融合等方面对其本质进行了剖析,从而揭示了其立体性和丰富性,虚拟性和延展性,开放性和导向性等特征,并对其功能和价值进行解构与分析。  相似文献   

12.
杨玉凤 《龙岩学院学报》2012,30(1):11-15,55
"三维一体"的大学生思政课自主实践教育新模式,是贯彻中央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方针的有效途径,是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从传统教学范式向现代教学范式转变的必然要求,是突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现有困境的必由之路,是遵循学生认知成长规律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3.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在社会化进程中逐步被"边缘化",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更是备受冷落;高校文化积淀不足,思想政治理论课环境不良,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育更是被"弱化";师生舍本求末,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出现"盲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更是出现"盲区".出现这种现状的原因:社会重智不重德,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匮乏;高校重专业轻"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篱笆"坚固;师生重知识轻人格,"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素养欠佳.针对三方面具体原因,总结出一共性原因——缺乏积极情感因素投入,进而阐释积极情感因素在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所起的三方面作用:氛围营造;心理认同;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4.
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群芳  黄雪梅 《科技信息》2010,(25):I0030-I0031
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教育,将实践教学作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重要环节,既服从了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要求,又有利于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本文试图从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本文总结了目前我们国家在"互联网+"视角下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现状、模式、经验,通过"互联网+"的背景分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思考,总结"互联网+"条件下的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模式和经验,使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努力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学生的实践相结合,使思想政治理论贯穿学生大学生活的始终。  相似文献   

16.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功能是对政权进行合法性论证和对政策进行合理性论证。当下思想政治理论课既有的讲授模式要么受传统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革命性叙事"的影响,要么受西方学者所主导的"现代性叙事"的影响,但这两种叙事方式都只集中进行政权的合法性论证,缺乏对当下政策合理性的论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改革性叙事"方式则力求克服前两种叙事方式的不足,在进行政权合法性论证的同时,力求对政策的合理性进行论证与阐释,从而提升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17.
"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要求将价值引领、精神培育融入课程教学,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协同育人。艺术院校英语课以其课时充足、覆盖面广、教学形式多样、教学内容丰富的优势,成为"课程思政"教学改革的先锋。英语"课程思政"教学改革要从教师队伍培养、教材内容开发、教学模式创新、教学评价保障4个方面入手,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  相似文献   

18.
田静 《科技信息》2011,(33):208-208,222
考试环节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教学的重要环节,提高教学实效性的重要手段。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05方案"提出了新的教学理念及考试要求;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现状存在不足和缺陷;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考核考试模式改革需要新思维、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在新世纪德育主导思想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促进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实现课程教学理念与现代教育发展趋势的和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课程教学的价值主导,引领社会道德风尚:把创新作为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一个新维度,实现教学内容与教学主体求知需求的和谐、教学方式方法与人才战略的和谐。以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时效性与实效性,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新课程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罗定职业技术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团队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探索总结出符合高职学生智能特点和成长规律的"七化"教学课型,旨在消解传统教学模式的痼疾,以创新的理念,建设新型的教学模式,提高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文章分析了构筑"七化"教学课型的理论基础、实践依据及实践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