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保护天龙山石窟提供科学的依据,探讨了天龙山石窟工程地质特征问题。对天龙山石窟岩石进行了物理力学性质试验、化学成分和矿物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天龙山石窟岩石为砾粗-中粒石英砂岩,石英含量高,化学成分以SiO2为主,胶结物以硅质最常见,胶结类型为孔隙式,属于坚硬岩石,但抗冻性差,抗风化能力中等。可见,天龙山石窟主要地质病害为岩体裂隙、窟顶渗水、岩体崩塌和石雕风化。  相似文献   

2.
天龙山石窟独特的选址和造像工艺,在传统石窟营造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传统石窟营造难度较大,制作工艺相对复杂,加之石窟营造匠师以言传身授为主,文字记载稀缺,传统石窟营造工艺正在逐渐消失。本文在对天龙山石窟实地考察的基础上,结合传统石雕匠师访谈和碑刻记载,对天龙山石窟选址和成像工艺进行分析和挖掘,为天龙山石窟及其它传统石窟的维护性保护提供依据和借鉴。  相似文献   

3.
天龙山石窟区域地质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天龙山石窟始建于东魏,长久以来由于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地质病害十分严重.为此,对天龙山石窟开展了地质调查研究工作.文章系统地总结了天龙山石窟的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特性和工程地质特性,为制定科学的文物保护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天龙山石窟位于山西省太原市西南约40公里处,是中国著名的古代石窟群之一。20多个石窟沿天龙山东西两峰分布。由于长期受战乱影响和风雨侵蚀,石窟岩面破坏严重,山岩龟裂破碎已危及到文物本身。为了挽救这一文化遗产,笔者详尽勘测危岩分布,建立了分析模型,设计了加固方案,加固手段包括面层防风化处理,浇筑钢筋混凝土面层,锚杆,工字钢以及预制钢筋混凝土顶柱加固等。该项工程实践为以后类似工作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相似文献   

5.
王佳文 《甘肃科技》2023,(9):130-133+140
石窟文献作为文献资源的重要部分,因其载体特殊,极易受到外界破坏,想要让石窟文献在历史的漫漫长河中历久弥新,对其进行数字化保护就变得极为重要。“数字敦煌”项目是我国石窟文献资源保护、利用和传承的新探索,“数字敦煌”的良好发展,对我国石窟文献资源数字化保护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和启示。文章以“数字敦煌”为视角,梳理了“数字敦煌”的发展及研究现状,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数字敦煌”背景下石窟文献数字化保护的价值定位,探索石窟文献数字化保护的实践路径,以期我国石窟文献资源能够得到更加完善的保护,石窟文化得以传播与传承。  相似文献   

6.
我国是一个拥有着悠久历史地大物博的国都,在5000年的文化中产生了许许多多的伟大工程。龙游石窟就是其中的代表作,它的成就世人望尘莫及,它在某种程度上彰显着中华民族的博大精深。自面世以来,它的伟大吸引力众多研究者,龙游石窟于近期被国务院认定为国家掘文物保护单位,故石窟的保护工作也就成为重中之重,文章将从文物现今保护存在的问题出发,结合龙游石窟的特点,深入研究,分析产生的原因,探讨在保护工程中的具体措施,为中国文物保护事业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7.
北石窟寺的砂岩文物经过长期的风化作用,砂岩表层产生了多种风化病害,严重降低了石窟文物的本体价值,亟待对其进行保护研究.经现场调查,北石窟寺砂岩表层发育的风化病害主要有颗粒状剥落、层状剥落、片状剥落、鼓包胀裂、鳞片状剥落、盐霜、变色、堆积物及生物侵蚀等.其中以颗粒状剥落、层状剥落及盐霜最为发育.现场调查的结果还表明,北石...  相似文献   

8.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工程地质条件及病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大型古地下洞室群虽然已保持了长达两千年之久的完整,但是现场调查发现,这些洞室存在着许多病害现象.为了更进一步保护这一人类文化瑰宝,作者从工程地质调查入手,对龙游石窟区的工程地质条件、水文地质条件以及洞室群的病害类型等进行了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以支顶为主的观赏式保护措施.图7,参14.  相似文献   

9.
甘肃省是我国石窟分布的重要地区之一,砂岩石窟表面风化一直是保护难题,通过现场调查发现,甘肃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有着明显的地域分布特征.甘肃砂岩石窟分布可分为三个区域:陇东地区、陇中地区、河西地区.浅表层风化受自然和人为环境影响,烟熏病害普遍存在;陇东地区主要病害为粉状风化、泛盐和植物病害;陇中地区黄河干流砂岩石窟以植物病...  相似文献   

10.
主持人语     
正我国石窟寺类型丰富、分布广泛、体系完整,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大意义。2020年11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发挥科技支撑和引领作用,强化石窟寺保护技术集成和系统解决方案供给能力,完善石窟寺保护科学技术体系,是目前我国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本专题主要以石窟典型病害——表层风化为研究主题,针对石窟表层风化区域特征、风化机理、风化程度评价及防风化加固材料的适应性等方面展开探讨和研究。孙满利等人在《甘肃砂岩石窟浅表层风化区域特征研究》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山西煤层气产业发展迅速,煤层气的大规模开发必然对区域生态环境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以古交区块开发为例,通过对区块内天龙山国家森林公园生物多样性的调查,分析了工程建设可能给森林公园生态系统带来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12.
姚伟  杨涛  赵建国 《甘肃科技》2011,27(16):68-71
天水麦积山石窟作为中国四大石窟之一,是丝绸之路上一颗璀璨的明珠,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但石窟渗水病害如同一顽疾始终困扰着文物管理和保护工作者,通过现场详细调查并结合前人研究内容,对麦积山石窟渗水病害进行了初步分析,旨在抛砖引玉,希望对麦积山石窟渗水病害的研究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赵希  施紫越  舒灵扬  向芳 《甘肃科技》2023,(11):91-93+100
作为中华文化传承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载体,石窟遗址正受到广泛的关注与保护。在巴蜀地区温热潮湿、降雨频繁的气候背景下,石窟的风化病害普遍严重,设计保护性建筑是延缓病害发展、延长石窟寿命的主要手段之一。针对巴蜀地区石窟特点及现存保护性建筑的现状,结合广元千佛崖的相关实践,分析了包括“抑制石窟病害”“适应历史文化”“协调山体环境”“建筑设计可逆”等在内的石窟保护性建筑的设计原则,明确了在不隔绝自然环境的前提下减缓河谷风、温度、湿度等环境要素的剧烈变化,以实现稳妥、改良性的保护策略。理性规划、风格协调、规避局限、具有创意的思路应当是石窟保护性建筑设计面向未来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4.
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和调控是处理旅游资源保护与开发关系的依据,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旅游环境容量计算模型并不适合石窟类景观.通过对制约石窟类景区容量的要素进行分析,提出了影响石窟旅游环境容量的各项因子以及使用权重分配法来确定最终容量的思路,并以敦煌莫高窟为例,对石窟类景观的旅游环境容量的测算方法和调控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龙门石窟渗水病害严重的皇甫公洞及路洞的钻探勘察、注水试验等资料的分析,认为裂隙和岩溶是控制渗水强弱的主要因素,地层时代对其有明显影响,为进一步保护、修复石窟文物提供基础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16.
化龙山是陕西省珍稀濒危植物最丰富的地区,共有国家保护的珍稀濒危植物22科30属33种,其中属一级保护1种,二级保护11种,三级保护21种。论述了化龙山珍稀濒危植物的区系特点、类型及地理分布,探讨了它们的利用价值,提出了保护化龙山珍稀濒危植物的建议及措施。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佛教建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这是为信仰佛教的外国读者写的一篇简要历史叙述,将佛教建筑在中国发展的全部 过程做了概括性的介绍。 文中首先分析了佛教建筑最初开始的历史和社会根源,然后阐述了南晋、南北朝时 代佛教传播的社会、政治因素,以及由此而来的寺、塔建筑活动的情况;分析了佛教建 筑对中国古代城市面貌和城市人民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并说明即使象寺塔迭样的纯 粹的精神建筑也是脱离不了当时、当地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所造成的条件的。 文章从石窟寺的建筑开始,叙述了敦煌、云岗、龙门、天龙山、响堂山等石窟,分 析了它们的印度来源和到了中国以后怎样创造性地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石窟寺。文中著重 指出了这些石窟造象所受到帝国主义文化强盗的掠夺、破坏,并呼吁一切拥有丰富文化 遗产的民族,国家提高警惕。 接着,文章介绍了从晚唐的南禅寺、佛光寺等一直到清代的若干座个别殿、阁和 辽、宋、金、元、明、清的若千佛寺组,除了在它们的总体布局、结构和艺术手法方 面扼要地分析外,还分析了其中有些建筑所受到当时政治、经济和民族因素的影响。 佛塔是作为一个突出的建筑类型而加以阐述的。文章叙述了“塔”由印度传入后如 何结合中国原有的高层水结构而创造一个新的类型以及在其后千余年间的发展,许多新 的  相似文献   

18.
龙游石窟成因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游石窟自从发现以来就一直被笼罩在迷雾中,特别是对石窟的成因颇有争议.在地理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分析其形成原因,肯定其有别于石窟寺且与采石密切相关.通过分析石窟的分布特征,进一步指出龙游石窟的红色砂岩是理想的建材资源且沿江分布便于石料运输.最后,结合区域采石文化以及对石料去向的初步调查,提出龙游石窟的形成是历代工匠采石留下的遗迹.  相似文献   

19.
张云霞 《科技资讯》2006,(35):112-112
乡村旅游方兴未艾,但在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通过对老龙山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面临的问题和相关因素的分析,提出实现老龙山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20.
石窟寺是我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文旅融合是保护与利用石窟寺的重要路径,探讨石窟寺景区的游客情感有助于推进"文化遗产活起来",以增强石窟寺的文化影响力.以洛阳龙门石窟景区为例,通过网络文本采集器获取了携程网、美团网、去哪儿网和驴妈妈网关于龙门石窟景区游客的在线评论6 208条,利用ROST CM 6软件对网络文本进行分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