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2009年10月31日,中国“航天元帅”钱学森不幸去世,终年98岁。此前,叶永烈先生曾向钱学森之子钱永刚教授问起钱学森这名字的来历。  相似文献   

2.
《自然杂志》2005,27(6):F0003-F0003
钱学森先生于1955年返回祖国,在我国“两弹一星”及航天技术的发展方面做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他还在系统科学、思维科学和复杂性科学等许多方面做出了开创性和奠基性的工作,他的学术造诣博大精深,赢得了人们的敬仰和爱戴。  相似文献   

3.
正中国科技集团公司第一研究院,首任院长是"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1995年,26岁的河南平顶山小伙王小军从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火箭发动机专业博士毕业后,怀着对"两弹一星"功勋前辈们的敬仰和对航天事业的热情,进入了第一研究院。在随后的22年时间里,王小军把青春全部奉献给了热爱的航天事业,从一名航天新人成长为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七号的总指挥。他为我国首次载人航天工程的圆满成功,为实现中华民族的千年飞天  相似文献   

4.
正2013年12月2日凌晨,长征火箭托举着嫦娥三号月球探测器腾空而起。我们大多数人都只能在电视上观看火箭发射的盛况,很难体验到在发射现场目睹嫦娥升空的感觉。因此当我们的记者听说北京十二中有同学亲身在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参观了嫦娥三号的发射时,我们迫不及待地来到十二中。在十二中,我们不仅见到了几位观摩嫦娥三号发射归来的同学,还深入了解了这所学校创办的"钱学森航天实验班",并为这个高端教育项目所取得的成果感到敬佩。特此,我们针对钱学森班的创办理念、课业活动等问题采访了副校长、北京市数学特级教师王自勇和几位实验班学生。  相似文献   

5.
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发射返回成功.2004年初欧空局和美国的火星登陆热热闹闹开头,使航天事业重新聚焦到人们的视线里。这时,人们不应忘记航天先驱冯·布劳恩。  相似文献   

6.
《科学之友》2008,(3):12
“中国航空之父”钱学森因其杰出的领导才能,被在航空里颇负盛名的美国《航空和空间技术周刊》评选为2007年度人物。  相似文献   

7.
朱长超 《世界科学》2011,(12):60-61
今年12月11日,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百年诞辰,钱学森对于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纪念钱学森、缅怀钱学森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成就,对于创造热爱科学、尊重科学的社会风气,促进中国科学的高速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世界科学》2006,(5):F0004-F0004
上海市宇航学会成立于1987年11月,学会宗旨是“团结和组织广大航天科技工作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促进航天科技的繁荣,促进航天科技的普及与推广,促进航天科技人才的成长,开展国内外学术交流,倡导奉献,创新,协作的精神,为国民经济服务,为加速我国航天事业发展作贡献”。  相似文献   

9.
钱学森是位著名人物,以一位中国学者的身份被列入日本《名人录》是当之无愧的。作为近代中国科研人员的榜样和火箭工程技术领域的权威人士,他的名字已在很多方面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记载。钱学森这一名字常常与中国有关导弹与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的新闻报道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且以他的著名论文“技术科学论“为中心的论文集亦早已在日本编辑和出版。  相似文献   

10.
6月4日上午,钱学森同志来《自然杂志》编辑部访问,与编辑同志们亲切地谈了一个多小时. 钱学森同志认为一个科学刊物,应该有自己的特色.他说,你们发表了许多气功科学研究的文章,又发表了许多关于耳朵认字人体特异功能的科研文章,还开了个人体特异功能科学讨论会,这样就给自己的  相似文献   

11.
科学家肖像     
钱学森,著名科学家,1991年10月因为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创建与发展作出的卓越贡献而荣膺“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钱学森对本刊的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心,先后于1985年第2期、1987年第1期在本刊发表文章,并多次致信本刊编辑部,就本刊的办刊方向、办刊成绩以及具体的文章等给予了肯定和指导。  相似文献   

12.
<正>钱学森先生的技术科学思想,是“钱学森思想”最重要的瑰宝.早在1947年,钱先生回国探亲和交流期间,在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和浙江大学的演讲中就曾指出,技术科学家主要致力于工程技术的基础研究,为纯科学和工程之间的桥梁,起到纽带作用. 1957年,钱先生在《科学通报》正式发表了著名的《论技术科学》一文[1],文中明确阐述:“如果我们要把自然科学的理论应用到工程技术上去,……需要有高度创造性的工作.……这个工作内容本身也成为人们知识的一个新部门:技术科学.”在技术科学思想的指导下,  相似文献   

13.
进入太空本是人类的梦想,航天理论三大先驱之一、俄罗斯火箭专家和宇航先驱齐奥尔科夫曾说,地球是人类的摇篮,人类不会永远躺在这个摇篮里,而是将不断探索新的天体和空间。人类航天事业自1957年前苏联卫星首次进入太空以来,取得了无比辉煌的成就。多年以来,有关航天事  相似文献   

14.
2003年中国载人飞船发射返回成功,2004年初欧空局和美国的火星登陆热热闹闹开头,使航天事业重新聚焦到人们的视线里。这时,人们不应忘记航天先驱冯·布劳恩。  相似文献   

15.
钱学森历尽千辛,终于回到祖国怀抱。年轻的共和国使这位爱国科技巨匠有了大展鸿图的良机。  相似文献   

16.
试揭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三个迷──耗散结构历史观初探许永昌引言著者经多年的探索,写成[耗散结构历史观初探]。全书分两部分:(上)试揭中国科技发展史上的三个谜;(下)从航海时代到航天时代(论述航海事业和航天事业所能激发的巨大社会进步)。本文系上篇的摘要,...  相似文献   

17.
《科学之友》2020,(6):12-13
正航天"少帅"袁家军在研制飞船初期,遭到了一位俄罗斯同行的不以为然。俄罗斯人认为,中国只是想造一个政治飞船"玩一玩"。事实证明,中国在载人航天方面是认真的。2003年,当航天英雄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平安返回,中国人以实力证明自己不仅能造出"两弹一星",也能把航天员送入太空。自1992年9月21日立项至今,中国载人航天事业自力更生、攻坚克难,先后成功发射了11艘神舟飞船、"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以及"天舟一号"货运飞船,逐一攻克载人航天各项关键技术,如今稳步迈向空间站时代。  相似文献   

18.
月球探测进展与我国的探月行动(下)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欧阳自远   《自然杂志》2005,27(5):253-257
月球探测是中国的航天事业在卫星应用和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基础上向深空探测领域迈出的第一步.本文详细回顾了人类探测月球的历程与探测成果、21世纪初月球探测的发展趋势与前景;介绍了我国月球探测的发展战略和各阶段科学目标,尤其是正在实施的"嫦娥一号"绕月探测工程的科学目标.  相似文献   

19.
今年,美国、俄罗斯、欧洲空间局、日本、加拿大等国家和组织将开始发射国际空间站的第一个舱——功能货舱(FGB),它预示着人类载人航天将进入一个新阶段。 抚今追昔,令人感慨万千。在过去的40多年里,人类在航天领域既经历了许多巨大成功的喜悦,也遭受了不少让人难以忍受的沉重打击。航天事业就是在这种鲜花、掌声与眼泪、鲜血的交替中逐步前进的,它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回首40多年的人类航天史,最使人难忘的还是那些载人航天的英雄们。尽管他们有的已经荣归故里,有的血染碧空,但他们那种人定胜天的大智大勇将永远  相似文献   

20.
天神拥吻     
中国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飞船顺利完成首次交会对接.中国载人航天首次空间交会对接取得圆满成功。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技术是载人航天的一项基本技术.完成交会对接试验.突破和掌握这项技术是载人航天发展不可逾越的一个重要阶段。天宫一号和神舟八号在太空顺利地实现了首次交会对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