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避开上海八月的酷暑,在气候凉爽的瑞士日内瓦,位于瑞、法交界处的欧洲核子研究中心(CERN),我有幸再次采访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教授。八年前,我曾来过这儿采访丁教授和他领导的国际科学合作项目——阿尔法磁谱仪(AMS-02),2011年5月,AMS-02终于搭乘“奋进号”航天飞机.被送上了国际空间站。  相似文献   

2.
10月5目上午,当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宣布后,伊丽莎白·布菜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成为了本年度该奖项的3名获奖者之一。之后,诺贝尔奖网站总编辑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即刻对布莱克本进行了电话采访。以下是两人的对话内容。  相似文献   

3.
1997年10月15日,瑞典皇家科学院的诺贝尔奖评委会宣布,将该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颁发给美国斯坦福大学物理系美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教授及另一名美国科学家和一名法国科学家,以奖励他们在利用激光稳固原子状态项目上的杰出贡献。朱棣文教授是继李政道、杨振宁等人之后又一位获得世界科学界最高嘉奖的海外华裔科学家。英国《泰晤士报》的报道说,朱棣文教授并不是首先从瑞典  相似文献   

4.
吴健雄 《科学》2008,60(1):32-36
编者按:2007年是李政道、杨振宁因推翻宇称守恒定律而获得诺贝尔奖50周年.当年,由于李政道先生的提议,吴健雄和她的合作者,用自己的实验证实了李政道和杨振宁的论断.  相似文献   

5.
方陵生 《世界科学》2009,(11):21-22,15
10月5目上午,当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宣布后,伊丽莎白·布菜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成为了本年度该奖项的3名获奖者之一。之后,诺贝尔奖网站总编辑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即刻对布莱克本进行了电话采访。以下是两人的对话内容。  相似文献   

6.
从刘易斯获得诺贝尔奖想起沈善炯1995年诺贝尔生理和医学奖获得者爱德华·刘易斯(EdwardB.Lewis)是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生物系教授。他是摩尔根的大弟子斯端特文特(A.H.Sturtevant)的学生。从1946年起刘易斯研究果蝇的发育遗传学。从...  相似文献   

7.
CUSPEA简介     
那丁 《科学》2004,56(4):13-14
CUSPEA 是 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的缩写,其中译名为:中一美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该项目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发起和运作,受到中国政府支持的派遣中国学生去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教育交流项目。CUSPEA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2年之久。  相似文献   

8.
CUSPEA 简介     
那丁 《科学》2004,56(4)
1.什么是CUSPEA? CUSPEA是China-US Phv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的缩写,其中译名为:中-美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该项目由诺贝尔奖获得者、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李政道发起和运作,受到中国政府支持的派遣中国学生去美国大学攻读博士学位的教育交流项目.CUSPEA办公室设在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12年之久.  相似文献   

9.
郭汉英 《科学》2007,59(5):5-8
瑞典皇家科学院将2006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授予马瑟(J.Mather)和斯穆特(G.Smoot)两位教授,表彰以他们为首的学者利用宇宙背景探测器(Cosmic Background Explorer,缩写为COBE)的数据,证实宇宙微波背景辐射的黑体形式.并发现各向异性。这次诺贝尔奖的颁布,肯定了精确宇宙学的一些重要成果。  相似文献   

10.
10月5日上午,当2009年度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正式宣布后,伊丽莎白·布莱克本(Elizabeth Blackburn)成为了本年度该奖项的3名获奖者之一.之后,诺贝尔奖网站总编辑亚当.史密斯(Adam Smith)即刻对布莱克本进行了电话采访.以下是两人的对话内容.  相似文献   

11.
2008年12月15日.美国当选总统巴拉克·奥巴马(Barack Obama)提名华裔科学家朱棣文(Steve Chu)为其内阁成员——能源部(DOE)部长人选后,未来的美国新能源开发与研究是否因此会有令人瞩目的变化。分析人士认为.提名朱棣文并不仅仅因为他是一位诺贝尔奖获得者,  相似文献   

12.
《世界科学》2005,(11):F0003-F0003
2005年10月19日下午,世界著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李政道博士在复旦大学作了两场专题报告,第一场报告会为科普讲座,题为“在上海纪念爱因斯坦及科学与艺术的关系”:第二场报告会为传业讲座,题为“解薛定谔方程的一种新方法”。数百名复旦师生和科技工作者出席聆听了李政道博士的报告。这两场报告会由上海市科协和复旦大学联合主办,上海市科学和艺术学会,上海市物理学会和上海市科协事业发展中心承办。  相似文献   

13.
严立 《科学之友》2002,(1):17-18
就在瑞典斯德哥尔摩举行诺贝尔奖百年盛典的2001年12月10日,在中国,100名科学家发表了致公众的公开信,信中说:“……当初杨振宁、李政道是以中国科学家的身份走上诺贝尔奖的领奖台的,结束了中国人无缘诺贝尔科学奖的历史。同时我们也应看到,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这实在是中国科学界的一件憾事。”科学家们呼吁青少年们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弘扬科学精神,尽早结束这一局面。这里,科学家们所说的“至今,还没有在中国本土诞生的科学成果获得诺贝尔奖”,就是所谓中国本土的“零诺贝尔奖”现象;而科学家们向青少年的呼吁所表达的  相似文献   

14.
韦禾 《科学》2006,58(4):62-62
2006上海国际科学与艺术展开幕式于5月27日下午在东方明珠外广场隆重举行。应上海市科协主席沈文庆院士的邀请,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李政道教授出席了开幕式。开幕式上,李政道教授还为大型绘画作品《科学与艺术的春天》揭幕并题词,开幕式后,与会嘉宾参观了本次展会。  相似文献   

15.
1957年11月1日,新华社电讯:中国著名物理学家吴有训等电贺李政道、杨振宁获诺贝尔物理奖。电文中说:“中国物理学家对这一可喜事件感到自豪。” 由吴有训来发电报给自己当年的学生是很适合的。吴有训是我国最早的一位具有国际声誉的物理学家,任过清华大学教授、西南联大教授,杨振宁、李政道当时都是西南联  相似文献   

16.
科学与艺术的会合——李政道的艺术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方正怡  方鸿辉 《自然杂志》2006,28(6):366-369
(一) 1926年11月25日,李政道出生于上海一个多子女的大家庭,祖籍江苏苏州。天资聪明的李政道从小就特别勤奋,酷爱读书,勤于思考。王淦昌院士曾深情地回忆:在浙江大学求学时,李政道的勤奋好学是出了名的,老师布置的功课他很快就傲完了,他央求:“王老师,我觉得您布置的功课不够味,能不能再出些题目让我做?”  相似文献   

17.
亲历CUSPEA     
韦丹 《科学》2007,59(2):48-49
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此时“文革”刚结束,中国与外界隔绝多年,国内的本科生教育得到了一定的恢复,但是研究生培养条件不足。中国现代科技教育的发展与派遣留学生是紧密相联的,但自1940年代以后,中国一直没有向西欧和美国派遣留学生。李政道教授当年去美国留学曾获得过吴大猷先生的支持,考虑到“文革”结束后青年学生到美国求学没有正规渠道,李政道教授倡导设立了中美联合招考物理研究生项目,即CUSPEA(China—US Physics Examination and Application Program),使中国学生能赴美学习物理学。此项目得到当时主管教育和科技工作的副总理邓小平亲自批准。中国科学院及各高校的很多领导和学者也都参与了这项工作。  相似文献   

18.
《科学》2006,58(6):I0003-I0003
李政道教授对艺术和中国的历史文化有着强烈的兴趣,他个人的随笔画作已积累了几百幅画作真实地记录了一位科学家用彩笔抒发的艺术意境。本版选登部分李政道教授创作的生肖画。每逢新年,李政道教授会在给友人的贺卡上画上这些栩栩如生的生肖动物。  相似文献   

19.
潘晏 《世界科学》2006,(2):18-19
当今世界,能够有机会学习物理这门学科的人仅占总人口中很小的一部分,更不用说要获得诺贝尔奖了。但如今,杰拉德·霍夫特(Gerard!tHooft,1999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正试图改变这一切。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有机会接受物理学这种知识,它能激发人们投身于一个理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所从事的那种科学事业。目前,霍夫特以此为目的建立了一个物理学网站(www.phys.uu.nl/ ̄thooft/theorist.html)。按照他的意图,你所需要的就是上网、开动脑筋和发愤用功了。这个网站是为那些“全心全意想要获得他们自己的诺贝尔奖”的人而开设的。不久前,《新科学家》杂志记者阿曼达·杰夫特(AmandaGefter)采访了霍夫特,以下是访谈内容。  相似文献   

20.
吕吉尔 《世界科学》2010,(3):48-48,42
今年1月15日,曾破译生命遗传密码的生物学家马歇尔·W·尼伦伯格(Marshall W.Nirenberg)——曾因该成就获得过诺贝尔奖——因癌症在纽约曼哈顿区的家中去世.享年82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