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原生殖细胞(PGCs)是配子的始祖细胞,它发育演变生成卵细胞或精子细胞.PGCs在其发育过程中不断地增殖并迁移,最终到达生殖嵴.本文综述了原生殖细胞的发生,迁移及其机制,原生殖细胞与细胞因子,如干细胞因子(SCF)、白血病抑制因子(LI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和骨形态发生蛋白(BMPs)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通过组织学方法观察了花背蟾蜍(Bufo raddei)原始生殖细胞(PGCs)的迁移、生殖嵴的形成、初生性腔的形成及性腺的分化。以期待提供更多有关花背蟾蜍的生物学资料。结果表明:花背蟾蜍生殖嵴是由PGCs迁入至腹腔静脉腹侧的背肠系膜后,与此处的体细胞共同形成。当蝌蚪发育至Gosner 23期时生殖嵴出现;Gosner 27期生殖嵴中央部位可观察到小的裂隙,即初生性腔;Gosner 33期在部分个体的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由初生性腔演化而成的次生性腔,将分化为雌性的标志;Gosner 38期部分个体原始生殖腺中可观察精小囊以及初级精原细胞,即将要分化为雄性的标志。花背蟾蜍生殖腺的分化和发育与中国林蛙、泽蛙等两栖类基本相同,但在生殖嵴和初生性腔的形成均早于它们。  相似文献   

3.
半滑舌鳎早期胚胎性腺原基分化的组织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连续组织切片对半滑舌鳎胚胎及仔鱼进行了观察研究,首次描述了半滑舌鳎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出现的部位及迁移特征,以及卵黄合胞体,鳔与性腺原基的发育分化.结果发现,PGCs出现于神经胚期的靠近卵黄囊的囊胚层.PGCs的特征为体积比周围细胞大,核大透亮,随后在肌肉期的脊索壁上出现.孵化前期的PGCs迁移到肠原基附近,肠系膜旁可见尚在移动的PGCs和10日龄的仔鱼中在肾管旁出现性腺原基,以后PGCs数量逐渐增多参与性腺的形成.本研究为半滑舌鳎的发育生物学以及养殖生产实践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概述了不同类群动物原始生殖细胞(primordial germ cells,PGCs)的起源和迁移路径.介绍了当前有关不同类群动物PGCs在胚胎发育中与迁移有关的因子和基因的功能,这些因子和基因包括细胞外基质中的生物大分子纤粘连蛋白(fibrbonectin)、Tenascin-C、层粘连蛋白(laminin),Foxc1基因、JAK/STAT信号通路、信号分子STAT 和RAS、基质细胞衍生因子-1(stromal cell-derived factor-1,SDF-1)、F-肌动蛋白(F-actin)等.评述了PGCs迁移研究中存在的问题,认为众多调控因子与PGCs迁移的关系虽已被揭示,但各因子对PGCs详细作用机制及其相互联系、不同物种PGCs迁移的调控因子之间的同源性及如何把单一的作用效果整合起来等问题有待解决.  相似文献   

5.
原生殖细胞(PGCs)是配子的始祖细胞,它可发育演变生成卵细胞或精子细胞.上世纪90年代发展了体外培养PGCs技术,现在PGCs已能通过体外培养形成多潜能干细胞(ES),对于研究体外分化机制和细胞治疗具有重要意义.文章通过对静宁鸡种蛋进行36~82 h孵化,并对其血涂片经PAS染色后,在显微镜下观察其原生殖细胞(PGCs)的形态结构,以便为鸡的胚胎干细胞分离培养奠定基础.实验结果:原生殖细胞呈圆形或卵圆形,明显较其他细胞大2~4倍,PGCs的细胞核颜色较深,偏向一侧,后期常聚成一团.  相似文献   

6.
研究小鼠囊胚发育阶段miRNA的表达,探讨miRNA在着床前胚胎发育中的作用.采用miRNA芯片技术和RT-PCR方法,鉴定小鼠囊胚发育阶段miRNA的表达.在小鼠囊胚发育阶段共筛查到124个miRNA,其中包括与发育和细胞分化相关的miRNA let-7e、miR-125a和miR-181a.说明小鼠囊胚发育阶段表达大量的miRNA,有可能对着床前胚胎发育和分化过程起重要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对从猪的原始生殖细胞分离获得胚胎干细胞的方法进行初步研究。方法胎儿取自怀孕26~28d的实验用五指山母猪。分离胎儿生殖嵴获得PGCs,接种于STO饲养层上,以DMEM+2mmol/L谷氨酰胺+0.1mmol/L非必需氨基酸+0.1mmol/Lβ-巯基乙醇+100IU/mL青霉素+100μg/mL链霉素+15%FCS作为培养基,对细胞进行培养传代。结果培养的细胞传至4~5代,形态多样,经AKP染色、SSEA-1免疫荧光染色、Oct-4免疫荧光标记等方法鉴定为阳性,具有胚胎干细胞的特征。  相似文献   

8.
企鹅珍珠贝个体发生及人工育苗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企鹅珍珠贝胚胎及幼虫发生进行了显微观察.发现企鹅珍珠贝幼苗发生过程与其它双壳类相似.受精后,55min开始第 1次卵裂,其后为囊胚期和担轮幼虫期,在水温(27±1)℃,24h出现D形幼虫,7d进入壳顶幼虫期,20d成为眼点幼虫,大约在受精后24d变态和附着.文中还对幼苗培育过程的养殖管理及生产化人工育苗的有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斑马鱼Cyclin C的cDNA克隆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细胞周期蛋白C(cyclin C)与细胞周期依赖性蛋白激酶cdk8结合,通过磷酸化RNA 聚合酶 II 和 TFIIH调控转录.在脊椎动物胚胎发育过程中有关细胞周期蛋白C合子型转录激活机制尚知甚少.本研究克隆了斑马鱼细胞周期蛋白C基因,并用Northern杂交和整体原位杂交技术检测其在胚胎发育过程中的表达状态.结果显示,斑马鱼细胞周期蛋白C高度保守,与人细胞周期蛋白C有88%的蛋白序列同源;斑马鱼细胞周期蛋白C在母型期开始表达,其表达伴随中囊胚转换时期的合子型转录激活以及整个胚胎发育过程.  相似文献   

10.
从传粉模式、花序与壳斗特征来看壳斗科的演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壳斗科目前包括10个属,1 000多个物种,是重要的经济类群.结合化石证据、分子系统发育学和形态学,壳斗科的进化研究主要集中于3个关键的生殖特征:传粉模式、花序结构和壳斗类型.从复杂到简单花序,虫媒到风媒传粉,以及二歧聚伞到花朵壳斗的演化是壳斗科进化的3个代表特征,与壳斗科的迁移与扩散过程息息相关.其中,具有先进风媒传粉和特化花序的栎属,与保持传统虫媒传粉和复杂花序的石栎属同时具有花朵壳斗这一现象是值得探讨的进化学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